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徐景藩教授黄连配伍用药经验点滴.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650129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景藩教授黄连配伍用药经验点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徐景藩教授黄连配伍用药经验点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 :2005 - 04 - 17作者简介 :陆为民 (1967 - ) ,男 ,江苏江阴人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研究方向 :消化内科。文章编号 :1009 - 5276(2005) 10 - 1757 - 02徐景藩教授黄连配伍用药经验点滴陆为民(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 ,江苏 南京 210029)摘 要 :从黄连配补骨脂、黄连配香附、黄连配藿香、黄连配苏梗等四方面介绍了徐景藩教授运用黄连的独特配伍经验 ,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徐景藩教授用药治病的特色 ,对临证运用黄连有所帮助。关键词 :黄连 ;配伍经验 ;徐景藩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黄连俗称天下第一苦药 ,但又是天下

2、第一良药 ,谚云“良药苦口” ,主要指黄连而言。黄连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擅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如珍珠囊曰 :“黄连其用有六 :泻心脏火 ,一也 ;去中焦湿热 ,二也 ;诸疮必用 ,三也 ;去风湿 ,四也 ;治赤眼暴发 ,五也 ;止中部见血 ,六也。”本草经百种录 :“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 ,能除热者 ,必不能去湿 ,惟黄连能以苦燥湿 ,以寒除热 ,一举两得 ,莫神于此。”黄连又是临床的常用药物 ,如伤寒论中有 12 方次 ,金匮要略中有 7 方次。有人曾统计宋以前 13 部方书中 ,含黄连的方剂占 5 % ,可见其应用之广 ,且许多名医擅用黄连。黄连的主要成份小蘖碱 (黄连素 )具

3、有广谱抗菌作用 ,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作用最强 ,现已成为治疗菌痢肠炎的常用药物。此外黄连还有抗原虫、抗病毒以及抗炎、解毒、利胆和降压等药理作用。黄连在临床的配伍运用甚多 ,徐老也常用之 ,并有独到之处 ,晚辈有幸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 ,师从徐老 ,获益良多 ,对徐老临床运用黄连配伍 ,略有所得 ,兹择其一二介绍。1 黄连配补骨脂久泻脾虚 ,运化失司 ,湿邪内生 ,蕴久则有化热可能 ,即使临床表现热象不著 ,也不能完全排除“潜在”之热 ,结合肠镜检查结肠黏膜有充血、糜烂、出血点等 ,则更能说明肠道局部热象的存在。因此 ,徐老认为 ,即使是

4、久泻脾肾阳虚的患者 ,在健脾温肾止泻的同时 ,也应配以少量黄连 ,临床常以补骨脂与黄连相伍 ,盖黄连清热燥湿、坚阴厚肠胃 ,历来治泻痢之方用此甚多 ,如本经云 :“主 肠 腹痛下痢” ,别录谓 :“主 久下泻 脓血 调胃厚肠。”补骨脂温脾肾阳气而涩肠止泻 ,本草经疏曰 :“补骨脂能暖水脏 ,阴中生阳 ,壮火益土之要药也。”玉楸药解云 :“温暖水土 ,消化饮食 ,升达脾胃 ,收敛滑泄 便滑诸证。”两药配伍 ,温清并用 ,清涩并施 ,清热而不损阳 ,温阳而不滞邪 ,互制互济 ,共奏温清止泻之功。配伍中黄连一则可清肠府“潜在”之热 ,燥肠胃之湿 ,使泻止而不敛邪 ,二则坚阴而不过温 ,亦寓反佐之意。

5、用于治疗久泻 ,效果甚佳 ,黄连与补骨脂之比常为 1 :5 左右 ,若脾肾阳虚较甚 ,可加益智仁以助温补脾肾止泻。2 黄连配香附肝主气 ,心主火 ,情志不畅 ,心肝气郁 ,久则化热生火 ,可见胸脘疼痛、痞胀 ,更年期女性患者多见 ,诚如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所云 :“肝气、肝风、肝火 ,三者同出异名 ,但为病不同 ,治法亦异耳。”此当疏泄肝火 ,清心理气。香附辛微苦甘而性平 ,宣畅十二经 ,为气药之总司 ,长于疏肝解郁 ,理气止痛 ,因其性平 ,故寒热均宜 ,如唐本草言其 :“大下气 ,除胸腹中热。”李杲谓 :“治一切气 ,并霍乱吐泻腹痛 , ,消食下气。”滇南本草云 :“调血中之气 ,开郁 ,

6、宽中 ,消食 ,止呕吐。”本草纲目曰 :“香附之气平而不寒 ,香而能窜 ,其味多辛能散 ,微苦能降 ,微甘能和。 ,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本草述又云 :“按香附子类谓调气之味 ,不知气之为病所因不一 , ,而火热病气者种种不一 ,况寒湿之久亦化火乎 ,如黄鹤丹之同黄连而用 ,其义不可思欤。”黄连泻心火 ,解热毒 ,如珍珠囊谓 :“泻心火 ,心下痞。”经云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火郁发之” ,两药合用 ,取韩氏医通黄鹤丹意 ,一疏一清 ,清疏并用 ,寒不郁遏 ,疏不助火 ,相辅相成 ,共奏行气泻火之功 ,使心火去 ,肝郁解则痛痞除。3 黄连配藿香藿香气味芳香 ,辛散而不燥烈 ,微温

7、而不燥热 ,功善化湿解暑 ,和中止呕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皆为经验之谈 ,如本草正义对其论述最详 :“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藿香气味和平 ,不嫌辛燥 ,故助脾胃而无流弊。”“清芬微温 ,善理中州湿浊痰证 ,为醒脾快胃 ,振动清阳妙品。”“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 ,温煦而不偏于燥热 ,能祛除阴霾湿邪 ,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 ,怠倦无力 ,饮食不甘 ,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本草图经则谓 :“治脾胃吐逆 ,为最要之药。”现代药理研究其对胃肠神经有镇静作用 ,能促进胃液分泌 ,增强消化能力 ,并有广谱抗菌作用。黄连苦寒 ,清热燥湿 ,两药相配 ,一寒一温 ,共奏清热化湿 ,和中止呕止利之功。徐老临床

8、常用于湿热中阻之胃痛、痞胀、恶心、泄泻等症 ,尤其是夏季 ,暑湿当令 ,徐老常嘱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黄连、藿香以祛时邪。药品化义云 :“藿香 ,其气芳香 ,善行胃气 若脾胃不和 ,用之助第 23 卷 第 10 期2 0 0 5 年 1 0 月中 医 药 学 刊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ol. 23 No. 10Oct . , 2 0 0 5中医药1757 学刊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9、 http:/胃而进饮食 ,有醒脾开胃之功。”珍珠囊云 :“益胃气 ,进饮食 ,又治吐逆霍乱。”徐老认为两药合用尚有鼓舞脾胃 ,增进食欲的功能 ,对纳谷不香者也常加用 ,体会到少量黄连确有健胃开胃之效 ,黄连一般用量为 1 3g ,藿香 10 15g。4 黄连配苏梗苏梗辛甘 ,微温 ,入脾胃肺经 ,功能理气 ,解郁 ,止痛 ,安胎 ,本草通玄云其“能行气安胎。”本草崇原谓 :“主宽中行气 ,消饮食 ,化痰涎。治噎膈反胃 ,止心腹痛。”药收稿日期 :2005 - 04 - 22作者简介 :金萍 (1966 - ) ,女 ,浙江安吉人 ,副主任中医师 ,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工作 ,以消化科、肿瘤科为

10、特色。品化义曰 :“苏梗 ,能使郁滞上下宣行 ,凡顺气诸品惟此最良。”本草汇言云 :“气郁结而中满痞塞 ,胸膈不利 ,或胎气上逼 ,腹胁胀痛者 ,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而徐老则认为“梗能主中” ,苏梗善主中焦脾胃 ,理气宽中 ,故尤常用于脾胃气滞、胃脘痞胀隐痛的患者 ,其效甚佳。并认为其性微辛微温 ,温而不燥 ,且其气芳香 ,有醒脾化湿止呕之功 ,若兼有中焦湿热 ,此时与黄连相配 ,辛开苦降 ,平调寒热 ,宣通调和 ,具理气消痞 ,清热化湿 ,通降止呕之功。感冒及因夏秋季节进食螃蟹时可与苏叶同用 ,一则表散之力有增 ,二则可解鱼蟹之毒。对于妊娠期胃脘胀痛 ,恶心欲吐者 ,黄连、苏梗同用则有理气

11、止痛 ,清热安胎之功。文章编号 :1009 - 5276(2005) 10 - 1758 - 02吴良村教授诊治原发性肝癌临证经验金 萍(安吉县人民医院 ,浙江 安吉 313300)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诊治经验 ;吴良村中图分类号 :R273157 文献标识码 :A吴良村 教授吴良村 ,浙江温州人 ,1965 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医疗系 (六年制 ) ,并分配到浙江省中医院 (即附属医院 ) 至今 ,曾任医院党委书记、肿瘤科主任。系主任医师、教授、浙江省名中医、国家级名中医、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实践工作整 40 年 ,中西医基础理论扎实 ,造

12、诣颇深 ,临证中充分发挥中医治病特色与优势 ,创立“益气养阴 ,化瘀消积”法治疗癌症 ,同时又主张中西医结合 ,取长补短 ,临床经验丰富 ,疗效卓著 ,饮誉国内外。擅长治疗肝、肺、胃、大肠、胰、胆、乳腺、卵巢癌等。曾多次应邀赴美、日、法、德、澳、荷、新、香港等交流讲学及会诊。科研方面 :主持和参加课题 20 余项 ,获部、厅、局级成果奖 20 项。其中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等发明奖 ,国家中管局、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家和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 40余篇 ,参加著作 4 部。已带博士、硕士研究生 20 余名。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癌 ,简称肝癌 ,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肝

13、大、肝硬化征象、恶液质等。现代医学主要依据血 AFP 水平增高、影像学证据 ,或结合慢性乙肝病史而诊断。肝癌对放、化疗不敏感 ,易复发转移 ,且常常诊断时已属晚期 ,故中医药在肝癌术后、介入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吴良村教授是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中医 ,从事肿瘤临床 40 余载 ,对肝癌治疗颇有研究 ,有独特的诊治思路和辨证方法 ,形成以养阴清热、疏肝健脾为主的学术思想 ,临床屡屡见效。现阐述如下。1 病机首重肝郁脾虚 热毒蕴结吴师认为 ,肝癌属本虚标实之证 ,祖国医学属“肝积”、“肥气”、“积聚”、“黄疸”、“鼓胀”、“癖黄”等 ,病因多

14、为感受湿热邪毒、饮食损伤、劳倦过度、肝气抑郁 ,而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在条件。肝为刚脏 ,主升主动 ,体阴而用阳 ,肝藏血而主疏泄 ,喜条达而恶抑郁 ,若六淫、伤食、肝气抑郁致肝失疏泄 ,郁而化火 ,湿热内生 ,瘀毒互结 ,日久而成积聚结块 ,导致“肝积” ,可见肝大、肝区痛 ;肝火炽盛 ,热盛伤阴 ,肝血失养 ,肝阴内耗见消瘦 ,肌肤不荣 ;肝郁化火、肝盛犯脾 ,则脾气更虚 ,见纳呆、乏力、恶心、腹胀 ;瘀血内阻 ,久则见静脉曲张 ,肝掌 ,蜘蛛痣 ;肝阴亏竭 ,肝损及肾而为肾水枯竭 ;肝、脾、肾三脏俱损 ,可见腹水肢肿 ,蕴湿发黄 ,气虚不摄 ,血动窍闭 ,则见消化道出血、肝昏

15、迷。因此 ,肝郁失疏、脾气不足、肝肾阴亏、热毒内蕴是本病的基本特点 ,而湿热、邪毒、瘀血是肝癌的病理产物。在诸多病因病理中 ,肝郁脾虚、阴虚热毒是最重要的病机。在肿瘤发病的不同阶段 ,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故在养阴清热、疏肝健脾的主导下有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案。2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其大法肿瘤是细胞的异常增生 ,细胞生长失控是其最基本的生物学行为。吴师强调治疗肝癌首先应予最大可能的切除 ,对于癌结节较小 (直径 5cm) ,肿瘤位于肝的一叶或半肝以内 ,或 3 个以下的肿瘤位于肝的一叶或左、右肝 ,或肿瘤小 ,单个 ,伴门脉癌栓者 ,肝功能均在 Child B以上 ,全身状况良好者 ,可予手术切除。对于肝癌体积过大或多发肿块位于半肝以上 ,或肿瘤贴近大血管 ,暂无手术指征 ,可予肝动脉结扎 ( HAL) ,第 23 卷 第 10 期2 0 0 5 年 1 0 月中 医 药 学 刊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ol. 23 No. 10Oct . , 2 0 0 5中医药1758 学刊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