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学派 linguistic school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现象成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并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在国外已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翻译语言学理论。这一理论运用语言学中现有的、规范的术语和概念来阐述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语言现象。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重要贡献在于它把翻译中某些问题提到语言学高度加以阐述,对翻译中两种语言的话语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并作系统归纳。翻译语言学将整个翻译活动尽力纳入语言学轨道,把翻译看作“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不变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即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翻译过程看作仅仅是“语言(语际)的综合处理” ,认为翻译理论 “最主要
2、的是研究对比在语言中、在话语结构中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它的主要的和基本的任务是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即揭示原语到译语这一转换的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一转变的规律,即翻译转换的 规则也就是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的对象”。从而得出结论:“翻译学的核心部分就是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该派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早年的奈达、前苏联的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前联邦德国的威尔斯。由于翻译总是牵涉到至少两种语言,因此人们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自然的。但是翻译活动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流活动,涉及一系列的超语言范畴,涉及语言外其他的文化系统。语言学派的弱点就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上的对等,而忽视了话语的交际功能以及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有见树不见林之虞。不过,近 20 年来语言学派开始注重研究话语层面上的等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研究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