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看云识天气 同步学习17 看云识天气 朱泳燚【作者简介】 朱泳燚,1940 年春生于上海,1960 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19621965 年间,由江苏省教育厅借调至南京,参加农业中学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的挑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注释、设计练习外,还负责编写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课文(包括看云识天气)。30 多年来,他先后在多所中学任教;发表了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章近 200 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于 1988年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图书评比一等奖。 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1984 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 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
2、 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 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1993 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多次参加编写本省、全国和香港地区中学教材;应国家教委聘请,先后参加起草、拟订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1959 至今,已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 200 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语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 【题目解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时间观察中的经验总结。全文比喻贴切,拟人自然,
3、对比鲜明,语气贯通,既准确,又形象,真可谓妙笔生辉。另外,文章还大量引用了民间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整体把握】 一、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 1 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 26 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 7 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文章主旨 为了把看云识天气这一事理说清楚,本文紧扣课题逐层说明,介绍根据云的形状和云彩两种方法来识别天气,介绍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读来饶有
4、趣味。 三、写作特色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将云的形态及其变化同天气的关系,云上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做分类的说明,让人一目了然。巧用比喻说明事物,文章的开头就巧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变化形态之多,仅扣“姿态万千”,然后又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比喻恰当,充分说明了通过看云的变化可以识别天气变化。在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拟人手法,使文章寓亲切于平实。恰当引用谚语,使说明的内容简洁、通俗易懂。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进行说明。作者在说明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时,抓住了各种云的形态特点和不同的自然现象,说明它们
5、同体天气变化的关系。例如“卷云”,它的形态特点是轻、薄,它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一般不带来雨雪,这是它的本质特点。 【要点精析】 一、重要字词 峰峦(lun):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sh)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点缀(zhu) 绫纱(lng) 弥漫(m) 晕(yn)头转向 月晕(yn) 崩塌(bng t)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顷刻:一会儿。 虹:在口语中单用时也可以念(jing)。 二、重点理解 (1)“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
6、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2)“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怎样理解? 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4)“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
7、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5)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6)文中第 2 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 2 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 3 段对应第 2 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 4、5 段对应第 2 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
8、云”“积雨云”。 (7)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 6 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说明角度的变化。 (8)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 1 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第 1 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
9、;“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9)本文介绍了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 1 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 2 段是 3、4、5 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10、,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 3 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 4、5 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 6 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 3 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10)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11)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它们的作用如何?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文中“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表明天气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这样说明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