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1影响中国历史的 100 件大事作为历史事件,它不是一串可以随意戏说的故事,中国历来有捍卫历史真实性的传统。在古代,有不少史书作者为了能撰写出合乎事实的历史著作,不畏强权,有的甚至为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尊重历史,也为了使读者能正确地了解历史,本书作者在参考大量权威的历史文献、史学专著后,力图对每一件历史大事进行客观公允的描述,并且尽可能不做任何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评价,使读者在较为客观的氛围中了解中国历史的大事,获得一个自主感悟的空间。 不同于一些板着面孔、带着浓厚说教意味的历史类的书,本书的语言浅显且充满情趣,加上简明的版式、几百幅生动的彩图、
2、准确到位的图解等多种视觉要素与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使读者能在闲适愉悦中,把握中国历史的大势,更好地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总之,放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的新型历史读物。我们真诚地希望读者朋友在轻松地了解历史大事的同时,能够从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为己所用,指导自己的人生。 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迁徙、战争融合而成的。华夏民族的始祖是黄帝,黄帝不仅通过涿鹿、阪泉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成为中原的大盟主,而且发明了许多东西如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文化条件。 远古时期
3、黄河流域是肥沃的地方,住在四周的各部落都向这里迁徙,有来自东方的九黎族,来自西方的炎帝部落,来自北方的黄帝部落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都是神农氏的后代。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叫轩辕,号有熊氏,又号帝鸿氏。黄帝出生时就神奇灵异,在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2摇篮中就会说话,小时候伶俐懂礼,长大后聪明练达。炎帝和黄帝是同祖兄弟,炎、黄两族是从两个互通婚姻的集团发展来的。传说中炎帝牛头蛇身。炎、黄部落最早居住地是姜水、华阳,即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他们几经迁徙,由黄河支流渭水上游一带向黄河下游的中原发展。在东方的苗夷集团中最有影响的叫九黎族,首领叫蚩尤。他们活动在山东一带,共有九
4、个部落,八十一个氏族。传说九黎族都有野兽一般的强壮身躯,铜头铁额,吃沙石子。 蚩尤率领部落积极向北方扩充自己的势力,向中原挺进。各个部落向中原的大迁移必然引起冲突,导致战争。蚩尤部落在他们比较弱小时归附黄帝,后来他们发现了金属矿,学会了冶炼,铸造了许多精良兵器。蚩尤进逼中原首先和炎帝部落发生了冲突,因为武器精良,打败了炎帝。炎帝就向黄帝求援,同黄帝结成联盟。黄帝在向中原迁徙时,同以虎、豹等为图腾的部落结盟,休养生息,鼓励耕作,逐渐强大起来。在距今 5000 年左右,黄帝与炎帝部落大战九黎族。蚩尤不仅拥有先进的武器,而且会吞云吐雾,使人迷失方向。黄帝于是让大臣风后制造了指南车,辨清了方向。他又让
5、水神应龙畜水抵抗蚩尤。应龙决堤放水,大坝一决,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奔来,淹没蚩尤城。蚩尤于是请来风伯、雨师,顿时战场上风雨大作,黄帝无法前进,旱神魃出来帮忙,她一出现,风雨停止,天气放晴。蚩尤不得不放弃蚩尤城,向北进入华北平原。双方战于河北涿鹿之野,流血百里,最终黄帝战败蚩尤。蚩尤落荒南逃,被黄帝擒获并杀于野外。刑天及蚩尤的部下把蚩尤的尸体偷运到河南濮阳西水坡秘密下葬,下葬的日期正月初八被定为苗家的国难日。不久刑天与黄帝大战,因寡不敌众被黄帝斩首,但刑天的尸身不倒,他的两乳变成双目,肚脐变成了嘴巴,继续舞动干戚战斗。夸父则在潼关被应龙万箭齐发射死,鲜血染红了潼关。黄帝取得了对九黎族的决定性胜
6、利,九黎族这一支力量融入到炎黄族中。 黄帝、炎帝打败蚩尤后,同盟关系破裂,两个部落战于阪泉,即阪泉大战。经过三次艰苦卓绝的战争,黄帝战胜炎帝。炎帝部落的共工与黄帝战争失败,一怒之下用头碰撞不周山,从此天地西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3北高、东南低。这次战争后,黄帝向南发展,经过 52 次战争后天下归附,黄帝由此成为黄河中下游部落联盟的大盟主。公元前 4513 年,黄帝轩辕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 涿鹿、阪泉大战使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共同发展,推动了原有的氏族部落发生分化和改组,并使各个不同的氏族部落之间交错居住、互相通婚,这样就打破了原有部族的界限,奠定了华夏民族形成
7、的基础。分散的各个部落杂错和融合、各个部落的战争和联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华夏族就是这样形成的。 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夏朝的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在此之前没有阶级和剥削,是财产公有的大同社会。夏朝确立了私有财产制,产生了阶级社会,由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奴隶制国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夏朝世袭制度的创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大进步,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夏朝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大禹之子启承继父位,但是夏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启的父祖一代代共同创立的基业。夏族兴起于传说中“五帝”之一的颛顼,古代文
8、献常将颛顼作为夏的先祖,颛顼的儿子就是鲧,鲧为夏部落酋长的时候,尧曾封他于崇(又称嵩山,在今河南西部一带),所以鲧亦称崇伯,鲧曾被 “四岳”推荐负责治理洪水,历时 9 年而最终失败,舜帝把他流放到了羽山并处死,大家又举荐了鲧的儿子禹来治水。 禹具有非凡的才干和深谋远略的政治胸怀,面对先父治水未成身先死、辛苦无功反获罪,他没表示出任何愤怒,依然恭谨地侍奉舜,得到舜和各部落首领的信任。大禹治水历时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吸取其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用疏导的方法治服了水患。在治水过程中,他亲自勘察祖国的山川水脉,将全国土地分等,划分九州,进行水利灌溉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9、4的建设,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夏部族势力增强,博得了各部族首领的支持,渐渐提高了自己的地位,最终接受了舜禅让的部落联盟首领之位。 在夏王朝建立以前,曾出现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间争夺联盟首领的斗争,其中江淮一带的强大部落三苗,与华夏部落进行了一百多年的争夺战。当禹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领袖时,三苗便起兵大举进攻,这时禹正想把联盟势力扩展到长江领域以巩固其统一。禹出师之前,在祖庙进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和誓师大会,率五千人的主力部队南下,沿途联合了一些受三苗侵扰的氏族部落。禹的部队经过严格训练,气势很盛,苗军大乱,纷纷四散,一部分人逃走,一部分人被俘。三苗属黎人,因而古代把奴隶称为“黎民” ,中国奴
10、隶的发生,可追溯到这儿。这次征伐三苗,使多年来一直同夏部族政权对抗的南方民族政权瓦解,也震动了北方民族和东夷各部落,他们纷纷归顺,成为维护王权的世袭贵族。 禹成为领袖后,非常注重联盟的巩固与统一,注意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各种关系,分封拉拢有功诸侯,使夏有了雄厚而稳固的政治基础。在此情况下,召开了禹即位后的第一次大会“涂山大会” (今安徽蚌埠西) ,各路诸侯络绎不绝,涂山热闹非凡,盛况空前。诸侯们带来当地的礼物作为朝觐的贺礼,献给即位的王君,史载“禹会诸候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会上举行了隆重的祭天祀土仪式,表明禹受命于天,从此掌管天下。禹对未有封号的酋长们加封其为诸侯方伯,并与他们商定每年向
11、夏进纳贡赋的标准。昔日以平治水土、发展生产而名满天下的禹,在大会上又充分展示了高超的统治才能,使各地诸侯心悦诚服,增强了其凝聚力。涂山大会为夏走向王权专制进一步铺垫了道路。大会之后,禹把各方进献的金属铸成九尊鼎,象征普天下九州归于一统。 在选择后继者问题上,禹也显示出充分的谋略。他想结束带有原始民主色彩的禅让制,但又考虑到传统观念影响很深刻,便采取了灵活做法,使禅让制向世袭制转变。他推荐了已值耄耋之年的皋陶作为他的继承者,皋陶等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他又推荐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益。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5当时推举继承人已经不是各个部落共同推举了,人选基本上就取决于大权在握
12、的禹一人。禹死后,益重演禅让一幕,把权力让给禹的儿子启。禹的举措实际上是一步步为启掌控权力铺平了道路。启继位,正式建立夏朝,建都阳翟(河南禹界) ,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开始了。 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盘庚迁都盘庚迁都是商朝的分界线。之前的早商,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屡次迁都,到汤的九世孙盘庚继位迁都于殷后,才逐渐稳定下来,进入鼎盛时期。汤建商以后,商氏族部落向奴隶制国家转化,初步建立了专制王权,但王位继承制尚未固定,就出现了王位纷争的“九世之乱” ,国势几度衰退,政治力量削弱。臣服于商的各国也纷纷挣脱其控制,面对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刚继位的盘庚力排众议,断然决定迁都于殷。
13、在此过程中,旧部落贵族势力被削弱,专制王权得到加强,商历时几代的动乱终于平息了,建立稳定的奴隶秩序,结束了流徙不定的生活,创造出繁荣的青铜文化。 在早商的历史上,由于王室内部的权力之争,新王即位时,曾多次出现采取迁都的办法,一方面摆脱王族争权夺利的状况,另一方面为了找个更合适的地方营建自己的势力,加强对诸侯、方国的控制。盘庚继位后,也面临着国势衰弱的复杂局面。王朝统治危机四伏,内部矛盾斗争激烈,由于商的王位继承制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并存,还不是严格的传子制,因此每当一位商王去世,都会引起一场争夺。这一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王室之争使得诸侯、方国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不再向王朝进贡。盘庚即位时,发
14、生了彭、韦二方伯的叛乱,北方和西北方的土族、羌族也日益强大,对商的统治造成很大威胁,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新王盘庚不停地思索寻找解救的办法。作为有雄心的新王,盘庚想效法先祖来一场变革,但他遇到的阻力也前所未有。为改变国势的衰弱,盘庚毅然决定师从先祖,再一次迁都。 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6迁都于殷,盘庚是经过了周密考虑的。新都殷地处黄河以北,洹河之滨,不仅有着优厚的地理条件,还有着可控四方的战略优势,可以有效防御北方、西北地区各方国少数民族的侵扰。另外,殷还是商的先祖起源活动的地方,盘庚以恢复“成汤之政”为目标,有利于号召人民。从政治上来说,迁殷之后远离了旧都奄(今山东曲阜)
15、 ,可以摆脱王族在旧都发展起来的各种势力,避开其锋芒,摆脱其牵制影响,巩固自己的政权。从经济上看,避开因年久失修而水涝不止的泗水流域,迁到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当盘庚宣布要迁都于殷时,马上遭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对。经过细心观察,盘庚发现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旧贵族势力。他们占有大量土地财富,迁都之举无疑将使他们经济受损,政治势力遭到削弱,于是他们便散布流言,欺骗人心,使一些平民跟着反对迁都。盘庚于是将反对迁都的人一一找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他们陈述其中的利弊,并充分利用商人敬畏祖先、信奉鬼神的心理,努力劝说他们,在阻力重重的情况下,终于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迁都之举。 仅仅迁都
16、,并不能彻底改变朝政混乱的局面。盘庚立即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他一扫昔日王族奢侈淫逸的风习,一切从简,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安于质朴。紧张的营建开垦、艰苦奋斗的建设改变了商人的精神面貌,昔日贪污腐化、争权夺利的内耗得到抑制。盘庚选贤任能,惩恶扬善,论功行赏,重新以法度正天下,整顿朝政。另一方面,他也十分注意团结民心,减轻剥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同时打击了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游牧部落,安定了边疆。这样,商的势力才渐渐强盛起来,王权得到巩固。 盘庚迁都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对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历史证明盘庚是位富有远见卓识、具有非凡魄力的君王,他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迁都成功,去奢就俭
17、,根治腐败,盘庚也因此被称为中兴贤王。 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7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西周建立周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以公元前 771 年平王东迁为界分为两段,前一段就是西周,是我国奴隶制文明的最后时期。到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渐渐瓦解,向封建制过渡。 “贵贱有等” 、 “长幼有序”的周礼,以及西周开始实行的分封制,渐渐完善的法制,都为以后的封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借鉴。为西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是周文王,经由文王、武王的努力,于公元前 1066 年牧野之战中大败商纣之后,西周才正式确立,周朝王业实际上是从太王曾父开始的。 周族的先祖相传是后稷,国君姬姓。周族
18、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为寻求发展机会,公刘率民征服豳地后定居下来,吸引不少部族来投靠,为周族崛起打下基础。公刘之后九代,古公覃父被立为首领,这时姬姓部落因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已逐渐富裕起来。由于常受到游牧民族侵扰,他们便在覃父带领下迁居岐山下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建立了宗庙城池,设置官吏,形成一个粗具规模的王国。这时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大大促进了周的强盛。其后季历继位,至朝歌觐见商王,在其支持下攻伐戎狄,解除了他们对周的威胁,但因为遭到商王的猜忌,被杀,也埋下了商周仇恨的种子。 文王姬昌在即位的第一年便进行了一次伐商战争,结果大败而归。他意识到力量还不够,就大力发展农业生
19、产,增强经济实力,并招纳贤才。通过这些措施,周在远近的方国部落中有了很高的威望。文王表面佯装臣服于商,其实暗中已积极筹备灭商大计。在受到鄂侯之事牵连而被关在里时,纣王杀掉他的儿子伯邑考并将其煮成肉汤给他喝。文王假装不知道,忍悲喝下,还命国人向纣贡纳宝石和美女。纣以为他昏庸无为,就释放了他。文王在被囚禁期间,研究天地万物发展规律,把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8古人传下来的易经推演为周易。 被释回国后,姬昌一如既往把机锋藏得滴水不漏,暗自扩展势力,敬老慈少,礼贤下士,赢得天下人心。有一天,文王要出猎,照例先占卜。据卦示,所获并不是异兽珍禽,而是位能辅佐他成就霸王之业的奇才。来到
20、渭水南岸,他果然遇见了一个钓鱼的奇人。这位白发老者心定气闲地稳坐岸边钓鱼,但他的鱼钩却是直的。这就是姜尚,他在此钓鱼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为了投明主。姜尚祖先是舜时“四岳”之一,但到姜尚这一代已家道中落,姜尚虽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却怀才不遇。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施展抱负,听说西伯侯文王礼贤下士,便专门守候在这儿。相谈之后,文王认为他是可堪重任的大才,便将这位钓鱼老者请上自己的车,兴高采烈回到国都,姜尚被封为相,封号“太公望” 。文王采取姜尚的意见,孤立商,争取盟国,并大力征伐小国,巩固了后方。还灭掉了宿敌崇国,震撼了其他国家,并在泮水之西建镐京。这时候,三分天下周人实际已占据了其二,灭商的时机已
21、渐渐成熟,但积劳成疾的文王却在这时候去世了,在位共 50 年。他死后,姬发即位,这就是周武王。 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毕公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武王静待灭商的契机。即位的第二年,姬发就曾率大军进入商王境内,但因意识到时机尚未成熟,便没有大力征伐。然而这次的孟津誓师,公开举起了反对商纣的义旗,并利用各种机会鼓舞士气,鞭鞑纣的罪恶,无疑是一次灭纣的预演,为伐商大造舆论。纣王残杀了很多亲信重臣,大失人心,气数已尽。武王和姜尚认为灭纣时机已到,便再次出师,大举伐商,周在孟津再次会合诸侯,一路所向披靡。公元前 1027 年 2 月甲子日,武王率大军集结在离商都七十多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南) ,举行了庄严
22、的誓师典礼,并与商军会战于牧野。周军士气高昂,战阵整齐,而商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主将无能,兵士多为乌合之众,大多是俘虏不久的夷人奴隶。两军一交战,商王军队纷纷阵前倒戈。武王乘胜追击,直捣朝歌,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9牧野大战以周的胜利而结束。第二天,周武王在朝歌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宣告商朝灭亡,周奉天命掌管天下,西周正式建立。 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春秋争霸春秋争霸是发生于春秋时期的重大的政治事件。平王东迁后,奴隶制开始衰落,周王室力量衰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削弱。各国诸侯先后出现了旨在掠夺土地、人口、财物的长期争霸战争。争霸角逐中出现“春秋五霸”,一般
23、认为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第一位真正的霸主。齐国位于今山东半岛,靠山临海,进可攻,退可守,处在战略要地。襄公在位时,齐曾一度强盛。襄公死后,避难在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赶回齐国。在鲍叔牙帮助下,小白抢先返齐,路上遇到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放箭刺杀,但逃过这一劫,夺得君位,小白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起用管仲为相,开始了争霸大业。管仲的改革强化了对国家的控制,有利于政局稳定,为对外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元前 681 年,齐约 8 个诸侯会盟于北杏,但鲁、卫、曹、郑拒不出席,齐便以此为借口讨伐鲁。公元前 680 年,齐又联合陈、曹伐宋,并请周王室派军相
24、助。宋被迫求和。公元前 679 年,齐、鲁、宋、卫、陈、郑在卫国的鄄会盟,齐桓公成为诸侯长,这是他称霸的开始。此时南方的楚国也日益强大,齐桓公就率齐、鲁、宋、卫、陈、郑等 8 国侵蔡伐楚,直抵楚境,楚不得已而求和,两方订立“召陵之盟” ,楚承认了齐的中原霸主地位。公元前 651 年,齐在葵丘召集诸侯国会盟,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的霸主业绩使周王天子虚位得以保持百年之久,同时也避免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践踏。 齐桓公死后,霸权移至晋。晋本是小国,经献公兼并小国、攻伐戎狄后逐渐强大。献公晚年因为废嫡立庶,迫使公子重耳在外流浪 19 年。公元前 636 年重耳返晋即位时已 60更多精彩书籍
25、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10多岁,称晋文公。当时,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约会诸侯平定叛乱,迎周襄王复位,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后来在城濮大战中,晋与宋、齐、秦联合,大败楚军。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他为侯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以后的 80 年间,晋楚间的斗争成为大国争霸的主要内容。文公死后,晋国霸权受到南楚和西秦的威胁。楚庄王任用孙叔敖,励精图治,开始争霸中原的大业。前598 年,楚攻打郑,晋派兵来救,被楚打败,两年后楚又征服了宋国,中原小国纷纷依附,楚庄王遂成为中原霸主。春秋后期,晋楚之间势均力敌,争伐比以前减少,进入了二强相持阶段。两次弭兵(和平)会盟之后,晋楚平分霸权
26、,黄河流域的争霸战争告一段落。 当时,还曾有宋襄公、秦穆公欲争霸中原而未遂的情况,在长江流域的吴越之间的争斗,构成春秋争霸的尾声。吴王阖闾于公元前 515 年即位,重用伍子胥、孙武治理国家。公元前 506 年吴大举攻楚,五战五胜,见楚大势已去,便转而与越争雄,但却被越王勾践所败,阖闾战死,儿子夫差继位,继续攻打越国,并于前 494 年打败勾践。夫差便挥师北上去问鼎中原。勾践卧薪尝胆,在大夫范蠡辅佐下,暗中整顿,壮大力量,于前 473 年灭吴,一时号称霸主。 春秋的争霸战争,尽管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局面,但它沉重打击了西周以来的贵族统治体系,使国家数量减少,换来了区域性统一。同时也使各国实施
27、改革,增加国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是有着一定积极意义的。 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它的创始人是圣儒孔子,儒家学说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的思想为育人内容,以君子人格为理想范本,宣扬仁的思想,重民生,行教化,实行德治,旨在维护以等级制度和纲常秩序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是几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11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3 岁丧父,生活贫贱,与下层社会接触较多,知识面很广。孔子自幼便勤奋好学,少年时就已颇有见识。为
28、了谋生,他曾做过鲁国权臣季氏家的委吏,管理账目,还做过公家的牲畜管理员,工作十分负责。 春秋末期,官家垄断学业的局面已被打破,私学渐兴,孔子从中受惠良多。30 多岁时,他就开始聚众设教,创办私学,是最早创立私学的人之一。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所教弟子中间,有贵族也有贫贱之士;在讲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重视德育的培养和性情的陶冶,鼓励学生闻道济世,传说他曾收徒 3000 人,其中突出的就有 72 人,著名的有子路、颜回、子夏等。 孔子在授众教学期间,又时常研读和整理上古的文化典籍,因此对夏商周的礼乐文化十分了解,形成自己关于礼乐的看法。通过对夏商周文化的研究,孔子确定了周礼的
29、表率地位,并从中发掘出“仁”这一儒家核心。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尊长有序,君臣父子关系应该有一定的标准, “仁”的思想反映到政治上就是以德为政,它主要包括反战,禁暴,重民,举贤。在人际关系中,孔子将“仁”看作礼的基础, “仁”表现出了强烈的道德意识,使礼论前进了一步,君子就是孔子为人们树立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在几十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孔子及其弟子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的学派,这就是儒家学派。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公元前 501 年,51 岁的孔子怀着积极的热情,在鲁国担任了中都宰之职,很快又被提升为司空、司寇。由于贵族统治者不可能采纳实施自己的主张,孔子便毅然辞官出走,开始了周游列国的
30、历程。孔子率弟子先到卫国,后经由曹、宋、郑来到陈、楚,沿途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屡屡受挫。孔子 63 岁又到了卫国,晚年后回到自己的祖国鲁。孔子 14 年间,共游说 72 个执政者,但政治抱负始终没有得到施展。 尽管如此,孔子的蒙荫余泽却没有因此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12而逝去,他的弟子们景慕老师高山仰止的品行,大力宣扬孔子学说,并述其言行语录,编了论语一书,使孔子思想得以流传后世,而儒家学说也因此日渐昌盛,日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中庸之道也是孔子儒学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任何事都有一个适当的标准,过犹不及,应不偏不倚。但中庸又不同于折衷,它是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是巧妙地把
31、握两个极端的动态平衡。中庸思想还表现在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理论上,这种求同存异的思想既有包容的气度,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是孔子学说的精妙表现。 孔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华夏民族的心理性格,是功不可没的。 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之交,晋国被赵、韩、魏三家贵族瓜分而亡的历史事件,这是春秋后期公室与私家之间激烈斗争的结果。公室是指诸侯国君,私家指卿、大夫之家。在西周宗法封建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自己之下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有自己的封邑和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至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势力扩张,卿大夫势力也随之发展,并开始互相兼并。春秋末期,诸侯国权力
32、下移,由公室转向私家,有些势力强大的卿大夫,权力日甚,甚至操纵了诸侯国君,三家分晋就是典型一例。韩、赵、魏本是晋国卿大夫贵族,经过吞并打击其他公卿,日渐强盛,最后瓜分晋国,成为新兴的三个封建君主。 晋文公当政时,晋公室的力量削弱,卿大夫的力量却日渐强大。文公死后,王室力量更加衰落。到春秋中叶,旧公族已只剩下栾氏、羊舌氏和祁氏等几家。厉公将私家看成最大的威胁,他举兵杀戮,反而被私家所杀。晋朝中期以后,势力最大的卿大夫,有韩氏、赵氏、范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六家,史称六卿。 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13六卿代表着新兴的封建势力,他们不断地同以公室为代表的旧贵族进行斗争。公元前
33、550年,以范氏为首的新兴势力联合起来共同攻打当权的旧公族栾氏,栾氏逃走,并在齐的帮助下重返晋,以私邑曲沃为据点,发兵进攻晋的绛都。为了战胜栾氏,范氏发布命令,有功者就做官受赏,士气得到鼓舞,提高了战斗力,奴隶出身的斐豹以解放自身为效忠的条件,范氏当即同意,斐豹作战表现英勇,杀死了栾氏的力士,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翦灭了栾氏。此后,新兴势力又相继打击谷氏、胥氏、原氏等旧贵族,政治完全被卿大夫所把持。 六卿为了竞争,他们各自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的革新措施,其中赵氏的革新最为有效。赵氏简子看到了争取民心的重要性,他实行很多措施减少农民负担,奖励军功,释放奴隶,任贤选能,因此比范氏、中行氏处于更有利
34、的竞争地位。在联合韩、魏与范氏、中行氏的斗争中,赵氏屡屡获胜,并最终把范氏、中行氏原有的土地瓜分。当时晋君曾出面干涉,但被四家罢黜,另立新君,可见当时他们的势力已十分强大。 四家之中,智氏是最强的,他一心想独吞晋国。公元前 455 年,智氏联合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并答应灭赵后将赵家土地户口三家平分。赵襄子以晋阳为据点和其他三家展开对峙。由于晋阳是赵原有领地,治理得当,民心归附,加上赵氏军队士气旺盛,坚守城池,一时之间晋阳无法攻下。就这样相持了两年之久,到了第三年,智氏引晋水淹晋阳城。由于长期被困造成弹尽粮绝、人心疲散的情况,晋阳城的形势变得十分危急,赵襄子想出了分化三家联盟的计策。他派
35、相臣张孟悄悄地出城去劝说魏、韩。张孟对他们说,唇亡齿寒,如果赵国亡了,智氏的势力得不到抑制,野心不减,迟早也会消灭魏、韩两家,独吞晋国。韩、魏看清了形势,倒戈相向,暗中与赵商定共同灭智。智氏的谋臣看出事情有异,劝说智氏小心谨慎;然而专断跋扈的智氏不以为然,结果被其他三家联合灭掉了,其土地户口也被三家平分。这时晋已完全衰落,他们于是瓜分了晋国土地。公元前 403 年,周天子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后来三家废掉晋君,晋亡,取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14而代之的是新的封建君主韩、赵、魏。他们各立宗庙,建都城,逐渐进入战国七雄的角逐中。 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36、时期,由于官学的没落和私学兴起,征战杀伐带来的对思想控制的放松,以民族大融合的环境,出现了“诸子蜂起” 、 “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不同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诸子百家,最重要的就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另外还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等,他们代表了不同阶段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社会和宇宙万物提出各自的解释和主张,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大繁荣。 最早出现的是老子,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其生平,文献记载得很少,老子年长于孔子,与孔子一样是春秋末年的人,有道德经一书。老子代表了没落贵族的立场,反对苛暴的统治,主张无为而治,推崇“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向往“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他的自
37、然宇宙观比较有价值,他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倡导直觉主义认识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也出身于没落贵族,做过漆园小吏,后弃官终身不仕。庄子一生清贫,却著书十余万言,他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哲学基本立场,提出了极具特色的“齐物论” ,认为万物本质都是相同的,反对主观片面性,提出人的认识中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另外还提出“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对后世哲学观与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后世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儒家,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的理论核心是“仁” ,体现仁的制度是“礼” 。孔子之后儒家的继承人是孟子和荀子,但两者思想分歧很大。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弟子。
38、他提出性善论、民本思想,主张仁政。荀子名况,时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15人尊称为荀卿,著有荀子一书,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提倡“性恶论” 、 “法后王”的思想,赞赏富国强兵的制度政策。在自然观方面强调人定胜天,主张充分发挥人的力量控制利用自然。这显然是有别于传统孔孟之见的,与当时社会形势合拍。 墨家学派是由墨子创立的。墨子出身于平民,所以反对世卿世禄,主张尚贤。他的思想还包括“非攻” ,要求对卑贱者也应给予平等的地位,反对相互侵犯。这种抹煞阶级界限的抽象的人类之爱,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墨家在逻辑学、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方面很有建树,较早提出了有关逻辑学
39、的“名辩”思想,然而可惜的是墨家学派在秦以后就中断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学派就是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战国法家一派以李悝、吴起、商鞅为代表,主张以法制代替礼制;另一派以申不害为代表,讲究以权术控制臣下,统治百姓。韩非集两家之大成,为后期法家的卓越代表。韩非生活于战国末年,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思想家,他提出一整套法、术、势相结合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理论。他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惟一准绳;“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包括按照才能派定官职,对群臣暗中考察等;而“势”就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只有三者结合,才能很好治理国家。韩非的思想成为秦王朝为政的指导思想。韩非还提出了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新圣”说,并明确
40、提出“理”的范畴,与“道”区分开来,提出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在于靠实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影响较大的学派,还出现了诸多其他学派,像提倡阴阳五行说,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辩论名实为特征,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以及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也促成了思想界的大解放,催生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刻。 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16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战国争雄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在中原崛起;齐也由姜姓变为田姓;秦、楚、燕分别占据西陲、南园、北疆,这七国各自改革图强,新一轮的争
41、霸战争轰轰烈烈展开了,史称“战国七雄” 。七雄间的对抗争霸成为战国时代的主题。七雄除燕外,都曾是春秋霸主,且多是卿大夫取代原来的诸侯而起的新兴势力。 战国初,为了增强在争霸战争中的实力,各国纷纷兴利除弊,变法改制。首先进行变法的是魏,魏文侯于公元前 445 年起用李悝,实行变法,使魏国最先强盛起来。由于地处各大国之间,为了既扩充地盘,又不至于四面树敌,魏对赵、韩采取了既联合又攻战的策略。魏通过伐楚,遏制了楚的北上,又击败韩,进攻赵。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因此又称梁惠王。后来,魏又以武力迫使韩献出大量土地,国力大增,使韩、鲁、宋、卫前来朝会,并在前 344 年,主持了“逢泽大会”
42、,率 12诸侯朝见周天子,成为盟主。 这个时候,齐和秦也迅速崛起,开始与魏争雄。首先向魏发起挑战的是齐。公元前 354 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攻赵,很快逼近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与庞涓师出同门,但因遭庞涓嫉妒而被削去双足。足智多谋的孙膑分析了形势,认为魏现在出师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不如避实救虚,围魏救赵。田忌采纳了他的建议,领兵杀向魏都大梁。庞涓听说后忙领兵回救,但因长途行军,人困马乏,中了齐的埋伏,全军覆没,齐大获全胜。 事隔不久,魏国再次进攻韩,韩又向齐求救,齐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这次他们仍然直奔大梁。庞涓因为有了上次教训,做了充
43、足的准备,但是孙膑这次却采用了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假装失败后退,第一天留下军灶 10 万,次日减为 5 万,故意示怯,不断撤退,制造假象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17。庞涓中了计,以为齐军逃亡严重,就率轻骑追赶,又中了孙膑的埋伏,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这一战后,魏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而齐和秦则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展开激烈二争强。 秦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它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而齐也因马陵之战而提高了威望,齐秦对峙局面形成。魏、赵、韩地处中原,成为他们必争之地,而楚则是他们斗争的焦点。这时各诸侯位国间产生了“合纵”与“连横
44、”的斗争。主张联合小国抗击齐或秦的是“合纵” ;主张依附于一强而攻击众弱国的是“连横” 。楚怀王在位时,秦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允诺归还楚国的商於。楚怀王信以为真,与齐断交,但当向秦索地时却遭到拒绝,于是发兵攻秦,大败。魏乘楚国空虚,突袭楚国。楚国连遭打击,逐渐衰落。 楚衰落后,齐成为秦东进的最大障碍。秦就联合燕、楚、韩、赵、魏共同伐齐,大败齐军。燕国这时乘虚而入,趁势攻下齐的都城临淄,连攻 70 余城,将其并入燕的版图。秦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继续向东发展。公元前 266 年,秦昭王任用范睢为相,采纳了他“远交近攻”的策略,即远交齐楚,近攻三晋。三晋之中,惟有赵还具有单独抗
45、秦的力量,秦赵之间冲突不可避免,于是出现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只尚“纸上谈兵”的赵括被误听流言的赵王启用,代替了老将廉颇,在与秦的对峙战中惨败,赵国 40 万大军被俘,秦军乘胜前进,包围赵都,魏国的信陵君窃出魏王兵符率援军救赵,赵魏联合打败了秦军。虽然秦暂时受挫,但实力不减,六国中已没有一个能与之单独抗衡的,秦统一六国的形势渐渐成熟。后来秦以十年之功终于结束了战国群雄争霸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商鞅变法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1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利益而实行的一系革新措施。
46、当时各国为了在群雄争霸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纷纷进行了变法革新运动。商鞅变法是其中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成效也最显著的一次变法,影响深远。 商鞅是卫国没落宗室贵族的后裔,本名公孙鞅,又叫卫鞅,因为在秦主持变法、政绩卓著而被封商地,所以又叫商鞅。商鞅最初在魏的国相公孙痤门下,颇受其赏识。公孙痤死后,却始终得不到魏惠王的重用。这时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定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求贤令。商鞅听说后,便来到了秦国,通过宠臣引荐,见到了秦孝公。 最初两次,商鞅有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孝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到了第三次,商鞅才道出自己真正的主张,就是以法家学说为治国纲领,以“霸道”治国
47、。孝公听到这些,变得精神抖擞,君臣越说越投机。公元前 359 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但是却受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论辩,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公元前 359 年和公元前 350 年,商鞅先后进行两次变法,新法内容主要包括: 一、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这是经济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二、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破除贵族世袭特权,论功行赏,按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有利于新兴封建势力的发展。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生产。 四、编制户籍,推行郡县制,实行什伍连坐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五、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在全国统一施行,促
48、进了国内经济联系。 为了使新政能够切实有效地实施下去,商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命人在国都的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杖,悬赏如果有人能将它搬到北门就奖赏十金,人们都觉得很奇怪,没有人响应。后来商鞅又把赏金增至更多精彩书籍请到世界工厂网下载!http:/ 19五十金,有一个大力士受到诱惑,便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当即把赏金给了他,以示信用,这就是著名的“立木以信” 。在取得人们的信任后,商鞅便开始公布新法。 在变法过程中,贵族保守势力不断地反对破坏,太子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等人便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企图以此达到破坏变法的目的。商鞅毫不示弱,反而利用这个机会为实施新法树威。他说太子犯法是因为老师们没教好,因此应当处罚老师,对公子虔和公孙贾两人,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也没人敢议论新法了。后来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镇压了 700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