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 ”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清初学术渊源(一)在理学没落过程中所形成的“由王返朱”倾向北宋中叶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南宋的陆九渊、朱熹“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 (明史儒林传 )明中期王守二的“致良知”取代了朱熹的“格物穷理”“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 儒林传序 )晚明,王学向朱学回归,东林学派领袖顾宪成、高攀龙为倡导者。(二)经世思潮的兴起“通经学古”的经学倡导者归有光钱谦益响应徐光启“务求实用” 、 “富国强兵”复社领袖张溥、陈子龙推进黄宗羲、顾炎武“经世实用”(三)利玛窦与西学的传入(
2、始于 16 世纪末)李之藻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旁迪我、艾儒略职方外纪徐光启、利玛窦几何原本西学的传入,示范了一种务实的新学风,影响有四个方面:1.开阔了我国知识界的学术视野。2.耶稣会传教士大都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的为学,不务空谈,讲求实际。3.晚明来华的耶稣会士,即把他们的宗教和学术活动同讲习、表彰我国的传统儒学相结合。4.耶稣会士学习我国语言文字的实践,也给了我国语言学研究者以有益的启示。晚明经世致用的失学思潮的形成,固然有其自身的必然历史依据,而西学的输入,无疑也起了积极的催化作用。三清初文化政策批判(一)清初文化政策的主要方面1.民族高压政策的确定。-焚书、文字狱2.科举取士制度的
3、恢复。- 第一代状元:傅以渐,第二代:吕宫3.“崇儒重道”基本国策的实施顺治十四年九月初七,清史上第一次经筵盛典。康熙九年十月提出以“文教是先”为核心的十六条治国纲领。康熙九年十一月,日讲重开。十年二月,中断多年的经筵大典再度举行。4.“博学鸿儒”特科的举行意义:良好的开端。为以后的学术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汉族知识界中人的成功笼络。广大知识界与清廷全面合作,对满汉文化的合流产生深远影响。5.图书的访求与编纂6.由尊孔到尊朱摒弃王守二的心学,独尊朱熹学说熊赐履、李光地朱子全书(二)清廷文化决策的思想依据玄烨的儒学观,核心是一个辨别理学真假的问题。康熙儒学观的基本内容:视理学为伦理道德学
4、说融理学于传统儒学之中确认朱熹学说为官方哲学(三)清初文化政策的历史作用积极: 争取了知识界的全面合作。 完成了对社会凝聚力的选择。 推动了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消极: 为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加以曲解,抹煞了理学的哲学思辨,将其归结为僵死的封建伦理道德学说。封建文化专制、禁书、文字狱、禁止士子结社。四务实学风的倡导者顾炎武(一)生平学行述略“乙酉四论”:军制论 、 形势论 、 田功论 、 钱法论因忠节录入狱日知录 、 音学五书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肇域志 、 顾亭林诗文集 、 明季实录等(二)社会政治思想顾炎武思想的核心经世致用社会风俗论强烈的民族意识关注社会现实(三)经学思想顾炎武:以经济学
5、理学之穷(四)文学思想文以经世的文学观、立足现实 “文须有益于天下”(五)务实学风转变明季空疏学风,开启清初实学先路学风:“崇实致用”“博学于文” 、 “行己有耻”五王夫之的博大学术体系(一)坎坷的一生(二)对传统学术的批判继承嵇文甫评王夫之博大的学术体系“一座宝贵的矿藏”王夫之斥王学为“新学邪说” “人心之坏、世道之否,莫不由之” (礼记章句卷三十一)唯张载之学“以博文之功,在能立之后”最为雅止,无愧“作圣之功” 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他以自己毕生的学术实践,将张载的思想加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以完整的元气本体论、“变化日新”的辩证思想和“理势合一”的历史观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中国近代实证科学的先导为
6、王夫之提出的“实有” (尚书引义卷三)范畴。 说命上。(三) 双鹤瑞舞赋考证王夫之写给安远大将军孙延龄赋中的“兴王”指吴三挂,并非清廷帝王六黄宗羲与浙东学术(一)从党争健将到学术巨擘师从刘宗周,与东林党人关系密切(二) 避地赋与东渡日本东渡时间:在顺治五年春天目的:乞师(三) 明儒学案与清初学术史的编纂周汝登圣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 ,开清初学术界编纂学术史风气之先声黄宗羲明儒学案本书极力表彰王学(四) 留书与明夷待访录 1、 留书主要包括文质 、 封建 、 为所 、 明党 、 史 、 田赋 、 制科 、 将等八篇。是一部探讨治乱之故的著述。抨击弊端,旨在复明。2、 明夷待访录主要包括:原君 、
7、 原臣 、 原法 、 置相 、 学校 、 取士上 、 取士下 、建都 、 方镇 、 田制一 、 田制二 、 田制三 、 兵制一 、 兵制二 、 兵制三 、财计一 、 财计二 、 财计三 、 胥吏 、 奄宦上 、 奄宦下 ,共 21 篇。 成为对君主专制政权体制的系统批判。主要三点在于:(1)明确君臣职分。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虽抨击秦以后的历代君主,但并不否定君主制度。憧憬“三代之治”的恢复,期待圣明君主的出世。在他心目中,做人君的标准“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为君之职分”为臣:“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8、。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2)是关于“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主张的提出。主张极大地提高学校和学官的地位,提出“公其是非于学校” 。(3)是以“富民”为宗旨的经济思想的阐述明朝灭亡经济方面的原因是“夺田” 、 “暴税”主张恢复三代的井田制, “授田以养民” ,提出来“重定天下之赋”的主张, “工商皆本” 。七吕留良与浙西学术(一)吕留良学术渊源受张履祥影响极深,师从刘宗周,讲求“慎独”之学,未摆脱王学藩篱。浙西朱学:由张履祥首倡,经吕留良大张旗帜,便与浙东王学双峰峙立。留有吕留良先生文集 、 吕晚村诗集 ,因曾静反清案受牵连,于雍正十年被“戮尸枭示” 。(二)吕
9、留良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吕留良并非“时文选家”2、 “尊朱辟王”的实质:因为王阳明的“致良知” , “陷人于禽兽非类”即明朝灭亡,清朝入主。将西晋的嵇康、阮籍,北宋的王安石、苏轼,南宋的陆九渊以及明朝的王守仁、李贽,一概斥之为以禅学导致“乾坤反覆”的罪人“吾侪身受其祸,谓宜谈虎色变矣,而犹多浸淫游戏于其中,其于治乱之原,殆有所未审耳” 。借尊崇朱学这一形式,充实新的时代内容,来为自己的经世致用呐喊宏观上看,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直至掩理学而上,是清初学术发展的大势。3、吕留良思想的时代特征民族气节视为“域中第一事” ,“今日之所以无人,以士无志也” 。(三)吕留良与黄宗羲始而一见如故,继之分道
10、扬镳,最后反唇相向,以致终身不复往来。八李颙与关学一、提出“悔过自新”的学术主张1、提出的历史依据是对明清更迭进行历史反思的产物。是对儒家传统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结果。2、 “悔过自新”的演变存心复性明体适用从“悔过自新”到“存心复性” ,标志着李颙的“悔过自新”说已经走到了尽头。根源就在于李颙对理学批判态度的极不彻底,是对陆王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还原,是对李颙早年经世思想的否定。又把“悔过自新”同经世时务的讲求合而为一、提出“明体适用”主张。二、 “明体适用”说的历史价值1、是李颙思想中最为成熟、最有价值的部分。是积极的经世学说。2、 “明体适用”说的历史价值:力图恢复儒学的经世传统“明体适用”说以其“体用兼该”的主张,对宋明以来理学家重体轻用,乃至空谈性与天道,无视国计民生的积习,进行了鞭挞。自读“明体适用”书始, “识心悟性,实证实修” ,讲求“经济实学” ,最终达到“开物成务,康济群生” 。3、 “明学术、正人心”的执着追求是对儒学和俗学的严格区分是辨明博学和杂学的界限是会通朱陆学术,平息门户纷争的努力九从孙奇逢到颜李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