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流动制”.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7679824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流动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流动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流动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流动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流动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取消教师岗位终身制, 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制” ,是能否就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呢,本文仅就当前社会各界对实行流动制能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一综合论述。日前,江苏省于公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意见稿 ,其中规定教师在同所学校任职不能超 6 年,这样极具轰动效应的教师“流动制”,就是剑指这些年深受诟病的“择校热”,目标就是通过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来实现教育公平,该意见稿一经出台,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由此,从实行教师“流动制”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讨论这一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

2、流动制”的背景分析1、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社会现实首先,教师素质的差异,教师是教育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不必讳言,教师之间的素质能力是有差异的。在今天的中国,城里教师比乡村教师知识能力强,名校教师比普通学校教师素质水平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其次,办学条件的差异,现在一些地方的名校、重点学校拥有优越的办学条件,甚至有些学校的教师还拥有评定职称和获得社会荣誉的优先权,拥有更多接受学习培训的机会,再次,教师待遇的差异,教师实际待遇在城乡之间,在不同学校之间是有相当差别的,重点学校教师待遇、福利比普通学校教师要好。那些拥有优秀教师的名校,自然能够吸纳更多生源,通过“择校费”大发横财。2、国家对促进义

3、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教育部从 2005 年下发了关于推进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6年又在成都举行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场会,明确要求各级行政部门实现两基后要适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今后的主要任务来做。2006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加以规定:“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2010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给出了义务教育均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12年,力争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 2020 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从现在到 20

4、12 年年底还有三年时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时间很紧迫。过去常说:“三年计划看头年” ,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2010 年是关键的一年。“老百姓是最讲实惠的,如果学校都很好,他们不会花那么多钱,跑那么远路去择校。问题的根源是教育不均衡。义务教育是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2009 年 11 月,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番言论,让人期待 2010 年教育领域将在“均衡”上做大文章。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乎教育公平、关乎教育质量,关乎千家万户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在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是刻不容缓。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领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教育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

6、求。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流动制”存在的问题分析1、从教师自身角度来看“有钱有关系可以上好学校,没钱没路子只能上差一点的学校,这极大地损害了教育的公平。 ”一位从业数十年的退休教师表示举双手赞成“教师流动制”。 “教师流动制” 可以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调配,避免或减少师资分配不均的问题。此外还可以让教师焕发出活力,教师在新的环境中会激发出更大的热情,为适应新环境也会自觉调整以满足更多教育对象的需求,客观上解决了教师重复教学产生的疲劳感。而有的教师则认为,教师实行“流动制”,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不少教师的居住地都离学校不远,一旦被“流动”到其他学校,甚至被“流动”到农村等外地,

7、必将是一种痛苦。教师情绪、队伍的不稳定,将直接影响其教书育人。不难想象,推行教师“流动制”难度将有多大。学者周继坚认为:推动教师流动知易行难,如果不考虑教师个人职业和生活诉求,不明确教师流动的权益保障,推动教育公平的初衷有可能产生对教师的不公平;教育均衡不是“削峰填谷”式的平均主义,教师“ 流动” 也需要权衡成本和收益。优质教师资源是教育最宝贵的财富, “一刀切”地推动教师“ 满 6 年必须流动 ”,有可能伤害教师的积极性,结果非但没有促成薄弱学校的进步,反而会拖垮重点学校的教学质量。对于宏观的教育而言,固然应该均衡配置师资,但于教师个体而言,他们也有追求职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权利。因此,推动教

8、师流动必须在充分考虑教师收入和生活便利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尊重教师个人的理想和利益追求。只有当教师的流动成为自觉自愿、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时,这样的流动才有活力。2、从社会影响来看单士兵认为,教师“流动制”的制度善意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这样的制度要从纸面走向现实,最关键的是要摆脱既得利益的束缚。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教育利益再分配的社会工程,不仅关乎教师个体利益的变化,关乎学校利益的增减,也关乎教育主管部门的利益。让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轮换工作,应该是使教育教学水平差距缩小的有效手段。然而,消息一经报道,不少人称之为“折腾”甚至“ 胡闹”很多人之所以对此不予认同,是认为这一构想很难实现或是公平地实现

9、。一是既得利益集团难以打破,目前在绝大多数地方,学校仍然存在着事实上的重点与非重点之分。重点学校的存在,维系着当地的面子,更维系着当地强势阶层的利益。这种现实的存在,使得教师的流动很可能流于形式,即重点学校之间互相循环;甚至还有可能产生一种逆向的效果,也即会不会将当地最好的教师更加集中到一些重点学校,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二是容易滋生腐败,教师流动是一柄双刃剑。教师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师资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教师的不合理流动,所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最终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从新闻来看,江苏只是硬性规定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 6 年需要流动,并没有透露相应的保障措施,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其

10、实际效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大多数教师的流动意向不言自明。但好学校是有限的,倘若违背教师意愿硬性流动,消极思想难免不会大肆滋长。另外,最终会不会产生“马太效应”,或出现腐败不公等现象,也未尝没有可能。3、从制度层面来看郭之纯认为,要使教师流动制发挥作用,必须先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要将教育公平真正贯穿教育规划、布局和实施当中,真正实现教育投入的均衡化,要使区域内的学校办学条件基本相当。其次要让教师的收入实现均衡化,让他们在哪里都能做到爱岗敬业,一心教学。如果解决不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则教师流动制虽是良法,却恐难以自行。一位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任何制度的实施都有利

11、有弊。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 ”教师流动制”或许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可能是最恰当的方式。至于在操作层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则无关乎制度的好与否,考验的是教育部门在执行中的公信力和透明度。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对策分析1、统筹义务教育经费审计机制,构建一个教师待遇均衡的平台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曾用四个“均衡”来强调教师待遇均衡化的重要性:“义务教育的均衡关键是学校均衡,学校均衡的关键是教师均衡,教师均衡的关键是教师的流动,教师流动的关键是教师待遇均衡。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只有加大统筹力度,以义务教育资源审计统筹为前提,成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监

12、督国家直接拨款到学校账户,落实到在校学生人头上,而不再经过县乡,可以避免“雁过拔毛”,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才能保障各县乡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水平基本一致,进而实现教师资源在各县乡的轮换和交流。2、解决择校热,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就进入学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现在在全国范围内的很多地区有愈演愈烈之势,择校的现象可以说是普遍化、规模化、公开化,择校费的等级差距递增,且数额一路攀升。北师大教育学院李芳博士分析, “择校热”的背后凸显了中国教育另外一个根本性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的供求不平衡,处于一个供小于求的状况,优质资源短缺,并且配制不均衡。此外,在教育优先原则下的精英教育和“重点校”政

13、策制造了差异,并逐渐扩大了差异。因此,只有坚决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就近入学的规定,按每所学校初中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合理分配示范高中的招生指标,使每所学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升入示范高中就学,让上好高中机会均等。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解决择校热,促进教育公平。3、优化教师队伍,使得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均衡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及城镇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优先保证足额配备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提高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实施全覆盖、多类别教师培训,实现教师培训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长此以往,他们在业务能力上自然就缩小了与重点学校教师的差距。以师资力量的普遍提高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参考文献:1、徐经胜,教师流动制未必是良方, 扬子晚报2010 年 2 月 23 日2、张欣,教育均衡化破题, 瞭望东方周刊2010 年 01 月 07 日3、单士兵,教师“流动制”能打破既得利益吗 齐鲁晚报2010 年 02 月 25 日4、周继坚,推动教育公平别迷信教师“流动制” 光明日报 2010 年 02 月 25 日5、郭之纯,教师流动制:良法但恐难自行 羊城晚报2010 年 02 月 25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