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题2溶解度说课稿.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682298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2溶解度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题2溶解度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题2溶解度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题2溶解度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题2溶解度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课题 3溶解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

2、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 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 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 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

3、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

4、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 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 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能、不能 )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2“大”或“小”能否分得清?”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5、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 “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 KMnO4 晶体。(投影) 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 KMn04 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是指任何溶质 )”,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2、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 ,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 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

6、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 。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 浓”、 “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因为通过直观的实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

7、性。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1.饱和食盐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盐;2.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钾,再冷却到室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很快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比老师讲很多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要强得多。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在 20时,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NaCl KNO3 KClO3 CaCO336 20.9 7.4 0.013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较出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教师

8、引导设问: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这一实验的观察与讨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立即感悟到是“20、100 克水、达到饱和”,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较的意义。有了这一层知识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在老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较精确地讨论溶质的数量问题一定要满足两点: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 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这时所研究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3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

9、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很浓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任何其他物 质的溶液;2)为何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凉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为什么?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25时将 10 克氯化钠溶解在 100 克水中,故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10 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

10、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二)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

11、课题第二课时的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为以下: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2)了解溶解度曲线2.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3.疑点:溶解度与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间的关系。4.解决办法:(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可以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度与溶解性在概念上的不同。(2)通过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3)通过例题的示范,学生的练习,可以更清楚地使学生理解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三、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掌握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基于以上的

12、基础引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过举例让同学们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四因素加深理解。从而引入溶解度曲线,让同学们亲自动手画溶解度曲线、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用生活中的几个小实例引入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四、教学目标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2.溶解度曲线;3.气体溶解度。五、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思考,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4六、教学过程导入: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那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板书:(一).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学生活动:根据生活实践讨论: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总结板书:2.溶解性的大小

13、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和温度等因素有关。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在相同温度下,将氯化钠、硝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溶剂中,观察哪一种可以溶解更多一点。总结: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大小:(1)在一定温度下(相同)(2)在一定量溶剂里(相同)目的:锻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引出溶解度的概念作铺垫。板书:(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描述)教师活动:介绍固体溶解度。板书: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练习: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4、:(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36 克。(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3)20时,在 50 克水中加入 18 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18 克。(4)10时,100 克水里溶解了 15 克蔗糖,所以,蔗糖的溶解度为 15 克。学生活动:讨论以上说法是否正确,并认真归纳。板书:2.理解溶解度应注意四个因素:(1)条件一定温度下。(2)标准:100 克溶剂中。(3)状态:饱和状态。(4)单位:克。目的: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问:“在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 16 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活动:讨论回答:20时,10

15、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36 克食盐。20时,食盐在 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36 克。板书:(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教师活动:讲解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与溶质本性,有取决与它与溶剂之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 ,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中溶剂中所能溶剂外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在溶解度概念,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 100 克溶剂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P135,找出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和

16、不溶物质溶解度的关系。总结板书:20时:溶解度大于 10 克 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 1 克 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 1 克 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 0.01 克 不(难)溶物质板书:(四).溶解曲度线讲解:饱和溶液与温度和溶剂量有关,在描述固体溶解度时,溶剂量已经确定(100 克) ,5所以固体物质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表 7-1。学生活动:根据表 7-1 中的数据,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作图。目的:通过绘图,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溶解度曲线所包含的意义的掌握。板书:1.溶解度曲线: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学生活动:观察

17、图 7-1、7-2,完成以下练习练习: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完成以下问题:(1)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2)在 70时,氯化钠、氯化铵、硝酸钾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 、 、 。(3)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时,硝酸钠的溶解度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目的:培养学生识图、用图及分析综合能力。总结板书:2.溶解度曲线意义:可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或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教师活动:指出气体溶解

18、度的概念。板书:(五).气体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某气体在 101 千帕,一定温度下,溶解在 1 体积水了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P137,回答:(1)理解气体溶解度应注意哪些问题?(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有哪些?总结板书:2.注意:气体溶解度在叙述中一定要指明:101 千帕、一定温度、1 体积水、饱和状态、无单位。 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目的:通过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参照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最后学生练习。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