1、30 种北京小吃及制作方法(01-15)(2009-09-26 11:12:28)转 载 标签: 美食1、北京小吃糖火烧北京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1.面粉 300g(家中吃饭用的普通碗 1 碗)酵母粉 3g、白糖 20g、一点点的盐注意白糖不要放多了、会发不好面的。2.将面粉与酵母粉及糖、盐和均后加入温水,揉成面团温水(可以用微波炉转一分钟就是温水了)4.面发后好,分成 11 个面团,擀成椭圆型面片。5.分别在面片上抹上黒芝麻酱(黒芝麻粉+糖+蜂蜜+油)和花生酱卷起来,最后沾点水按平锅放一点点的油,烧热,先用大火,将两面煎硬2、北京小吃炸回头炸回头是
2、北京清真小吃中特有的品种,此食品形状好像元宝馄饨,颜色金黄、透亮,外焦里嫩、味道咸香。原料:用牛、羊肉为馅,加黄酱、葱、姜、油、盐等调味品。500 克肉馅加 500 克大葱或青菜馅即可。制作方法:先烧水至 90 度,倒入面粉,用木棍在锅内搅拌均匀至无疙瘩成烫面。出锅后分成几块,挑开晾凉,对上些发面,稍加硷面揉匀,揪成小剂,压成长方形的面皮,中间包上馅,像包饺子,不同的是包好后将两端回头到中间,捏死封口。因此就叫回头了。包好后,用热油炸制,咸香鲜美。前人有感于“回头”之名,题诗一首说:“光明何处苦难求,前路茫茫正可锸,座客群惊名目别,蓦然听得唤回头。”炸回头为清真教人出售。还有一种类似食品,叫炸
3、肉火烧,不同的是皮成圆形,放肉馅封口油炸。此两种食品是回族人在“开斋节”时必食的,平日也可当小吃。3、北京小吃炸菊花虾包原料:虾仁 250 克、猪大油 500 克、鸡蛋清 3 个、水发海参、冬菇、荸荠、火腿、猪油适量制法1、虾仁一切两段,海参、荸荠、冬菇、火腿切丁,焯水控干后再装盘,加调料腌 5 分钟,再加蛋清、淀粉调均制馅;2、将猪网油切成 5 张 8 厘米见方的小片,放上馅包好扎口,沾匀蛋清糊;3、油锅烧至 5 成热,将虾包逐个放入,炸至金黄色捞出,每个改成 4 瓣呈荷花形,装盘即成。4、北京小吃扦瓜皮做法1、黄瓜切成 2.5 厘米长段,用小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去掉带籽的瓜心。
4、2、酱油、糖、花椒、大料、桂皮、胡椒(破粒)、干红辣椒(整个)、味精、料酒调匀。交扦好的瓜皮放入料汁,不断以筷子翻动,使瓜皮沾透料汁,腌约 60 分钟,取出瓜皮装盘。先装中心,然后将瓜皮瓜面朝外,层层码好,状如小馒头,以所余料汁自顶淋下。特色 扦瓜皮极脆,诸味均透,而瓜香犹在。4、北京小吃扦瓜皮做法1、黄瓜切成 2.5 厘米长段,用小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去掉带籽的瓜心。2、酱油、糖、花椒、大料、桂皮、胡椒(破粒)、干红辣椒(整个)、味精、料酒调匀。交扦好的瓜皮放入料汁,不断以筷子翻动,使瓜皮沾透料汁,腌约 60 分钟,取出瓜皮装盘。先装中心,然后将瓜皮瓜面朝外,层层码好,状如小馒头
5、,以所余料汁自顶淋下。特色 扦瓜皮极脆,诸味均透,而瓜香犹在。5、北京小吃老北京糊塌子基本介绍:糊塌子是老北京的一种特色小吃。做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味道极为鲜美。吃的时候佐以醋、蒜、酱油、盐、糖、味精、香油等,那鲜美劲就别提有多好吃了。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做这道糊塌子吧。制作方法:1、把嫩绿的西葫芦擦成细丝,放进盐,鸡蛋(放几个自己定),鸡精,胡椒面,面粉做成稀面糊(面少时不用放水,因放盐后西葫芦就杀出水了)。2、煎锅里放少量油,放进一勺面糊。3、用铲把面糊摊平。4、一面煎的焦黄后翻个面再接着煎。5、煎好之后放入盘中。拍点蒜末放在小碗中,倒些醋和酱油(醋要多),香油,鸡精,这就是沾汁。用煎好的
6、薄西葫芦饼沾汁吃,真香!其实做这种摊饼,什么菜都可以,比如:菠菜,土豆,胡萝卜等,只要你爱吃!6、北京小吃仿膳豌豆黄小吃制作:碗豆经磨碎、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小吃特点:色泽橙黄,细腻甜润,清凉适口。原为清宫膳房制作。小吃行家提示:豌豆黄有粗细之分。粗的加工简单,不过罗。豆子焖烂之后加糖和红枣,有的还加些石膏水促进凝固。豆泥倒入模子内冷却成大片,然后切成菱角块,上面点缀些金糕片出售。在北京的一些小吃店里常可以买到。细的就如本文所述,要精致得多了。也有在豆泥中加入琼脂的,出品好看,有光泽,但是口感就差了许多,有点像果冻。还有用白芸豆面做的,加色素调色,就属假冒产品了。小吃消费支招:夏季冷点
7、上品。好的豌豆黄入口甜爽绵沙,豆香浓郁,回味悠长。要想吃到这种豌豆黄,您只能上“仿膳”了。小吃健康叮咛:豌豆性平味甘,健脾和中、清热化湿,适合夏季食用。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易被人体吸收,有良好营养滋补作用。7、北京小吃焦圈小吃介绍: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个“焦圈俊王”,原是“南来顺”职工,已故去。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
8、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小吃制作:需用温水化开盐、碱、少许矾,加水拌和面粉成面团后,用手反复压揉面团,揉匀后放案板饧 3 个小时,然后把面团压扁,用刀切成 5 厘米宽的条,取成条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长扁片,厚约 6 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 4 厘米宽的剂(一般 50 克面切 14 小剂),每两个剂叠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间切一刀,两边不能切通,稍连一点,油烧至五成热时,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头下油锅,随即用筷子从中间撑开,使之成手镯形,定型后翻过来,炸至枣红色出锅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小吃历史: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
9、:“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人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8、北京小吃羊杂碎羊杂碎是由羊的心、肝、肺、胃、肠等原料混合烩制的。制作羊杂碎还讲究“三料”、“三汤”、“三味”。“杂碎三料”又分主料和副料,正宗的全羊杂碎之主料(又叫三红)是心、肝、肺,下锅的时候切成碎丁或薄片;三副料(又叫三白)是肠(生油的)、肚(生味的)、头蹄肉(架碗充数的),下锅时要切成细丝和长条。一碗羊杂碎,看的就是主副料全不全。“杂碎三汤”有如下说法。青城百姓,居家过
10、日子,买上一副羊的五脏,下锅煮好,连汤带水地热热吃起来,这叫吃“原汤杂碎”,味道体现在鲜美清淡上。怕杂碎有五脏异味的人家是先将洗好羊杂碎锅里氽一下,把汤扔掉,再将杂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锅添水放调料煮一下,盛到碗里,这叫吃“清汤杂碎”。由于是蒸熟的,味没入汤,食者味道全从对杂碎的细嚼慢咽中得。街巷铺点、车站、路口小摊上多是新的杂碎时时不断地往一个大锅里续,一锅汤用文火常熬不换,甚至是这锅汤经营者叫卖几年就熬上几年,汤稠如油,色酽如酱,过往食客买上一碗吃,这叫吃“老汤杂碎”。杂碎酥烂绵软,醇美味存于汤,故经营者最不舍多给食客加汤。“杂碎三味”说起来简单,凡青城专卖羊杂碎的饭桌上都有这佐餐三味,即一盘
11、春意葱茏的香菜末儿,一盘红灿灼眼的辣椒面和一盘洁白晶莹的食盐。这是吃羊杂碎万万不能少的的三味调料。食者坐下来,或爱清香爽口的,或喜辛辣热麻,或好咸中得味。总之,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自行调兑碗中的汤。老北京的羊杂铺多由回民经营。起先回民在杀羊后并不吃羊下水。但发现这些被遗弃的下脚料常被附近饥民煮食,随后一些颇有头脑的回铺掌桂加以开发,就成物美价廉的羊杂碎。9、北京小吃天福号酱肘北京“天福号”酱肘子是北京有名的熟食。它选用肉满膘肥的猪肘子,洗刷干净后,与大盐、桂皮、生姜、糖、料酒、花椒等佐料一起下锅旺火煮。一小时后取出用凉水冲,把汤中浮油除去。再将肘子放入原汤里长时间焖烂而成。它的特点是皮肉油亮,红中
12、透紫,熟烂香嫩,汁浓香醇。北京酱肘子已经有近年的历史。乾隆三年(年),一个叫刘德山的山东人同他的儿子在西单牌楼开设了一家熟肉铺,这就是“天福号”。他们刚开张,为了创出声誉,精心烹调各种熟肉。肉要熟烂,必须在前一天晚上就入汤锅里烧,父子俩只得轮流看守汤锅。有一天夜里,儿子看锅,由于太劳累,年轻人顶不住困惑睡着了。一觉醒来,他看到锅里的肉已经塌烂,汤也只剩下一点稠汁。起出锅后,肉软烂如泥,只好将其放凉以后摆在盘子里卖。恰巧这天的顾客中,有个刑部官员的家人买回去后,刑部大人吃着酱肘子,无论是皮肉,都熟烂香嫩,鲜美无比,他感到非常满意。第二天,他又命家人特地到天福号来买这种酱肘子。刘家父子见有人喜欢这
13、样的肘子,就改变煮法,专烧这种新产品,因而名声大振,并逐渐成为北京名品。10、北京小吃炒疙瘩炒疙瘩这种老北京的吃食,似乎注定了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北方的特性,它和疙瘩汤、炒猫耳朵都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完全相同,独成一派,从而形成了北方面食小吃系列中的一朵奇葩。一盘小巧玲珑、色泽深黄的小面疙瘩,配上青豆和各色新鲜蔬菜,光是色泽就已经很诱人了,吃一口绵软又有劲,滋味鲜香,这就是北京特有的小吃炒疙瘩,它历经数十年,仍然经久不衰,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四方人士前来品尝。11、北京小吃芥末墩芥茉墩是地道的百姓菜。大白菜上市了,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很多讲究北京味儿的家庭主妇都要做芥茉墩儿。过年吃得油腻,换换口味,
14、芥茉墩最好不过了。它清爽,利口,解腻,很多人都喜欢。做芥茉墩,要选细长棵的大白菜,去掉外层老帮洗净,切 5 厘米左右的段,用开水浇烫一下,除去白菜的清气味。用洗净的瓷罐或瓷盆,码一层菜段,撒一层白糖,抹一层芥茉,然后再码一层菜段,再撒白糖、抹芥茉,一直将罐或盆码满后,适量地放一些白醋,最后用大白菜叶子盖在上面,盖好盖,过几天就可打开食用了。食用的时候,要用干净筷子把芥茉墩逐个地夹出来,放在小碟内,再倒些原汤,味道酸、甜、脆、辣、香五味俱全,喝一口原汤透心的凉,芥茉钻鼻的香辣味儿,顿时令人痛快许多。在食用了油腻食物之后,吃芥茉墩不仅换了口味,那舒服适意的劲儿妙不可言!12、北京小吃绿豆糕绿豆糕是
15、著名的京式四季糕点之一。它具有形状规范整齐,色泽浅黄,组织细润紧密,口味清香绵软不粘牙的特色。制作绿豆糕的原料有绿豆粉、豌豆粉、黄砂糖、桂花等。制作方法是:将黄砂糖粉和桂花、水一起搅拌均匀,待糖粉溶化后,陆续加入绿豆粉和豌豆粉,搅拌均匀后过筛,装入篦内,装至厚薄均匀再用细箩过干豆粉于表面,并用塑料布磨光表面,切成方块生坯。将装有生坯的篦子入蒸笼蒸分钟左右,出笼冷却,印上红戳记即可。13、北京小吃-山药饼山药饼原料:山药、干淀粉、白糖、糖桂花、红果、花生油。山药饼做法说明:北京著名传统风味小吃。山药饼色泽金黄,表皮焦脆酥香,肉质细嫩酸甜,开胃健脾。山药饼做法:将山药洗净,蒸熟去皮,过箩;干淀粉碾
16、碎过细箩,掺入熟山药中,揉成面团;将红果洗净去核,放入锅中,加入凉水,用微火煮,熬净汤汁时,取出过细箩,再放入锅中,加入白糖和糖桂花,用微火炒至能立住筷子时即成红果馅;将山药面团摘剂,摁成周围薄、中间厚的圆皮,包上红果馅,揪去收口处面头,按成小饼;锅内花生油用旺火烧至四成热时,放入山药,炸至呈金黄色时即成。14、北京小吃蝴蝶酥原料:面粉、白糖、白油、蜂蜜、桂花掌故说明:北京的特色风味小吃,蝴蝶酥因其状似蝴蝶而得名。其口感松脆香酥,香甜可口,具有浓郁的桂花香味。制作方法:将糖用水化解,再加入白油和面粉进行揉搅,至面团均匀滋润不粘手为止,用白油、蜂蜜将糖化开,放入面粉和桂花,搅拌均匀制成馅料待用;
17、将面团摘剂擀成皮,包上馅料,封严系口;将包好的半成品擀成薄圆饼,用刀切成平均的四条,较大的一条面朝上,并将四条条面的两侧中点刷上水,把四条面相互粘牢,呈皮馅分明的蝴蝶状;将蝴蝶酥坯料送进230 度炉温的烤炉中烤成表面乳白色出炉即成。15、北京小吃馓子麻花馓子麻花古名为“环饼”、“寒具”,质地酥脆,香甜可口。环饼据说远在战国时代就有,秦汉以来成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北京地安门小吃店制作的馓子麻花,1997 年 12 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制作方法:将明矾、碱面、白糖、糖桂花和温水用木槌研化,随即倒入面粉和成面团,揉匀至面团光润不粘时,刷上一层花生油饧半小时将面团搓成圆条,摘剂
18、,搓成约二寸长的长条,蘸上水和芝麻仁,盖上湿布,再饧 40 分钟取小条搓成约一尺二寸长、直径二分的细条,并从中间对折成两根,将合拢的两端捏在一起横放好,再取一小条做成同样的形状,随即将两条的两端分别捏在一起,抻成一尺二寸长,从中间斜着对折,使一端的左侧压在另一端的右侧上,再轻轻地捏在一起,即成馓子麻花坯子用花生油将馓子麻花坯子炸至金黄色即成。30 种北京小吃及制作方法(16-30)(2009-09-26 11:10:27)转 载 标签: 美食16、北京小吃褡裢火烧小吃名人:“门框胡同瑞宾楼,褡裢火烧是珍馐。外焦里嫩色味美,京都风味誉九州。”这是一位家住郊区的老翁得知瑞宾楼恢复这一北京名食供应后
19、,特意让儿孙陪同专程到店品尝时,欣然提笔写下的诗句。小吃历史及介绍:提起褡裢火烧,“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因而一直享有盛誉。1876 年,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妻俩在东安市场内摆了一小食摊,首次供应。它是一种油煎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原来它的制作与众不同。褡裢火烧要将和好的面揪成粘剂擀平,装进用海参、虾肉、肥瘦猪肉和各种佐料加好汤拌制的馅儿,折叠成长条。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起锅上桌,趁热食用。吃褡裢火烧时配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并收口中,余味无穷。褡裢火烧因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因而得名。姚氏夫妻因此成名致富。后在东
20、安市场内开设了瑞明楼,但传至第二代,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当时店内的罗虎祥和郝家瑞精于此道,于 1934 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联,合资在门框胡同内开设了祥瑞饭馆,现改名为“瑞宾楼“,专供褡裢火烧。制作也愈加精细,一时名噪京都,成为北京家喻户晓的名食。17、北京小吃爆肚小吃介绍: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
21、、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爆熟的时间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样。近来由于受到欢迎,而且鲜肚货难以保证,象以前分部位供应已经没有了。爆肚除要新鲜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倒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要是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特别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就很喜食爆肚。爆肚除肚子要新鲜外,功夫全在“爆”。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欠火候或过火候,会出现过生或过熟而不脆,甚至咬不
22、烂。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咏:“入汤顷刻便微温,佐料齐全酒一樽。齿钝未能都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还说:“以小方块之生羊肚入汤锅中,顷刻取出,谓之汤爆肚,以酱油葱醋麻酱汁等蘸而食之,肚既未经煮熟,自成极脆之品,食之者,无法嚼烂,只整吞而已。”因此,它的质量标准是“脆嫩”,不同的部位要掌握不同的火候。小吃名人:爆肚过去几乎全部是回民经营,用的羊肚必须回民宰杀,收拾得也十分干净,有异味的肚子弃之不用,因此很有信誉,特别是梨园界的名角无不十分钟情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名流无不喜食。爆肚又脆又鲜,不油不腻,据说还可治胃病。吃爆肚的人如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喝完酒,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
23、,确实是一大快事。所以老北京都欢喜吃爆肚,特别是农历立秋之后,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小吃历史:爆肚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爆肚张,其他还有爆肚杨、爆肚冯、爆肚满等。小吃店铺:北京爆肚的老字号比较多,有名的在四九城都有经营,出家们走不多远就能吃到。个人体会味道好、环境好的爆肚馆,首推建德桥西北角的金生隆。这是北京两家爆肚冯其中的一家,因为门框胡同那家率先注册了“爆肚冯”的商标,金生隆不能再用“爆肚冯”做招牌了。金生隆是用爆肚冯的儿子冯金生的名字命名的,目前是第三代和第四代一起经营。这家的爆肚品种多
24、,上面提到的多可以在这里吃到,调料是特制的,爆肚也是吃完一盘上一盘的,环境么像个大餐厅,比那些小店的环境肯定是好多了。说道金生隆就不能不说前门门框胡同的爆肚冯,这家店开在那里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味道不错,环境一般。当年因在前门一代,梨园的名角们经常光顾。1995 年这家爆肚冯注册了商标,北京就只有这家爆肚冯了。其中爆肚仁三品上了中国名菜谱。前海东沿东兴顺爆肚张,室外环境优美,紧靠着什刹海。这也是一家老字号了,爆肚很好,烧饼好吃。和平里中街的爆肚王,老西来顺掌柜的传人。6、7 张桌子,味道很好。18、北京小吃扒糕小吃原料:荠麦面 500 克,酱油 50 克,醋 50 克,芝麻酱 150 克,大蒜
25、25 克,芥末糊 25 克,辣椒油 10 克,咸胡萝卜 25 克,精盐 6 克。小吃制作:1 将凉水 1000 克加盐倒锅内烧开,将麦面倒入,用木棍搅成团后过凉水。2 将面团用手沾凉水拍成圆饼形,用小刀打成条状入碗,浇以酱油、辣椒油、醋、蒜汁,放和好的芝麻芥末糊、用礤床擦好的咸萝卜丝,即可食用。小吃历史: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与凉粉一般同时出售。过去在出售时,摊贩不时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哟”燕都小食品杂咏中称:“色恶于今属扒糕,拖泥带水一团糟。嗜痂有癖浑难解,醋蒜熏人辣欲号。”还说扒糕的颜色灰黑,“见之欲呕”。扒糕的颜色虽不好看,但很多老北京人仍钟情于扒糕。主要是因为扒糕的原
26、料“荞麦”有很大的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小吃价值:在经科学验证,认为荞麦是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对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疗的作用,是这些患者的首选食品之一。但荞麦属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19、北京小吃芸豆卷小吃原料:白芸豆 500 克,豆沙 250 克,碱少许。小吃制作:1.用小磨将芸豆破碎去皮,放在盆里,用开水泡一夜,把未磨掉的豆皮泡起来,再用温水把豆皮泡掉。将芸豆碎瓣放在开水锅里煮,加少许碱,煮熟后用漏勺捞出,用布包好,上屉蒸 20 分钟,取出过罗,将瓣擦
27、成泥,泥通过罗而形成小细丝。2.将芸豆丝晾凉后,倒在湿布上,隔着布揉和成泥。取 1 尺 5 寸见方的湿白布平铺在案板边上,将芸豆泥搓成 1 寸粗的条,放湿布中间,用刀面抹成 1 分厚、5 寸长、2 寸宽的长方形薄片,然后抹上一层豆沙,顺着湿白布从长的边缘两面卷起,各一半后,合并为一个圆柱形,用双手隔着布轻轻捏一捏,压一压。最后将布拉起,使卷慢慢地滚在案板上,先切去两端不齐的边,再切成六七分长的段,芸豆卷即做成。小吃历史:芸豆卷原是民间小吃,后成为宫廷小吃品种。传说是慈禧太后听见宫外有小贩叫卖,便召进宫内品尝,觉得很好吃,于是命令御膳房专门制作,芸豆卷成了慈禧的御前御点。具有色泽雪白,质地柔软细
28、腻,馅料香甜爽口的特色。北京听鹂馆饭庄制作的芸豆卷,1997 年 12 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20、北京小吃灌肠小吃介绍:灌肠分两种:一种为大灌肠,用猪肥肠洗净,以优质面粉、红曲水、丁香、豆蔻等 10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煮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上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另一种叫小灌肠,用淀粉加红曲水和豆腐渣调成稠糊,蒸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盐水蒜汁食用。灌肠外焦里嫩,用竹签扎着吃,颇显特色。灌肠讲究用猪大肠中练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肠闻起来总有一股猪大肠的特殊味道,但现在人们出于健康的考虑已经很少用猪大肠油来炸灌肠。炸灌肠的时候须先将成型的灌肠
29、切片,在饼铛中炸至两面冒泡变脆,即取出浇上拌好的盐水蒜汁趁烫吃。北京独特的风味小吃。明刘若愚明宫史中就有所记载。灌肠的色泽粉红,鲜润可口,咸辣酥香,别有风味。小吃历史: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清光绪福兴居的灌肠很有名气,人称普掌柜的为“灌肠普“,传说其制作的灌肠为西太后所喜。各大庙会所卖灌肠是用淀粉加红曲所制。据说最初的灌肠是用猪小肠灌绿豆粉芡和红曲,蒸熟后,外皮白色,肠心粉红。后来由于猪小肠与淀
30、粉不相合,就用淀粉搓成肠子形,上锅蒸,但保持了灌肠的名称。再后也不用绿豆粉了,颜色也不象以前的好看。老北京的灌肠以长安街聚仙居的最好。小吃分类:灌肠是游牧民族发明的一道美食,是在新鲜羊、猪、牛等动物的肠子里灌注不同汤料,煮或蒸熟后汆食、煎食的一种食物。因原料不同,灌肠分三肠、五肠。灌注羊血的叫血肠;填装碎肉丁的叫肉肠;装以面糊和油混合品的叫面肠;以羊油为主料加拌肉丁的叫油肠;填装切碎肝脏丁的叫肝肠等。灌注血肠时,拌入食盐,有的加点葱末,在开水锅中翻滚十余分钟,即可捞出切段而食。装肉肠的肉丁切得比较粗,并加盐、花椒粉、生姜末等佐料,煮熟切段,食时肉嫩味鲜,不腻不塞牙,味道绝美。面肠以豆面为主(也
31、有用白面的),加一些羊油、葱末,调以盐、姜粉,煮熟后切段放在火上反复烘烤,等到皮黄脆硬时吃,馅香皮脆,十分可口。油肠以肥腻见长;肝肠以嫩软取胜。肉肠用切碎的肉丁、炒熟的面粉、肠油和葱花、盐、花椒面、姜面等调料拌和后,装入洗净的肠子,慢火煮熟即是。汉族、土族和农业区藏族农民杀猪时用猪肉、猪肠制作,称为“起码”(藏语音译,意为肉肠)。回族、撒拉族群众则用羊肉、羊肠制作。血肠在宰猪杀牛、羊时,用干净容器盛接的新鲜干净血液中加入盐等调料,搅匀,灌入洗净的肠子,煮熟即为可食用。面肠将豌豆面粉和葱花、盐、花椒粉、姜粉等调料和匀调成糊状,灌入洗净的牛、羊、猪肠子,煮熟即可食用。油肠新鲜羊油为主料加拌肉丁的灌
32、羊肠。特点是突出肥腻。用刚屠宰的新鲜肥羊肉或羊油加肉丁,调入盐、花椒粉、姜粉、葱末、蒜苗、野葱末等,用冲洗干净的羊肠灌装,投进锅里煮几滚,即可出锅享用。具有很浓的草原风味和野外风味。肝肠将羊肝切成丁,加适量羊油和调料,然后灌羊肠,煮熟。五肠五味,各有千秋,吃后定让您大饱口福,回味无穷。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21、北京小吃京东肉饼小吃历史:京东肉饼以牛羊肉为馅,每个大则约 500 克,小的也足有 300 克。京东肉饼为北京以东夏垫镇(属今大厂回族自治县)杨景禄(别名大麻七)所创制。据传 1770 年乾隆
33、皇帝路过此地,曾品尝过这种肉饼,对其色香味赞不绝口。从此京东肉饼生意大振,至今仍为很多北京人喜爱。小吃制作:1、凉水和成很软的面团,醒半小时后揉透。将面团杆成薄薄的一张大圆皮。2、在皮上抹上肉馅:只抹 3/4 的皮子,1/4 的皮是空白的。切一刀(=半径长度)。3、将面皮成了一个 1/4 圆的“扇形”。4、封边儿。5、和一般烙饼一样:多放些油,中小火烙(千万不能火大了,否则外面糊了而里面肉还没熟!),一面呈金黄色即可翻另一面烙,快好时再淋一些“醋水”(水里加少许醋)-据说是这样烙出来的饼皮比较酥脆香。22、北京小吃麻豆腐小吃制作:将羊肉丁炒焦起锅,下黄酱煽炒葱姜末出香味儿,加入麻豆腐翻炒。随后
34、,让大青豆、红辣椒、嫩豆芽、雪里蕻未依次投人到炒麻豆腐的事业中来,辅之以大火,使锅里的尤物们变得“轰轰烈烈”,再不断地加油、添水,用一点儿老黑酱油,将麻豆腐及其伙伴作“翻天覆地”状,直至麻豆腐表面气泡涌动、蜂窝毕现、香气翁动,方算“胜利会师”。老北京有句俗话:“炒麻豆腐大咕嘟”,是说麻豆腐一熟会自己“咕嘟、咕嘟”地起泡说话,告诉您:“我熟啦!”似乎麻豆腐通了人性,怪不得老北京人会青睐于它呢!此时在起锅前放人切成寸段儿的“野鸡脖儿”嫩韭菜梗儿,洒上炒焦的羊肉丁出锅,再淋上一勺红亮亮的辣油,便是一味亦饭亦菜不可多得的美食。小吃介绍:麻豆腐是粉房的副产品,或曰下脚料,所以价格特别便宜,两个大子儿就可
35、以买一大碗。老北京人买回家去,用羊肉、羊尾巴油等物一炒当饭菜吃,叫做炒麻豆腐。炒麻豆腐是旧京百姓地道的家常菜,别看此物甚廉,但要炒好亦非易事,首先在原料上就要有所选择,得用东直门四眼井粉房里做的麻豆腐才算正宗。配料讲究用纯正的羊尾巴油和“野鸡脖儿”嫩韭菜,方能显出炒麻豆腐的“英雄本色”。23、北京小吃炸酱面小吃材料:手擀面或挂面、五花肉、各种配菜、油、葱末、姜末、白糖、黄酱、香油小吃制作:1.把肉切成黄豆粒大小的丁。2.油热放肉,变色后放葱、姜,炒出香味放酱下锅。下锅时最好放点温水,但只须加一次水。3.小火慢炒,有了香味时放点白糖,酱变成红黑色时,放葱末,加香油,翻炒均匀后马上起锅。4.酱炸好
36、后和配菜、面一起拌匀。小吃介绍:流行于北京等地,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将黄瓜、香椿、豆芽、青豆、黄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码备用。然后做炸酱,将肉丁及葱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黄豆制作的黄酱或甜面酱炸炒,即成炸酱。面条煮熟后,捞出,烧上炸酱,拌以菜码,即成炸酱面。也有面条捞出后用凉水浸洗再加炸酱、菜码的,称“过水面”。小吃注意:炸酱面也叫小碗干炸。配菜是炸酱面里重要的一环,正宗的一般有十几种配菜,少的也有七八种。常见的配菜有黄瓜、青豆、黄豆、青蒜、芹菜、豆苗、萝卜缨、萝卜丝等,青豆、黄豆、芹菜需要用水焯一下再拌。干、稀黄酱都可以。如果是干酱,要先调稀了再用。一定要放多种蔬菜作“面码”,才能使炸酱面
37、成为一种健康的饮食。否则盐分多,纤维少,维生素 C 和钾不足。酱本身含有较多蛋白质和 B 族维生素,适合与面粉搭配。24、北京小吃梁实秋豆汁儿小吃制作:1、将绿豆杂质筛净,淘洗干净,放入盆内用凉水(冬天用温水,水量要比绿豆高出 2倍)泡十几小时。待豆皮用手一捻就掉时捞出,加水磨成稀糊(磨得越细越好),每千克绿豆约出稀糊 2.65 千克。然后,在稀糊内加入 1.5 千克的浆水(即前以次制作豆汁、淀粉时撇出的清水)并逐次加入不少于 12 千克的凉水过滤,约可滤出粉浆 17 千克、豆渣 2 千克,2、把粉浆倒入大缸内,经过一夜沉淀。白色的淀粉就沉淀到缸底,上面是一次层灰褐色的黑粉,再上一层即是颜色灰
38、绿、质地较浓的生豆汁,最上层是浮沫和浆水。撇去浮沫和浆水,把生豆汁舀出(可得生豆汁 8 千克左右,另有淀粉约 500 克和黑粉少量),再煮之前还需在沉淀一次,夏季沉淀六小时。冬季沉淀一夜。沉淀好后,撇去上面的浆水。3、锅内放入少许凉水,用旺火烧沸后倒入生豆汁,待豆汁逐涨并将一出锅外时,立即改用微火保温(此时不能用旺火,否则会逐成麻豆腐),随吃随盛,并佐以辣咸菜同食。名人故事:豆汁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就好像说鸡蛋的时候鸡子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若没有这个轻读尾的语气,听者就会不明白你的语意而生误解。胡金铨先生在谈老舍的一本书上,一开头就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这话一点儿也不错
39、。就是在北平,喝豆汁儿的人也是以北平城里有人为限,城外乡间没有人喝豆汁儿,制作豆汁儿的原料是用以喂猪的。但是这种原料,加水熬煮,却成了城里人个个欢喜的食物。而且这与阶级无关。卖力气的苦哈哈,一脸渍泥儿,坐小板凳儿,围着豆汁儿挑子,啃豆腐丝儿卷大饼,喝豆汁儿,就咸菜儿,固然是自得其乐。府门头儿的姑娘、哥儿们,不便在街头巷尾公开露面,和穷苦的平民混在一起喝豆汁儿,也会派底下人或是老妈子拿沙锅去买回家里重新加热大喝特喝。而且不会忘记带回一碟那挑子上特备的辣咸菜,家里尽管有上好的酱菜,不管用,非那个廉价的大腌萝卜丝拌的咸菜不够味。口有同嗜,不分贫富老少男女。我不知道为什么北平人养成这种特殊的口味。南方
40、人到了北平,不可能喝豆汁儿的,就是河北各县也没有人能容忍这个异味而不龇牙咧嘴,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我小时候在夏天喝豆汁儿,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己。有一年我路过济南,在车站附近一个小饭铺墙上贴着条子说有“豆汁”发售。叫了一碗来吃,原来是豆浆。是我自己疏忽,写明的是“豆汁”,不是“豆汁儿”。来到台湾,有朋友说有一家饭馆儿卖豆汁儿,乃偕往一尝。乌糟糟的两碗端上来,倒是有一股酸馊之味触鼻,可是稠糊糊的像麦片粥,到嘴里很难下咽。可见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勉强不得。25、北京小吃油茶小吃介绍:油
41、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小吃原料:牛骨髓油、面粉、桂花汁、瓜子仁、白糖、黑白芝麻、核桃小吃制作:锅内放入面粉,用微火搅炒半小时呈麦黄色时即熟,过细罗;熟面粉放回锅中,将牛骨髓油放在另一锅中,用旺火烧至要冒烟时,倒入熟炒面锅内搅拌均匀;将黑白芝麻仁用微火炒出香味,核桃仁炒熟、去皮、剁碎,连同瓜子仁一起放入熟炒面中拌匀,即成油炒面;吃时,将油炒面盛于小碗中,用开水冲搅成稠糊状,再放上白糖和桂花汁搅匀即可。26、北
42、京小吃茶汤小吃原料:糜子面、红糖、白糖、糖桂花小吃制作:将糜子面洗净,用凉水浸泡两小时,沥净水,碾成面,再过细箩,即成糜子面。茶汤壶内灌满凉水,烧沸,取碗一个,倒入开水和适量凉水搅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调成面糊,再用左右开水将面糊冲熟,在茶汤上面撒上红糖、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小吃历史: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茶汤,明、清时已盛于北京,明代皇家茶点,民间仿而效之。明沈德符野荻编称:“京师向有谚语云: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盖讥名实之不称也”。说明此时茶汤在京已有声誉。清宫光禄寺的御膳房内仍列有茶汤。将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红糖,用滚
43、开的水冲成。与其同类的“油茶”则是用牛油或素油将面粉炒熟,再加入开水。茶汤和油茶都有所谓的“八宝”之说,其实就是加上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仁、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经营此业的多兼营藕粉。小吃介绍:旧京,卖茶汤、油茶的有三种形式:一是挑担走街串巷的,每逢春秋两季午后点钟沿街叫卖。其提前是个紫铜大茶汤壶,壶为双层,外层加水,里层烧火,壶底座贮存木炭和一双火筷子;担后是个大木桶,挂着水舀子,木桶上放个小屋顶形的长木条,里面放碗、匙子、糜子面、油炒面(油茶)、藉粉,还有一罐红糖。有买主时,现以小瓷碗将糜子面或油炒面用少许开水调好,再到前头将铜壶搬起,提得高高的一冲,以小铜勺猛搅,待搅成
44、糊状,递与顾客。二是设茶汤摊,多半是在庙会上。其摊案以桐油涂面,长约丈余,案前设长凳,案上陈放玻璃盒两个,盒内分数格,盛面、糖和果料。盒后放彩色小碗数十个,小铜勺多把放一罐内,案后支一大紫铜茶汤壶,沸水滚滚,壶盖、嘴、肚处镶黄铜花边和图案,有案净、碗洁、壶亮,颇能引人食欲。三是开设于大街的店铺,门口以大茶汤壶为招幌,店内设座。每天正、二月代营煮元宵。至于面是用糜子面熬成的稠粥,盛到碗里后,再用细筷子将事先以炭火或油调稀的芝麻酱,来回往粥上一丝一丝地抡,抡匀抡满后,再撒上一层芝座盐儿、干姜(同姜)粉,确也咸中有味。此为当年穷苦市民的一种经济小吃。冲茶汤要技术,茶汤原料也很讲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内
45、,用热水调匀,然后用铜壶的开水冲入碗内冲熟,撒上一层红糖,中间放一撮白糖。它的质量要求是,冲得的茶汤把碗反过来朝下,立即下坠,挂在碗边,用手拍动,松软抖动,不能从碗内掉下。茶汤除用糜子外,还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为原料,但质量不如用糜子好。儿童喜食茶汤。故都食物百咏中有诗为证:“大铜壶里炽煤柴,白水清汤滚滚开。一碗冲来能裹腹,香甜最好饱婴孩。”并附注称:“茶汤有摆摊者,有挑担者,其唯一之标识,则大铜壶是也。此物尚甜,咸食者殊不见,小儿多喜食之。”茶汤味甜,筋道可口。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1997 年 12 月北京天桥茶汤李饮食店制作的茶汤,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
46、称号。27、北京小吃肉末烧饼小吃原料:面粉、白糖、三成肥七成瘦的猪后腿肉、芝麻小吃特点:北京传统宫廷的风味小吃,享誉京都几十年。外焦里酥,咸中略甜,香酥可口,味厚醇正。小吃制作:取面粉和白糖加水揉成面团,经摘剂、抟饼、研边、粘上芝麻制成马蹄烧饼坯;将饼坯粘贴在大铲上,用炭火烤制成熟;将猪腿肉切好,放入炒锅中,加上各种调料,用旺火炒熟,炒出的油要撇净;将马蹄烧饼从其侧面切开一小口,抽出饼心,填进现炒的猪肉末即成。小吃名人:肉末烧饼就是烧饼夹炒肉末,主副食合一。烧饼香酥,肉末油润咸甜,味美适口,别有风味。北海的仿膳饭庄的肉末烧饼远近闻名,1975 年周恩来总理养病期间经常到仿膳饭庄,称赞到“你们的
47、烧饼不错,别处比不了。肉末我吃了这么多年也不错,家里做不出这个味来。”小吃典故:肉末烧饼又叫“圆梦烧饼”,是清宫名点。相传当年慈禧太后住在颐和园时,有一次吃早餐,发现桌子上有烧饼,非常高兴。原来头天晚上睡觉梦见吃烧饼,没想到早晨饭桌上就真的有烧饼。按照民俗,梦见吃烧饼是个很吉利的事:做事情圆圆满满、写文章可圈可点,全应到好事上。这个烧饼圆了她的梦,于是就把这个烧饼叫做“圆梦烧饼”。太后一高兴,便对做烧饼的厨师赵永寿放赏,赏了 20 两银子和一根蓝翎。赵永寿从此有了品级,算是个小官儿。烧饼也因此身价倍增了。28、北京小吃炸菊花虾包小吃原料:虾仁 250 克,猪油 500 克,鸡蛋清 3 个,水发
48、海参,冬菇、荸荠、火腿、猪油网适量小吃制作:1、虾仁一切两段,海参、荸荠、冬菇、火腿切丁,焯水控干后再装盘,加调料腌 5 分钟,再加蛋清、淀粉调均制馅;2、将猪网油切成 5 张 8 厘米见方的小片,放上馅包好扎口,沾匀蛋清糊;3、油锅烧至 5 成热,将虾包逐个放入,炸至金黄色捞出,每个改成 4 瓣呈荷花形,装盘即成。29、北京小吃燕京酱萝卜小吃特点:色酱红,质脆嫩。小吃制作:将萝卜洗净,切成两瓣,入缸腌制,一层萝卜一层盐,每天翻缸 1 次。7 天后捞出,置日光下晒干,再放入甜面酱中酱制。每天翻缸 1 次。4 天后即成。30、北京小吃羊眼包子小吃原料:面粉 1000 克,羊肉 250 克,海参
49、50 克,玉兰片 50 克,冬菇 50 克,干贝 25 克,盐 6克,味精 3 克,香油 50 克,葱花 25 克,姜、发酵粉、料酒各适量。小吃制作:1.把面粉倒在盛器中,加发酵粉拌匀,对水和成发面团,揉均匀,稍饧。2.羊肉洗净,绞成末。海参切小丁。玉兰片切小丁。冬菇用水泡软去根切碎。干贝用水发透,加葱、姜、料酒蒸软,碾碎。将以上原料加盐、香油、葱花、姜汁、味精拌成馅。3.将发面揉成长条,揪成小剂。小吃特点: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小吃由来:回民很讲究饮食卫生,智慧勤劳的回族妇女能做出许多独具风味的特色食品,大家知道的有馓子、牛肉拉面、油香、手扒羊肉、“夹板”等等,如果您能在回族人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生节和圣纪节到回民家中做客,定能一饱口福,大开眼界。羊眼儿包子是回民饮食中的佳品。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曾乔装打扮到前门外,品尝回民羊肉包子铺的羊眼儿包子。康熙皇帝走进羊肉包子铺,殷勤的回民掌柜用小托盘送来了两杯盖碗茶。向康熙皇帝问安后,陪着笑脸说:“不怕爷恼,爷在里边(宫廷)什么山珍海味没尝过,还屈驾来尝羊眼儿包子,小的实在不敢孝敬。”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识破,还是佯装要吃包子。掌柜的无奈,只好说:“爷尝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