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绕城公路南段 总说明书 第 1 页 共 13 页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说 明 书 S1-21、概 述1.1 任务依据2004 年 2 月,我院参与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绕城公路南段(以下简称“绕城公路南段”或“南二环” )勘察设计投标,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标,取得了绕城公路南段的勘察设计任务,以中标通知书为依据,并根据本项目招标要求和我院的投标承诺及其后签订的“勘察设计合同” ,进行该项目的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工作。1.2 文件编制依据交通部交公路发2004637 号关于重庆绕城公路南段初步设计的批复 ;交通部交公路发19951036 号公路工程基本建设
2、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重庆绕城公路南段两阶段初步设计(2004 年 9 月);重庆市高速公路网交通工程总体规划 (2001.10) ;交通部颁发的相关的现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如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J011-94)及参照修订 JTJ011-94 送审稿、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以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公路工程部分)等;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如土地法、环保法、水土保持法等。1.3 设计标准根 据 交 通 部 交 公 路 发 2004637 号 文 件 精 神 , 结 合 重 庆 高 速 公 路 路 网 规 划 和 经 济 发 展要 求 , 根 据 本 项
3、目 交 通 量 发 展 需 要 , 执 行 交 通 部 公 路 工 程 技 术 标 准 ( JTG B01-2003) ,采 用 计 算 行 车 速 度 120 公 里 /小 时 及 100 公 里 /小 时 高 速 公 路 技 术 标 准 。 其 主 要 技 术 指 标 详见 表 11。主 要 技 术 指 标 表 表 1-1指 标 值指 标 名 称 单 位 江津滴水岩 槽坊K100+820K118+100槽坊 南彭K118+100K153+000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服务水平 二级 二级设计速度 公里 /小时 120 100整体式路基宽度 米 34.5 33.5路 基分离式路基宽度 米
4、 17.0 16.75路 面 高级路面结构 沥青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米 1000 700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米 5500 400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米 100 85公路平面平曲线最小长度 米 200 170最大纵坡 % 3.0 4.0最小坡长 米 300 250最大容许合成坡度 % 10.0 10.0凸 形 竖 曲 线 一 般 最 小 半 径 米 17000 10000凹 形 竖 曲 线 一 般 最 小 半 径 米 6000 4500公路纵断面竖曲线最小长度 米 100 85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 I 级 公路 I 级特大桥 1/300 1/300设计洪水频率大中小桥、涵洞、
5、路基 1/100 1/1001.4 测设经过2004 年 7 月,开展施工图设计阶段路线方案的研究工作,其间就路线方案研究的有关情况与中国公路工程咨询总公司设计监理交换意见,达成了共识。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绕城公路南段 总说明书 第 2 页 共 13 页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2004 年 8 月10 月,开展绕城公路南段施工图设计阶段详勘工作。2004 年 12 月 2627日,在重庆市通过重庆市交委、高发司、北方公司等组成的专家组的详勘外业验收。2005 年 3 月,完成重庆绕城公路南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送审稿)文件编制工作。2005 年 5 月 14 日,在重庆市召开本项
6、目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会,本文件根据审查会议精神进行修改完善。于 2005 年 6 月完成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绕城公路南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1.5 合 同 段 划 分重庆绕 城 公 路 南 段 根据工程规模、工程类别、现场条件等因素,经与业主(北方公司)协商,除路面以外的土建工程划分为 14 个合同段;路面、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环境保护等分项工程合同段划分需相关设计单位进一步与业主协商确定。各合同段划分详见下表 1-2。重庆绕城公路南段施工图合同段划分情况 表 1-2序 号 起 讫 桩 号 长 度( Km) 主 要 工 程 标 段 编 号1 K100+820K106+155 5
7、.335 路基及桥梁工程 S12 K106+155K110+897 4.742 路基、西彭互通工程 S23 K110+897K115+018.50 4.1223 路基及桥梁工程 S34 K115+018.50K116+217.50 1.199 江津长江特大桥 S45 K116+217.50K118+605 2.3875 路基、桥梁及槽坊互通工程 S56 K118+605K123+540 4.935 路基及仁沱互通工程 S67 K123+540K126+250 2.710 路基及隧道工程 S78 K126+250K128+635 2.385 桥隧工程 S89 K128+635K134+527 5
8、.88089 路基、桥梁、马宗互通工程 S910 K134+527K138+170 3.643 路基及隧道工程 S1011 K138+170K141+760 3.590 路基、桥梁、隧道工程 S1112 K141+760K143+871.14 2.11114 路基、桥梁、寨子坡互通工程 S1213 K143+871.14K147+000 3.10846 路基及桥梁工程 S1314 K147+000K151+020 4.02000 路基及桥梁工程 S1415 K151+020K153+000 1.98000 花溪互通 列入东段工程2、路线走向及工程概况2.1 路线基本走向及其主要控制点路线起于滴
9、水岩(南二环 K100+820=西二环 K101+100) ,与西二环主线衔接,经柿子塘、钟湾、砖房,K102+000K103+500 段从团结水库和红旗水库之间通过,经雷家老屋,于K103+902 上跨大溪河,经高峰寺、尹家湾、在 K107+791.69 处设置单喇叭型西彭互通式立交,经柏杨湾,在 K111+200 处设峡口大桥上跨西南铝加工厂铁路和厂区道路,经袁家湾、于 K114+000 到达红旗农场,经选子溪、在观音桥处路线跨越成渝铁路和长江,并设长江特大桥,于 K116+930 下穿江津至珞璜公路,于 K117+570.44 设槽坊枢纽互通式立交,于K121+267 设仁沱单嗽叭型互通
10、式立交,于 K121+700 仁沱上跨江津至珞磺公路,于长五间设新滩大桥跨越綦江河,于陈家岩 K124+822 进入环山坪隧道,在 K127+373 厚德堂出洞,隧道长度为 2551 米,之后于 K127+870 上跨小岚垭渝黔铁路,于 K132+744.75 处设单嗽叭型马宗互通式立交,在 K133+012.80 通过四合头,途经八角井,于机纺湾设花土岗隧道,长度为296 米,路线斜跨国道 210 线及箭滩河,沿一品化工厂北侧在古坟沟南侧设大岚垭隧道,其长度为 1428 米;路线又途经骑龙穴、水井湾,于 K141+320.69 设寨子坡枢纽互通式立交,经寨子坡垭口,沿鸡爪地形展线,途经吴家咀
11、、杨柳沟,路线止于南彭(K153+000) 。路线并作了超长研究 3.1 公里。路线主要控制点为:滴水岩、西彭、江津(槽坊) 、仁沱、马宗、一品、南彭。路线跨越的主要河流为:长江及长江支流綦江河、箭滩河等。2.2 主要技术指标执行情况本项目采用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计算行车速度 120Km/h、100Km/h,整体式路基宽度34.50 米、33.5 米,其中各测设段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如表 2-1。主要技术指标采用表 表 2-1指标 备注项目名称 单位K100+820K118+100 K118+100K153+000设计车速 公里/小时 120 100平曲线最小半径 米/处 1150/1 1000
12、/4最大纵坡 %/米/处 2.944/920/1 4.0/500/1交点间最大直线长度 米 2483.49 2248.35 长江特大桥、隧 道轴线除外凸型 米/处 20000/1 13980/1竖曲线最小半径凹形 米/处 15000/1 9230/1路线平、纵面指标掌握适度,平、纵指标均衡,其组合和匹配较好。2.3 主要工程概况土 建 合 同 段 的 主 要 工 程 数 量 详 见 下 表 2-2。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绕城公路南段 总说明书 第 3 页 共 13 页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表中计列工程数量主要为主线土建工程,不含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部分。主要工程数量表 表 22序号
13、 名称 单 位 S1 合 同 段 S2 合 同 段 S3 合 同 段 S4 合 同 段 S5 合 同 段 S6 合 同 段 S7 合 同 段1 路线长度 公 里 5.33500 4.74200 4.12230 1.19900 2.38750 4.93500 2.710002 路基计价土石方 立方米 547175 1102521 834126 1075401 839055 6694563 路基防护及排水 立方米 26003 23460 21692 13051.55 25917 104424 路基借方/弃方 立方米 0/118686 51578/54778 /69205 /152397 /1145
14、38 /179713(含 隧道 弃 渣 )5 土工格栅 平方米 960 37812 32580 147247 31405 889806 塑料排水板 米 25074 131049 44524 87735 24730 67420整体式路段 米/座 384/2 780/17 大桥分离式路段 米/座整体式路段 米/座 100.5/1 97.04/1 255.04/38 中桥分离式路段 米/座整体式路段 米/座9 小桥分离式路段 米/座10 涵 洞 米/道 744.5/18 576.83/10 526.14/10 792.85/9 330.67/7 307.25/511 隧道(单洞) 米/座 2544/
15、212 互通式立体交叉 处 1 1 113 主 线 下 穿 分 离 式 立 交 米/座 126/2 132.2/2 107/1 280.3/414 人行天桥及渡槽 米/座 157.4/2 184.3/2 77/115 占用土地 亩 454.24 614.77 392.83江津长江特大桥457.86 584.68 289.94序号 名称 单 位 S8 合 同 段 S9 合 同 段 S10 合 同 段 S11 合 同 段 S12 合 同 段 S13 合 同 段 S14 合 同 段1 路线长度 公 里 2.38500 5.89200 3.64300 3.59000 2.11114 3.10846 4
16、.02002 路基计价土石方 立方米 41134 1161916 417802 354151 1042576 373493 8771383 路基防护及排水 立方米 2571 25244 7346.6 5444.00 6239.70 11151.80 26804.94 路基借方/弃方 立方米 /255121(含隧道弃渣) 24689/76215 35466/18445 /589684(含隧道弃渣) /175344 44376/17324 /1579805 土工格栅 平方米 48912 100853.5 88142.5 22440 47810 35115 789006 塑料排水板 米 15946
17、194056 90836 7770 56967 45242 36345整体式路段 米/座 752.98/2 351/2 808/1 1689/4 356/27 大桥分离式路段 米/座 1710/2 2025.04/7 2542.85/7 297.98/1整体式路段 米/座 58.525/18 中桥分离式路段 米/座 95.41/1整体式路段 米/座9 小桥分离式路段 米/座10 涵 洞 米/道 55.75/1 1097.74/19 298.75/6 41.2/3 798.4/20 351.67/5 855.58/1511 隧道(单洞) 米/座 2472/2 592/2 2848/212 互通式
18、立体交叉 处 1 1 113 主 线 下 穿 分 离 式 立 交 米/座 1112.24/19 173/214 人行天桥及渡槽 米/座 80.68/1 58/1 114/1 260.5/315 占用土地 亩 192.56 673.04 320.18 370.32 429.90 247.97 433.633、沿线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公路建设的关系3.1 地理位置测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分属重庆市九龙坡区、江津市、巴南区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61710645,北纬 29212948,起点位于滴水岩,其桩号为K100+820,经西彭、观音岩、支坪、仁沱、马宗、桥口坝,一品,止于南彭镇,桩号为K153+
19、000,沿线交通较为方便。测区地形起伏大,海拔高程多在 190530m。沿线高程一般为 200500m,属低山、丘陵区。3.2 气象及水文测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多雾,日照少。多年平均气温 17.518.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 3.7,极端最高气温 42.2,年平均雾日 3040 天,最高达 148 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80%,绝对湿度 17.6 毫巴。全测区多年平均降雨量 1094.6mm,最大平均降雨量 1378.3mm,最小平均降雨量783.2mm。降雨量分配不均,一般集中在 59 月,占年降雨量的 2/3,并常有雷阵暴雨
20、。勘察区与工程建设有关的灾害性气候天气主要为寒潮、暴雨和连阴雨。测区属长江水系,长江干流最小流量 2780m3/s,最大流量 65700m3/s,多年平均最低水位 158.5m,平均最高水位 181.0m。主要支流有綦江河、箭滩河。测区地表水除长江、箭滩河、綦江河外,还包括溪沟水、水库水、堰塘水。溪沟水特点为流程短,水力坡度大,水位涨落幅度大,流量与大气降水成正比关系,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綦江河发源于贵州省桐梓、习水县境,支流密布,平均流量 106.21m3/s。年均径流总量33.5 亿立方米,年径流模数 20.82 升/秒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位 195.43m,最高洪水位206.48m(196
21、8 年 7 月 20 日) ,最低枯水位 194.34m(1969 年 3 月 26 日) 。3.3、工程地质条件3.3.1 地形地貌测区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部,地形上主要呈现条形山脉与丘陵相间的“平行岭谷”景观,背斜成山,向斜成丘陵。它们自北向南平行延伸,形似东西之间的层层屏障。长江自南西向北东斜切平行岭谷,为区域最低侵蚀面,海拔标高 177m(珞璜镇) 。綦江河、箭滩河为长江南岸一级分支水系。背斜山一般海拔标高 500550m,相对高差 200300m,属低山区。向斜丘陵一般标高 200350m。总体地形南高北低,向长江倾斜,路线附近地貌按成因类型可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绕城公路南段 总说
22、明书 第 4 页 共 13 页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分为三类:侵蚀堆积河谷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綦江、箭滩河等河流两岸,由冲积及冲洪积层组成,其表层成份以低液限粘土为主,一般高出河水面 12m,其下为砂卵石层,厚度多小于 5 米。河中覆盖层厚度不尽相同,长江中砂卵石层厚度约 10m,而綦江中仅 23m左右,箭滩河中覆盖层厚度仅 12m,局部基岩裸露。构造剥蚀丘陵地形分布于沿线大部分地段,主要由侏罗系、三叠系砂泥岩互层组成。岩层走向与路线呈大角度相交,地形上多表现为起伏不平的单面山、丘陵及台地。侵蚀岩溶地形主要分布于观音峡背斜及南温泉铁厂沟背斜核部及翼部的碳酸盐岩出露区。3.3
23、.2 地层岩性路线所经地区,出露地层在丘陵区主要以中生界侏罗系地层为主,局部山岭区分布中生界三叠系地层。第四系松散层分布于沿线的冲沟内或斜坡上,现将与本路有关的地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第四系堆积物(Q)人工堆积层(Q 4me):分布于居民区及已建道路两侧,厚度变化大且不稳定,一般为碎、块石质土。冲积层(Q 4al):分布于河床和两岸一、二级阶地及河漫滩上,物质成份主要为漂卵石质土,细粉砂,结构松散中密,一级阶地上部常覆盖砂土、粉土等细粒土,该层一般较薄。坡洪积层(Q 4dl+pl):分布于冲沟中,组成物质为浅褐色低液限粘土,局部含块碎石,块碎石多呈棱角状,大小混杂。本层厚度不一,一般 35m
24、,厚者达 12m。崩坡积层(Q 4c+dl):分布谷坡上,块石夹土,石质成份一般为砂岩,粒径一般300800mm,最大者可达 5m。棱角状,具一定的重力分选,局部具架空现象,一般粒间充填粘土。结构疏松,厚度一般 35 米,多受地形控制,坡脚较厚。坡残积层(Q 4dl+el):低液限粘土,褐红色或褐黄色,厚度不一,一般 13m,主要分布于斜坡及台地上。滑坡堆积层(Q 4del):沿线主要表现为覆盖层沿基岩面滑动,滑体成份为低液限粘土夹块石及碎、块石土等。第四系高阶地堆积物(Q 3) ,上部为高液限粘土,褐黄色,硬塑软塑状,厚度一般13m,其下为漂卵石土,褐灰色,石质成份以砂岩为主,次园状园状,粒
25、径 100200mm含量约 60%,2060mm 约 25%,呈中密状,透水性较好。主要分布于 K119+500K124+930 沿线。侏罗系(J)中统上沙溪庙组(J 2S)广泛出露于路线一带,岩性为含钙质的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与黄灰色厚层状长石岩屑石英砂岩互层,一般厚 14821719 米。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一般泥岩、泥质粉砂岩属 IV 类V 类软石次坚石,巨厚层砂岩属类坚石。中统下沙溪庙组(J 2xs) ,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厚 69465 米,属 IV 级软石,分布于路线 K124650K124750, K127820K128300 段,K136300600,K140975K1
26、41300 段。中统新田沟组(J 2x) ,紫红色泥岩、砂岩、粉砂岩及页岩互层,属 IV 级软石,厚122267 米,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分布于路线 K124750K124935, K127604K127820 段,K136600K137080,K140830K140975 段。中下统自流井组(J 12z ) ,杂色泥岩、页岩夹石英砂岩、灰岩及介壳灰岩,属 IV 级软石V 级次坚石,厚 162317 米,与下伏地层是整合接触。分布于路线K124+935K125+020、K127+462K127+604 段,K137080K137300,K140630K140830 段。下统珍珠冲组(J 1
27、z) ,暗紫红色,黄绿色泥岩,砂质页岩夹石英砂岩。底部有砂岩,页岩及赤铁矿,以 IV 级软石为主,厚 131272 米。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分布于路线K125+020K125+225、K127+224K127+620 段,K137300K137476,K140300630 段。三叠系(T)本路段 K125+225K127+224、K137476K140300 有出露,总厚度为 11091969 米,组成单面列峰脊状中低山,其上统以砂岩、页岩和碳质页岩为主,夹薄煤层,中统为灰白色灰岩、白云质灰岩;下统为灰、青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盐溶角砾岩。本路可在该层开采灰岩片石轧制碎石。三
28、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 3xj)分布于观音峡背斜及南温泉铁厂沟背斜两翼陡坡地带,为内陆湖泊相河流沼泽相碎屑岩含煤建造,与下伏雷口坡组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组岩相变化大,本项目穿越地段南温泉铁厂沟背斜处,该组地层进行四分,其中一、三段为页岩、炭质页岩夹泥质粉砂岩及薄煤层,地表多被表土覆盖;二、四段为砂岩,地表出露较多,厚 284594m。观音峡背斜处六分,一、三、五段为页岩、泥质砂岩、碳质页岩夹薄煤层,二、四、六段为砂岩。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绕城公路南段 总说明书 第 5 页 共 13 页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 2l)分布于环山坪及桥口坝溶蚀槽谷的边缘,为灰、褐灰
29、色中厚层状、块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钙质泥岩、盐溶角砾岩。灰岩中常见砂屑、砾屑及生物碎屑,底部含“绿豆岩”。与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 T1j整合接触。厚 3544m。属 IV 类软石V 类次坚石。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 1j)分布于观音峡背斜、南温泉铁厂沟背斜轴部一带,为溶蚀槽谷的主要组成部分。按岩性可分四段,一、三段以灰岩为主,属 V 类次竖石 VI 类坚石;二、四段以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盐溶角砾岩为主,局部石膏富集成矿。属 IV 类软石V 类次坚石。本组岩溶发育。厚467583m。3.3.3 地质构造及地震地质构造项目地处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川东褶皱带,该带西以华蓥山断裂为界,东以方斗山为
30、界,为一系列 NE 向背斜、向斜组成隔档式褶皱,背斜狭长紧凑,向斜开阔平缓。现将主要构造特征分述如下:褶曲以北北东向展布的狭长的不对称紧密褶皱,向斜宽,背斜窄。主要褶皱有:江津向斜;石龙峡背斜;中峰寺向斜;观音峡背斜;金银峡向斜;南温泉铁厂沟背斜;太公山向斜;石油沟背斜。其中观音峡背斜及南温泉铁厂沟背斜路线以隧道形式穿越。观音峡背斜,拟建环山坪隧道处于背斜向南倾伏部,倾伏角 35。背斜轴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四段,两翼对称出露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红色地层。南温泉铁厂沟背斜,背斜轴线呈 N1015E 向展布,形态不对称,变化大,梳状,向南倾伏。轴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
31、组,两翼分别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侏罗系 下 统 珍 珠 冲 组 、 上 统 上 沙 溪 庙 组 组 成 。 背 斜 东 翼 岩 层 倾 角 3560; 西 翼 岩 层 倾 角 6075。轴部地带地层平缓,整体背斜形态完整,断裂构造不发育。2、断层F 1 断层位于背斜西翼,断层走向 5,倾向 275,倾角 68。它向北延伸已过长江,向南止于老塘湾,走向长大于 16km,区域上称“石莲花断层 ”。断层西盘(上盘)上升,地表造成T3xj2 4 砂岩地层重复,地下 T3xj1 含煤地层重复,为走向逆冲断层,与隧道轴线近于直交。初勘时 S20502 钻孔揭露 F1 断层,倾角约 68,断带宽 24m,
32、见严重揉皱的煤层及泥岩,泥岩断口见镜面及擦痕,煤层呈鳞片状,砂岩角砾呈次圆状。断层破碎带及羽状张裂影响带宽约 2530m,岩石破碎。预计断层横切隧道左洞 K125738 和右洞 YK125721 附近里程段。F 4 断层位于背斜轴部靠西翼一侧,断层走向 7,倾向 277,倾角 70,与隧道轴线近于直交。它位于岩溶槽谷西侧反向坡,被大范围坡残积含块碎石粉土、粉质粘土覆盖,残积物源于 T3xj1 含煤地层,且从零星露头判断含煤地层厚度明显增大。经钻孔揭露,断层倾向同岩层倾向,但倾角大于岩层倾角,断层西盘(上盘)上升,造成 T3xj1、T 1j4 地层重复,断带宽23m,见断层角砾岩和大量搓揉镜面和
33、擦痕,断层破碎带及羽状张裂影响带宽约3040m,岩体破碎。预计断层横切隧道 K125938 和 YK125933 附近里程段。F 2、F 5 和 F3 断层F2 断层位于背斜轴部,断层走向 17,倾向 287,倾角 70,断层向北延伸至尖山子,向南止于杨家湾,走向长 13km,区域上称“ 环山子”断层。顺岩溶槽谷展布,沿断层走向形成串珠状溶斗、落水洞,西盘(上盘)T 1j4 近底部白云质灰岩、盐溶角砾岩上升超覆于 T3xj1 含煤地层之上并发生牵引褶曲。断带宽 34m,见大量断层角砾岩、糜棱岩并产出重晶石,断带及两侧羽状张裂影响带宽约 3040m 。预计断层横切隧道左洞 K126311 和右洞
34、 YK126303 附近里程段。F5 断层位于背斜轴,断层走向 14,倾向 104,倾角 70,断层 NNESSW 延伸长度大于 5km。顺岩溶槽谷东侧丘包西坡展布。断层西盘(下降盘) T3xj1 岩层产状平缓,向东倾斜;东盘(上升盘)T 3xj12 则形成一组紧凑的牵引褶曲。钻孔揭露断层破碎带宽约24m,倾角约 70,见断层角砾岩、糜棱岩,岩石断口成镜面并有搓揉擦痕,还见重结晶膏盐晶粒。断层破碎带及两侧羽状张裂影响带宽 3040m 。T 3xj1 和 T1j4 地层重复,铅垂断距约 75m。预计断层横切隧道左洞 K126432 和右洞 YK126403 附近里程段。F3 断层位于背斜轴东翼一
35、侧,断层走向 15,倾向 105,倾角 72,与隧道轴线大角度相交。断层位于岩溶槽谷东侧反向坡,向北延伸至陡沟子,向南消失于汪家湾,走向长6.7km,区域上称“仰天窝断层” 。地表见东盘(上升盘) T1j4 白云质灰岩、盐溶角砾岩超覆于西盘 T3xj12 含煤地层或砂岩之上,东盘岩层倾向东,倾角 5456,西盘岩层倾向西,倾角 2040,断带处见串珠状溶斗、落水洞。经初勘钻孔揭露,断带宽 23m ,见断层角砾岩,断层两侧羽状张裂影响带宽约 3040m,岩体破碎,网状方解石脉发育, T3xj1 和T1j4 地层重复,地层断距 90130m。F2、F 5 及 F3 断层的形成,破坏了原背斜轴部宽缓
36、形态,其间 T3xj12 和 T1j4 地层相对下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绕城公路南段 总说明书 第 6 页 共 13 页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落形成地堑式地质体,同时受断层运动影响,在 F2 和 F5、F 5 和 F3 断层之间分别形成一组牵引褶曲。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测区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大面积抬升为主,属相对稳定区。路线位于渝西南部弱震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其特点是震级中等、频度低,分布零星。据国家地震局 1990 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路线区地震基本烈度 VI 度,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05g,反映谱特征周期 0.35
37、S。一般构造物可不设防。特大桥及长隧道可按烈度度采取抗震措施。3.3.4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测区地下水,按含水岩组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红层裂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及碳酸盐岩岩溶水四大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赋存于沿线河流漫滩、阶地的砂砾卵石层以及山间谷地的坡洪积、残坡积和崩坡积层等松散堆积层中,其含水性受岩性控制,富水程度取决于堆积物位置的高低和切割破坏的状况,多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补给,以井、泉的形式排泄。据岩性可分为两类含水层。第一类是河谷冲洪积粉土、粘土及砂卵砾石土含水层,分布于河谷的漫滩、河床中,地下水位埋深 12 米,由大气降水补给,并与河水构成相互补给的水力联系,富水性强
38、。第二类是丘间冲坳沟中的坡残积及坡洪积含水层,其特征是厚度变化大且不连续,含水微弱,由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红层裂隙水:赋存于一套以红色泥岩为主夹厚度及岩性不稳定的砂岩透境体的内陆湖盆相碎屑沉积中,广泛分布于向斜丘陵区和部份低山地带。受区域构造控制,红层分布于背斜两翼和向斜中,岩层倾角 1545,单斜产状,有利于降雨渗入倾斜的砂岩层中,产生一定的水位差,形成承压含水层。由于红层砂岩和泥岩物理性质差异大,软硬相间,在同样应力作用下,砂岩较泥岩易产生裂隙且张开性好,延伸较远,含水较好,而泥岩结构致密,渗透性弱,为相对阻水层,因此此类裂隙水多呈层状分布,形成多层承压含水层,且因砂岩单层厚度薄、相
39、变大、含泥质成分多,故水量普遍较小,仅有中侏罗统中的厚层砂岩富水程度相对良好,其水质多为 HCO3-Ca 型,矿化度在 0.55 克/升以下。同时,由于红层通常成为丘陵地形,起伏不大,承压水一般均位于浅部强烈交替带,补给、迳流区高差小,水头低,水位埋藏浅,一般不自流。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赋存于三叠系须家河组(T 3xj)及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 1z)地层中,主要赋存于须家河组(T 3xj)地层中。须家河组岩性为厚层砂岩夹相对隔水的页岩或煤层,其二、四、六段为厚层长石石英砂岩,一、三、五段为泥、页岩夹薄煤层,其中二、四、六段厚层状砂岩(含 T3xj5中部砂岩)厚度达 338436m,占总厚的
40、7876%,砂岩含水层厚度大,孔隙裂隙多充水;一、三、五段由泥岩、砂质泥岩夹煤层组成,厚度 98136m,占总厚的2224%,厚度较小,为相对隔水层。该含水岩系分处背斜两翼,组成相对独立的自流斜坡地形,地下水位具有后缘(靠背斜一侧 )高于前缘(近向斜一侧)的自然特征,形成含水层、相对隔水层相间组成的自流斜坡承压系统 ,地下水具承压性。同时,浅层地下水因横向冲沟的存在,间距一般为1.01.5Km,被分割成多个沟间地块,地下水有侧向迳流的现象;而中深层地下水,横向顺斜坡进入红色盆地滞流带,纵向则渗入区域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滞流带循环中。砂岩层间裂隙水由于受地形地貌及构造、岩性控制,隧道区富水程度也有较
41、大差异。环山坪隧道隧址区,观音峡背斜两翼对称,倾角 4060,露头宽度达0.81.4Km,露头宽,承接降水的补给面积大,补给条件好。在隧址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中,有大小采煤老窑数十余处,石门及煤巷形成较大的集水廓道,使得二、四、六段砂岩孔隙裂隙水几乎全部汇入集水廓道,一般坑口流量 15L/S,动态变化系数多小于 5,成为集中泄水带,标高 360600m,故地表少见地下水露头,而多为局部浸水点(区) 。富水性中等。大岚垭隧道隧址区,位于南温泉铁厂沟背斜翼部。岩性为厚层、极厚层状细砂岩、中砂岩,夹 T3xj5 和 T3xj1薄层状泥岩、砂质泥岩。泥质岩层裂隙、孔隙不发育,视为相对隔水层;T 3xj6
42、 、T 3xj24段砂岩层厚度大,孔隙发育,裂隙较发育,地下水丰富,孔隙、裂隙为地下水运移、赋积通道,砂岩层为主要含水岩体,地表泉水流量一般 0.020.30L/s,地下水水位 5.0015.00m,据区域资料,单位涌水量 0.09L/s.m。该含水层富水性中等、透水性中等,为孔隙、裂隙中等含水层。综上所述,须家河组含水岩系主要由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和泥质岩相对隔水层相间组成承压自流斜坡,含水层厚度占优,构造裂隙发育,有分布较均一的储水空隙;另外,采煤坑道是主要泄水廊道,降水入渗条件较好,地下水补迳排渠道通畅,富水性中等,为隧址区主要含水岩系之一。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在砂岩层与页岩类煤层的分界部位会
43、出现面状渗水或涌水现象,同时由于区内星罗棋布的小煤窑采煤巷道的形成,将各砂岩段裂(孔)隙水已部分沟通,还需注意该含水层中分布的“老窑水” 。碳酸盐岩岩溶水:发育于观音峡背斜和南温泉铁厂沟背斜核部和翼部的中、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和翼部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夹层碳酸盐岩中,以三叠系含水为丰。三叠系嘉陵江组(T 1j)和雷口坡组(T 1l)组成的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岩系平均厚度大于 660m,主要由石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盐溶角砾岩等可溶岩组成,占含水岩系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绕城公路南段 总说明书 第 7 页 共 13 页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总厚度的 90%以上,其
44、余以泥质岩为主的层段不到 10%。按岩石可溶性分级,T 1j3、T 1j4二层段可溶性好,T 2l上部和 T1j2三层段可溶性较好,T 1j4、T 1l1层段可溶性中等,T 2l2-1层段可溶性较差,T 2l中、下部层段可溶性差。 区内岩溶多沿构造纵向裂隙(走向 N E 3060) 、横向裂隙(走向 N W 4070)和层间裂隙发育,以溶隙为主,次为小型溶洞和广泛分布的溶孔,在主迳流带泄水区段,形成地下渠流管道(地下河) ,而落水洞、溶斗、竖井等少见。环山坪隧道区,岩溶地貌以丘峰,顺轴线方向的断续状溶槽,大中型溶蚀洼地为主,地形低于两侧须家河组岩溶岭脊、在溶蚀洼地中发育落水洞十余个。长江为岩溶
45、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区。受长江深切割及 F2、F 5、 F3断层影响,岩溶地下水趋势势径流方向由南向北,长江是主排泄区。大岚垭隧址区灰岩位于隧道进口及洞身段,背斜轴部槽谷附近。该岩系由 T1j3石灰岩、T1j4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盐溶角砾岩组成。地表落水洞、溶缝、溶隙发育,据钻孔资料,灰岩溶隙、溶孔、溶缝发育,多泥质充填,裂隙面附钙质、泥质薄膜,钻探施工时,冲洗液消耗量较大,局部全漏失,由于该岩层可溶性好,地下水连通性较好,为统一含水岩体。钻孔地下水水位大于 20m,标高低于 220m,低于隧道底面标高,接近槽谷底部,但雨季地下水水位将高于隧道,隧道处于岩溶地下水变动带。隧址区岩溶发育受构造、岩性
46、及组合、地形地貌、埋深控制。地表落水洞沿背斜轴部溶蚀槽谷由北至南呈串珠状展布,地下岩溶管道亦如此,如轴部青狮沟龙泉洞溶洞,发育于分水岭附近,通过地表岩溶洼地及落水洞排泄地表水,平时流量 1530L/s,雨季流量增大,2004 年 5 月 30 日降雨后流量达 247.60L/s,溶蚀裂隙沿两组构造裂隙发育;石灰岩岩质较纯,可溶性强,多发育规模较大的溶洼地、落水洞、以及水平溶洞,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岩溶角砾岩岩质不纯,可溶性较差,多发育溶缝、溶隙、溶孔,但在不同岩性接触带岩溶相对发育;受两侧须家河组砂岩岭脊夹持,总体显示槽谷峰丛地貌,地表冲沟较发育,可溶岩溶隙、溶缝发育,承接降水补给条件较好;随
47、埋深的增加,岩溶发育程度降低,且规模变小。大气降水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大气降水沿地表溶蚀洼地、落水洞、溶缝、溶隙渗入补给地下水,在浅部岩溶是通道垂直向下运移,大部分汇入水平岩溶管道于龙泉洞排泄,少量沿溶蚀通道向深部迳流,补给深循环地下水。地下水水质评价根据勘察所取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测试结果分析,测区内地下水一般为淡水,中性或中弱碱性水,无侵蚀性 CO2,水质类型主要为 HCO3-Ca 型水,其次为 HCO3-CaK+Na、HCO 3SO4-Ca、SO 4HCO3-CaMg 型水,一般对砼无腐蚀性。但须家河组一段(T 3xj1) 、三段(T 3xj3) 、五段(T 3xj5)中所夹煤层含黄铁矿,嘉陵江组二段(T 1j2) 、四段(T 1j4) ,雷口坡组二段(T 2l2)下部含膏盐,在地下水迳流条件稍差的部位,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会显著增高,将出现硫酸盐对砼的腐蚀。测区内地下水矿化度多小于 0.6 克/升,总硬度一般小于 25 德国度。矿化度在 T3xj含水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