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借助于语言实践。因而,我认为,语文课即是语言实践课,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 设计教学方案,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我们的课堂灵活多变,丰富多彩,不要拘泥于以往的学习,只注重生字词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的作文老套,没有创新。教师要充分运用练习里的口语交际,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通过口语交
2、际有序扎实的训练,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从善如流,因而,教师要有效利用口语交际,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适当模拟相应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表达内心的感受。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也为他的语言实践能力打下了基础,如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那么学生对于狐狸和乌鸦的性格特点已有所了解,让学生会复述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续编故事,无疑,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相应得到体现。看了月光曲一课的视频,我感受颇深。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其次,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子的内容。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与文本的情感。后面追问“人们到底在流传什么?”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还有,我觉得教师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尊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