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2探究浮力的大小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创设富于挑战性、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利用生活中常见器材比如:橡皮泥,易拉罐等设计实验,拉近物理与社会、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物理有亲近之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科学探究,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准备 空易拉罐(自备,每组25 个) 、小容器(自备,每组至少1 个) 、弹簧秤29只、纸杯9只、固体物块 9个、溢水杯 9只、橡皮泥9块、钉子若干。教学过
2、程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 F 浮G 物;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 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 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 F 浮F1F2;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 浮F 下 F 上。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
3、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阿基米德原理) 。二、进行新课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实验一: 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 ,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 分组实验:(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 “10、11、12 20”。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 枚钉子以上。在整个过程中
4、,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 沉没”而惋惜顿足。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实验二: 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 (教师示范表演)2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3猜想与假设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学生:底面积,因为把船底做大, “货物”装的才多;物体密度,有些物体在水中漂浮,有些物体则会沉底;液体密度,因为同一物体在
5、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银中则可以漂浮;浸入液体的深度,因为易拉罐越往下压,越费劲;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因为用粗细不同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 (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 ,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6、去验证我们的猜想?(经过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同学可以确定研究方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分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展现了一些个性化的作法:有些同学在往溢水杯中放物体的同时,测出了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些同学是先在自备容器中测定物体全都浸入水中时所受浮力,再利用溢水杯测定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水所受重力;有些同学在测定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时,因为杯子太轻,事先在杯子里装了适量的水,测出其重力,再把物体排开的水收集起来,测其总重,二者之差即是物体排
7、开水所受的重力)(在实验过程中,一组5人,他们有的提弹簧秤,有的读数,有的记录,同学们对出现的问题时有讨论与争辩。比如有的同学手持弹簧秤的外壳部位;有的同学用弹簧秤提着物体入水中时太快,造成溢出水的体积与物体体积不等;通过争论,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实验过程更加合理。 )记录数据以下是四组学生的实验数据:第一组:弹簧秤1 弹簧秤22N 0.1N1.6N 0.5N第二组:弹簧秤1 弹簧秤22N 0.5N1.7N 0.8N第三组:弹簧秤1 弹簧秤21.4N 0.1N0.2N 1.2N第四组:弹簧秤1 弹簧秤21.3N 0.2N0.2N 1.3N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
8、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各组交流:他们发现两只弹簧秤示数变化量是相同的,其中弹簧秤1示数的减少量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弹簧秤2示数的增加量是物体排开水所受重力的大小。师生共同确认: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 F 浮G 排。从而证明同学们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据的。课堂小结与延伸教师:(在得到 F 浮G 排之后,首尾呼应)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第四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比较简单的方法。根据所学浮力知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随堂记录在黑板上):1液体密度;物体体积2液体密度;物体边长3液体密度;物体质量;物体密度学生:(教师提议)对各组条件进行评价。(下课之前,教师提议)同学们自己评出第9组为踊跃发言小组(全班45 人,共分成9个小组) ,然后予以鼓励(掌声) 。教师:对于其他猜想因素,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逐个进行验证,并排除无关因素。反思:于阿基米德的教学,比较常见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动手,亲身体验;二是让老师进行实验,然后进行比较,指出两者的区别。在本案例中,我们看到一种更新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原理发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