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慕尼黑阴谋”案例实施的背景重体验、重探究、重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理念,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准则。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证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一定的信息和知识,但远不如动手行动给人的印象深刻,不如亲身体验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实际参与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慕尼黑阴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历史概念,它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它涉及一系列较容易混淆的名词:慕尼黑、慕尼黑会议、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等等;涉及的国家和其元首有:德国的希特勒、
2、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英国的张伯伦、法国的达拉第,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等;还关系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分析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书本场景,再现历史情境,体验历史生活,对于活化历史课堂,锻炼学生分析、思考和行动的能力都是很有成效的。因而如何把学生的体验引入历史课堂,将教学内容的有关要求与学生的实际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新课程状态下历史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优化活动课,选择角色扮演能较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过程的描述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与反馈课前准备组织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慕尼黑会议的有关资料,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元首
3、组(国家元首扮演者),记者组(包括美、苏在内各国与会记者扮演者),每一大组又按各种角色分成若干小组,分头准备演说词或与会日记。建议使用搜索引擎“goole”或“baidu”查找相关网站,关键词“慕尼黑会议” , “慕尼黑阴谋” 、 “慕尼黑协定(议) ”、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读懂和理解历史材料;根据自己的角色,小组合作,做好电子作业和展示准备通过这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培养相关能力,为扮演好角色做好铺垫。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先回顾一下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世界形势。(使用电脑地图软件,引导学生回忆日、意、德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和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家的
4、反法西斯斗争。 )提问: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等西方大国采取了什么态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回忆按德、意、英法和其它国家(美、苏等)重新组合成五个小组就坐。进入角色温故知新环节一(使用电脑地图软件,通过大屏幕展现二战前夕欧洲形势图。教师操作电脑)1938 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也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 (屏幕显示奥地利疆域并变成与德国同色。以下地图演示同此) ,英法的纵容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野心。 (教师用电脑显示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位置)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得寸进尺,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为什么要侵略捷克斯洛伐克?首先采取了什么行动?
5、根据收集的收集到的资料,思考回答问题。设置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收集到的史料,了解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和借口。环节二假设你是希特勒,你会怎么说?请“希特勒”发表演说后,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希扮演者用电脑展示演说稿,并模仿希特勒进行演说。答:得到苏台德区学生展示自主、合作学习成果,分角色体验符合当时各国国情的2特勒的意图? (捷克)环节三对德国的这一举动,欧洲各大国作出了怎样的反映?结果如何?假如你是张伯伦、达拉第、墨索里尼在当是时又会发表一篇怎样反映你的态度的演说。先请“张伯伦”发表演说,每位扮演者演说完毕后,都要求其它学生用一句话归纳其意图或态度。英、法、意三国元首扮演者用电脑演示
6、演说稿,并模仿张伯伦、达拉第、墨索里尼进行演说。演说。教师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归纳能力。环节四为了解决德、捷边界问题,1938 年 9 月 29 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了会议。在没有捷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 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区交给德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本无利害冲突,况且法国还是捷的同盟国,它们为什么与意大利一起支持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思考、讨论 引导进一步探究环节五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听一听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各国(英、法、德、意、捷、美、苏)记者的日记吧。
7、见机归纳各国记者的与会日记的特点,如强调法国(一战的阴影还在,对不起,只好让你牺牲了) ;捷(受害者,无可奈何,痛苦万状) ;美国(置身局外)等。扮演者用电脑演示与会日记,并选读。同上环节二、三。环节六刚才扮演各种历史人物的同学,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表演,还有许多同学也做了充分准备,但没轮到展示,我再给大家一个机会,请你作为旁观者来评一评,刚才哪位同学扮演的角色最好?并说明理由(从历史角度看扮演得是否符合真实、从国家利益角度看模仿得是否真实,语言、情感等) 。对照自己准备扮演的角色进行评价。扩大了参与面。进一步体验角色,初步形成自主性和发展性评价。环节七请同学们再想一想:1德国的企图为什么能迅速实
8、现?2德国法西斯是否就此而满足呢?慕尼黑协定的签定造成了什么影响?3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讨论后回答小结呼应开篇深入探究环节八面对德国的扩张,苏联政府曾一再强调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与英、法共同抗击侵略者。随着英、法阴谋的日益暴露,特别是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1939 年,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大家想一想,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和法西斯德国签订所谓互不侵犯条约呢?这一条约真的能保证法西斯不侵犯苏联吗?阅读课本相关材料并思考、讨论完成第一课时,也为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作好铺垫。环节九必做题:1试述慕尼黑协定签定的原因、内容、实质
9、和影响。2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选做题:3请你根据本课探讨的内容谈谈它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检测、巩固学习效果课后总结布置作业探讨国际交往中的实力问题。3案例分析与反思活动课能较好地把学生的体验引入历史课堂,角色扮演这一活动课形式较能适应学生需求,将教学内容的有关要求与学生的实际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双主”策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真正体现了关注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一、本课例基本实现了“三维目标”1知识和能力并举(1)从学习慕尼黑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影响入手,使学生系统掌握慕尼黑阴谋这一复杂历史概念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二
10、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上网收集资料,制作演说稿、日记等电子作业,培养学生整理、鉴别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为历史学习服务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并行本课例过程可作如下归纳:学生学习分组学习收集资料制作演说稿、日记等电子作业角色扮演评价反思学法指导阅读理解 分析讨论 筛选、提取有效信息 模仿体验比较分析、总结提高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相对自主的探究活动空间,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起“导”的作用,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体验。不仅改变了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格局,也改变了学生的学
11、习方式,还通过三种类型的角色(元首、记者和评论者) ,不同国家的人,不断扩大参与面,基本实现了全体参与;再通过分层的作业布置,有效地把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并重(1)通过角色扮演和写与会日记,获得对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阴谋等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2)从慕尼黑会议的有关史实推导出:慕尼黑阴谋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表现,是英法试图牺牲其它小国的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要求以达到获取自身安宁的目的。(3)充分利用相关网站,音像资料和图书馆资料等教学资源,制作演说稿、日
12、记等电子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成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习惯。而且通过角色扮演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演讲水平和学习自信心。二、在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活动课方面作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历史活动课属于学科活动课,以现代教育理论中“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以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和发展。1内容选择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目标的确定要适应运用历史知识、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需要和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的
13、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活动开展,不仅要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而且为了完成活动所制定的目标,使学生把“想”和“做”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和体验,学生的特长、知识和创造力不断得到展示,感受到主体作用的发挥。42历史活动课要通过活动去体验、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历史是已经消失的过去,要让学生认识那些发生在遥远年代的人物和事件,需要一种跨越时空的想象和理解。让学生活动的本身就促使学生去体验,在活动与体验中去想象,去理解,去思考。在想象、理解、思考的过程,发现历史、认识历史,不仅知道“什么是历史” ,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更要知道昨天的历史对今天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推而广之,涉及教材重点或难点,比较复杂
14、的内容,如雅尔塔会议等也可运用本课例的“角色扮演”这一活动课形式。3历史活动课要充分保证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究历史活动课的形式很多,无论选择何种形式,都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目标,着眼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能够激发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如“角色扮演”这一活动形式,可以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容易使学生体验活生生的历史,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为编、演历史课本剧等。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活动和探究时间,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弥补常规课中学生之间合作的不足,要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如按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次世
15、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教学安排,慕尼黑阴谋只是这一节教材中的一目,常规课一课时至少要完成到第二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等内容,而本课例用一课时来完成“慕尼黑阴谋”一目内容。三、本课例的一些暂时较难处理的问题首先,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比较难培养。有的仍习惯于老师告诉答案,要他自己去自学、探究与表演、评价,难以适应,甚至不理解;有的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过程,如课前准备不足,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还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心理等原因,不善言辞,不积极参与,容易被忽视。其次,在问题设计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上还需进一步优化。如本案例的第七至第八个环节的衔接不自然,但又难以处理。再次,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第六个环节,学生被调动起来后,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有些可能是故意捣蛋,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效果。如何正确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何既能活跃课堂,又能保持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