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引进了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模式。在许多人眼中,自由化被视为一个过渡阶段,在此期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一模式尤其适用于中国和印度,尽管存在着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但这两个国家的经济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http:/www.51lunwen.org/englishpaper/制度却始终建立在“混合”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在印度,人们普遍认为,其经济体制正在从混合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换言之,即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 中国和印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 1979 年,而印度的改革则从
2、1991 年开始全面展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经济自由化政策与其早期的均衡发展政策以及地方和国家的独立自主政策大相径庭,后者则被一种改革开放的政策取而代之,这一政策包括出口自由,引进外资、技术和技术决窍(know how)等多项内容。中国经济的转轨进程是从农业改革开始的,与此同时,印度的农业部门却丝毫未受影响,尽管这一部门几乎吸收了全国 23 以上的劳动力和 34 的人口。而且,印度政府对农产品的进出口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大大低于国际价格。应当说,忽视农业以及未能及时进行土地改革是印度经济增长缓慢和分配不均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 就中国工业部门而言,在非国有
3、企业内部打破条条框框,修改劳动法和土地法,改革金融制度,所有这一切举措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较之印度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要快得多。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充满了活力,其原因在于,政府放宽了对城乡居民迁移的限制,除此之外,国有企业大批人员不断下岗分流。在印度,公司法和劳动法则依然如故,国有部门的企业也没有出现大量裁员的现象。 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水平一直不相上下。然而,自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指出,在19861995 年期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曾被夸大了 13 个百分点,但即使承认实际数字,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也远在印度之上。麦迪逊曾作出如下判断:1952 1978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 44;1978 1995 年,这一数字更增至 75。除此之外,这两个时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 23和 6。与此同时,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