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大众化的首要前提是要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特别是“三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还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把握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时代化、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紧密结合现实实践和时代条件,既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思想、指导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围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这个主题,根据十七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首次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2、化、大众化的新要求。这一要求既继承了十七大提出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科学思想,又紧密联系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局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任务,从思想理论和现实实践上深化了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刻内涵、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刻内涵
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项重大任务的同时,也对其基本要求作了深刻论述。总的说来,目前,理论界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意义已达成共识。但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则还看法不一。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化是解决内容问题,时代化是解决现实问题,大众化是解决表现形式问题
4、。还有的学者认为,时代化是总体,中国化是本体,大众化是主体;这“三体”形成三位一体,最终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体1 。这说明,我们在理论研究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刻内涵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准确把握这个问题显得十分的迫切和必要。笔者认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刻内涵需要把握两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各自的基本内涵和科学定位;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关联。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逻辑前提和理论旨归都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通俗地讲,之所以
5、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中国化,其基本理由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和真理本身,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必须发展,而且必须结合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很早就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生搬硬套就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真理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是个发展过程。从广度上看,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来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
6、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从进程来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具体的的规定,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恰就是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角度而提出的。从理论上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保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命力。从实践上讲,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目的本身,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推动我们的事业。实践已经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而且更体现在
7、其与具体实践科学结合的过程中所焕发出的无限光芒与魅力。这一点,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面目的焕然一新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都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价值。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永远焕发生机活力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国社会实践变革的要求。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还体现在其对时代主题、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成果的科学认识上。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既体现在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正确性上,也体现在对时代条件的准确认识上。马克思、恩格斯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时所处的时代条件与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时的时代条件是不同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8、和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条件都是不一样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 2(P43 )而这里的“ 历史”就是时代条件,就是由时代主题、时代精神、时代特征、时代成果共同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之所以能够保持科学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对时代条件的正确认识和正确运用上。比如,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创立的理论来说,其之所以是真理就是因为他们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准确地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时代主题进行了判断和回答。列宁的理论之所以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就是因为他对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时代主题进行了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回答。中国共产党
9、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凡是党所领导的事业顺利发展的时候,就是对时代主题把握准确的时候。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重要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首先要科学回答时代主题转变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当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还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对时代主题的把握上。因为科学把握了时代主题之后,也并非意味着我们就能创造性地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同一时代主题下的时代问题也并非完全一样。比如,就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情况而言,尽管都是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但是,时代的阶段性特征还是差异很大。因此,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特
10、征。与此同时,由于时代主题、时代特征的不同,时代精神也就必然不同。因为所谓时代精神,就是指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所以,正确理解、把握由时代主题、时代特征所决定的时代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客观需要。此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还体现在吸收最新的时代成果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科学性的客观需要。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总是把人类文明的一切新成果作为丰
11、富发展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总是结合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不断吸收新思想、新观点来丰富和发展自身,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阐明对新的实践和时代的主张和看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性。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价值最终体现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进行社会实践的思想利器。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 3(P9)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 3(P16)毛泽东也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
12、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 4(P1515)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以及指导人民群众生产与生活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上述分析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化”之间的关系而言,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不能正确认识时代主
13、题、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成果,就算马克思主义与各个国家的国内实际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也还是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基本前提,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是中国,也是其他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国家的共同需要,也就是普遍性需要。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前提,是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以更好指导中国实践的客观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关键。如果没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本身以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果在中国都将失去意义。另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的力量转化为
14、实践的力量,这样,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的现实意义才能体现出来。为此,就这“三化”之间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关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现实意义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曾经深刻指出:“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 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 5(P296)而要做到这一点,就
15、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面向实践的需要。同样,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根本上说也是由于客观实践的需要。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既有共同和一般之处,也有不同和特殊之处。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意义就是由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实践所决定的。只有结合具体实践,我们才能更直接、深刻地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更自觉、更有针对性地把这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首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改革创新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
16、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并突出地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同时,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6(P11-12)上述讲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条
17、件下,由于党的建设具体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是不断推进的,因此,新世纪新阶段党情、国情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从总的说来,就党情而言,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 “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情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 ” 7(P4)就国情而言,就是十七大所作的关于 “八个新的阶段性特征” 和“两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因此,这就决定了指导党的建设和党所领导的事业的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是个开放的体系。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继
18、续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认真把握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发展,认真总结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努力把握实践发展对于理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续完善与发展。其次,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用科学理论来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能力的客观需要。就国内外情况来看,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 “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还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9、,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政治力量纵横捭阖,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国际市场、科学技术等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我们党要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掌握主动,领导人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要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能力,提高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更好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同心同德、扎实工作、攻克时艰,奋力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 ” 8(P3-4)因此,统筹国际国内大局的新任务,要求作为指导思想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当今的时代条件紧密联系起来,紧紧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
20、题,深刻认识新的时代特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积极借鉴优秀时代成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发展。最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客观需要。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 5(P292) “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
21、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5(P293)同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转化为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才有真正价值。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一项事业不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包括全体党员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是变革中国的根本力量。只有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用来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思想利器。另外,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
22、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由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同时,随着与各国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交流的扩大,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也会乘虚而入。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因此,当前国内思想理论领域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彼此交织,思想认识问题与现实社会问题相互影响。这就迫切要求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深入讲清楚“六个为什么”等重大问题,帮助人民群众划清“四个重大界限”, 用社会主义
23、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本质要求,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规律,紧密联系现实实践和时代条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动摇,又积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与中国现实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坚持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初
24、级阶段这个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坚持实践创新。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泉在实践。离开了各个时期的实践创新,离开了广大群众在实践中的各种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可能实现,而且也会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既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坚持在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矛盾、把握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其次,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
25、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代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经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项世界性的事业,它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且要大胆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发展,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潮流下和全球化大趋势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和新走向,从世界、中国以及党的自身三重维度有机统一的高度去审视、思考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发展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借鉴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26、主义理论体系。再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必须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握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基本环节。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人民的现实实践和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的理论“灌输”。同时,还要科学把握理论转化为实践所需要经历的一些基本环节,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总的说来,要将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需要经历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接受、指导实践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理论学习包含直接的理论学习和间接的理论学习两种类型,直接的理论学习就是学习者直接面向
27、理论文本来进行学习,间接的理论学习就是通过别人的理论传播来认知理论。其中,不管是直接学习理论文本也好,还是间接学习理论也罢,理论学习始终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没有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真正相信理论、真心接受理论,并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对于理论,唯有烂熟于胸,方能信手拈来。因此,学习理论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实现从“理论-实践”飞跃的前提。第二,理论传播是理论创造者或直接学习者通过各种媒介、途径直接地或者间接地把理论传播给其他人的过程。因此,理论传播的主体主要是理论创造者或者直接学习者;而理论传播的客体(理论的间接接受主体)则包括理论的间接学习者和直接学习者,其中间接学习者是接受主体的主要部分。这样,在理
28、论传播过程中,就有一个发生这么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论如何传播才能为接受主体所认知和接受呢?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首先就需要了解接受主体的文化水平和认知需求,同时还要采取为他们所愿意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如果认为,只要把理论的科学性、深刻性的东西照本宣科地照搬、照传,那造成的结果必然是脱离接受主体,不为接受主体所欢迎,更谈不上他们能接受理论并用理论自觉地指导实践。另外,在理论传播的过程中,理论传播主体自身对理论的理解是否透彻,对理论科学内涵的把握是否准确,也直接影响到传播的水平和效果。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
29、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3(P9)因此,理论传播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面对理论接受主体、改造接受主体的实践过程;理论传播还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面对不同理论接受主体,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途径的过程。第三,理论接受是理论学习、传播的结果。人民群众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但是,科学理论并不是一产生就自然会为人民群众接受的,也并不是任何科学理论都要为所有的人民群众所接受。一方面,由于人民群众中占多数的人是间接了解和学习科学理论的,如何让科学理论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要让人民群众接受理论,光有理论的科学性还不够,还必须面向他们的生产
30、、生活的实际,就是面向他们实际的实践。这个过程靠的是传播,靠的是理论创造者和宣传者本身的模范实践,靠的是其他理论学习者的模范实践。因此,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把宣传科学理论与宣传实践科学理论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把宣传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血有肉、有的放矢地把科学理论的种子播种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脑际心间,真正为他们所接受、所信仰。第四,科学理论的产生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其中,联接这次飞跃过程的纽带是实践。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还的转化为现实,从而经历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其中,联接这次飞跃过程的纽带也是实践。因此,理论产生和发挥作用的
31、过程都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另外,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理论在指导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都必须坚持以实践开展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为前提,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此,为了克服对理论的教条式理解,防止机械地、生搬硬套地对待理论,还必须深入人民群众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认真调查,并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措施、方法和途径,使理论之花喜结实践之果。最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翻开中共党史,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在于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
32、基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也在于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传统文化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干的话,那么,中华传统文化则是其肥沃的文化土壤。离开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块土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不可能根深叶茂、蓬勃生长。为此,我们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的民族形式,在中国的土壤上找到新的生长点,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表达习惯等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充分吸收借鉴有价值的思想原料。只有这样,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真正实现,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现实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才能传
33、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感召力、影响力。参考文献1高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N. 学习时报.20091228(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毛泽东选集(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胡锦涛.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J. 求是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