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英章楷书对联观史读书临习指南根据李贵元一、田英章楷书对联观史读书原作二、田英章楷书对联观史读书局部注:将原作品打上格的话,每格约七公分见方。整张作品应是两张 B4 纸竖接大小。三、田英章楷书对联观史读书临习指南这 16 个字,根据我临习过程的切身体会,认为对练习笔法也非常有促进,因为它包括了几个比较难写的笔画:竖弯钩(右弯钩) 、竖钩、戈钩、仰钩、直捺,当然也包括了其他主要笔画:左点、右点、长横、长竖、长撇、竖撇、平捺、反捺等等,可谓笔法丰富。临习前,先来几条田老师语录:跟我学,要放弃自我。允许写不好,但不允许不好好写。看一笔写一笔,最多两笔。宁精勿滥,按错误写法写得越多,只会巩固错误。1、
2、观7“观”为左右结构,笔画又多,笔画相对细些不要写宽了。诸横抗肩较大。草头要小,笔顺:竖-横-横- 竖。第一笔起笔为抖笔,但忌滥用。俩“口”有距离,第一“口”靠左些。“隹”往上靠,撇从俩口间起笔,撇头不要大,左竖与撇的连接与普通单人旁有别,是直插在撇里,竖细、直、长而左斜,点是小撇点,四横较短,长短有别,间距相等,前三横与左竖虚接,第四横实接(从竖里起笔) ,右竖比左竖粗,从点下起笔,靠诸横的右端。写完后左竖下端露出较长的一段。“见”里边的第一、二横应分别在“隹”第一、二横的延长线上,横折往里走成凹坎后写竖,撇细而往“隹”下方向走,竖弯钩伸展。竖弯钩写法:竖轻,稍左斜,放松手腕拐弯,弯细,拐后
3、即按笔右行,横粗要保持前后较一致,不要前面太细而后太粗。横时笔锋在左,笔肚在右,挑钩时保持这种状态,不需调整笔锋,先有点圆弧往右上尔后直往上推挑(这往上推是我的感觉) ,出锋时不往右也不往左,形成外方内圆的钩。注意录象,田老师写完这钩后,笔锋是扁的。这与不需调整笔锋有关,因为写横时笔毫是压扁铺开的。i笔好不好使,写写这竖弯钩就知道,因为要拐好几道弯。2、史笔画越少越难写。 “口”为扁口,写完“口”单看它是斜的,折竖往里走成凹坎,不这样写不精神。其底线位置大概在中线上,容易往上写。说撇捺吧。竖撇高扬,露出“口”的部分较多,撇捺伸展注意角度,撇高捺低,但不明显,捺容易写的过平。撇是竖撇,上部是竖,
4、起笔和运笔同竖,稍穿过“口”后左拐而撇,弯弧较大,注意此时是转腕用的是腕力,力要送足,不宜一甩而出,方使撇笔圆劲。捺起笔是抖笔,先低头后扬勃再边加劲下按伏笔直下。至下端顿驻笔后先慢后快水平抽锋出刀。这一笔与普通捺有所区别,很有特色,与平捺相似充分表现一波三折。捺脚是很头疼的事,我有时处理得很好,有时非常糟糕,糟糕时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捺不出去了” 。说说我的好感觉。我认为写好捺脚,即“捺不捺得出去” ,与中部运笔是否正确很大关系,我在说“今”之捺时说过“这段运笔是直下并逐渐加大按笔力度而力直指刀的下角” ,注意“而力直指刀的下角” ,就是说的运笔之力要灌注到捺的最低处,这也就是顿笔之着力点,这
5、下到位了,切出刀锋也就舒服了。切刀锋时先慢后快,最后出锋时要快,用的肘部力量抽将出去,是抽刀出鞘的感觉,但锋尖不宜太锐。切出刀锋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中锋法,即边提笔边收敛笔锋且笔锋在笔画中线运行切出刀角;一种侧锋法,即边提笔边转笔切出刀角。不管是哪种办法都是水平运笔出锋,而下刀面是斜向上的。关于捺笔,有一个书家用了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捺就像小河拦河坝的一个小瀑布。水原先是水平流动的(捺头) ,在斜坝上端忽然一个小拐弯(捺脖) ,顺着斜坝直流而下(捺身) ,冲到坡底(力注捺下角)后溅起(刀角斜面)再水平流走(水平出锋) 。从中我们可悟到捺的运笔和形态。.这是皇甫中的“ 史”。两相对照,笔法相似,但田
6、老师按现代人的习惯对结构处理进行了改进,主要就是撇捺的态势特别是捺的态势有改变。欧“史”撇低捺高,是左脚(撇)支地站住、右脚(捺)抬起但起到平衡作用而使全字平稳;田“史”撇高捺低但相差不多,基本上是双脚落地,而以右脚为主左脚辅助站好达到稳当。所以欧“史”撇上部较正而捺较平,田“史”撇稍斜而捺较陡。细心观察,田老师的一些字都能从欧公诸帖中找到影子,从而看出他的功底之深,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细心、悟性和现代人提倡的所谓“创新”精神。3、知左斜右正结构,撇稍高,横要短 。第二横往左伸、较长,右端与第一横右端在一条垂直线上。两横抗肩大。撇是左歪头,起笔大概在短横左端的下方,不宜过长。 “口”敦实平稳,往下
7、靠,左竖起笔大概齐长横的右端。我把握此字的感觉是两横大胆抗肩,第二横起笔大胆靠左,并距第一横较远。4、今撇、捺基本功具备,但组成人字头还需一番摸索。为写这字,我单笔练了不少,组合更费了不少工夫,才略感有点意思。田老师的人字头看着很有意味,它不像有的撇捺往左右翘,而是有点往下盖,较饱满、含蓄、内敛不失优美而怀抱又很宽广的感觉。就像一个古朴、典雅、厚实的人字顶亭,人在其下感觉很安全、很舒适。撇较厚重,也较直,出锋时才略有向左的弧度。捺的里侧看着有点弯弧,但写时千万不要故意弯曲,其实这段运笔是直下并逐渐加大按笔力度而力直指刀的下角,然后水平起刀。捺的起笔(蚕头)在撇里,在撇里一顿有一小波即出来(然后
8、直下) ,与撇相交的内角不是锐角而是成点小圆角,最好能写出来,这也是味道所在。撇低捺高,撇陡点,捺平点,并不对称。人字下方的部件偏左,两横很短,但竖最后是在中线上。人字头的字如“金、全、会”都有共同特点,下部零件置左、上靠。5、当左点低,右点高,两竖直对。上“口”左竖较正,右竖左斜;下“口”左竖右斜,右竖较正。 “田”左白少右白多更有味,反之不行。最后一横“努力”写平,有弹性有力度。视觉上有点“口”压“田”左遍。6、“田” 左竖右斜,右竖较正,横抗肩。虽抗肩,但不要直不愣登的往上斜,而是有点弧度,有弹性,特别是长横更如此。中竖在上横中横起笔,不要出头,严丝合缝,表现工楷之严谨。需要如此的横接竖
9、可类推。所有“心”字底均偏右,仰钩起笔指向“田”左竖末端。 “田”坐“心”之怀抱,不要貌合神离。7、 “进” 、 “退”进:“隹” 窄而高,撇厚重、较陡,四横较平,特别是第四横更要平,单人竖在中线位置。退:“艮”不要写宽了,长竖居中线。 “进、退”之平捺切笔起笔,注意起刀位置。注意走之与右部左竖、左竖与右竖距离基本相等。8、读“言”旁第一横左伸,点在其右端,以点画一条垂直线,下面笔画均不能过线。右部先写两横再写竖,竖高扬,出头较多;“四”扁、斜而宽放,里两竖呼应,有被往下倒而又要努力站稳的感觉,最后一横短,两端不接竖;“贝”不宜宽,写时要有上窄下宽的意识(“贝”在下时均如此) ,右竖长,最后一
10、点很关键,不宜平,站稳,顶着竖而努力将全字右部扛起的感觉。 “贝”的位置从视觉上看是在 “四”左边,写时第一竖也要靠左,但上部的横还是堆在它的正上方,其宽窄与“四”下部基本一致, “四”之右竖要往里斜多点,其宽窄和形态将影响“贝” 。所以一个字的笔画互相影响并有机结合。此字所有横均抗肩,注意斜中取正。9、书诸横等距乃常识。另有三个特点:1、第一横较平。2、第一个横折与众不同,横完后不需往上抬笔而折笔,说白了就是“塌肩” 。3、中竖上粗下细,压“曰”里横之中部。10、养两点呼应;三横不长,抗肩较大,起笔有异,间距较小;撇起笔不在横中部而靠左,捺起笔也不在横中部而靠右,撇捺伸展,撇低捺高;“良”上
11、靠要放正,容易往左写,能否放正与撇捺角度也有关。注意最后一笔反捺要长。11、志要写出这种味道要多实践掌握好度,两横不长抗肩大,关键在“心” ,写正了太板没味道,太歪了脱节而散乱。田老师语录:人心不正,所以字心也不正。“志”字的第二横起笔处缺一角,原字就是这样。可能是纸的原因如有杂质或不平等造成,不是笔法部分。它就是一中横。12、可横长、不粗,略抗肩稍有弧度;“口”不大,左置,起笔约在长横左端斜坡之延长线上;竖钩挺拔,起笔在长横中部靠右点,与横略有衔接,钩稍长。竖钩太靠右是通病,要避免。13、识左、中两部分紧凑,写戈钩前,看它是斜的(上部右倾) ,写完戈钩一支撑,全字正了。戈钩稍长。&戈钩忌身弯
12、力弱,戈身圆劲流畅,端粗中细,钩形外方内圆。写戈钩不要为弯而弯,而是有种拉直的力相抗衡不许它弯。要点是运用腕力带动笔,自然就有弧度。假如以腕为轴心,并以腕力转动手划的就是圆弧。起笔时,要想好它的长度和方向,起笔后,眼睛要瞄着它的下端驰笔而去。写到下端先切出方角,回笔调整笔锋再下顿,侧锋挑出。当然,功力具备,运笔准确,可不必回笔,一起呵成,挑钩出锋。注意,这是一个反手动作,起笔时,手要留有活动的余地,否则,写到下端,手“窝”着,不能自如控笔挑钩。长捺、平捺亦然。14、三横抗肩较大,长短有度,起笔各异;撇似竖撇,靠横左端;捺靠横右端,在横里起笔,也可穿入横起笔;“日”上靠,放正,不可太宽,左竖短右
13、竖长;全字表现上紧下松,下部横间距比上部三横的间距稍大。我认为不可忽视“日”两竖之长短对比。右竖长点,除增加了全字的味道,使字修长点、活泼点,也起到平衡作用。因诸横均抗肩大,特别是上部三横斜视往右上走,右竖长点可往下拉一拉,从而端正了全字。这也许就是险中求正。ur“春” 、 “养”两字下部放正很关键,我认为下部“日”、 “良”应在上三横的正下方。如何才正呢?如撇捺角度合适,很自然能正;如撇捺角度不合适,强行放正也会别扭,那就要考虑调整撇捺开合度。15、上一个字是“春” ,撇捺伸展,跟着“秋”字又有撇捺,为求变化,此字采用异体。“火”旁笔顺与单个“火”字相同。先左点,后右上点,中穿撇,再右下点。
14、笔顺正确,方能使笔画呼应并紧凑。不可将“火”旁写散,特别是右两点要聚拢些,注意它们和左点的位置关系。撇乃竖撇,但不宜过长,也不可往左过于伸展。“禾”注意与左部的笔画穿插。小平撇靠上写,小藏锋起笔,注意起笔角度;横离小平撇略远,插入“火”中,在其右上点下方起笔,大抗肩;竖钩挺胸抬头之势,稍长,中段较细,但若力度不到,还是写粗点吧;撇从竖出(“木”旁写法如此) ,伸入“火”下,如“火”旁写不对,准与其右下点打架;长点(反捺)较重,注意位置、角度,其与竖的夹角应和撇与竖的夹角对应为佳。四、田蕴章先生欧体解析中讲到的笔法右点:下笔虚而快,落笔实而缓,至笔腹落纸后,轻轻向后拉,接着向左下方回锋。 (形状
15、为三角一肚) 。长撇:它是从慢到快,从高向低,再由低返高的一个弧形笔画。起笔时微粗,稍行即细,至腹部又加粗,尾部复为细收。掌握弧度,不可直伸,又不可弯度太大,应使尾部稍有弧度即可,使人观之有飘扬感。捺:下笔时应藏锋逆入,写出一个小鹅头的形状,然后引锋迅速下行,至笔腹落纸后,再慢慢抬笔平行直出,即可出现刀形。左点;快速下笔,露锋入纸,引笔下行,先快后缓。收笔时,笔锋向左靠,写出沉重之势,然后向下拉笔,切出斜角,最后用笔尖向右侧回锋。长横:竖锋下笔,如利剑切割,伏锋平行,行笔中笔腹向前,笔尖在后,保持中锋运笔,至横画中间稍细,但只可横画下端略显弓形,上端依旧平行。左端稍低,右端微高,两端写出斜坡但
16、不可过大。最后的收锋处要注意先向上抬锋,再用笔尖回锋,方见整齐。垂露:中竖收笔处将笔锋下按一顿,再向下拉笔,收笔时,笔锋稍向左切,最后向右回锋。戈钩:上端为方笔,然后向右下延伸,稍弯稍细,宜用腕力,行笔至钩处先切出斜角,随即向上回锋,整理笔锋,复下顿,最后使笔管略向左倾顺势用偏锋挑钩。腰部稍细,弯度、斜度适度。横弯钩(心钩):下笔急锋插入,犹如鸡啄米,势不可缓。露锋入纸后,行笔稍慢,写出弯笋之状。不过,虽有弧度却不可太陡,行笔时要向右下方曳笔,底部稍平,挑钩时也要回锋衄挫,然后逆锋挑出,笔锋与戈钩略似,“心”字的钩锋应遥指起笔处,使之呼应。仰钩(竖弯钩、浮鹅钩):从竖画起,后向左下方倾斜,略呈
17、弓形,行至底线,再向右转笔,转折后平行,最后慢速扬笔向右上方轻挑出钩。关键在两处:一是向右转折之处,须使手腕放松转出弧度,切不可出现死角,而又不能软绵无力,要写出弹力;二是挑钩之处,挑钩要将笔放慢,钩的里怀应呈椭圆形,也不得出现硬角。竖撇:起笔与竖笔基本相同,下行至中部渐呈撇状,相对弧度要大,以为捺笔留出空间。竖撇宜用腕力,腰部稍细,上部宜正宜直。平捺:起笔采用方笔,直切入纸,然后行笔向上,写出鹅脖形状后,立即引锋伏行,渐渐使笔毫铺开,至笔腹着纸后,慢慢抬笔切出刀锋,最后平起直出,使刀锋直向正前方,不可翘尖或垂首。五、字帖下面是学习的字帖。放在格子里,笔画间的关系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是临摹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