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问题情境巧创设 学海无涯乐作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揭示矛盾,解
2、决学生“欲达彼岸”的心理困境,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教学情境。下面就教学中在问题的创设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1、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贯穿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日常生活中具体事例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
3、: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 3 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 4 块,给了猴甲 1 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 2 块。 ”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 8 块,给了他 2 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 3 块。 ”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 12 块,给他 3 块。 “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 ”教师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再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
4、时,我以同学们都喜欢的电视剧西游记为题,给同学们讲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风餐露宿,甚是辛苦。一天,他们又走了大半天的路,又累又饿,唐僧就命悟空和沙僧去找些吃的。不一会儿,他们就回来了,还真找来了一些吃的。 (课件出示:一个西瓜,四个桃,八个苹果,三张饼。 )这下可馋坏了贪吃的猪八戒,他刚要伸手去拿,唐僧说;慢,我还没想好怎么分呢。 八戒只好把手缩了回来。 ”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听着,这时我将问题提了出来:“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分才能使他们四个都吃到同样多的食物呢?”同学2们都纷纷举起了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整堂课学生在故事中解决问题,兴致高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
5、果。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二、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例如,在教学“能被 2、5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由同学们随意说出一个数,老师很快说出这个数能否被 2 或 5 整除(学生说,老师判断,其他同学用计算器验算),然后问学生老师为什么判
6、断得又快又准?学生被这一问题情境所吸引,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再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小小商店”的情境,让同学们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课件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问同学们:用你们手中的钱能买到商店里的哪些商品呢?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场景,既把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又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越好,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
7、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三、创设开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潜能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大量可以选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统计图”一课时,我首先提出:“六一节”快到了,我们班准备开一次联欢会要去买水果,不知道大家都喜欢吃什么水果,下面作一个调查,请每一位同学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纸做的水果图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水果贴到黑板上。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整理制作出“各种水果”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学生获得许多信息,并提出了许多
8、问题:各种水果要买多少?为什么?喜欢吃这种水果比那种多,多多少?根据统计图信息我们应该怎么买水果?等等,有的问题连我也没有想到。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这样灵活、多向、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3间,引导学生从机械模仿转为探索创造。再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没有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例题,而是这样进行的: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出 1、10、100 三个数。师:它们相等吗?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们相等吗?此时,学生露出惊诧的表情,教室里一下子沉寂下来,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生 1:1 元10 角100 分。受到启发,其他同学也纷纷举起手来:生 2:1 米10
9、 分米100 厘米。生 3:1 分米10 厘米100 毫米。师:能把 1 分米10 厘米100 毫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等式吗?生 4:0.1 米0.10 米0.100 米。进一步推理:0.10.100.100师:看到这个等式中的三个小数,你有什么发现?想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更有价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充满挑战,学生的智慧被激活,解决的欲望被提到十分强烈的程度,更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教师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驾驭教材,轻车熟路,把知识给学生讲清楚,也不仅仅认识停留在学生记忆,理解,掌握的层面,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经历教学过程,在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海无涯乐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