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见识 RBD:触摸它山之石,感受核聚变效应 前言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孕育、出生、发展、成熟的历程,世间万物如此,“RBD”亦是如此。 “RBD”从概念开始提出,到如今的应用,只走过短短 40年的历程,但“RBD ”区域的形成却没有停止过发展的脚步,而且在概念形成之前就已悄然产生,“RBD”概念是对某些城市核心价值区域的高度概括,研究一些国内外先进城市“RBD”区域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宁“RBD”概念及其区域的形成对南宁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启“RBD”概念之门城市游憩商业区(RBD ,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的首次提出是在 1970
2、年,是由 C.stansfield 和 J.E rikert 在研究旅游区购物问题时提出的概念,直译为“游憩商业区 ”也可译为“旅游商业区”。而实际上,符合“RBD ”功能形态的区域早在 “RBD”概念提出之前,就有了很好的范例,最典型的是始建于 1856 年的纽约中央公园及其周边区域,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纽约 RBD”仍旧是世界各地城市 RBD 顶礼膜拜的榜样,堪称城市运营开发的最佳典范。中国最早应用“RBD ”概念的学者是中山大学的教授保继刚(1995)在探讨深圳华侨城城区发展模式时,提出以旅游业(主题公园)带动城区全面发展,使该区域发展为一个旅游商业区(RBD),这是第一次在国内的城市与
3、旅游研究中运用 RBD 的概念,并预见它可能成为新的城市功能区。目前,国内学界对“RBD”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以下 V 栏工作室& 将对国际上较为成功的 “RBD”区域的成功范例,即纽约中央公园区域、新加坡鱼尾狮公园区域、和国内较为成功的范例深圳华侨城进行分别介绍,共同探讨“RBD”的成功发展模式。 纽约“中央公园”:世界之都中心的一块碧玉纽约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很远,但是纽约的真正发展只不过是 19 世纪的事。1664 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了曼哈顿这块地方,取名为“纽约”。在此后英国统治的 119 年中,纽约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与当时的波士顿和费城等城市比,有很大差距,因此,可以说纽约是一个
4、历史并不悠久的新兴城市。从 19 世纪开始,纽约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到 19 世纪末,跃居为美国第一大都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政治中心和金融中心。纽约的”RBD”也在此期间诞生,并见证纽约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由一个小城市变成一个近代大都市,堪称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纽约城市地图纽约“RBD” 区域是以中央公园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一个区域,与曼哈顿南部华尔街组成的“CBD ”区域比邻而生,如果要寻找现代城市公园与城市最佳的契合范例,那么中央公园和纽约则堪称世界城市史上的第一典范没有了纽约的美国就不再是美国,而没有了中央公园的纽约也不再是纽约。因为,真正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真正能为纽约这个城市
5、提供舒适环境的,和对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真正有吸引力的,不是像洛克菲勒大厦那样的摩天大楼,而是中央公园这里巨大的绿地。正如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戈德伯格曾经比喻的,中央公园“虽不是一栋建筑物,却是纽约最伟大的建筑”。1811 年,纽约街道委员会在规划曼哈顿时,仅配置了七个广场和一个阅兵场作为开放空间之用。1844 年,诗人 W.C.Bryant 最先提出“ 城市的绿地就是城市的肺”这一观点,建议在邻近都市的空地预留一大块土地,这就是纽约中央公园的雏形。1857 年,F.L.Olwsted 和 C.Vaux 联合规划了纽约中央公园,并由此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现代景观设计学科。纽约中央公园占地面积达 840
6、 英亩,其中配置了大面积的草坪,以原生植物围绕作为背景,涉及曲线形式的园内道路,在高低起伏、开阔和空旷的草坪四周,以各种树木围合成各种不同形态的空间,以便在繁华的城市中心创造一种特殊气氛,提供纽约人一个宛如乡村景致的休闲去处。最繁华都市的绿肺中央公园同时,中央公园的建设给周边经济、环境等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央公园建成后的 15 年里,整个曼哈顿的地价增长了 1 倍。中央公园周边 3 个行政区本来位于房地产活跃地带以北 2.5 英里,它们的地价却增长了9 倍。几乎没有更好的例子来说明“以较低的花费获得的公共开放空间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带来千百万的城市地价的增值”了。中央公园周边还
7、分布着联合国总部、美国最贵的第五大道商业街、美国最贵的豪宅居住区,还有最经典的百老汇文化街、文化历史博物馆在此云集,想要了解美国、了解纽约,到“RBD”区域内会给你最真实的体验。我们分析总结纽约“RBD”的功能聚合元素有:公园+商业街区+高档居住区+文化设施场馆+国际行政中心 新加坡“鱼尾狮公园”:新兴岛国的精神图腾新加坡共和国旧称为星嘉坡或星加坡(俗称星洲或星国),是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岛国,直到 1965 年才宣布独立的小国,发展历史同样不长。新加坡面积为 699.4 平方公里,由于面积较小,资源较为贫乏,截至 2008 年 6月为止,新加坡人口总共有 484 万,比整个大南宁的人口要少,就是
8、这样一个面积较小、资源缺乏、人口不多的城市国家,可以跃居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世界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商业在新加坡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加坡“RBD ”区域位于东起鱼尾狮公园,向西北方向辐射到乌节路一带区域,其中,鱼尾狮公园的鱼尾狮雕像最具象征意义,是新加坡城(国家)的精神图腾。新加坡之所以被称作狮城其实是有个典故的。最初新加坡只是个荒岛,第一个发现这片土地的是一个印度王子,当他登陆时第一眼看见的就是这只鱼尾狮,这只奇怪的动物在印度语中就叫 Singa,而 Porela 是港湾的意思,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 Singapore,中文的新加坡是根据英文翻译而来的。新加坡人很相信风
9、水之说,所以将这只具有代表性的鱼尾狮建在了新加坡河与马六甲港口的交汇处,三面环水,面朝东方不断的吐水,背倚新加坡金融中心,寓意为财源滚滚。鱼尾狮公园与新加坡的“CBD”比邻,公园的主题就是屹立在安德逊桥旁边的鱼尾狮塑像,新加坡多年来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它的精神力量。鱼尾狮公园是到新加坡的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为新加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而在“RBD” 西段的乌节路,是世界十大著名的商业街之一,在中心商业区上方。内陆酒店、 潜水艇和希尔顿酒店的建成促进了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乌节路人行道边那些多叶的树体现出独具一格的休闲意境。我们分析总结新加坡“RBD”的功能聚合元素有:公园+商业街区+文化设施场馆+
10、市政行政中心 深圳“华侨城”:城市旅游的灵魂徽章深圳是从中国改革开发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城市,在短短的 27 年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速度”一度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学习典范。如果到这样一个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去旅游,深圳人会告诉你,一定要到华侨城,因为华侨城是深圳旅游的灵魂徽章。在研究华侨城的发展历程时,我们认为华侨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主题公园先行,打造城市强势旅游品牌华侨城于 1989 年、1990 年和 1994 年先后建成和开业了锦绣中华微缩景区、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奠定了发展旅游业的坚实
11、基础。第二阶段:旅游、商业、高档居住区,一个都不能少华侨城加大了城区房地产开发的步伐,锦绣花园和波托菲诺等项目奠定了华侨城集团作为高端房地产开发商的地位。旅游和房地产的良性互动,1+1 远大于2 的资源整合效应,使各方价值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第三阶段:全面战略定位升级,多功能延伸发展在华侨城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的时候,着眼于城区内部已经具备的优美环境、高端配套设施、文化性强的社区氛围等优势条件,华侨城集团萌发了整合资源以创新发展模式的想法。于是,在 2002 年完成的华侨城集团 2001-2005 年发展策略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 “华侨城 旅游城”的整体品牌形象,将华侨城
12、建成国内最具文化及科技含量的旅游度假区和商务会展中心,中国现代大型居住示范城,成为全国主题房地产的著名品牌。华侨城的成功,代表着中国“RBD”发展的最新模式,通过主题公园的开发,带动整个区域的整体发展,并成为城市的旅游的灵魂徽章,到深圳旅游的必到目的地。我们分析总结深圳华侨城“RBD”功能的聚合元素有:主题公园+高档住宅区+休闲商业街区+工业园+商务会展 南宁“RBD”:圆梦南宁国际化新兴移民城市的文化复兴作为一个新兴定位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南宁与当年的纽约、新加坡、深圳有许多相同之处:发展历史较短、发展速度较快、作为世界或区域的经济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新兴的移民城市。但在城市背景上又有诸多
13、差异,特别是在文化背景方面,南宁的创新与包容值得肯定,外来人口大都会感觉能很快融入城市。但南宁在文化建设方面,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还有巨大差距,导致南宁的旅游目前仍以商务活动为主,休闲观光旅游的只占少数,南宁加强文化建设、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渐突出,应上升到国际政治的高度加以研究。我们认为以上先进城市在城市文化塑造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南宁好好借鉴,无论是“纽约的中央公园”、“新加坡的鱼尾狮公园”还是“深圳的华侨城”,都已经成为这些新兴城市文化的象征、旅游的必选之地、城市精神风貌的展示窗口。事实上南宁拥有一个非常优质的区域,即凤岭南及青秀山周边区域,这个区域拥有青秀山风景区、会展
14、经济区、东盟使馆区、东盟商务区、高档居住区、高档商业区、李宁水上公园、高尔夫球场,这些功能聚合在一起,通过“RBD”定位整合之后,必将迸发出核聚变一样的巨大能量,实现南宁国际化新兴移民城市文化复兴的梦想。v 栏工作室&专业地产视窗 在此发起倡议,南宁“RBD”区域的建设大业,应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规划设计机构、房地产开发商、普通购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国内外“RBD”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共同参与“RBD”的大讨论,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南宁,探索建立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合力形成在旅游、商业、居住、会展、文化、行政、涉外等多功能发展的“RBD”区域,并非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南宁“RBD”将开启一个城市的图腾之梦。(备注:本文为系列文章十二篇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