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专业论文写手,帮写,质量高,包通过。Q Q:1210734023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解析作 者 苏 娟学 院 人文学院专 业 社会学年 级 2006学 号 2092606114指导教师 刘杰副教授答辩日期成 绩摘 要1摘 要“资本”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而他则把“资本”概念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文化资本”上。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本文旨在厘清“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方面的问题。本文探索了布迪厄如何提出“文化资本”这一概念,介绍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以及不同形式的资本之间的转换,总结了后来学者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的批判,最后鉴于“文化资
2、本”这一概念的深刻影响,分析了这一概念提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布迪厄 文化资本 形式 资本转换 ABSTRACT2ABSTRACT“Capital“ is one of a famous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s core concepts of his theory, and he put the “capital“ of the concept of focusing on the “cultural capital“. Bourdieus theory about cultural capital is an enormous theoretic
3、al system, but this article aims to clarify the “cultural capital“ concept issues. This paper explored Bourdieu how t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culture capital”; introduced the three forms of culture capital as well as the capital conversion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capital; summarized later schol
4、ars criticism about “culture capital”; in view of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is concept “cultural capital“, analyse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Key words:Bourdieu; culture capital; form; capital conversion目 录1目 录一、导言 .1二、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 .1(一)布迪厄的资本概念 .2(二)文化资本概念 3三、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 .
5、4(一)具体化的形式 4(二)客体化的形式 5(三)体制化的形式 5四、文化资本的转换 6(一)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转换 6(二)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转换 6(三)文化资本自身三种形式的转换 7五、对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的批判 .7六、 “文化资本”概念提出的意义 .9(一)理论意义 .9(二)现实意义 .9主要参考文献 .12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解析1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解析一、导言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以说,布迪厄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思想大师,因为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社会学理论才引起法国以外的社会学界的重视,而中国学术界也只是在进入二十世纪末才开始研究布迪
6、厄的社会学思想。他曾在阿尔及利亚进行过实地研究,并对当地人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及风俗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这些资料的收集为其提出场域、惯习、资本和实践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布迪厄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寻求可以互通的中介,它通过场域、关系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继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实践理论。场域、资本、惯习是布迪厄理论体系的三个核心概念,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深入探讨,显示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场域是各种位置间的一种客观关系网络,这些位置根据各种类型的资本的分配状况而得以严格的界定,从这种界定中就可以确定行动者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及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关系;场域中存在着各
7、种力量的斗争,这种斗争是不同位置占有者凭借他们所占有的资本而进行的。正是资本占有者通过资本进行相互间的斗争,才使整个社会处于永恒的动态过程中。因此,可以说资本概念又是他理论体系核心概念中的核心概念。布迪厄在探讨“资本”概念不同于经济学中的资本,而是一种更加一般、更加广泛意义上的资本。他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而文化资本又是其资本概念的中心议题。他把文化资本当做一种概念工具,试图以此来揭示权力支配中不为人知的一面符号权利的支配方面。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但是本文的目的不是对这一复杂的理论体系做一个详细的说明,而旨在厘清有关布迪厄“文化资本”
8、概念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文化资本的形式及其与其他资本之间的转换,对“文化资本”概念的批判和“文化资本”概念提出的意义这五个方面来分析。二、 “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正好经历过这个时期的布迪厄,他的思想受到了马克思思想的深刻影响。马克思通过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揭露批判资东北财经大学 2010 届本科毕业论文2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剥削与压迫,后来韦伯也将经济作为权力支配的一种形式,但是布迪厄认为这种观点太狭隘,太过于将社会运行的枢纽赋予了物质经济运行,而忽视了文化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一直以来,学者们特别是经济学家们都认为经济
9、与非经济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他们将能直接转化为金钱利益的商品交换行为视为经济行为,而将诸如文化、社会活动视为非经济行为。在经济活动中,行动者是理性的,总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而在非经济活动中,行动者的行动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因而是非功利的。但是布迪厄用经济学术语做隐喻,认为并不存在经济活动非经济活动的明确区分,一切实践活动都事实上都暗含着一种经济的逻辑,都是涉及利益的。布迪厄的“利益”并不是经济学中的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经济利益,而是指一种和“漠然”相反的状态。在场域的斗争中,没有人会对周围人的权利漠然视之,相反,行动者都会利用他自己所占有的资源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不管这种利益是经
10、济属性的还是象征属性的。因此,可以说,布迪厄倡导建立一种一切实践活动的经济学,或者说是一种总体性实践的经济学。 1这种总体性实践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就是资本。(一)布迪厄的“资本”概念布迪厄指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 、 肉身化的形式) ,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是的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或活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 ”2资本是与场域中的位置占有者相关的,因此,这种积累的劳动是与具体的行动者相关的即是一种具体的个别的劳动,这是与古典经济学意义上抽象的一般的劳动所不同的。资本是铭写在场域结构中的力量,也是场域运行的内在法则。也正是由于
11、资本这种法则,使得社会游戏(大部分社会游戏,包括经济游戏)超越了简单的碰运气的游戏。布迪厄用轮盘赌这种游戏来说明社会游戏与碰运气的游戏之间的区别。在轮盘赌中,游戏参与者可能在短时间内赢得很多金钱,因而也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游戏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前一轮赢得的赌注有可能在新一轮的游戏中失去,也有可能在新一轮的游戏中获得更多的赌注。在游戏中,参与者的输赢的机会是等同的,也不可能出现累积效应,因为每一轮游戏都是相互独立的,不受前面游戏结果的影响。但是在社会游戏中,游戏的赌注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是需要花时间的,行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后一社会行动总是与前面的行动相关,行动的利润也是与前一社会行动中的
12、资本相关联的。在社会行动中,行动者的获得利润的机会是不均等的,可能存在资本的累积效应, “资本是以同一的形式或扩大的形式去获得生产利润的能力” 。 31 法布迪厄,朱国华译, “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 , 民族艺术 ,2002 年第 3 期,第 16 页2 法布迪厄,包亚明译,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 版,第 189 页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解析3传统经济学的视角仅仅关注与商业活动有关的领域,资本的概念也仅仅指经济资本。而布迪厄的社会学中, 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性对自主性的小场域构成,每个小场域都有其在其运作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的
13、资本形式,所以,布迪厄划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化为金钱,产权是其制度化形式;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教育资格是其制度化形式;社会资本是个人所拥有的某种持久的社会关系网络,一般以社会声望、某种头衔为其制度化形式。而在布迪厄关于资本的分析中,文化资本又处于核心地位。(二) “文化资本” 概念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概念是与他的研究倾向分不开的。前面提到过,布迪厄批评马克思过于重视经济因素对社会运行的影响,而忽视文化社会等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因此,布迪厄也就把他的研究从经济的逻辑扩展到了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并在资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
14、资本的概念,他将文化看成是资本的一种形式,与经济资本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从而突破了经济学关于资本的传统概念。布迪厄曾与帕斯龙做过一项有关大学生及其学习状况的研究,并合作撰写了大学生及其学习的研究报告,这一报告形成了他们后来合作出版的著作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 1研究最初是要分析学生对待学术价值和教育制度的不同态度,但是后来,布迪厄发现学生态度上的分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社会本源的分化紧密相关的。也正是通过这项研究,使布迪厄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然文化与非自然文化之间的区分(布迪厄把自然地、家庭特有的、内部的或者说传统的文化称为自然文化,而把非自然的、习得的、构成的文化称为非自然文化) ,并且这种区分通过
15、体制化而得以强化。也就是说,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态度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后天养成的,而且是一个从个体出生以来一直持续的过程,是与家庭的自然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工具,用于揭示出生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取得不同学术成就的原因。“他(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语词能力、一般的文化意识、审美偏好、关于教学体系的信息以及教育文凭等。 ”2所以,文化资本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各种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自然地文化与非自然的文化。他强调了个人从早期家庭教育中所获得的自然文化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非自3 法布迪厄,包亚明译, 文化资本
16、与社会炼金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 版,第 190 页1 英D.罗宾斯,李中泽摘译, “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 , 国外社会科学2006 年第 3 期,第 39 页2 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 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第 88 页东北财经大学 2010 届本科毕业论文4然文化的不平等分配,并且通过制度化方式而得以合法化的问题。三、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文化资本可以有三种存在形式:(1)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2)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 ,这些商品是理论
17、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3)体制化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就像我们在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资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 ”1(一)具体化的形式具体化的形式又可以称为身体化的形式,是指与个人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人身心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 2或者说,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是一种个人所拥有的文化能力。 3资本是资本占有者的资源,是具体的、个别的,因而文化资本的积累也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是与行动者密不可分的,它存在
18、于行动者的身心中,或者说,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是行动者身心的组成部分,因此,文化资本的获得就必须由行动者亲自去实践,而不能由别人代劳,也不能像经济资本那样通过财产继承的方式来获得。行动者可以通过学习这种劳动形式来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提高修养,当习得的这些东西成为行动者身体的一部分或者说这些东西被内在化以后,才能成为真正属于行动者的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一种积累起来的劳动,因此行动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以获取文化资本。为了节省时间,这种学习一般开始于早期的家庭教育。这种早期教育有两种, “一种是进行具有肯定性价值的早期家庭教育, (节省时间,提前开始) ,一种是进行具有否定性价值的早期家庭教
19、育, (浪费时间,并且是双重的浪费时间,因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改正早期家庭教育所产生的效果) 。 ”4所以说,有效省时的文化资本的积累是从早期的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家庭教育开始的,而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个人的早起社会化一同进行的。行动者在社会化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文化资本,因而这种文化资本具有了隐蔽性,正是这种隐蔽性,使得拥有大量文化资本的人能够用隐蔽的方式支配、剥削文化资本占有量少的人。1 法布迪厄,包亚明译,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 版,第 192193页2 刘少杰主编, 国外社会学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第 359 页3 李全生, “布
20、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 东方论坛 ,2003 年第 1 期,第 9 页4 法布迪厄,包亚明译,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 版,第 195 页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解析5(二)客体化的形式客体化形式的文化资本是以文化商品形式存在的,它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 1因此,客体化的文化资本也就是文化产品。 2客体化的文化资本具有双重特性,即物质特性和具体化的特性。作为商品化的形式,文化资本是与经济资本相联系的,具有经济资本的某些性质。拥有大量经济资本的个人可以购买许多陶 瓷、油画等艺术品,这些文化产品也可以通过赠送、继承等方式获得。但是,这些文化产品作为文化资
21、本,又必须具有具体化形式的特点,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资本。用金钱购买的以及从家庭中继承所获得的只是文化产品的合法的所有权,并不是隐藏在文化产品中的“消费手段”或者“使用手段” 。 3只有当行动者具有了使用、理解、欣赏文化产品的文化能力的时候,才可以说他真正拥有了某种客体化的文化资本。(三)体制化的形式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它的常见的或典型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毕业证书、单位证书和职称证明等确定的学术资格或文化程度。 4具体化的文化资本作为行动者身心的一部分而存在,当行动者逝去之时,这种形式的文化资本也不复存在;但是文化资本一旦体制化,就会成为一种客观形态,而不依赖于个
22、体身体而存在,因此,体制化的文化资本独立于行动者个人,具有持久的经久不变的特点,正如布迪厄所说:“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可以采用学术资格这一形式,这种方法抵消了文化资本从下列事实中所获得特征,这个事实就是文化资本被具体化后具有了与资本的承担者相同的生物限制。 ”5既然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不依赖于具体的个人,那么拥有相同等级的文化资本的占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在布迪厄的研究中,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与符号资本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符号资本,是指各种资本所具有的象征性质以及资本占有和运行的合法形式。社会生活中,人们认可各种资本的占有和存在逻辑,就可以说这种资本具有符号资本的性质。文化资本的体制化,是一种将个体层
23、面的身体化的文化资本转换成集体层面的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方式。 6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学历证书、职称证明被认为是知识与能力的标志,是体现个体价值的符号,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一事实,认为对这种资本的追求是有利可图的,并且把这种标志当做追求的目标,从而对体制化的文化资本的占有被看做是合法的。当个体拥有学历、职称等体制化的文1 刘少杰主编, 国外社会学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第 360 页2 李全生,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 东方论坛 ,2003 年第 1 期,第 9 页3 布迪厄,包亚明译,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 版,第 198 页4 刘
24、少杰主编, 国外社会学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第 360 页5 布迪厄,包亚明译,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 版,第 200 页6 朱伟珏, “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 , 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6 期,第 119 页东北财经大学 2010 届本科毕业论文6化资本的时候,他就获得了与这一资本形式相关的符号资本,或者换一句话说,获得了与这一资本形式相关的某种权力,这种权力是得到官方认可的合法的权力。体制化的文化资本通常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在教育体系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考试,区分出不同等级的文化资本。等级越高,行动者拥有的制度化的文化
25、资本就越多,他在文化场域内部就拥有更具权威性的话语权。但是,这种看似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却掩盖了通过家庭教育所获得的具体化的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并且用制度化方式将这种不平等加以合法化。四、文化资本的转换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社会世界是由许多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小场域所构成。不同的场域发挥主导作用的资本形式也不同,但是这些不同形式的资本可以相互转化,正是资本之间的相互转换,才使得各个具有自主性的场域整合为一体。(一)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转换经济资本可以转化成文化资本。在早起家庭教育阶段,在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中,父母一般拥有较多的文化资本,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较容易获得具有正向价值的文化资本;另外,家庭
26、经济条件较好,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无需为了生活的压力而烦恼,这样父母尤其是母亲就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教育孩子,从而是孩子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因此,相对于经济资本较缺乏的家庭来说,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家庭中的孩子在获取文化资本方面占有较大优势,但是,这种转换的成功还需要孩子的主动配合。经济资本也可以直接购买文化资本,这种直接购买的一般是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尤其是客体化的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也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文化产品诸如名画、古董等也有价值,其价值在商品市场上可以用货币来衡量,因此客体化形式的文化资本可以在商品市场上转化为经济资本。当某个人拥有较多文化产品时,也就等于其拥有了较多的经济资本。
27、而当个体拥有较高等级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如较高的学历的时候,他往往会有更高的就业期望,会选择能给自己带来较多经济利益的职业。但是要实现这一期望,必须要求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是名副其实的;假若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实际上名不副实,就如个体拥有了较高的学历,但不具有相应的能力的话,这种较高的职业期望也难以实现,最终体制化的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的程度也就非常有限。(二)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转换社会资本是个人所拥有的一种持久的社会关系网络。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量的多少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他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范围的大小;二是网络中成员的各类资本(包括经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解析7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拥有量
28、的大小。若个体拥有较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那么能从这种网络中调动更多的资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网络中的成员拥有较多的文化资本,个体在与成员交往的过程中就会习得某种在他看来有价值的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通常是具体化的,例如兴趣、品位、交流方式等。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文化资本在区分社会成员方面与经济资本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资本拥有量相当的人被分为同一层级。出于利益的考虑,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人倾向于与文化资本拥有量相当的人进行交往,资本之间的转换关系使他们的交往更加广泛化,从而实现文化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化。不难看出,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之间的转化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利
29、益相关的。布迪厄认为, “必须假定经济资本是所有其他资本类型的根源” , 1但这不是说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可以还原为经济资本,而是这三种资本用着同样的运行逻辑和转换逻辑,即都涉及利益问题。(三)文化资本自身三种形式的转换在理想化状态中,具体化的、客体化的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是三合一的,但现实中却出现了三者的分离。这种分离并不是无法跨越的,而是可以在行动者的实践中相互转换的。实际上,不同资本间的转换伴随着文化资本内部不同形式的转换,文化资本内部不同形式的转换也体现了不同资本形式之间的转换。具体化的文化资本与客体化的文化资本之间的转换体现了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转换。具体化的文化资本要转化为客体化的
30、文化资本,就需要以对经济资本的占有为条件,只有当个体拥有足够的金钱来购买文化产品时,这种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得以得到体现。但是当个体拥有文化产品时,也并不意味着他就真正拥有客体化的文化资本,他还必须具有欣赏使用这种产品的能力。具体化的与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之间的转换也体现了文化资本与经济、社会资本之间的转换。五、对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的批判布迪厄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四大社会学巨擎之一,其社会学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国外学者也对其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对理论著作进行了积极地推荐介绍。但是国内学者尤其是社会学者对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对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的研究也几乎还
31、处于理论介绍阶段。“文化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1 法布迪厄,包亚明译,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第 1 版,第 208 页东北财经大学 2010 届本科毕业论文8的资本概念的局限性,扩展了人们更加深入透彻地认识社会的视野。继布迪厄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后,不同学者对文化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对文化资本概念的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 文化资本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批判概念。第二, 资本尤其是文化资本一词的用法十分暧昧和模糊。第三, 文化资本是一个静态和僵硬的、反映着社会决定论倾向的概念。 ”1
32、第一种观点认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的研究重点在于文化资本占有方面的不平等,以及这种不平等的制度化所形成的支配与被支配的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各方面分化加剧的趋势,不平等与统治合法化的问题随着各种新社会运动的发展而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这种不平等与统治的合法化已经不仅仅基于经济因素,而是在文化资本特有的“隐蔽性”的作用下而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正是要揭开这种“理所当然”的真面目。关于第二种观点,批评者认为,作为科学理论的概念应该有其明确清楚地定义,不应显得含糊不清,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 ,尤其是具体化的文化资本,与“
33、惯习”概念经常纠缠不清。正是这种“模糊”与“暧昧”才使得“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展现出无限活力。事实上,除了布迪厄的“文化资本” ,像“场域” 、 “惯习” 、“实践”等概念也都没有给出界限清晰的定义,这些概念都是在现实中处于流动状态的。社会现实不是僵化不变的,正是这些动态的概念。关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社会决定论倾向的批评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批判。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文化资本的获取有两种途径:继承与获得。 “继承”指来自于家庭和父母的文化资本,而“获得”指来自于学校教育的文化资本。布迪厄认为,行动者的文化资本主要是以继承方式获得的,并且十分重视对由这种方式获得的文化资本的不平等
34、的研究。从家庭父母那里所继承的文化资本是个体所无法改变的,这种不平等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人无力抗拒的。从这方面来看,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的确有很浓厚的社会决定论色彩。但是, “文化资本”概念不是孤立、静止的的概念,而是与“场域” 、 “惯习” 、 “行动者”密切相关的。文化资本必须在相关的场域中,在行动者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其效用,不同场域之间的交融,不同资本及文化资本内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使得个体不仅是受制于文化资本,在既有的文化资本的支配下行动,同时也在实践中改善自己的文化资本的占有状况,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资本。六、 “文化资本”概念提出的意义在“文化资本”这一概念由布迪厄首先提出来以后,在
35、社会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1 朱伟珏, “超越社会决定论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再考” , 南京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3 期,第88 页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解析9仅在理论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更清楚的认识社会现象,促进社会发展方面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理论意义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将文化看成是一种资本,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扩展了社会学研究的视野。总之,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扩充了资本的形态。在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概念之前,人们关于资本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经济资本,而布迪厄则超越了这种狭
36、隘性,将文化纳入资本领域,从而打破了一直以来关于文化场域的非功利性的神话。文化也可以成为资本,从而使其占有者通过对文化资本的占有而获得利益。其次, “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有重要突破。马克思以对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不平等为依据,把人们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韦伯打破了这种以经济为唯一标准的阶层划分方法,发展了经济、权力和声望三位一体的阶层划分标准。后来达伦多夫指出马克思阶级划分方法的局限性,主张用权威和权力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这三者虽然都有各自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分析社会不平等、阶级划分标准上的不足,但这三者有个共同的局限,那就是,这三种揭示社会不平的理论都只着眼于那些一目了然
37、的,或者说是“肉眼看得到”的不平等,并且以体现这些不平等的资源来划分不同的阶级,而没有注意到那些隐而不彰的被人们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不平等。而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正好揭开了这种掩藏在深层次的文化资本占有方面的不平等。个体文化资本的获取是从早期的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所占有的文化资本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个体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尤其是具体化的文化资本的不平等,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家庭教育获得文化资本,个体在这一过程中通常处于无意识状态,所以也就不会意识到这种文化资本占有方面的不平等。社会借助各种教育制度,将这种“继承性的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制度化、合法化,从而使这种不平等成为人们所共同认可的、理所当然
38、的社会现象,不再把这种不平等看作是不平等,而归结于个人天资的差别,最终,社会建立起一种掩藏在文化资本中的合法的统治机制。(二)现实意义“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对社会现实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迪厄最初提出这一概念是为了说明出生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取得不同学业成就的原因,随后他对当时法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后来的其他学者也利用这一概念对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社会各方面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东北财经大学 2010 届本科毕业论文10这个时期,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众多社会问题
39、,如何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崛起的伟大理想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众多的社会问题中,有关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一直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也日趋激烈。目前,教育公平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和民族差异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这一举措无疑使很多因经济原因而面临辍学的孩子有了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仅仅考虑到经济因素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并且也只解决了由经济因素而引起的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方面。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很多,除了最主要的经济因素以外,家庭对文化资本的占有量
40、是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也是最隐蔽的因素。个体从出生之日起,就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家庭文化的熏陶,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获得文化资本,而这种文化资本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其后来的学习成就。但是在中国的各种教育制度中,尤其是统一高考制度,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筛选人才,但这种公平与公正却掩盖了个人之间的继承性不平等。另外,以经济因素为根源,社会资本为中介也引起了许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如高考中少数民族加分制度,这本来是为了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而实行的,但是一些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则可能通过其所占有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而千方百计的实现少数民族成分的“梦想” ,从而享受高考中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优待。这种现象的出现
41、使得本来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制度成了纵容教育不公平的制度而受到众多质疑。借助于布迪厄“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工具,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引起的结果有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理解,从而为制定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政策措施提供指导,也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扫除障碍。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不仅仅涉及教育,还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在政治方面,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涉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在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矛盾凸显,利用文化资本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把握矛盾冲突的根源和关键,有利合理恰当的解决矛盾冲突,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和平崛起奠定根基。在经济
42、方面, “文化资本”扩展了资本的形式,经济领域中也开始关注文化资本的经济效益。当今,文化与经济日渐融合,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已成为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两大趋势。目前,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发达城市和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中国,对文化资本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一前提下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本,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让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产生出最大效益,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从而使我们国家成为真正的大国。后 记11主要参考文献1.朱伟珏, “社会科学新境界布迪厄文化资本论研究导言” ,中国社会学网http:/ “超越社会决定论
43、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再考” , 南京社会科学 ,2006年第 3 期。3.英D.罗宾斯,李中泽摘译, “布迪厄文化资本 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 ,国外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3 期。4.胡春光、杨宁芳,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 , 外国教育研究 ,2005 年第 7 期。5.朱伟珏, “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 , 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6 期。6.周鸿, “布迪厄的阶层场域论与阶层的形成” , 学术论坛 ,2005 年第 1 期。7.华侯, “作为资本的文化” , 中国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4 年第 9 期。8.刘欣, “阶级惯习与品位:布迪厄的阶级
44、理论” , 社会学研究 ,2003 年第 6 期。9.张意, “文化与误识:符号权力的巫术” , 文艺研究 ,2003 年第 2 期。10.李全生,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 东方论坛 ,2003 年第 1 期。11.布迪厄,朱国华译, “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 ,民族艺术 ,2002 年第 3 期。12.王岳川, “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续) ”, 教学与研究 , 1998 年第 3 期。13.王岳川, “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 , 教学与研究 ,1998 年第 2 期。14.Meenakshi Thapan, “Pierre Bourdieu:A Person
45、al Tribut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2002, Vol.37, No.9.15.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16.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 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17. 高宣扬,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18.法布迪厄,包亚明译,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版。12指导教师评语建议评定成绩: (分数)指导教师: (手写签字) 年 月 日学院答辩机构意见第 答辩组主席: (签字) 年 月 日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