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成拳桩法要义大成拳技击之手段是以桩法为核心,向试力、发力等功法的过渡。七步功法的操习实质就是静态求整过渡到动态求整。双人实作尽管与功法训练有所不同,但其遵循的法则,依然是桩法劲力在遭受阻截、闪躲、击空等情况下的灵活变通。故脱离桩法的训练,是根本练不出真正的大成功夫的。今笔者就桩法之窍要做阐述,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1、争力是浑圆整体的基本构成单位:争力又称矛盾力,即通过某一中心点向相反方向同时用力的放长运动,混圆力是在上下、左右、前后这三项基本矛盾争力中形成的。故求取浑圆之模式,必先从某一项二争力中获得,兹分述如下。大成拳是以脊柱带动的整体发力,那么我们的桩法求整就必先从脊柱这一核心探讨矛
2、盾力的形成。上下力的求取首先必须改变人体脊柱的两大生理弯曲。首先是颈弯,通过吊顶、竖顶、拔背、含胸这几点要求使颈椎与胸椎形成一条直线;其二是腰弯,由于直立行走及后天劳作形成的压迫,人体的腰椎弯曲幅度最大,也最不易纠正。但腰又是人体的中盘,是连接上下的枢纽,故只能通过桩法要点中的敛臀、提肛、尾椎内敛、掖胯、坐臀这几项来改变其内弯形态,使之向外膨胀与颈椎、胸椎形成一条直线。这样,上下贯穿的整根脊柱就会形成正直的先天状态。此即为芗斋先生所说的“腰紧背直”及“脊椎骨垂线成” 。脊柱修复正直以后,利用头领脊柱的上拔与下肢双足的抓捻形成“头顶青天向长空,脚跺大地俯青山”的上下争力。此项争力为整体浑圆之筑基
3、,故芗斋先生云“力之所发在于上下,上下相争为周身共引之法” 。笔者在教学中把求上下力做为首要内容,尤其是当脊柱正直后,对下肢的三角构造极为关注,因为下肢若没有相应的要求,脊柱与双足的争力是建立不起来的。下肢的要点是膝前顶,胯后坐形成斜面争力,大腿内裹上提把双膝再纵起来,使下肢成一麻花劲的用力,然后把小腹掖在胯根里,这样上下才能感觉到有一种牵引的矛盾互争之力。左右之力的形成是在上下相争的基础上尽力手臂环抱间架中双肘的横向支撑用力。此即芗斋先生之“肩撑肘横” 。因为肩不撑出,双肘的横撑力就不足。肘是人体手臂的中节,整体劲力的原则是“根节摧,中节抖,梢节刺” ,故虽为双肘横撑,但力源则为双肩撑拉呼应
4、所致。肘不横撑,不符合浑圆之构架,更不利呼吸肺量之增加,胸腹之肌肉也只能紧抱一团形成收缩,横膈膜最易发紧,此为拳法之大忌。形意拳之“老牛筋”的练法被芗斋先生升华为桩法的筋腱拉伸放长,通过合理的桩式调配,周身大筋全部绷拉而起,其间架一旦遭受外力冲撞,就会象一弹簧立即产生反作用力,使对手被崩弹出去。肘横之至要是通过此要点把颈部、背部及腋下大筋拉起并显露体表,并与其他筋腱想连。前后争力在浑圆劲力中最易体现,但又最易出错。人体脊柱作为中心枢纽至关重要,前后力的形成,是以腰背肌肉的横向拉伸为力源,通过双肩的撑出向前合抱至指端而用力。在此,人体脊柱是至关重要的枢纽,前后力之争在于脊柱的正直后绷使腰背肌肉向
5、前裹进,与小臂的前撑合抱形成对拉之势。从肌肉的拉伸形态分析,笔者认为着张力效应,因此前后之争力的要害不是你的手臂有多圆,而应是你的背部是不是圆的(注:此圆与胖子无关) 。故浑圆之构成从俯视图来看应是手臂环抱与身体之裹进共同构成一个平面的圆环。训练初期:因肌肉、筋腱的拉伸长度不够,会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棱角状态。但随着功夫的深入,生理变化的加大,此棱角会越来越少,其力也越来越圆整。故芗斋先生云“浑圆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 。值得说明的是,前后之力的求取必须保证双肘的横撑不变才会有效,因为双肘撑力若丢,前后之撑抱力就容易遭到破坏。但双肘不动,前后之力会明显感觉因受限制而击不到对手,而事实这正是
6、大成拳的优势所在。因为大成拳之技原则是前不逾尺,决不许伸手够人,一旦够人,整体劲力就出现了不均衡,发生破体现象,即使集中,也不会是整体发力,威力不足。大成拳是用身体打人,手臂无非是接点起支撑作用。真正的大成拳击打是手臂不动,身体催压,点一接触,步法已至,上下相随,炸力透体,又何顶用手去够对方。桩法求取上述之矛盾争力之时当有一先决条件,即必须同时让这三项矛盾力同步上身。因为浑圆之定义取之于均衡的用力,即前后、左右、上下用力的量是相等的。尽管初期可以一项一项地找,但找出后就必须在一个桩中全部体现出来,否则仍不能称之为浑圆桩。2、意感是本体效应的假借升华当代拳界对意念的讨论至今已登峰造极:惜均因失之
7、偏颇而脱离正轨。遍查芗翁拳论,其所谈之意并非“意念”而是“意感” 。所谓“意感”就是人体的神经系统对自身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改变的知觉感应能力,而意念则是脱离自身感觉,流于虚幻的主观臆造,不符合自然本能之法则。故操习桩法者首先只求整体劲力的一切要领,然后逐一体会,并在桩法中体现出来,使之形成一种自然习惯。因为桩法对人体生理技能的重新建造会因后天的残余拙力而使桩架出现错误,故那些桩法要点时有时无,所以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必须加以控制、调解、纠正。站桩不是耗时间,而是在相对一定的时间内达到这段时间的站桩要求,这样才能练出整劲。由于人体在桩态下是胜利的进一步完善,身体各部会出现诸如麻、热、涨、振颤、蚁走
8、、失重等现象,切记不要管它,这是气血流通过程中由于某处出现微小阻碍的生理反应(根本不是什么气感和自发功) ,久之,这些正常的生理现象就会消失。待桩法劲力贯通全身后,只有浑身清爽、步态轻灵、精神振奋、内外舒适的感觉,每动一处都全身呼应,爆发力增强。此阶段为大成拳之客观力,也即芗斋先生所言之“自身已具备”的阶段。待桩法劲力通过肌体的变化构成之后。就应在神经系统的不断激发下重新刺激生理机能的不断完善。此阶段是体认不动之中求微动的桩法争力感应。如“三尺之外,七尺之内,毒蛇猛兽向我袭来,我以桩法应之” 。芗斋先生此论似极抽象,不易体会。笔者举个例子,当一只老虎向你扑来时,你可在桩式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向老虎
9、做一前发力,用小臂兜卷其咽喉,把它击出去。当然这是一种假设,但在站桩求力中必须要有这种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以及肌体的应付外界刺激的反映能力。利用精神上假借凶险的事物可激发人的格斗欲望和格斗能力,尤其是站桩时,尽管外形不动,但其精神和身体犹如一只不缚住的雄狮、恶虎,拼命挣脱,故其形态应是不规则的微动,前后、左右、上下均以躯干为主向各方向快速位移,因外形动之极小,可视为振颤。精神的无限激发可加大人体结构对外界的冲击能力和感应能力,从而使身体的浑圆动力更加均整和活跃。此即芗斋先生所论之“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圆身” 。由此,意感的训练是把主观的精神假借形成的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状态与人体生理机能的客观物质属
10、性形成的力量完美地进行了统一,从而才能实现拳学格斗中“意到力到”的高妙境界。此即芗斋先生之“反向身外寻”的真义。3、呼吸的守恒要与大气相呼应:呼吸系统的平衡能力是格斗中获得胜利至关重要的法宝。大成拳不主张“气沉丹田” 。气是人体吐故纳新的呼吸系统对氧碳的吸入和排出,肺功能的提高取决于人体吸入和排出氧碳的活动能力,故一个体能好、耐力强的人一定是肺功能对氧碳的摄取交换能力大于常人。大成拳虽然主张自然呼吸,但由于桩法本身的能量消耗,势必会促进呼吸系统的改进,使之肺活量加大。又因站桩是有氧训练,胸腹始终是放松状态,故横膈肌始终不会发紧。膈肌不紧,人体的呼吸系统就不会因运动量的加大而供氧困难。芗斋先生之
11、“人体要与大气相呼应” ,说的是人体的一切运动要与大气压产生平衡,即吸入的氧量与呼出的碳量相等,使呼吸永远处在平稳的自然状态。这样的人的精神、动力就极其饱满。芗斋先生早年曾患有哮喘之疾,通过拳学之修炼而治愈喘疾,故对呼吸之道感悟尤深,所提之练法也极为中肯。在其一生中无数次关于荣辱的较技中,如果没有呼吸的守恒,不要说整体发力,就是局部发力也会减弱。故今人之曲解芗翁本意,诚为可叹!大成拳桩法述真站桩求力是大成拳重要的修炼内容,但当今一些习大成拳者并不明求力之要领,故苦耗时间认为功深而力自成。殊不知,没有正确要领的桩功不但不会长力,而且会使肌肉松懈,本力锐减。笔者有感于桩法失真之现状,愿就自身所得整
12、理此文,以期对广大爱好者有所启迪!欲求整体劲力,必须先求“六合劲” ,即内三合与外三合。下面笔者由外而内进行分述,以使读者能够很好地掌握。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我们先不去考虑手足、肩胯、肘膝如何去相互对应,而先使手(腕) 、肘与肩相合。人体的上肢是由三个主要关节连接而成的,手与小臂怎样才能形如一体,小臂怎样与上臂连接才能形成整体,这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站桩时一定要有“缩骨之力” 。意感腕关节有微缩之力到肘,肘回缩之力到肩,肩横肘撑而达圆背,这样才是抱球、抱树之真义。如果上肢劲力与躯干形成一体,那么抱球的感受即十分明显,间架即有充足之感,能做到此,上肢间架即推之不动,砸之不落,
13、拉之不开,挑之不起,所以手、肘、肩先要与身合才是求整体劲力之根本。下肢合法与上肢相同,即意感足趾抓地回缩至膝,膝盖上提回缩至胯,双胯相合归于丹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由于关节过于松动而导致形虽相连,但劲已断开。故一定要在关节似连非连、似断非断的情况下,再以微力使关节真正相合一处,从而保证劲力贯通。外三合主要是上肢通过回缩用力与躯干连接一处,以及下肢回缩用力与躯干连接一处而形成的上下肢与躯干的合力,并不是上肢与下肢对应才是合力。当上下肢与躯干成为整体后,气血顺畅无阻,功力自然上升。但此时,桩功尚属形正气顺的初级阶段,因为形正气顺之后,内劲贯通,使力增长。但劲力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增长,因为气
14、血只是通畅而已,故内三合之意、气、力的蓄养要成为增长功力的主要方法,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而内三合的训练方法是调气,通过呼吸的调整使内气渐增,人体的内力就增大,从而达到强壮身体的目的,劲力也随之增长。所以内三合是当外三合达到一定水平后增长内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当内力充实后,与外在筋骨之力相合,桩功间架均整,谓之“六合” ,即整体内外如一。 “内外三合”即矛盾又统一,内三合是修炼身体的内力,为开;外三合则是训练四肢的收缩力,为合,故老拳师有“内开外合”之说。芗翁于意拳正轨中曾评论“六合误人”之说,致使后学者也附和六合不对,这是错误的认识,因为王芗斋所谈“六合误人”是指某些人机械地把六合理
15、解为形式上的相互对应而无内在劲力而言,并且提出骨与筋合、皮与肉合、神合、意合、光线合等无处不合之细致论述,非言六合不对,而是指六合尚属粗浅,还不够具体。但若连基本六合都不具备,更何谈其他,故曲解芗翁本意,使大成拳变得虚无飘渺,实为可悲!张恩贵老人在传授笔者站桩时,要求做到“头顶胯坐,两背横开” ,如此才能练出横竖力。芗斋先生说:“在十字中求生存”就是此意。头顶胯坐乃上下相争,头顶之力使神能贯顶,神态庄重而机警,胯坐则气降丹田,而使下肢稳固。两臂要有熊膀之横撑力,使胸背横张,增大呼吸量,如此站桩,全身即浑然一体,恩贵先生谓之站“憨了” 。老人明确指出,站桩如果能站几个小时,证明这个桩是空的,身体
16、各部根本没有运动起来,更不会出功夫,故虽痛下苦功,但不长功夫。桩功的松紧问题一直是困扰习拳者的难题,如果放松,无法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紧张,又会发僵,与拳理不合。这就涉及到什么是松和紧。事实上,所谓的松是相对的,拳术中的松是以神意微微用力,以使身体与四肢连为整体。普通人可能会用较大的力量才会感觉到自身是一个整体,但力量过大易感到僵紧,而通过大成拳桩功训练,微用力就把四肢和躯干连成一处,甚至并未感觉用力就形成整体。之所以自身未感到用力,因为意念使身体用力,但自身肌肉并未紧张,外松内紧,与人试劲,可让对手失重或跌出。笔者为了证明这一点,让试艺者用力拉、挑、压、推,结果试力者根本碰不动我的桩架。对方根
17、本感受不到我有抗力现象,我自身却随着对方的用力大小做松紧调整,只是对方感觉不到罢了。有人认为大成拳由于桩法过高,导致下肢飘浮,我则让试力者双手抓住我的脚踝用力拽,对方根本拉不动,这才相信通过桩功可达落地生根的效果。桩功求整是一个不断细化要领和体认平衡的过程,所以,随着自身的功夫的提高,对桩功整体的认识和感受也相应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原有体认的升华。同时要配合试力、发力、推手、实战的训练共同提高,即把所求的整劲融入其它功法中去,然后再返视自身桩功的不足,再以桩功之修习弥补劲力的不足,如此相辅相成。所以高级桩功并非是静中之整,而是包括动中(大动,小动)之整与不动中之整,所以芗斋先生说:“不动之动乃生
18、生不已之动。 ”近年,芗翁传人中有人出示大成拳谱及断手述要两篇芗翁晚年遗作,笔者拜读后并请教恩贵老人,老人认为这是伪作,不是芗翁原作,因为此二文的有些内容可以说及练法上都有悖于芗斋先生之本意。桩功求整基本劲力获得后,必须要适当进行大步桩的训练,因为在此时站桩达到了内外充实后,如果步形加大,会立即感到内部又不充实了,这证明在某种状态下有整体劲力,并不是在任何状态下都可达到全身整体。因此,大式桩对内劲的培养十分有效,但对四肢的弹力也有很严格的要求。内劲充盈后,桩形必须坚实有韧性,否则内实而外虚,则证明筋骨之力不够,用于技击,则力传导不到梢节。内外如一乃上乘功夫的表现,若没有超于常人的恒心和特殊的训
19、练手段,你怎能把体重相当、甚至体重超过自己的对手打飞出去?有些大成拳练家对于意念、放松、站桩的宣传过于绝对化,使学者难辨真伪,以至盲从而进,其结果是空有其思想而无其本领,正如韩星垣先生所说:“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论高。 ”笔者认为,如没有真正的实践,理论不过是纸上谈兵。前辈的真知灼见是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受累的捷径,无异于黄粱一梦。大成拳能立足于当代武坛,并延续不衰,证明其价值所在。我们应正确地掌握前人的精华,并不断地发展、创新,这才是大成拳长盛不衰的硬道理!大成拳意拳 登堂入室法门笔者十余岁即接触大成拳(意拳) ,先后拜识诸多名师,最终拜在天津李洪喜先生门下,始知芗翁拳学之真,其间曾与恩师多次拜访
20、拳学名宿张恩贵老人,并得到老人的指教。张恩贵先生现已 96 岁,乃形意拳嫡系传人,为李存义之弟子张鸿庆先生之传人,后与义弟张恩桐、同门赵道新、裘稚和、卜恩富共同求学于王芗斋门下,得到了芗翁的喜爱,并传以拳学真谛。张恩贵先生掌握之技艺以及其拳学之深厚,曾以过硬功夫获得全运会搏击比赛第三名。解放后,张恩贵匿居津门,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与赵道新、张恩桐、卜恩富、裘稚和、赵佐尧等人交往并切磋拳技。至今老友均已谢世,惟老人年近百岁,身体康健,每日清晨还到公园练拳不辍。在笔者与老人多次接触中,发现老人掌握的拳学技艺是那样的丰厚,甚至是当前大成拳界的多处空白(亦包括形意拳) 。更为重要的是,赵道新、张恩桐这二位
21、大成拳高手人物的拳学体系,因为种种原因很难窥其一二,但从老人的讲授和叙述中已清晰地再现了他们的拳学底蕴。正如恩贵先生所说, “我与恩桐自幼年即相伴习武,一直到他故去,他的东西我了如指掌;道新性情古怪,与人多不和,但与我和稚和最善,他们活着的时候经常到我这来练拳,故他的东西我也知道不少。你既然追求大成拳,我把东西告诉于你,希望你能真心地探索,把东西继承下去。 ”如此机缘,笔者在得到恩师李洪喜先生的教诲时,又得到了恩贵老人的亲授。数年间,笔者感到自身技艺突飞猛进,更加使我坚定了探求传统武学精髓的信心。然而,看到当前追求者被所谓“大成名家”迷惑得习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窘态,笔者深感大成拳精髓若不公开披
22、露,再过几十年,本门曾经拥有的辉煌将付之东流,王芗斋和他的拳学体系就会成了编织神话的笑柄。因此,笔者愿对芗斋先生之拳学做一重新探讨。大成拳是芗斋先生在继承传统形意拳的基础上吸收了太极、八卦及其它拳法的精华而创。但是形意拳的基础在哪里?太极的精华在哪里?八卦的精华在哪里?难道就是削掌、掌、掖掌这三招吗?这怎能是王芗斋的创新呢?所以说某些传人所津津乐道的精华恰恰是大成拳的糟粕。本门在劲力上继承了形意拳的整劲练法(实际王芗斋先生就是形意拳名家) ,故有“内提外连(随) ”之说,什么是“内提外连”?没有明确的说法。所谓内提,就是形意拳中“紧撮谷道内中提” ,其含义是通过谷道上提把下肢的劲力通过髋关节带
23、膝关节带踝关节,使力量聚于丹田(小腹) ,这样使内劲归于丹田,外在筋肉有向上牵拉之动(极细微,但能摸出来) ,我们所津津乐道的足趾抓地,足心空含是这样形成的。谷道不提则髋不能上抽,髋不向上则膝不能有提纵之力,膝不提纵则足趾不能抓地,如此是大关节带小关节,于层层递进中,而使下肢与躯干连成一体,这实际也是“鸡腿”的真义所在,即内提外连。上肢劲法,芗斋先生要求为横撑竖裹。所谓横撑,即双肩有横开之力,劲力到肘,谓之肘横;竖裹则是在横撑之基础上双臂有前抱之力,但是在一个三维空间中有横向、纵向和轴向,前抱为纵向是竖裹,向下抱为轴向亦为竖裹,故竖裹之力既有向前也有向下,其含义是向前竖裹肩不易下沉,肩不沉则手
24、臂之力无法归于身,故在向下之竖裹后,使上肢之劲力归于丹田,手臂与身体亦连为一体。所以肩下沉使手臂有回抱之力,这样,上肢与下肢都与身体有牵连之内劲,不但外形连到一处,而且内劲也归于丹田(人体重心) ,这样内外相连才能练出整劲和内劲。整劲是身体各部的协调统一,内劲则是培养整体基础上的力量,所以不论站桩、试力多么用功,如果不明上述两点,永远也难成一整体,更不用说整体发力。有关大成拳技击桩中前足如何去“站” ,恐怕很多人都是足尖直出,这样的站法,将会使下肢只有前后之顶力(有的连前后力都没有) ,而无左右之力。正确的练法则是前足跟有外撇之力,足尖有内扣之力,这样前后、左右均有支撑,使桩步稳健。如在实战中
25、,足踏中门一定要前足内扣,有抖撞对方前腿之含力,使对方连根拔起而飞出。不然,对方在失重时会顺势用膝顶撞我方的裆部。现在大成拳中腿的发力已基本失传,其原因是只知站高桩,而不站中架和低架桩之故,从而造成下肢力量不足,也弹抖不出功力。取而代之的则是踢、踹、蹬等威力远逊于散打的腿法。中架桩、低架桩更重视内劲的培养和修炼,而不是重心放低就是低架桩。张恩桐先生之桩功劲力来源于低架桩(亦称大浑圆) ,目的是为了培养腿部力量的弹抖功能,也是为了使内劲更加充实、饱满。所谓气充则力强,技击桩之练法注重于神意与肢体的松紧运动,即精神、意念的内部活动是否能够使肢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技击桩是在外形不动的情况下,运用大脑的
26、精神假借,使人体内在气血向所思方向运动。如果能达到这一步,那就会感到虽外形未动,但内劲的催动而使形体有了极其微小的动(动状之态) ,这样,自身就有了阻力感,则具备了动的条件(即试力功夫) 。但是,桩法训练的过程,须培养出充实的内劲,所谓“体整如铸,身如灌铅” ,即整体外在为坚实的支撑架,内在如充气的皮囊,外形虽实但不僵,不影响动转的灵活。所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其含义极深,并非单一的放松。“五行拳”乃大成拳打法模式,源于形意拳五行操法,近代所传大成拳,其五行拳已失去了芗翁五行之真义,如炮拳成了直拳,钻拳成了钩拳,劈拳成了拍拳,横拳成了没有威力的横扫拳,崩拳更加离谱。如此,难道就是芗斋先生
27、对形意拳的创新和发展吗?大成拳现在有两种流派:一种是现代搏击派的大成拳;一种是所谓传统的大成拳,后一种占领了大成拳的市场。笔者分析,前一种吸收了现代打法(拳击)的不是王芗斋的大成拳风格,也不能证明传统打法落后于现代打法,所以会成为现代打法的大成拳,大概因为这位前辈年轻时也对拳击钟情的缘故。另外,所谓传统打法的大成拳,则是外形上看似传统,并不具备传统打法的内核,是一种看似威猛,实则胡抡乱打的玩命拳,如不具备一定的身高体重,是产生不了威力的。芗斋先生的打法是劈、崩、钻、炮、横的五行劲力,动作亦不离形意之规矩,只是在落点变化上不同于形意拳,所以芗斋先生曰:是劈、崩、钻、炮、横;非劈崩钻炮横。因此我们
28、深入地探讨五行劲力时发现,劈拳似斧,有斩钉截铁之力,其劲法为向前、向下之搨劲,但是一定要有向前打透之力后,才能形成向下的发力,而这个向下乃指向前下方 45 度角搨进。现在的劈拳则成了向下的拍力,根本无威力可言。拳谱有“沾实始发力”之说,力在掌根,虽为掌打,实为点打,如此才有透敌之力。崩拳似箭,有透甲之功,其力来源于双手拧转交错以及后足鸡步蹬踏之力,使拳似箭般抖出。钻拳实为前打,小臂在抖出瞬间有拧钻之力,为一弧线前打,并非现在像勾拳一样的发力。炮拳打的是起落,应为先砸后炮或先炮后砸,故也有砸为炮之说。而现在炮拳则成了左右直拳,只是后手有上架之形,但已无挑挂之发力,更因不明蓄力而直接发力,故所发之
29、力仅为外力而已。横拳更加离谱,今之横拳仅仅成了横向发力。老谱中有“起横不见横”和“横拳打竖劲”之说。横拳之劲法乃身有横意而拳为竖劲,横拳似弹(弹弓) ,即有弹抖之能,固此为传统五行劲法。芗斋先生乃郭云深夫子之嫡传,怎能不明此种含义,而创出于理于实践皆不相通的五行拳呢?故现今之五行拳非芗斋先生之五行拳,实为后人不明真义而仅学其形而已。笔者曾搜集很多当代大成拳名家的录像资料请恩贵先生欣赏,老人看后伤感地说:“哎!怎么老先生的东西变成了这个样子,不对,这不是王先生的东西!”后来,我通过恩贵先生的讲解,才明白了五行拳的劲法以及五行合一的真正内含,而且也明白了王芗斋是如何从形意拳向大成拳过渡的过程。此文
30、能否使大成学子感到大成拳真谛呢?笔者认为,秘传不在于招,不在于形,而是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拳理和拳学要点。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深刻地体认,你练的不是拳,而是操。而没有明师的教诲、传授,也永远不会登堂、入室。高臣先生论发力的打与放打法与放法是意拳最根本的技击手段,如何做到一触即爆发的打或放,就成了目前习者困扰的难题。因为再真正的实战中,别说放人,就是打到对手都不容易。所以那些所谓的放人丈外实际与实战根本无关。意拳的打法放法,完全是在瞬间控制对手的前提下形成的。控制不住证明你发力的机会还未到,只有得机得势才能发力,所以要-拳不空出,意不空回。故如果不明控法,打与放全是盲动。打法要控制住对手,放
31、法更要控制住对手。这就是王芗斋传授的接手训练,为什么王老一接手就把人崩飞,主要就是他在接触的一瞬间,把对手的重心吸住形成合力,然后再反射回去形成的抖顿爆发。根本不是接触就发力,那样的发力就会落空,打不着人。只有在接触的瞬间咬住请允许我这样形容 对手,才是发力的最佳时机和达到最好的打击效果。如果明白接手的妙用,是打是放就会随心所欲。意拳讲究粘实始发力,什么是粘实;就是控制住对手,让他进不来跑也不掉,而且还是失重状态身体与精神全部失控 。目前意拳界的打与放很少能做出这种味道,大都是打频率和推放,而不是崩抖的寸劲。真正的发力是炸劲,对手是被瞬间的力和气波炸飞的,这样才有杀伤力。放出去也是实战的劲力同
32、样有杀伤力。故意拳之发力应如王老所说;惊抖,崩炸,神光柞现。高臣先生论桩功之要点欲求意拳整体劲力,必须在桩功要点上深入琢磨。所谓整体劲力就是把全身的肌肉.筋腱.骨骼.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而结合一体的关键是所有的关节要产生同步的收缩与伸展,所以上中下三盘的骨节要随着呼吸的调整.有序的进行松紧运动,这样外而筋骨.内而气血相互作用才能使整体劲力求出.具体到练法,要以六合劲法为宗.即;1.肩与胯合 在站桩时肩下沉与胯上提形成一个合力,使腰腹与胸背形成反向争力催动脊椎节节拉开.伸展产生上下支撑,所以合力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争力。2肘与膝合 在站桩时,两肘在横撑时要有下坠之力.同时双膝要有向是的提拔之力。这样在
33、双膝双肘的合力空间才能保证不空.有气体的压缩阻力,从而达到饱满充实的状态。使关节部位产生强大的支撑力。3手与足合 双手在撑抱时要有下按之力与双足抓地上提形成梢节的上下合力,这样才能保证力达梢节,所以王芗斋先生有手足指(趾)抓力之说。这几种相合之力必须是上肢肩带肘.肘带手. 下肢是胯带膝.膝带足的同步运动。这几点做到就会有全身连到一起的感觉,随着站桩时间的增加这种整体感觉就会越来越明显。筋会变粗.骨会变重,关节之间的韧带也会变得有弹性。全身会有被凝固的感觉,这才是整体力的原理。以上所说的是外三合,当外三合达到要求之后就必须向内三合过度.所谓内三合就是:1心与意合即精神与思想要统一.2意与气合 思
34、想要与气血协调一致.3气与力合 即把气血转化成拳术的力量.以上六合之劲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进行摸索才能产生真正的整体劲力模式。王芗斋先生的拳术理论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做到全身无处不合,所谓神合 意合 光线合 的更加完善的整体要求。但是没有六合为基础,全身无处不合的要求就是空中楼阁胡思乱想。因此, “意气力”是意拳的灵魂.如果不把真实的“意” 充实的“气” 练出来.那么整体的力就不会存在。意真则力实.气充则力强,所以意拳的劲力是建立在 意真 气足 的基础上产生的强大爆发功能。站桩是在保证间架结构不散乱的前提下对意念和气血进行强化训练,从而达到精神的饱满气血的充盈使桩架产生强大的支撑功能。所谓
35、三才又称三体 即培养人体的 固体即筋骨皮 . 液体即人体的血液和津(精)液 .气体即人体的呼吸功能,所谓“精满则气足.气足则神旺。桩功习练如果不求出以上的这些功能,那么就根本谈不上你练的是站桩功.站桩功有健身的效果.就因为他的宗旨是培养人体的元气,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所以桩功为万法之宗,高臣先生在武术教学活动当中.对无数求学者传授站桩的真谛,使意拳的真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获得了大家内心的尊重。同时我们研究会也希望更多的意拳爱好者前来交流与探讨。大成拳毛发如戟内劲修炼大成拳桩功为求取整体劲力的核心功法。谈及桩功之修习,目前大成拳界多有论述,但大多是以意求力,或以力求意,各有所长。然矛盾之统一
36、,体现拳学中的相互对应,就不得不使我们再深一层次地去探讨在意与力之间是否有一连接的纽带而达“意即力也”的平坦之途,因此,笔者的所述必将触动一些人的敏感神经,甚至招来非议。不过在是与非面前,真经只有其一,孰优孰劣,君请自鉴!芗斋先生早期传艺是以炼气、养气为主,其所传之浑元桩功要求静心定意,以体认呼吸之绵长,再以呼吸之绵长而达丹田之充盈,继以丹田之充盈再贯满全身而达于四梢,如此内劲生而力量足。由此可知,所谓内劲(内功)就是通过一定外形的配合而调心、调息来改善人体内部的机能,使之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三全之境和所谓“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旺盛、健康的生命机体,这才是浑元的真正含义。故
37、浑元之意不是什么抱球、抱树的意念的活动,而是自身通过内在的修法而达到“整体如铸,身如灌铅”的周身膨胀力,故老一辈称之为“内浑元” 。笔者认为,不求内劲修法,只苦练桩功经年,试力、发力也不过是拳学表皮而已。因此习练大成拳要在意、气、力三方面下功夫求之,尤其是在气上细心研究,掌握方法,合理训练,使内劲滋生而达功夫上身,如此方为大成拳正轨。1926 年前后,芗斋先生所著意拳正轨一书阐述拳学之秘,其中有炼筋骨、炼气、养气之论。1939 年,芗斋先生寓居北京,弟子齐执度整理之拳学新篇中言:“芗斋先生授拳,尝以意、气、力并重,并极重气字。 ”且该书中尚有养气之论(但已无炼气之说) 。1994 年,芗斋先生
38、拳道中枢完稿,文中仅有意力之说,已无气法之论。1959 年,芗斋先生桩形与四形一文补充前言对气法一说做了解释,即:“此文原为意拳论之一部分内容,后为考察从我学者是否有切实体认,故从意拳论中抽出,非我自私,实不愿嚼饭混人,知我者谓我心虑,不知者谓我何求!”那么此篇桩功内劲心理及生理的把握关键及健舞之四形在拳道中枢(又名 大成拳论) 中的确没有记载,所以芗斋先生之意拳论即指拳道中枢而言,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他是为了考察在京期间的从学者是否在不明内劲修法的状态下也能修出内劲而进行的一种实验,但结果是得出了芗斋先生否定气的论断,并一直影响了几代传人。笔者曾追随数位名家修习大成拳,但均无内部调整法,甚至
39、可以说谈气变色。后笔者拜识津门李洪喜先生,才知其所传承的大成拳中极重视内劲功夫的培养,而且爆发力之强劲触之即飞,方信内劲之存在,并拜学重修,虽短短数载,但进益之大可说日新月异。由此笔者才明大成拳之真义所在,当为内劲功夫的培养。从意拳正轨到拳学新篇 ,再到拳道中枢及桩功与四形 ,叙述了芗斋先生探讨拳学的基本过程,从开始的炼气阶段归于养气阶段,再由养气阶段而达养神有意阶段,这是层次的提高所产生的不同认识。而今人则根本不明炼气、养气之理,直接养神存意,岂非天方夜谭。故大成拳之失真当为内劲功夫的丧失为主要原因。那么“气”究竟是什么?近年来,这一敏感的问题一直在大成拳界有所争议。笔者根据洪喜先生传授,又
40、经大量参阅有关资料及经过自身之体认,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武学之根本离不开气的培养,而气的培养必须经历两个阶段的训练来完成,方可达到内劲充实。这就是炼气、养气。炼气之法就是通过一定的呼吸方法来加强内部气血的运行,使气血运动获得改善,达到充实饱满的状态,在外部则使肌肉、韧带形成张力,骨骼具备撑力,这种形态结构的外力形成,均由内部气血流量大小决定,故气贯全身、浑元均整之力均由呼吸培养之法获得。训练有素者,在体形上将有所变化,如腰腹充实,胸背圆实,四肢变粗、沉重,但并非增长脂肪的肥胖,而是全身肌肉呈流线形,不产生块状肌肉,但十分坚韧和有弹性。所以炼气之法当为内劲滋生的根本,拳学中呼吸方法有先天呼吸和后天
41、呼吸法两种,这两种呼吸方法对内劲的培养各有侧重,先天不足,必须培养先天;待先天之呼吸达到要求后,再辅以后天呼吸法,如此才能气贯全身,芗斋先生所言“以后天补先天之不足”即指此意。养气之法则是对炼气之法的一种调解,因炼气的目的是培养内劲,然而内劲形成后,这种在呼吸作用下形成的力量尚不能灵活自如地应用,故谓之“浊圆” 。老一辈称之为“武火”修法。 “武火”顾名思义,就是力量偏刚尚有棱角,有“过”的现象,而养气之法则是在内劲不失的前提下忘掉呼吸,任其自然,利用神意的培养和形体的放松使内劲在体内自由流动和运行,从而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内劲协调统一的传导,故老辈称之为“文火”修法。最终文武火相合,即阴
42、阳平衡而达自然之法则,所以大成拳之养生桩乃拳学中高级功法,并不适合初学者,因为初学者根本没有内劲或内劲不足就进行放松训练( 炼气未达标准),用文火无法滋养体内功力,更达不到培养功力的目的。形意拳为何先练明劲,后练暗劲和化劲,这是有阶段性的步骤。如果没有明劲功夫,你所习的暗劲和化劲只是偷机取巧的手段,这种技巧只能试劲而不能实战。呼吸功能达到均、慢、细、长之境乃拳学内劲气血流动的最自然状态,是呼吸深长、内劲充盈后的自然呼吸,这种自然呼吸非功夫达到上乘境界方可做到,道家称之为“忘息”,故没有呼吸方法的训练,内劲根本无法形成。这也是很多大成拳友修习时虽痛下苦功,但却不长功夫的症结所在(这也是大成拳为何
43、上不了擂台的原因之一,体能极差、肺活量不够) 。调整呼吸之法,芗斋先生亦称理气,即调理气息之方法。气是人体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呼吸而达吐故纳新,使心肺扩张、收缩,来保证心脏这个血液循环的动力泵进行有力的搏动,从而促进血液的流动。而气产生的压力大小将导致血液循环的能力。压力小(呼吸量小) ,血液流动缓,身体便不强壮;压力过大,血液流动过快,血管壁扩张超负荷,容易裂,伤身体(憋气的道理就是如此) 。故呼吸之法也须合理训练,久而久之,随着功夫的进展而延长呼吸,最终不但内劲充盈,而且变成了自然呼吸(即通过合理训练后形成的匀慢、细长的呼吸取代了没训练之前的呼吸) 。这种自然呼吸因为呼吸的能力增强,体
44、表毛孔随之张开,起到辅助口鼻呼吸的作用,故前辈有“毛孔呼吸”之说法,即芗斋先生所说之“毛发如戟”的状态,如此才有支撑宇宙与大气相呼应的超级感应能力,从而达到“一触即发,有感皆应”的敏脆身手。气在发力时的作用至为重要,比如说虎形发力,当后足蹬地时,后脚与地面形成一个作用力,同时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向上传导达于梢节。那么后足的蹬力力源在哪?按现代科学解释,是胯下坐使脚产生向下的压力而形成向上的反作用弹力,但是从内部讲,如果没有脊柱运动对腹部的压力,没有隔肌对腹腔的压力,丹田不瞬间鼓荡,那么胯向下的瞬间坐力就大打折扣,同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也不会强劲。因此形于双手的爆发力在于形体正确的动作和协调性以及内在劲
45、力瞬间爆发的起动速度。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固态有形有象,液态无形有象,气态无形无象。从人体生理方面讲,固态者人体之肌肉、骨骼、毛发等,液态者人体之血液及津液等,气态者人体之呼吸。而从力的生成形式讲,则由气态压缩催动血行,血行于四梢而力贯骨肉,骨肉伸缩形成外力作用于体外。如果没有内劲,仅凭骨肉之伸缩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力,但因为缺乏内部的起动和支撑,也仅仅是外力而已,其威力则大减。气之运行,芗斋先生称之为“呼吸弹力”或“隔肌动力”就是对内劲释放为外力的合理描述。如果内劲不足,你体内的弹力也不过如泄了气的皮球,什么鼓荡开合,什么浑元互争全成了泡影。由此可知气并不是什么神秘物
46、质,但因为他是无形的物质,所以有人就否定他,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呼吸的空气你看得见吗?难道空气不存在吗?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就是因为这一口气而存在。故从拳学的领域中如何培养强大的力量就要从有形和无形中共同探求,有形的肌肉、骨骼容易抓住,无形的意、气却成了神秘之物,因为他存在于形体之内,难以感知。然而中国的内家拳的形成告诉我们,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精神与物质的联结纽带就是人体的呼吸功能,否则精神与物质怎样达到矛盾统一?至此,笔者不愿再做深谈,留下些许回味让读者去感悟些东西。芗斋先生早已驾鹤西行,他留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不去探求,那怎么去真正了解这位在中国武术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我想仅仅盲目
47、地崇拜不如去探求他武学生涯中的每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全部是他的最终结果,失去了这一条,王芗斋永远生活在后人的幻觉中。这是大成拳的悲哀,也是大成拳后来人们的悲哀!高臣谈“缩骨发力”意拳之发力俗称之为爆炸力,也称为惊抖力。所谓的惊抖力,必须以具备整体劲力的瞬间开合转换为条件,在急速的启动与急速的刹车中,形成力的吞吐开合互相转换功能。急速的启动,是瞬间聚集能量产生内劲的充盈和骨节的瞬间闭合形成压缩力。急速的刹车力,则是启动蓄劲后并没有把劲力蓄死,而是瞬间的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释放的发力趋势,催动前足的下踩前钻伸张力.当前足踩实之际,正是重心的前七后三状态,此时重心不动突然下砸,催动丹田爆炸形成鼓荡的
48、抖顿。在抖顿的瞬间全身骨节突然松开并且挣出,形成弹簧崩射,使力发于体外.意拳所有的发力模式,都离不开这一根本的要求,故此为发力之关键,切切!缩骨发力的劲力形成有以下几个优点,这是其他拳术所不具备的:1. 劲力充实饱满,内涵松紧开合的阴阳变化,爆发的速度和产生的力量,超越普通发力五倍以上(注:我们曾经就此做过专项试验) ,他是把劲力瞬间蓄足后的弹簧反崩力,具有及强的穿透力,阴阳转换的速度,使全身关节的松紧功能,进一步压缩内部气体膨胀,产生一动无有不动的惊炸力。故芗斋先生有云:“力生有两,两者能一,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有转换之功。 ”2. 回手如勾杆的惊挂力,与出手如钢挫的拧滚力,在蓄力和发力
49、的运动过程中,几乎是同时同步完成,从而保证我在出手发力之前,就已牵动了对方的重心,破坏了对方的间架,使我的发力行程畅通无阻。意拳所追求的发力是以蓄为主,故有练“提”不练“顿” ,练“蓄”不练“发”之说。蓄的好.发的才猛!所以,意拳发力的本质,就是作用力给予自身,形成压缩的势能,再利用反作用力的回荡原理,形成击打条件。所有的过程引动,其实就是全身关节瞬间的开合,王芗斋称之为“筋伸骨节缩” ,所谓关节力的总和,这是意拳发力最精到,也是最根本的功夫所在。3.缩骨而发,是实力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双方交手劲力一接.即缩骨而动形成惊力回挂,使敌重心已失,如临深渊一般,而瞬间在反崩时形成爆炸力,把对方身体全部炸起。所谓的炸力,一定要把对方的身体和重心炸得离开地面,这样才会把惊抖的“缩骨发力”表达得圆满通透。4.缩骨发力是对整体运动最好的诠释,要想做到均整如一,就要学会蓄劲,没有蓄劲,发力就不存在。所谓蓄得足,全身才能鼓得起,才会整体如一,所有关节如齿轮般的咬合在一起,共同做功。没有这一步功夫,桩法无得,动法失真,用法低效,一连串的连带关系。神真意切的形成,必定离不开机体的真实均整,机体不整,神意不可能被调动起来,王芗斋先生常告诫后学要:“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