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桥头卫生院院感知识岗前培训(一)一、院感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二、医务人员在院感管理中的主要职责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2、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做到合理应用。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感染管理部门。5、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环境要清洁,采用湿式清扫,并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进行无菌操作时,帽子要把全部头发盖住,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
2、手。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应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不可久露于空气中并定期检查。4、取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凡未经消毒的手和物品,不可触及和跨越无菌区。无菌物品取出后,虽未动用,但亦不能放回原处。5、执行无菌操作的地方要宽阔,不可过于狭窄,以防无菌物品被污染。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疑有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更换或重新灭菌。7、一份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四、无菌包灭菌后处理1、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2、使用前检查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和包内指示卡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状态) ,未达到或有可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3、
3、湿包或有水渍的包不作为无菌包使用,启闭式容器应检查筛孔是否已关闭。4、灭菌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液,应视为受污染,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5、已灭菌的物品,不可与未灭菌的物品混放。6、运送无菌物品的工具应每日清洗并保持清洁干燥。当怀疑或发现有污染的可能时,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物品顺序摆放,并加尘罩,以放再污染。7、灭菌后的物品应放入清洁区的柜厨(或架子上,推车内) ,橱柜或架子应由不易吸潮、表面光洁的材料制成,表面再涂以不易剥蚀脱落的涂料,使之易于清洁和消毒。灭菌物品应放于离地高2025CM,离天花板 50CM,离墙远于 5CM 处的载物架上,顺序排放,分类放置,并加盖防尘罩。无菌物品
4、储存于密闭橱柜并有清洁和消毒措施,专室专用,专人负责,限制无关人员出入。8、储存的有效期受包装材料、封口的严密性、灭菌条件、储存环境等诸多因素的 影响,对于棉布包装材料和开启式容器,一般建议,温度 25以下 1014 天,潮湿多雨季节应缩短天数;对于其它包装如一次性无纺布、一次性纸塑包装材料,如证实包装材料能阻挡微生物渗入,其有效期可相应延长,至少为半年以上。五、治疗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要求1、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设备。2、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3、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5、。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 2 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 24 小时不得使用,最好使用小包装。5、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 2 次,容器每周灭菌 2 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 24 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6、治疗车上的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7、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
6、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8、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桥头卫生院院感知识岗前培训(二)六、本院使用的主要化学消毒剂(一)含氯消毒剂1、特点:含氯消毒剂属高效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织物有漂白作用,受有机物影响很大,消毒液不稳定等特点。2、使用方法A、浸泡法。将待消毒物品放入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的物品消毒,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浸泡 10 分钟以上;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枝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的消毒,用含有效氯 2000mg/L5000mg/L 的消毒液浸泡 3
7、0 分钟以上。B、擦拭法。对大件物品或其它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法消毒。 (浓度和消毒时间参见浸泡法)C、喷洒法。对一般污染的表面,用 1000mg/L 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 30 分钟以上;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表面的消毒,用含有效氯 2000mg/L 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 60 分钟以上。喷洒后有强烈的刺激气味,人员应离开现场。D、干粉消毒法。对排泄物的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干粉加入排泄物中,使含有效氯 10000mg/L,略加搅拌后,作用 26 小时,对医院污水的消毒,用干粉按有效氯 50mg/L 用量加入污水中,并搅拌均匀,作用 2 小时后排放。3、注意事项:A、粉剂应
8、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所需溶液应现配现用。B、配制粉剂溶液时,应带口罩,手套。C、未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性,不应做金属器械的消毒;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器械消毒后,应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擦干后使用。D、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做有色织物的消毒。E、用于消毒餐具,应即时用水冲洗。F、消毒时,若存在大量有机物时,应提高使用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G、用于污水消毒时,应根据污水中还原性物质含量适当增加浓度。(二)戊二醛1、特点:戊二醛属灭菌剂,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对金属腐蚀性小、受有机物影响小的特点。经典戊二醛浓度为 2。2、使用方法:A、消毒:用浸泡法,将清洗、晾干待消毒
9、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一般 2045 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净并擦干。B、灭菌:常用浸泡法。将清洗、晾干的待灭菌物品浸没于装有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浸泡 10小时后,无菌操作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擦干后使用。3、注意事项A、戊二醛对手术刀片等碳钢制品有腐蚀性,使用前应先加入 0.5%亚硝酸钠防锈。B、用过程中应加强戊二醛浓度检测。C、二醛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接触戊二醛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D、装戊二醛消毒液的容器应加盖,防于通风良好。七、一般诊疗用品的清洁与消毒1、接触皮肤的器具清洁与消毒方法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若有污染应
10、随时用清洁剂、水清洁。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浸泡 30 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腋下体温计每次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选用 75%乙醇浸泡 30 分钟后,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止血带用后在1:2000 的优氯净浸泡 30 分钟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2、接触特殊感染(朊毒体、气性坏疽等污染)与非特殊感染病人器械的处理步骤A、接触特殊感染病人的器械首先应在 2000-5000mg/L 的优氯净中浸泡 30 分钟,然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必要时使用专用的洗涤剂) 、擦干(晾干) ,放入 2%戊
11、二醛感染专用盘中浸泡2045分钟达到消毒标准,10 小时达到灭菌标准B、接触非特殊感染病人的器械首先应用清水清洗干净(必要时使用专用的洗涤剂) ,然后在500mg/L 的优氯净中浸泡 10 分钟,擦干(晾干) ,放入 2%戊二醛(一)盘中浸泡2045 分钟达到消毒标准,10 小时达到灭菌标准,10 小时后捞起放入 2%戊二醛中(二)盘中浸泡备用。八、紫外线1、紫外线灯照射:悬吊式或移动式紫外线灯消毒时,离污染表面不宜超过 1 米,消毒有效区为灯管周围 1.52 米,安装标准为 1.5W/m3。作用时间不得少于 30 分钟,一般空气消毒为 1 个小时。2、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
12、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的灯管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 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 70uw/cm2,照射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3、紫外线灯管使用累计时间到 1000 小时,登记本应该从 0 开始记录,并检测照射强度。 (本院规定累计时间达到 1000 小时给予更换新灯管)九、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 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上述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快速手
13、消毒剂: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十一、.经典戊二醛浓度为 2,达到消毒效果需浸泡 2045 分钟;达到灭菌效果需浸泡 10 小时以上。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 2 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 24 小时不得使用,最好使用小包装。十 二 、 具 备 抗 菌 力 的 眼 药 水 使 用 期 限 为 7 天 , 不 具 备 抗 菌 力 的 眼 药 水 使 用 期 限 为24 小 时 。十 三 、 针 刺 伤 时 如 何 处 理 ?在伤口旁端轻轻挤血,同时用皂液、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 0.5%碘伏(安尔碘)消毒伤口,必要时进行包扎;报告预防保健科、院感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