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设情境的方法.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662206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设情境的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创设情境的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创设情境的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创设情境的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创设情境的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创设情境的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1结合生活实际展现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

2、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出示,可使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语文教学主要是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阅读、感悟、联想、贯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张扬,从而提高语文素质,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

4、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他们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时,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了,也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节课很快就会过去,他们就会憧憬着下一节课的到来。语文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枯燥无了,而变成人人喜欢的课堂了。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

5、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 (选场) 、 屈原 (节选)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5锤炼语言描绘情境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

6、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

7、的积极性。当他们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时,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了,也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节课很快就会过去,他们就会憧憬着下一节课的到来。语文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枯燥无了,而变成人人喜欢的课堂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学的教学方式,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浅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 一、融合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尤

8、其对于语文教学,它特别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以便创造出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情境是一堂语文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起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

9、完成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所以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索的乐趣、认知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成功的情景创设,需要调动各种手段来实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上课伊始就以种种奇妙的艺术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导语的设计对一堂课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导语可简可繁,简的三两句

10、话即可,繁的成百上千不多,它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的过渡衔接,也可以是入情入理的诱导引发,视教学内容而定。但它的设计也应遵循几条原则:一、必须紧扣课文中心;二、必须紧扣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三、必须新颖奇特;四、必须切题而不兜圈子。例如上故乡的榕树就可以借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课堂进行教学。学生在浓浓的思乡之情的感染下,就能很快充满感情地投入学习之中。二、问题的设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创造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才能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地问题探讨中解决问题。精心设疑,引起争论,揭示矛盾,大

11、胆探索,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进入角色。赞可夫曾说:“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在讨论、分析中,应把握教师的策略“引而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来诱导学生达到无疑,因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们可以设置引读性的疑问,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动机。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阅读前可设问:“全文的总纲是哪一段?”这个问题涉及到全文的结构,值得探索,而且本文总纲不在开头第一段,与其它文章有别,因此也是仁者见仁,

12、智者见智。而且要找到准确的答案,就必须在认真阅读全文后才能领悟,甚至在争论一番后才能辩明。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在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不少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常常是文已尽而意未尽,或故造悬念而留下空间。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开放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发开去。例如莫泊桑的项链可根据文中的两大波澜设问:()假如项链没有丢失,此文情节如何发展?()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志项链是假的,路瓦栽夫人又会怎么样呢?学生会推想出种种情节。然后让学生比较那种合理,因为情节的发展不能背离人物的主导性格? 热衷虚荣。这样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女主人公的遭遇与结局确实有种种

13、偶然机遇,多种变化的可能,但只要她热衷于虚荣,以其身份、地位免不了要自食其果,最终逃脱不了可悲的下场,这也是性格的悲剧。有时为了减少问题的难度,还可采用分解法将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例如药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如果向学生提问:“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问题难度就比较大。从学生回答问题来说,不仅所综合的内容较多,所需知识、经验也较多,那样,就会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解决问题的原动力也可能随之丧失。因此可将此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以减少问题的难度。(1)这段文字对夏四奶奶作

14、了什么描写?(神态描写)(2)这是什么样的神情(羞愧)(3)她为谁感到羞耻?(为死去的儿子)(4)她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的,应该感到骄傲,她为什么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5)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辛亥革命脱离群众)。三、情感的渲染。情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持肯定态度或否定态度的心理体验,如喜欢、憎恨、愤怒、悲伤等,根据强度及持续时间,分为激情、热情、心境等表现形态。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被认识的时候才能引起人的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文心雕龙?知音也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饱含憎恨之情的“我恨死你了”成为书面文字只是记录符号

15、,“还原”为口头语言时感情可以是憎恨的,也可以是毫无感情色彩的,甚至可以是充满爱意的正话反说,这就需要阅读者准备把握与“还原”。而学生受知识和经历所限,“还原”起来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与示范,再现出作品的感情,而情感渲染就是对学生“晓之以情”,它是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和新的表象,按照课文的描写,对表象不断地进行加工,产生种种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心有戚戚焉”。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而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教师带有明显情感体验的朗读,那抑扬顿挫的节奏

16、,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深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学生会借这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四、直观再现。信息论认为,作用于感官的一切外在事物都能转化为信息而进入人们的大脑,摄取知识就是获得大量信息,因而掌握知识的核心心理因素就是感知。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感知,获得感性认识,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保持深刻的记忆。因此,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方法进行感知。一可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会使人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

17、意境。把音乐引入课堂辅助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怡情悦性中欣赏作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品德。二是让学生直接观察实物或参观现场。例如景泰蓝的制作,就可以拿一只景泰蓝的花瓶让学生轮流着看,仔细地观察,那么讲到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的几道工序(什么掐丝、点蓝、烧蓝等)时学生就会一目了然,而且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了深切体会。三是借助电教手段,其中观赏录象是最直观、全方位的入文方法,它把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和形象通过录象屏幕再现出来,这种入文法也是学生最欢迎最感兴趣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例如上话剧 雷雨之前,先简介人物,再看录象,学生情绪高昂,自始自终,认真看,注意听,细细品味,然后再分角色朗

18、读,最后分析人物,教师只须三言两语地点拨,学生就能够理解了。四是利用图片、绘画的直观性,再现美的意境。文学作品是借助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课文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与欢畅。试议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刘胜武课堂教学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二者的交织流动,共同汇成教学过程中信息回路的总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

19、,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便可加大信息回路的总量,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现就教学情境的创设试谈几点浅见:一、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1渲染法语文教材中含有无穷无尽的美: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这些美为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抓住教材中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精彩传神的细节刻画或真切感人的形象塑造,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予以描绘和渲染,使学生置身于美妙的情境之中,与作品里的人物情相融,心相通,学生便会情趣盎然,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清晰地记下文中高超的表现手法。如在教荷塘月色前加上这样一段话:“朱自清的散文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绚

20、丽的图画,那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暖风悠悠、细雨绵绵的万物复苏的春景,怎能不激起我们对美好春光的热爱与珍惜?那飞珠溅玉的梅雨潭,那平铺着、厚积着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的一潭绿水,又是多么令人神往!还有那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雾,田田的荷叶和散发出缕缕清香的、点缀在一片碧叶中的荷花,又多么迷人。所有这些,都是诗情与画意最完美的结合。”随着教师的描绘,学生个个都神情专注,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在教荷花淀时,我说:“白洋淀夜晚的风光是那样的宁静恬淡,水生嫂象坐在洁白的云彩上,手里飞快地编着席,不时地向湖里张望,同学们想想,那娴熟地、默默地编织岂不织进了水生嫂对丈夫的缕缕情丝?那怀里跳跃着的眉子不正象她胸中

21、起伏的情感?”听着老师这样满含深情的述说,学生怎么能会不动情呢?2激疑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富于新鲜感。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于对有关内容的思索,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激疑的关键在于选准问题的“触发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在讲孔乙己一文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举出与手有关的动词,看谁举得多。学生兴致很高,举了许多。我又问:“在本文中写手的的动作时用了两个独特的词,你能找出来吗?”最后找出“ 罩”和“走” ,这时再深问一句:“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手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从罩豆到用手走路揭示了孔乙己

22、悲惨的一生,这样的描述抨击了什么?”随着教师如此的步步追问,学生便会进入紧张的思维,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3朗诵法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中潜在的情愫和教师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动人心弦的声音造型,形成绝佳的教学气势,一遍好的朗诵所产生的作用常能超过许多平淡的讲解。教沁园春雪时,随着教师激昂的朗诵,词中的壮阔画面和雄伟气势就能给学生以深切的感染,当以高亢的语调读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学生个个喜形于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课前,教师要反复体味、揣摩教材内容,朗诵时才能以神运声,以情运调,把感受和体验融汇于语流之中。这样,学生在语流信息的反复作用下,就能随之

23、情迁意动,思绪纷扬。现在有声读物大量涌现,教学中结合运用电化手段,其效果会更佳。4音乐法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有时可能运用听音乐的方法制造气氛,一首动听的歌曲或一段悦耳的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在学孔雀东南飞之前,放上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音乐,那哀怨缠绵的曲调,如泣如诉的旋律,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使他们沉浸在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和怜惜之中;而在平静深沉的旋律中显示出来的主人公的坚强不屈,又能使学生在感动之中再增几分敬意。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再去分析刘兰芝的形象当然就要深刻得多。5图象法课堂上一幅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的挂图,一张色彩明丽、令人神往的照片,或是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

24、深的画面,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学生能依据图象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描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经试验,凡运用图象教过的课文,学生的印象都极深,学生甚至连同当时老师的音容笑貌也都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图象法既包括运用具体的画面,还包括用语言描绘的图象,有些蕴藏在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学生不易感受,需要教师的再创造,把它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并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去欣赏,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6、警句法为了述说方便,我把格言、对联、诗、词和精妙的歌词都归入这一类,这些语言优美隽永,言简意赅,教学中结合教材巧妙运用,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产生相得益彰的奇效。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时,

25、我引用黄兴的题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上联热情礼赞烈士英勇奋战为国捐躯的可贵精神,下联描绘四亿同胞痛悼烈士的感人场面。讲阿 Q 正传时,引用了邹容的一首诗: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这首诗真切地提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命运。这样的引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7穿插法教学中有时针对教材的内容,有目的的地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相类、相关或者可以相互印证的生动材料,也能创设出一种令人惬意的教学情境。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我穿插讲了李四光的故事,讲了他那光彩夺目的生命光谱中的

26、四道光:(1)救国之光。他是在十六岁时由孙中山先生亲手接纳的最小的同盟会员,奔赴多国刻苦求学,立志振兴中华,报效祖国。(2)真理之光。不迷洋、不信邪、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终于开创地质力学的理论,揭示了各种形态地壳构造的奥秘。(3)石油之光。以自己的理论为祖国找到了大油田,打破了洋人” 中国贫油 “的断言。(4)艺术之光。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就是出自他手。李四光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也该有他这样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力争在自己的生命光谱中能多闪出几道光束,使自己的青春更瑰丽,让全世界的人知道,新一代中国人是更有自信力的。这样的穿插既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加深对

27、课文的理解,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好论据。8演讲法教学包身工时,读到“芦柴棒们半裸身体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之类的内容时,有的学生会哗然失笑,这表明:这一细节描写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位老师在这时加上一段饱含激情的演讲:“同学们!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希望有个美好幸福的童年?而芦柴棒她们这样的包身工,当年还不到你们这么大年龄,正需要爸爸妈妈的爱抚,难道她们就不喜欢像你们一样打扮得漂漂亮亮,而喜欢“ 蓬头 ”“赤脚”“衣服破烂” ?难道她们就不喜欢像你们中许多人一样几室一厅 、明窗净几,却偏爱挤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马桶边,横七竖八地躺着?难道她们就不喜欢像你们这样吃牛奶+鸡蛋,却偏要争抢

28、豆腐渣+锅巴?这究竟是为什么呀? ”随着教师激动的演讲,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凝视的目光中流露出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同情;紧皱的眉头又显现出对帝国主义和买办洋奴们的仇恨。听着这样的演讲,学生会更加深切了解那充满苦难和屈辱的岁月,从而激起他们对当今社会更炽烈的爱。在教学中,经常依据教材内容精心准备一段激动人心的演讲,这既能锻炼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又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9激辩法教学中设置一些诱惑性的题目,来激起学生的争辩,能使学生的情绪进入亢奋状态,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积极思维的碰撞中,不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阿 Q 正传节选开头写“举人老爷的船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教师使问:“

29、当时的情景 是谁感到不安? ”多数学生回答:“当然是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地主豪绅不安。” 这时追问一句: “难道光这些人不安吗? ”有几个学生说:“阿 Q和一些农民也感到不安。”“ 不,阿 Q 是高兴、快意,怎么能不安呢?” 马上有人反驳。经争辩后统一了认识:“不安” 一词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社会情态,当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封建地主阶级及其走狗是惶恐不安,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群众是兴奋不安,处于中间阶层的人是惴惴不安。“不安” 一词形象地显示了辛亥革命开始时的声势浩大,触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辛亥革命本可赢得民众的支持,但却因资产阶级的妥协动摇而失败,实在令人痛心。这一类的激辩有时也可

30、由学生自己进行,针对某一内容让学生互相质疑问难,或是分组以竞赛的方式进行,都能形成十分活跃的气氛。10实验法教学课前,先让学生做一个与教材有关而又有趣味的实验,这既使学生感到新鲜,又能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有个老师在教荔枝蜜前,先让学生品尝一下荔枝蜜,让学生感受到蜜 的香甜之后,再学课文,学生对蜜蜂会更增几分敬意。有个教师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给他们水、盐、鸡蛋,让他们使鸡蛋在水中浮起来,在实验中,学生要手脑并用,伴随着快乐的情绪,思维受到了锻炼,智力得到了发展,然后再学课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以上所述是自己在教学中较常用的,方法当然远不止这些,在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中,我

31、更加深深感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现将点滴粗浅的体会赘述于后,以作引玉之砖。二、几点体会创设教学情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从开讲到总结的各个教学环节,只要有心都可能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好的开讲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的情绪进入亢奋状态;好的收尾能激起学生的遐想,把他们积极的探索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注意中间环节的教学情境优化,则会使教学显得张驰有致、情趣盎然。创设教学情境在开讲时显得尤为重要。一打预备玲,学生从室外蜂拥地跑进教室,这时他们的心情激荡,很不平静,有的还沉浸在方才的嬉笑追逐中,有的则陶醉于课间休息时的趣谈里,

32、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中来,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一样,会出现反激的浪花和一股回旋的倒流。在这时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潮引入到本课时必须掌握的知识渠道里去,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交叉活动,在教师的启发下,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知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领会和体验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并进行辩析和创造,从而使课堂形成生动活跃的气势,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进入课堂,将文

33、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这时,教师的言谈举止如同一种神奇的纽带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神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充满其中的爱。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刺激学生,调动学生,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已从旧知和浅易的内容里不断地悟出未知的深邃内容,而进入新知识的境界。教师要有节奏地按响学生思路中的琴键,使学生的理解与大脑中已贮存的知识信息渗合起来,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吸收新的知识信息。我们只要不断深入地探索教学情境的奥妙,努力创设各种动人的教学情境,定能导演出一幕幕令学生神思飞扬,回味无穷的教学“活剧” 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