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总有清风精彩散文分享及读者评价.docx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7650702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有清风精彩散文分享及读者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总有清风精彩散文分享及读者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总有清风精彩散文分享及读者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总有清风精彩散文分享及读者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总有清风精彩散文分享及读者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童心近禅我书中曾夹了很多树叶,都是辛苦地攀爬着,从高处摘来的。从没有想到,低下头去,斑斓的美铺洒了一地,任你挑选。剥皮喂鸟小女儿喜欢到寺院去玩。大殿里精美的四面观音像,绕塔盘旋的鸽子,放生池里游啊游的小甲鱼,僧舍前疏落绽放的花草,让她很开心。我们常常在那里,一玩就是一天。春节期间,天气暖和起来,我又拉着她的小车,带她到了那里。背包里是她最爱吃的饼干和水果。“妞妞,让菩萨吃点你的饼干?”女儿摇头,显得有些不情愿。她毕竟还是三岁的孩子。“中午了,菩萨饿了呀!”听到这句话,她爽快地掏出一盒未开封的饼干,蹒跚地走进大殿,放在菩萨的供桌上。又掏出了香蕉,说,“爸爸,给菩萨剥剥,妈妈说,不剥吃了会生病。”

2、一旁敲磬的师太笑了,皱皱的老脸开成迎春花。“真是好孩子,你的饼干给菩萨姥姥吃了,你吃点什么呢!”师太翻开身旁的袋子,从撤下的供品里拿出一根白亮的、沾满芝麻的糖:“你吃点芝麻糖吧,是菩萨姥姥给你的。”女儿看看我,接住了。大殿房顶,塔檐下,卧着一群群鸽子。还有几只在云去风来的广场上觅食。女儿边吃芝麻糖,边喂鸽子。“鸽子也该吃饭饭了。 ”她说。稚嫩的童音很好听。糖很快喂完了。她拿出衣服口袋里的桂圆,举着,跑来,让我给鸽子剥剥。“妈妈说,带皮吃会生病的。”女儿小,只记得这些大人的话。鸽子们咕咕叫着,翻飞着抢食,姿态优美。蹒跚在鸽群中的女儿很开心。那和谐的场景让我忽然很感动。来寺院上供的人很多,大多是念

3、念有词,跪在那里求富贵、求平安的。但有谁会想到,把供品给菩萨剥剥,免得菩萨病了?恐怕更没有人会想到,菩萨会不会累吧?许多人,把父母比作菩萨。每到春节,儿女们都会赶回去和父母团聚。但大多是回去吃喝一通,留下一桌子剩菜剩饭,就走了。有几人曾想起恭敬地为父母剥剥水果皮,没事时,听这些老菩萨们唠唠叨叨地说说知心话,剥开父母心头的寂寞呢?在这个盛行啃老的社会中,恐怕更鲜有儿女想到,父母也很累。更何况对待“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和动物呢。菩萨心并不神秘。我想,无论是给菩萨吃,还是给鸟吃,剥去皮,一般无二地供给清香果肉,就是清净平等庄严的菩萨心。落叶的美入秋的时候,大街两旁成排的树木吐出簇簇黄叶,如满树黄金,点

4、染得周围非常美。接女儿从幼儿园回来的路上,她张着手,想要树叶。树很高,我努力探身去采摘,半天工夫,还是一无所获。“爸爸,给!” 低下酸疼的脖子,女儿正拿着一片落叶给我,落叶斑斓如秋山。她又蹲下小小的身子,继续在落叶堆里一片片找。我蹲下去,陪她一起细致地挑选落叶,惊讶地发现,落叶其实也有独到的美:有虫噬如各种动物的,有金黄中殷红几缕的,有霜色满面的,有粗糙如油画的女儿高兴地举着几片树叶,边走边唱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插曲。很多句子都被她唱丢了,毕竟还小。我也拿着几片落叶,想把它夹在书中。我书中曾夹了很多树叶,都是辛苦地攀爬着,从高处摘来的。从没有想到,低下头去,斑斓的美铺洒了一地,任你挑选。快乐

5、其实很简单有一次,我熬夜起晚了,错过了送女儿到幼儿园吃早餐的时间,就给她口袋里装了很多饼干。晚上,接她回来,问她:“饼干好吃吗? ”“同学给抢走了。”“ 是小宝。”忽然间,她的眼角浸出几滴泪,委屈的样子让人心疼。小宝是女儿常说的名字。那时她不到三岁,记不得很多同学的名字。小宝曾抢过她的袜子、帽子。当回到家中,发现她红袜子变成白袜子,到处找不到她的帽子的时候,才知道是小宝所为。“好了,不哭了,回头咱换一个幼儿园好吗?” 我安慰她。“好,换一个大的幼儿园。” 女儿笑了。第二天,去幼儿园接她的时候,见她正开心地和一个小男孩玩滑梯。“小宝,再见!”女儿礼貌地向他挥手。小男孩也热情地挥手,笑得很灿烂。“

6、他就是小宝吗?”“是。”“玩得开心吗?”“开心。” 夕阳下,是一张幸福的笑脸。想痛斥小宝的心忽然平静了。开心其实很简单。当别人伤害我的时候,我会哭,但我也会照样毫不在意地和他玩。哭归哭,玩归玩。菩萨戒把不接受别人的忏悔列为轻垢罪。目的,是为了忘记不快,让自己和他人心安,开心地在世界上生活。但成人往往做不到。哪怕是别人的一句话伤害了自己,也要记忆很久,常常复习,想找机会让他不痛快,结果,一句话变成了千万句,很久都很不开心。闲闲地忙三字经很长。女儿两岁多时,我和妻子教她背。她背一会儿,就去喂乖乖虎吃饭,乖乖虎是她的布娃娃。当我正要休息时,她又拿起三字经,缠着我给她讲故事。讲故事就是边讲边背。我渐渐

7、地失去了耐心。妻子买了一台 MP5,我就从电脑里下载下来三字经的儿歌,让她自己去翻着玩。半年后,忽然发现,女儿已经把三字经快背完了。而我,依然只会前几段,看到后边那么长的经文,就感到累。原来,我曾想一鼓作气把它们背完的。女儿呢,走在街上玩的时候,她也会儿歌般地唱:“人之初,性本善” 并反过来,纠正我了。她不懂三字经,不要紧,本来这对她就是游戏,和玩乖乖虎是一样的。据说,菩萨游戏三昧,整日劳碌而不累,大概就在于他们把人世间镜花水月的一切都看成游戏,做工是游戏,教化是游戏,休息也是游戏吧。我们常常感到累,或许在于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把手头的事务和心头的愿望看得过于重要了。一位熟悉的禅师常对他的弟子

8、们说四个字:“闲闲地忙。”我想,把心放平,把欲放淡,承认自己是个平凡的人,那么,身再忙,心也是悠闲的。以下读者评论,来自豆瓣读书走出思想的巷道读总有清风苏苏 作为中老年人,我很少读当代人写的散文集,但三联书店出版的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集我却花了两天功夫看完了,这对我不啻于一种奇迹。吸引我读完的有两点:一是佛理。作为知识分子,我对中国文化源头之一的佛学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遗憾。但三藏经典数万部,不知从何下手,故此,遇到这类书就翻翻,补补课;二是因为三联书店和二月河先生的名头。三联书店始终坚持高端文化品位,不做废书,是吸引我成为忠实读者的原因,而且据我所知,二月河先生很珍爱自己的羽毛,多少国内颇

9、有影响的作家求他作序而不得。他竟然能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者作跋,我想,此书定有其高明之处。读完发现果然如此。两天功夫没有白费,可以说,它引导我走出了思想的巷道。从此记住了地儿的名字。 诚如作者在开篇飘零何处归里讲,由于受环境和文化视野局限,很多人都有所知障,对陌生事物,不自觉地就心存傲慢与偏见,躲在思想的巷道里,甚至一生不能出来,自误乃至误人。 我也是如此。对佛教,我就曾有很深误解,我想,不止我,估计很多人都有误解。譬如偶像崇拜、高香熏得人迷乱等等,这种观点笼罩着很多人。 然而,读完本书“佛门钟鼓”一章里的悠然檀香和高香两文,我发现自己真的是错了。 作者很聪明,不用说教的口吻,不用宗教字眼

10、,而是用散淡的游记随笔的形式,引着读者到湖北、到桂林、到印度畅游,仿佛一位高明的导游,清雅的现实场景、陌生的历史资料、优美的诗词信手拈来,一路且歌且吟,告诉读者,佛教是以心灵的重塑和心的环保为旨归的,主张命运在自己手中,并非偶像崇拜。佛像制作的源头,是佛陀一次独自外出远游三个月,弟子们思念老师,便用当地的旃檀树雕刻了佛陀像来怀念他。至于烧香的来源,跟印度的气候有关。印度潮湿,闷热,当地居民发现了各类香树的药用价值和至今仍存的“芳香疗法”,便习惯用香来入药,用烧香来净化空气,驱赶蚊虫和霉味,用涂香(类似现在的香水)涂身、末香(香粉)撒地,避免蚊虫叮咬。印地的僧团自然也少不了这个,所以,居民们就常

11、常挑去成担的香供给僧侣使用。这就是所谓的以香来供养佛和僧了。后来,香树随着佛教文化走进了中土,烧香也作为礼仪被传承进来了作者这番解说,令我惊喜且汗颜。 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对当下众说纷纭的高香的探讨,作者上溯到佛陀与弟子阿难关于什么是无上高香的问答: “一天,阿难在精舍静坐,远远的,香气飘逸而来。阿难想,草木之香,都是顺风飘散,有没有不散的香、逆风的香?于是,起身去请教佛陀。佛陀告诉他,这世界上,有一种香,是世间最无上的香,那就是戒香:“修行十善,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不嫉妒、恚、痴;孝顺父母,奉事三尊,仁慈、道德、威仪、礼节是香名曰随风、逆风靡不周,照十方宣德,一切蒙

12、赖。”佛说戒德香经 在另一部经典里,佛陀还提出了五种世上最好的香 心香:一者戒香,二者定香,三者慧香,四者解脱香,五者解脱知见香。告诉因舍利弗的入灭而啼哭的弟子们说,虽然舍利弗入灭了,但他的这五种香,却久久留在了人间。勉励弟子们,要努力修学、解脱自我,利益世界,为世间点燃这五种最好的香,把世界变成香积大海,不闻杀盗,不闻啼哭,处处香气遍洒。 文章中说,达摩大师和六祖慧能等继承了佛陀这种无上高香的思想,认为烧木料做成的香祈求人间的美满,不是佛陀的本坏,最重要的是“推广五种世上最好的高香: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不造诸恶;不可沉空守寂;广学多闻,识自本心,和光接物,无我无人”(坛经)。还说,“达摩

13、大师在破相论中告诫众人: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 这种深刻内省自我,努力修学,自求智慧、自求多福、奉献社会的精神,与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遥相呼应,我想,正是由于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才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经风雨,棒打不散的原因吧。 “佛门钟鼓”一章中的香积厨、依依塔铃、山寺笔记,“问路白云头” 一章中的很多篇什,都反映了这种文化寻根及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结合的强烈的文化意识。读完这些篇什,方知为何

14、朱熹参观完寺庙后的感叹:“三代礼乐,犹独存于释氏”的深层次原因。作者的这些寻源,对于启迪人们去正确对待宝贵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是有很大意义的。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文化的根,这个民族就就危险了。所以,几千年前,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时,他们的知识分子,在流亡途中最早做的工作,就是结集民族经典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成为圣经旧约全书的前身。据说,不仅派生出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且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也受其天堂观念的启迪即解放人类,为了人有尊严、有爱心地自由生活在一起。也正因此,犹太民族虽然饱经漂泊,却始终能屹立不倒,没有沦落到像吉普赛人和印第安人那样悲催的境地,并且最终复国

15、,都与文化根系不断有关。中国曾多次被侵略,被分割,却最终分而复合,也与儒释道传统文化的根系不断有关。 总有清风与一般宗教类读本不同的是,它很超脱,高扬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旗帜,同时又很会俯身,除了把佛门的钟、鼓、香、花、塔铃、佛号和东坡、弘一、六祖、憨山等高僧大德、现代僧侣的生活解读得摇曳生姿,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外,还把人们常见的工作、生活、家庭、婚姻等方面的问题,一一梳理,处处给人以转眼看人间的启迪和新知。 譬如,他把跪拜礼佛,解读为谦恭心的训练。“先尝试着把头低向圣贤,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低头向所有的人,其实很容易了。”(佛门钟鼓礼本折慢幢)。作者的朋友这样训练了,放下了傲慢心,很快改善

16、了人际关系,自己的事业也获得了进步。 把中年人婚姻的平淡无奇,解读为那是青春燃尽换来的难得的宁静,不必烦恼,正好可以利用此机会,去进行其他领域的探索,犹如长江孤舟行至中游后,虽无三峡之险奇,却有随意停舟夜饮、赏月的自在。(婚姻的花树断鸿声里觅归舟) 把苦难和不幸,解读为一种反省自我,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机会(这些年,你教会我的事借我一双翅膀) 在作者眼里,处处皆是至美,处处皆有清风。跟着作者走,不自觉地,心就一丝丝静了。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不仅发现问题,而且能冷静地剖析问题,试图解答问题,这是与一般的文人的散文随笔是不同的。譬如,如何走出思想的巷道,他分别开列了儒家的方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7、;和佛家的方法:心空无我,把旧的知识观念壁垒放到,迎接新的春风。非常启迪人。而且,文字凝练畅达,简洁优美,诸多禅诗的引用,令人心神宁馨。 诚如二月河所言:“笔锋落处,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智慧的人生拷问、求索和健康的人性之美。”“以优美飘逸的文笔,为世间挽来了一道道洗去烦恼的清泉,一声声令人警醒的钟鼓,一曲曲风动竹影的梵歌。” 读此书,我深深地体味到了一种发现之旅的快意,和心灵的警醒、妥帖。 据我所知,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题材的戏曲、诗歌、散文非常多,全方位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大众的价值走向,苏轼、白居易、陶渊明及明清小品文作家,文字里处处流露着禅意和豁达。五四时期,周作人、鲁迅等一大批作家也

18、创作了很多佛教类的小品文、随笔,用以启迪人心,重塑对名利淡然无争,崇尚人格修养、忘我奉献的民族性格。遗憾的是,解放后,这种文章渐渐少了。虽有台湾林清玄等人崛起,但受地域影响,始终没有出现文思博大,纵论古今的此类散文。近年来,大陆虽然有零星作者出现,但大多流于宗教热忱和略显单薄浅白的文化解读。 地儿的佛理散文,虽然有些篇什略有单薄之感,但大部分文章已经流露出贴近现实,古为今用,启迪民智,厚重而不失轻灵,挥洒自如而不离经典本意的特色。且作者正直青壮年,假以时日,成就不可估量。这或许是海纳国内外名家著作的三联书店和惜字如金的二月河先生破格垂青此书的深层次文化考量吧。 灵魂里呼啸而过的风杨暖 正是清秋

19、晴和的一个下午,我穿过花木葱郁的廊前去开邮箱。地儿的这本新书就夹在一叠样报中,软软的防震膜包裹着淡雅的总有清风 。封面简约清白,装帧和插图皆有雅趣,是我欢喜的样子。 这是我第二次收到地儿的新书。两年前,地儿寄来第一本佛理散文悠然檀香 。那时,我们还同在一个文学论坛里“厮混”,由此得以互相品读对方的文字,地儿已沉浸佛学多年,佛理散文在海内外刊物上独树一帜,且他常以独到精僻的见解赏析坛友们的妙文,使得诸多坛友受益非浅。地儿这点率直爽朗的性情,叫我印象颇为深刻的。 后来,因坛子喧嚣四起,我、地儿相继离开,这期间地儿曾邀我去山上参加一高山禅修,我因工作不能前行,未果。我们埋头在各自的世界里,再很少有交

20、集。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都是喜好清净之人,不愿扰人耳目,当然也不愿无端被人打扰。哪怕远离热闹人群,刻意与俗世保持一定距离。也正是这样一种心态,地儿埋首文字江湖,清心净气,从而有了这第二本佛理散文集总有清风的问世。现在看来,两年时间,一心向佛、沉潜为文的地儿,收获许多。我读着,地儿笔下流淌出这样莲花般清逸的篇章,越过红尘,古老佛殿上的钟声和着清空的木鱼,乘着秋叶,声声而来。 那是一个人灵魂里呼啸而过的清风。 我得说,我对佛学并没有精深的修行,那个“身如琉璃,内外明澈” 的境界一直是我的妄念痴想罢了。地儿寄书让我作评,我只能将一己读书的体悟表达出来。或者说,在俗世里起伏跌荡的我虽没有精进,才更需要

21、借着佛门的一点慧光来照亮远处的黑暗。 一直眷恋清寂的山野。我爱好的是松林草地间的一抹清风,或山水湖畔里的一道水波,所以,我至今执迷于古老诗词的甘醇情杯,而学不会直面惨淡生硬的现实。那些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暗夜,曾叫我再三辗转,一度想要绝尘而去。也自问,要经历多少日月世情,才能不惧怕长亭短亭;要抵达多少山水家园,才能不忧伤千里婵娟? 所有的一切,无非是我的心结。 活着,我还是流连于这个红尘。只是要做到佛门高僧所追求的七笔勾 ,把孝贤、恩爱、富贵功名、家舍田园等一笔一笔勾消的境界,非我等凡人可为。在生活的种种妄断里,我们是否皈依也并不重要,却真的需要时时听一两声佛门的钟鼓,吹一吹那清修殿堂里的清风,让

22、负重太多的灵魂,可以轻装前行。正如总有清风所言:“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学会了野谷幽兰的定静,才能品味到每一缕走过的风,其实都携着清凉的滋味。 ” 我很是欣赏地儿写在人间有味是清欢序中的一段话,他说:“把心安放在当下的每一刻,安放在柔软处,身心和世界会随之泠然。以泠然清凉的心,去做本分事、欢喜事、利他事、一切事,虽不移一步,这漫漫婆婆世界,就是莲花处处、清丽优雅的极乐世界,自己,也随之成明净的宝珠、芬芳的莲花,人见人喜。 ”多年的修行和好学,俗世中的地儿已经拥有佛子的禅心,只有这样,他才能从庸常生活中捧出一朵莲花,裹着灵魂里呼啸的清风,拂去俗世尘埃。 探寻灵魂,是一件太过虚无也太过沉重的

23、话题。我不敢妄作浅见,而面对这个阔远的天与地,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坚守着自己的心意。 今日我也掉一回书袋,以书名总有清风为结,借用东坡一言“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送给每一个遥望云水禅心的灵魂。谁与清风独坐,地儿,或许也是你、我。只要我们不迷失在岁月中,只要我们还能倾听到灵魂的声音。而地儿,这个同坐清风之人,走过云淡风轻、芳华刹那的成长后,该抵达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又一程吧。 当下的清风读地儿的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 静涛 清晨,立在窗前观园中之秋色。园中枣树果实累累,满树热闹;草莓依旧丰茂,绿沉沉地伏了一地;只有那满墙的爬山虎,红了半壁江山,张扬着秋意。清风拂过,带来满园滴翠流红的味道,凉爽而

24、清静! 身沐清风,心里不觉回味起地儿的新书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 ,它到底是什么味道呢?是“总有清风过门前”中转眼看人间的优雅与自在,还是“佛门钟鼓” 里的檀香素心,塔铃梵音?是“ 婚姻的花树”里烦恼家庭化作红尘道场的智慧解脱,还是“ 问路白云头”中揽阅古今佛门风云,且行且吟的潇洒与竹杖芒鞋的豁达;抑或只是“这些年,您教会我的事 ”里,那品味平凡生活的点滴碎影,用心观照而生的般若智慧? 书中,地儿用他清灵闲淡的笔触,把一个个喧嚣的红尘故事讲述得通透明澈,没有大喜大悲,没有辛辣苦涩,就那么娓娓而谈,温温而语,文字梳理下,令人妄念皆化,顿悟尽收。古人云“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清风” 便是如

25、此吧! 不觉想起这段时间身边所闻所见之故事:或难解无常而沉溺悲痛的好友,或挣扎情感尊严尽失的女子,或身陷欲望丛林难得满足的亲朋,或愈繁忙于成就“道业” 却愈迷离无奈、踏入 “空执”的同学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世界虽广,生活确如蜗角般局促难安,物质虽华,精神确如沙漠般了无意趣。思之念之,不觉深味迷失之痛楚,亦感市井安心之难寻。 想起一个得道的高僧,人们问他健康长寿之秘诀,他笑言,只是识得当下罢了,饭时只品食物之香甜,卧时但念寝眠之安稳,身处事中只是静心去做。道理虽简,然后味无穷, “当下” 虽常有,然悟者却稀。在总有清风中,地儿用他静澈的文字,消落繁花的思考,亲身体会的经历,以及对钟鼓香花等佛门事

26、物的剖析,对佛陀、东坡、六祖、憨山和当代禅师等的思与现,对寻常生活的谛视,观照出心之真体,烦恼之来源,在从容淡定中,引领读者识得当下之真机!就如二月河先生代跋中所言:“为世间挽来了一道道洗去烦恼的清泉,一声声令人警醒的钟鼓,一曲曲风动竹影的梵歌。 ”亦如台湾人间福报的编辑所言:“福报感谢您,以您的妙笔灵光、学识涵养,引领读者以崭新的眼光看待周遭事物,启发智慧,让读者的心灵更健康、更美好添了文心、美意、柔软、慈悲。相信读者会在您的作品里,找到感动,进而与自己相遇。 ” 这时,一抹朝阳斜照在枝柯藤壁,竟扫去些秋凉,带来一片温暖。忽然想,读罢总有清风一书,除去解黏去缚,心清似水的清凉意味外,何尝不是

27、又得了些浮世间难能可贵的“当下” 之温暖呢?这清凉,这温暖,既来自佛学智慧的高远与对读者心灵的洗涤,也来自师兄结合生活,以佛理为旗帜,糅合儒道、医学、哲学等的综合学养,鞭辟入里,款款微言的依依叮咛。 “文章做到奇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 ,我想师兄已然了然,并已做到了啊! 遇一册好书如遇良师益友,在总有清风中,我们与古今高僧大德直面对话,那仿佛是一次次深刻的畅谈,畅快圆融;抑或与红尘中无数智者抵足而谈,俗尘旧事里便自省省他,顿然分明。这种感觉竟有些道家“羽化” 的味道,无数尘封的智慧豁然觉知,超然忘我!或因此故,这些敦厚温情的性灵文字,三年来,曾见载于两岸三地和海外报刊,并被大量流转于网络上的

28、佛学、心理学、家庭生活等论坛、博客,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沁人心脾的宁静和安慰,如今,一册在手,便尽收于书房,随阅于身侧了。 东坡先生在前赤壁赋中说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细看总有清风那淡雅的装帧和清丽的文字,不觉莞尔,这不正合东坡之所言吗?书中化烦恼为清凉的智慧不正是我们“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清风吗?书中选材的处处用心,不正时时警醒我们安心当下,勘破前机吗?常常观之,如聆梵歌,如对田园,令人安心,欢喜,忘忧。 “天助自助者”,惟“ 清风”而得、而遇、而知! 一卷清风至,满处沐梵音。 字字红尘法,了

29、了菩提心。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山西某学院讲师) 读总有清风兰儿 (简单自然前行)在暮春初秋的那个午后,有一些闷热。由于工作上的一点小插曲,让本已清净的心添上几许烦忧。呆坐办公椅上, 寂静之声那悠扬的旋律契入心脾。一声轻轻的叹息过后,笑吟吟的保安叔叔为我送来了,期盼已久的地儿的那缕清风总有清风 。 急急地打开包装,一片清新淡雅的封面映入我的眼帘,好啊,不错,虽不及悠然檀香给我的震撼,但绝对是一缕幽香。当我翻开书页读了地儿的自序后,一股清新凉爽于我的全身。 “用清净的眼张望红尘又有何处不美呢?”是呀一直钟爱美和净如生命的自己,为何有如此这般烦忧呢?“ 以欢喜心善待一切人和事,即为欢喜无忧的觉悟者

30、。如此温婉细腻的笔触,地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呢?此男子的总有清风又是怎样的佛香飘绕呢? 细看目录时,发现有些文章我早已在地儿博客里读过。我静静的合上书本,闭目盘算着怎样去品读这缕清风呢?一笔、一书、一曲、是我定下来的方式。我花了两个星期长长短短的晚夜闲暇,一字不漏的读完了此书。读完最后一个字时,几缕香久久飘荡在我的周围。 心香 总有清风门前过,里面的疑悔坑,地儿规劝一文友的一句“人除了死并无大事” 。是呀,的的确确是一种大智慧呀!人到底有什么坎让我们比死还难跨过去呢?如果连死都无所惧,终日忧忧为哪般呢?黛玉的凄凄楚楚,幽幽怨怨,倒不如点一柱心香,用纯净的心,勇敢的接受生活的阳光晾晒好。圣人求

31、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啊! 佛香 佛门钟古,虽然有许许多多我不懂的偈子但我用笔一一做了标志,把美丽的字像一朵莲花记录下来,等来日慢慢拿来品味。合掌以为花,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佛的掌在世上印下众生之爱,我的掌在世上印下了什么呢?清净,污浊?阳光还是阴暗?微笑还是泪水?这时我想起了那首歌奉献我拿什么给你我的父母?我拿什么给你我的爱人?我拿什么给你我的孩子?我拿什么给你我的朋友?我到底拿什么给你我这来一遭的生命啊?佛香钟鼓只有你才能告诉我的。 尘香 婚姻的花树里给我最深的是三个女人的智慧解脱。他给了我几年来久困网中的解脱一种动力,一种依据。各做各得啊,夫妻如此,父母如此,子女亦如此啊!我泪水连连的划

32、着“我要把所有的欢喜,难过都作为修心的道场,安心的把生命的时空挂满花梦,不为虚尘所动,我善待别人是种自己的福田。度化伤害过自己的人迷途知返是莫大的功德,也是顺利完成一次忍辱行。可是忍辱有多难啊!那缕无尘的幽香知道吗?那滴晶莹的泪珠,你明白吗?可再难也得跨过呀,谁让我们趟这遭红尘呢! 灵香 天地容物,佛容天地,人心容佛容天地。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花枝春满,天心月园”人心通透灵,则天地之灵通;天地通,人心通,有何不通呢?檀香自人心飘,飘向天地飘向万物。万物熏香而灵通。 亲香 读着地儿的父母、儿女、夫妻之爱;品着自己的身历感怀。我泪眼模糊,呆呆地醉醉地合上书本,合上双眼。五缕缠缠绕绕的香在我的

33、世界里静了,空了,无所谓仇恨,无所谓你我,无所谓得失,做好当下就可笑颜如花。 2011.12.7.兰 总有清风开启心灵的钥匙果子妮磕磕绊绊一路走来,事业停滞不前、情感苍白落幕加上生活的迷茫,像一团浓雾把我包裹的密不透风,我努力挣扎着却找不到出口的方向。我始终坚信,努力一定会让我找到开启的钥匙。 努力没有白费,我在成千上万的书丛中找到了这把钥匙总有清风 ,它像一道从天而降的光束,驱散了我多年的疑惑,指引我从内心寻找真性;它又是一缕清新的风,吹尽心头阴郁的浓雾。 夜深人静时,细细品味总有清风 ,透过书香,我正在与地儿倾心交谈人生若只如初见xkss87红尘之中,心底的焦虑和憔悴在物欲纵横的油锅里翻滚

34、着,不禁自问:何处是归路,何时是归期。带着无尽的向往和追寻,终于一股清风,熄灭了那炽热的油锅,平息我们燥热的内心,如一股清泉,如一朵鲜花,我们的灵魂和心底浸润了从没有过的甘甜和芬芳!总有清风,让我知道了何时是归期,何处是归路。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横亘出来一道光芒,照进我们的心里,暖洋洋的,久违的,让我们停下不知道去何方的脚步,缓缓走进自己的心灵里,寻求最真,最纯,最简单的本我!人生似乎在竹杖芒鞋仿似冒雨前行,走过无边无际的幽暗和彷徨,慢慢寻找自己的时候,才发现清风缕缕,不觉耳边,享受这一分的美好! 力荐 总有清风!-心灵的甘露!清风在心间 心剑入冢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读后常生喜乐 不可思议之愿力 值得一品 如茶如风 淡而隽永 心灵的救治良药 是佛理在生活里的体现 为很多有佛经阅读障碍的人 娓娓道来 深入简出 文笔清新 而厚积薄发 叫人如同重新张开眼 看你身边的一切 如同另一个自己确实是本好书岁月匆匆已经读过,确实是本好书。 书做的很精致,文笔亦美。脱离了小散文的脂粉气,以现实为基点,目光跨越千古,用禅意的目光、哲学的高度,审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婚姻、生活、精神领域以及宗教信仰,读来如同浏览古今美景,琳琅满目,惊喜不断。 读它后,使人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人生的启迪。如同清风明月,朗照心田,令人心清目明。确实如同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说的,总有清风过门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