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4 从发展的本质上看.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668551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 从发展的本质上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4 从发展的本质上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4 从发展的本质上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4 从发展的本质上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 从发展的本质上看,它是一个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是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动力系统就是内因和外因。而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关键还是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即本民族内部自己的发展,才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5 从外来文化这个实体来讲,它本来就是一个“混合体”。在外来文化的内容中,包含着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有弊的方面、不利不弊的方面。在这样一种“三分天下” 的局面中,足可见对我们有利的部分仅占三分之一,至少还有三分之二的部分是对我们非利的。那么仅从这个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的比重来看,孰轻孰重,一目了然。难道你还坚持利大于弊吗 ?6 我们

2、还应明白一个事实,纵然是优秀的外来文化,它也不一定就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还要看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吻合程度。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我的特色,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外来文化不符合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那么,它们的涌入必然是弊大于利的。与此同时,“优秀” 也是一个相对概念,优秀与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其含义也会不一样。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享乐、金钱至上”的观念是可取的,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恰恰是不可取的;还有西方国家所倡导的“人权” ,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 绝对是两个概念。7 从外来文化的本质上讲,它终归是别人的东西,然而,别人的东西也不是凭空捏

3、造的,它是在自己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西方的社会制度,与我们的社会制度更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外来文化就一定利于本民族地文化发展。就我们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本来就有一定的独创性。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我们是要吸收外来的文化,但更多的是吸收人类共享的先进生产力,人类共享的精神文明。你能说,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科技的创造,是哪一个外来国家,哪一个国家独有的吗?8 如何正确看待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那段历史?那时,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走上富强之路。在后来,落后的中国掀起了像“西学东渐、五四运动 ”等学习外国的热潮,但从根本上讲,只有我们引用外来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

4、科技,那才是对我们有利的。然而,那些东西并不是那个国家的专利,那时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样,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其原因并不是他是英国人,而是当时英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那个水平,这个基础才造就了他。正所谓“历史造就英雄 ”。9 在封建社会,我们也曾有过辉煌,四大发明就是一个典范。究其根本,全因当时处于封建生产关系的上升阶段。对于吸收外来的东西,如果单纯吸收,则发生过许多历史悲剧。比如“戊戌变法” ,不变革根本的封建生产关系,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制度,最后以失败告终;王明的“城市中心论” ,不从中国的革命实际出发,生搬硬套苏联模式,最后以失败告终。如此等等,这就是单纯引进外来文化的后果。10 谈到社会变革

5、。诚然,我们闭门造车不行。但社会是否需要变革,究其根本是要看内部矛盾是否激化,并非是说别人变了我们就跟着变,别人成功了我们就跟着会成功。之所以在变革中重视外来的东西,并且外来 的东西起到了作用,只能说我们内部的量变已达到了一定的度,外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而已,只是起了一个阶段性的作用。从整个社会变革来讲,它的历史地位远远低于本民族的自变。如果你一再强调外来的文化利大于弊,那么在变革的时候,你何不就用外来的算了,还变革自己的干嘛呢?我们学习外来的东西(包括先进的技术,进步的思想等),其根本目的在于,最终对本民族的东西进行“装修” 、进行发展,而不是取而代之。11 历史上,中国的诸多社会

6、变革,就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弊” ,才刺激了民族文化的神经末梢、才促使了民族的觉醒;也才去反思、才去变革、才去发展。如果真是外来文化利大于弊,那我们何必劳心费神地去变革?“拿来主义”不是更方便吗?如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炮弹炸开了中国的大门,如果这一举措的后果是利大于弊,那又为何有了“禁烟运动 ”;又为何有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上为何有那么多的民族英雄?12 从正方论点来讲,如果真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那也就默认,在发展问题上,外来文化更优于民族文化。而事实证明,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并不亚于外来文化。在古代,我们没有引用外来文化,而孔子的“仁政”、老子的“道德经” 却闻名

7、于世;“孙子兵法”更是成为当今许多西方军事院校的必修课之一;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在向外宣扬中华文明;建国初期我们在帝国主义的封锁下,研制成了“两弹一星” 、合成了人工牛胰岛素;当今,“神五” 的返回,“一号嫦娥”的升空在那些尖端的科技领域,你能说是靠外来文化而得来得吗?13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一脉相承。如果我们单纯从马列主义这个外来文化来讲,事实证明,它恰恰是弊大于利。从最初的陈独秀,到后来的王明,包括晚年的毛泽东,你能说他们所犯下的错误于马列主义没有关系吗?相反,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作用、邓小平

8、理论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作用,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沉痛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式的马列主义,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优秀典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我看不仅仅是马列主义对我们的指导,更多的是我们对马列主义的深化和发展。再说,马克思理论包含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三个方面的内容,就目前社会主义这一块,我相信中国的发展更有说服力,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讲。人类社会遵循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规律。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现状上看比较落后。是的,可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并

9、非中华民族在本质上劣于西方民族。东西两种文化可以交融的地方,就是人类共享的那部分,如具体到各个民族性的东西上,则有不可交融性的一面。比如,美国发达,是不是它的文化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一定利大于弊呢?如果是,那你能将美国的“人权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甚至是生活方式拿到中国来吗?再者,如果拿中美文化的现状来说明外来文化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我认为,那是没有多大可比性的。第一:两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第二:两国的社会发展程度不一致。如果不加区分,没有相对性的比较,那么也就好比拿一头大象与一只天鹅来比谁更优劣一样。那么请你告诉我怎么比?这样的比有意义吗?15 关于回答对方提出目前中西出现一体化的趋

10、势问题。现在被我们吸收来的外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最常见,最简单的服饰问题(如西装)。那只是被我们吸收、引进来而已,它不一定就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同样,我们引进来的有好的也有坏的。比如“拜金主义、性开放” 等外来的东西,你能说它是利大于弊才在我们现实中出现的吗?各种文化都有一定的渗透性,并非渗透了的就是对我们更有利的东西。16 此刻,我们在辩论这个话题,说不定在世界的另一端也曾、或正在、或将来也在辩论这个话题。按照正方的观点,他们也认为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这就相当于别人说我们的好,我们说别人的好,说来说去,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到底靠谁?民族文化的发展也

11、就失去了根基。这好比“抛绣球” ,抛来抛去,最终花落谁家却没有着落。17 还可引入党的“十七大” 。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单从主题上看,何为“中国特色”难道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外来的文化比我们自己的更有利吗?实质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民族文化的发展只能靠自己。实践证明,必将进一步证明,我们也能够靠自己。四、几点建议1 辩论者应做到吐字清晰,特别要注意长句、短句的停顿与语速。因为你的观点不管正确与否,关键是要让对手、评委、观众听见,光你自己明白是没有用的。2 在自由辩论阶段时,要讲究气势。纵然是无法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不妨采用模糊战术和迂回

12、战术,千万不能冷场。同时,你也可以抛出一些刁难、古怪甚至是歪理邪说。反正,要让对方“应接不暇” 。在气势上不仅有理有据,也要咄咄逼人。3 四位辩友应密切配合。既要帮助辩友补充、发展已有的观点,即壮大自己;又要帮助辩友防止对方的进攻,即保驾护航。只有密切配合,相互照应,在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万不可孤军深入、各自为阵。4 应注意自我的形象。在穿着打扮上应既要严肃端庄,又要潇洒大方。要让自己在赛场上“魅力十足” ,你的发言,更像是一场精彩的演讲。这样,你才能吸引评委和观众,外加你出众的口才,你才能赢得更多的掌声。观众的掌声,是对你最有力的支持,也会给对手一种无形的压力,更会给评委一种积极的暗示

13、“外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而已,只是起了一个阶段性的作用。从整个社会变革来讲,它的历史地位远远低于本民族的自变。如果你一再强调外来的文化利大于弊,那么在变革的时候,你何不就用外来的算了,还变革自己的干嘛呢?“ 你有说发展吗? “按照正方的观点,他们也认为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这就相当于别人说我们的好,我们说别人的好,说来说去,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到底靠谁?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这好比“抛绣球”,抛来抛去,最终花落谁家却没有着落。“ 谬论!“催化剂”是干什么的? “那是没有多大可比性的。第一:两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第二:两国的社会发展程度不一致。如果不加区分,没有相对性的比较,那么也就好比拿一头大象与一只天鹅来比谁更优劣一样。那么请你告诉我怎么比?这样的比有意义吗?“ 文化也分阶级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