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 1-6-3-4-1-8-9-2-3-8 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动员起全社会力量江苏省海门市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的做法国土资源网 (2008 年 1 月 18 日 10:52) 海门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屈宝田 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以实行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为实破口,以“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为抓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土地执法监察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工作迈上新台阶。健全领导责任制,提高组织化程度海门市在认真总结深化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整体推进,实施长效管理,巩固创建成果。一是市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工作长效管理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
2、长,分管国土资源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市国土资源局、法院、检察院、纪委、计委、建设局等 17 个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各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相应的创建工作长效管理领导小组。同时,每年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补充,确保组织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创建工作持续稳定。二是市领导认真指导创建工作。今年,海门市国土资源局编辑了海门市村级土地管理动态(季刊),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政策、上级领导重要讲话及基层土地管理动态等内容按时报送市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在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专项行动等执法监察活动中,市创建领导小组专门听取市国土资源部
3、门的汇报,共同拟定实施方案,督促指导开展工作。今年4 月,在市领导的支持下,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了三厂镇镇西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名对外出售农民公寓房违法用地案件,使不符合农村村民建房条件的 21 名机关工作人员退房还款。三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创建工作宣传引导是关键。海门市局利用每年全国土地日和世界地球日等组织开展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在海门市“两台一报”等新闻媒体开设了土地管理宣传专题和专栏。市局主要领导多次走进政风行风在线节目,与老百姓直接交流,解答老百姓关心的土地管理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全民参与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四是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近年来,海门市局在市委、市政府
4、的支持下,每年举办不少于两期的市“四套班子”参加的土地管理新的政策法规知识专题讲座;同时,组织乡镇领导参加的土地管理知识的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领导依法用地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迈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由于在创建工作中始终突出两级政府的主体地位,提升组织领导的层面,各项措施及时到位,确保了全市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深化村级管理责任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2006 年,海门市率先在全省全面实行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建立了村级土管员、基本农田管护员、信访信息员、土地监督员“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使全市 256 个行政村的土地管理有章可循、责任到位、奖惩分明。在此基础上,今年又采取创新
5、举措,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建立村级土管员定期培训制度。海门市局统一编印了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责任制工作手册,作为全市村级土管员业务培训的教材,由市局主管部门负责人结合有关案例组织授课和考试,有效提高了全市村级土管员的业务素质。二是规范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内容。在对村级土地管理工作分解细化的基础上,统一印制了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工作台账,由本村土地利用、村土管员基本情况、村民小组信息员情况、村委会土地动态责任状、创建土地执法模范村活动记录、日常土地管理会议记录、村委会土地管理工作总结、土管员述职报告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比较全面地综合了村级土地管理的工作内容,通过规范的工作台账促使各项管理制度
6、落实到位。三是建立村级土地管理经验和信息交流平台。今年年初,市局编印了海门市村级土地管理动态,下发全市各乡镇、各村,内容包括重要信息、经验交流和村级动态等栏目,架起了局机关与村委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建起了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交流的窗口。近 10 个多月来,动态先后刊登了由村土管员、信息员撰写的反映新农村建设、处理征地补偿等工作的稿件 100 多篇,进一步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四是充分发挥村级土管员队伍的作用。通过深化村委会土地管理责任制,极大地发挥了村级组织在土地管理中的宣传作用、动态巡查作用、信访矛盾的化解作用、违法用地查处中的配合作用。同时,增强了基层国土资源所对村委会的“条
7、管”意识及村土管员的“直管”意识,改善了基层国土资源所执法监察环境,进一步加强了村级创建工作的组织建设。五是认真兑现考核奖惩。2006 年以来,由村委会积极化解的宅基地纠纷 600 多起,“以租代征”意向性项目违法用地由村土管员主动报告的 31 起,配合法院执行到位的 11 起,及时化解群众建房矛盾 200 多起,从源头上增强了防控和处置能力。2006 年年底市局拿出 16 万元对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执行好的村委会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通过每月梳理汇总各镇、村违法用地发案率、信访率情况,根据海门市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规定,先后对不称职的 5名村土管员调离了工作岗位。建立违法用地发现机
8、制,提高巡查处置效能海门市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违法用地发现机制,强化事前、事中监管。一是挂图跟踪。各乡镇均制作了统一的项目用地执法巡查跟踪动态图,并上墙张挂,将各巡查辖区内所有的在建项目用地以已批、未批(已处理、未处理、待处理)、待批等不同分类标识标注上图,使本区域内的在建项目用地情况一目了然,显化了动态巡查责任制,发挥预警和监控作用,确保了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备案报告制度的有效落实。二是联合执法。以坚守基本农田红线为重点,建立了三级(市、乡、村)负责,五级(市、乡、村、组、农户)联动、线连网结”的基本农田纵向联合执法巡查机制,真正将保护指标落实到田块,延伸到农户。2006 年,
9、市局推广了刘浩国土资源所的经验。在联合执法巡查中由刘浩国土资源所牵头会同建管、规划等部门,统一标志,开展横向联合执法巡查,借助建管、规划等职能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多种手段查处土地违法行为。三是机动执法。今年 3 月,海门市局以监察大队为主组建了天补、三厂、悦来、包场片 4 个执法机动中队,执法机动中队可在半小时内集中 15 名执法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违法用地现场,按应急预案分头展开宣传、调查工作,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违法行为制止权,形成强大的执法声势。自组建执法机动中队以来,出动执法机动力量235 人次,制止违法占用基本农田案件 9 起,现场拆除建构筑、组织复垦土地 5200 平方米。如临江镇
10、张某擅自与承包田农户签订协议,准备占用基本农田 10 多亩建养猪场,执法人员接群众举报后不到 20 分钟就到达了现场,当场拆除在建的 3 排棚舍,在当地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提高查处威慑力海门市局坚持严格执法,对违法用地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维持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一是严厉查处违法用地行为,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以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违法用地案件查处专项行动为契机,乘势而上,查处了各类土地违法案件 132 起,拆除没收违章建筑 3 万多平方米,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率、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准确率、结案率均达 100%。二是严格实行既处理事又处理人,强化执法监察。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中紧
11、紧抓住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这个关键,充分行使行政处分建议权。近年来,全市查处的违法用地直接责任人受到政纪处分的有 22 人,其中副科级领导干部 6 人,正科级领导干部 1 人,对违法用地单位和个人起到了教育、警示作用。三是建立了纪检、检察、法院等部门的违法用地案件协同查处机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会同纪检部门对万年镇振邦时装有限公司征地补偿案实行联合办案。会同法院对包场镇长桥村某村民占用基本农田建房案提前介入,提高了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威慑力。加强依法行政,提高信访工作质量 2006 年以来,海门市局健全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工作流程制度 50 多项,大大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了
12、依法行政,为减少土地信访案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一是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来降低信访量。实行了海门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细则(试行)、海门市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施办法(暂行)和建设用地挂牌施工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保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了项目用地出让的透明度,减少了因征地补偿等信访案件的发生率。二是积极引导上访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疑难信访问题。今年以来,海门市局共受理行政复议 3 件、行政诉讼 13 件,行政复议维持率、行政诉讼胜诉率均为 100%。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均为“老上访户”且多头上访,在接访和答复过程中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其通过行政诉讼等途径解决。同时全面推行说理式
13、行政处罚文书,在处罚文书中将认定的违法事实、法律依据、救济途径及查处过程等说清、说透、说明,大大提高了行政处罚的准确率和被处罚人自觉接受处罚的愿意度。三是提高信访工作质量。对涉农信访一律实行“回访”、“下访”制度,以重点解决赴京、到省以及群体性上访问题为重点,下大力气解决农民反映的土地信访问题。凡涉及征收农民集体土地补偿、土地权属纠纷、违法占用农民承包地、道路建设用地等信访件作为涉农信访件的重点,在按规定要求完成调查处理、书面答复的同时,一律实行见面回访制度。今年 3 月,海门市天补镇广丰村村民王某来信投诉,反映因土地权属、承包地调整等原因建房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市局受理后及时回访,经反复协调,在一周内解决了困扰王某多年建房的问题。为此,王某还复信致谢,称赞市局为民办实事效率高的工作作风。通过回访中的现场解答、观点交流和换位思考,形成和谐氛围化解信访矛盾,同时依法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和避免了缠访、闹访、多部门重复访现象。摘自国土资源通讯2007.24 总第 120 期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