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类型11.名法思想的学术性质献疑.doc

  • 上传人:kpmy5893
  • 文档编号:7639203
  • 上传时间:2019-05-22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76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11.名法思想的学术性质献疑.doc
    资源描述:

    1、1名法思想的学术性质献疑黄前程(长沙 长沙理工大学 410004)【摘要】名法思想是汉魏之际诸子思想,经过综合形成的一种新颖、独特的政治思想。不过长 期以来,关于名法思想学术性质的定位,学界还难以达成共识。对于这个问题的破解,本文认为, “名学”和“刑名法术”应是它的两个重要抓手,即以名学为线索,厘清名、儒、道、法诸学派相绾 合而形成名法思想的学术脉络,和以“刑名法术” 为中心,分析名法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学理纠葛,可能是实现对名法思想学术定性的关键。【关键词】 名法思想 名学 刑名法术 谋略思想一 、关于名法思想及其学术性质问题名法思想是名法之治的思想基础。而关于“名法之治” ,唐长孺较早用它来

    2、指称曹魏的统治方式。唐长孺认为该统治方式的核心是“综核名实” , “综核名实”绾结了名、法、儒、道诸子各家的思想资源,以至汉魏之际出现了一个诸子复起的小阳春。 1目前学界对名法之治与名法思想,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中关于名法思想的含义,各种论述综合起来,可表述如下:名法思想是汉魏之际名、法、儒、道诸子思想,经过综合而形成的一种政治思想;它以务实高效为宗旨,以综核名实为原则,以刑名法术为核心内容。即名法思想并非以诸子某一家的思想作为意识形态,而是综合了形名、法术、礼教、道术等思想因素,并表现为一些认识、观念、态度和信条的集合;名学思想与方法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纽带。名法思想注重实效、破除浮华、抑制

    3、世族,实际上是汉魏之际重构政治统治模式的一种思想基础,它是一种新型的治道思想。 2如上所述,名法思想是诸子学术在汉魏之际,经过综合形成的一种新颖、独特的政治思想。不过,关于名法思想的学术定性,即从学术思想上追溯名法思想的历史形1 唐 长 孺 :魏 晋 玄 学 之 形 成 及 其 发 展 ,载 魏 晋 南 北 朝 史 论 丛 ,石 家 庄 :河 北 教 育 出 版 社 ,2000 年 ,第 299-310 页 。2 参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第 2 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84-294 页。2成,并进而判别其学术归属,长期以来,学界还没能达成共识。一般是将其定位为诸子学

    4、的一种,并主要纠缠于这么几个概念:名理学、刑名学、黄老学和名法学。如唐长孺将名法思想说成是名理学:“汉末魏初,曹操在北方建立的政权要求建立掌握优势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强大政权以便有效地镇压人民。这样就产生了名理学,由此而发展了曹魏的名法之治。 ”1而张岂之主编的中国思想学说史视名法思想为刑名学,又称名理学:“汉魏之际的刑名学,今人称之为名理学。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相当兴盛,随之以循名责实的方法来检查名实,考察人物,后来发展出以辨名析理为特征的名理学。 ”2王晓毅认为名法思想就是黄老之学:“名法思潮居于曹魏政治思想的主导地位。从其因势利导的“因循”最高政治原则看,应视为黄老复兴。 ”3还有的

    5、称名法思想为道法思想,或就是法家思想。如贺昌群说:“由权术而起者,其政必兼道法曹操,司马懿之政,乃出道法” 4事实上,汉魏之际名法思想的形成比较复杂,对其学术性质的定位也是比较困难的。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汤用彤先生早已认识到了。只不过他认为这种综论“刑名法术”的思想,基本上可归为名家, “凡此汉晋间流行之学说,以名实或名形观念为中心,其说虽涉儒、名、法三家,而且不离政治人事,然常称为形名家言。至于纯粹之名学,则所罕见。 ”5但汤先生觉得于理未安,行文乃游移于形名学、刑名学、形名之学、名理、名理之学、黄老之学诸概念之间。种种情况表明,弄清名法思想的学术性质,还存在疑难。对于这个问题的破解,仔细分析

    6、起来看, “名学”和“刑名法术”应是它的两个重要抓手,即以名学为线索,厘清名、儒、道、法诸学派相绾合而形成名法思想的学术脉络,和以“刑名法术”为中心,分析名法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学理纠葛,可能是实现对名法思想学术定性的关键。二、名学脉络与名法思想的形成要确定名法思想的学术性质,其根荄在于弄清“名学”在名法思想中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 “名学”是名法思想形成的学术思想纽带。而名学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1 唐长孺: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299 页。2 刘学智:中国思想学说史:魏晋南北朝卷序“名法篇” ,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7、第 3 页3 王晓毅:“因循 ”与建安至景初之 际曹魏官方政治哲学, 载南京大学学 报,2004 年第 6 期,第 74 页。4 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第 30 页。5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汤用彤全集 ,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11 页。3狭义名学就是先秦名家的思想;广义的名学就是既包括名家的学术思想,也包括诸子学说有关名的讨论,名家只不过是专门从哲学上研究名实问题的一派罢了。 1就学术主旨来看,名学又大致可分为:儒家的正名,道家(老庄)的无名,墨家的名辩 2,名家的形名 3,黄老与法家的刑名。不管哪种意义上的名学,一般都包含有这三方面的内

    8、容:(1)名的性质, (2)名实关系, (3)正名问题。正名首先是由孔子提出的。孔子正名,为的是正政,其正名思路或者说方法就在于以名正实,通俗的讲就是“用名所旧有的内容,去裁定新生的现实,使现实各各纳入既定的名字范围之中” 4。孔子的正名宗旨,被有的学者称为正名主义 5,因此从致知论的角度看,中国名辩思潮的第一步就让孔子给走歪了 6。不过它毕竟可以说是中国名辩思潮的开幕式其强烈而鲜明的政治色彩,自然激起了诸子争鸣。道家(老庄)是主张无名的,因为他们根本上是藐视名言规范的。他们提倡不争,“大辩无言”是他们的宗旨。当然,老子也讲“始制有名” ,但这个“名”从玄冥的高层次上看,只不过是一个低俗物。老

    9、子的无名主张被庄子策略化地予以发挥。庄子与其他辩者争辩,并不是认同名辩学说,而是要灌输 “齐是非,和同异,一生死”的主张,其最终是要通过釜底抽薪的方式来止辩,贯彻的还是老子“无名”的纲领。名家与墨辩学派算是专门研究名学的派别,他们从逻辑角度提出了正名的原则。他们所谓的“名”是“实”的名称与概念,所谓的“实”是“名”指称的事物,这样,“名” 、 “实”也是逻辑、语言意义上的名、实。 7墨子经说上曰:“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 ”这是个认识论上的定义,它反映在语言学上就是说主词是名,谓词是实。 8名家以公孙龙为典型,其正名实的“正” ,并不是纠正的意思,而是定正,确定的意思, 9也是认识论意义的

    10、。名实正,虽说也是指名实相一致、相符合,而其表现却是“唯乎其彼此”的指谓,这就又把正名的标准转向逻辑和语言方向了。先秦名家注重名实关系的哲学向度,但对于认识的根源这一哲学问题,并没有正1 参阅庞朴:公孙龙评传,载沉思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243 页。2 墨辩派特重辩,其所辩内容多为 名实,故不防称其思想 为“ 名辩”。3 名家因为注重“形” ,以形代 实,所以又往往称形名家,其学 说又称 “形名学”。4 庞朴:中国名辩思潮导论,载 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深圳 :海天出版社,1995 年,第 344 页。5 参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

    11、4 年,第 68-78 页。6 庞朴:中国名辩思潮导论,载 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深圳 :海天出版社,1995 年,第 345 页。7 关于名家思想的实质,颇有争议 ,有的主 张是正名主义,有的主张是形而上学,有的主张是形式逻辑,有的主 张是语言符号学。其实只是解 释的角度不一 样罢了,不 过用逻辑与语言分析,兼容性更强些。8 胡适将实与名在语言上的表现,分别用主词(Subject) 和表词(Predicate)命之。 见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年,第 155 页。9 参崔清田:名学与辩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149 页。4面的回答。名与实谁

    12、更根本?公孙龙也没有明确下来。他们的正名方法是“控名责实,参伍不失” 1 。这实际上是名实互正的过程:(1)先对名进行一番审察, (2)用审察过的名去对实进行察、辨、正, (3)最后加上验证的环节,即交互验证,错综比勘。这个正名模式已具有“循名责实” 2 的思维形式,它是黄老道家与法家刑名思想的重要资源。黄老名学思想的显著特色有:(1)名是万物的纲纪,所谓“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 3 。 (2)名实相因相应,这是名实相符的创新。即所谓“执其名,务其应,所以成之,应之道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 ”4 (3)正名的逻辑思路是“言名形” ,有所谓“以形务名,督言正名” 5 ,或者是“形

    13、名形” ,即“以其形,因为之名” , “执其名,务其应” 。 (4)有循名责实的思想, “执六枋(柄)以令天下,审三名以为万事稽达于名实相应,尽知清(情)伪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 ”6 “循名责实”在名实关系上是以实为本,其正名方式是以实正名,其逻辑思路是“实名实” ,反映了“以名为重、以实为本、名实参验” 的名学思想 7 。 (5)首次出现了“循名究理”的思想。 “审察名理终始,是谓究理。故执道者之观天下也,见正道循理,能与曲直,能与终始。故能循名究理。 ”8“循名 ,谓就其名而知其实, 究理 ,谓因其实而察其理。 ”9 因此“名理”就包含了“循名” 、 “责实”和“察理”三个层次。其正名

    14、的逻辑思路应为“理实名实理” ,这是先秦名实思想的深化。黄老道家的名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学术影响,它与汉魏之际名理学有密切的联系。有人曾把汉魏之际名理学的方法叫着名理方法,并认为,名理方法是介于先秦名学的名实方法与魏晋玄学的辨名析理之间的一种过渡 10。实际上名理学所具有的认识,已由“名” 、 “实”延伸到了“理” ,其正名的标准与层次已提升到“理”的层面。就已有材料看,汉魏之际名理学所具有的那种思维方法,在先秦黄老道家那里就已经初步形1史记太史公自序,见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第 2488 页。2 实际上名家先驱邓析那里或已有“循名责实” 的思想成分。 现存 邓析子有“循

    15、名责实,察法立威”, “循名责实,实之极也” 等说 法。尽管一般认为邓析子系伪书,但也认为其保留了邓析本人的思想因素。3管子心术上,见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第 158 页。4管子心术上,见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第 157-158 页。5管子心术上,见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第 157 页。6黄帝四经论,见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 134 页。7 参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539 页。8黄帝四经道法,

    16、见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 188 页。9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修订版,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7 年,第 188 页。10 参刘学智:中国思想学说史:魏晋南北朝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98-199 页。5成了。通过对名学从先秦到汉魏之际学术脉络的梳理,我们再着重对名法思想及其与名学的关系作一分析。名法思想的精神主旨是尚质抑文,求实务实,它强调“实”的价值,主张从实出发。作为一种新型的治道,名法思想要破名教条纲、反名教之治,特别是强调要用“循名责实”的方法选拔人才,于是名学成了它首选的思想武器。 1 对此,我们可从四

    17、个方面加以考察,即:法治意识、人才观念、政治态度和基本原则。首先看法治意识。 “魏武好法术,天下贵刑名” 2 ,建安时期(196-220) ,战乱使人们迅速转向王霸政治思维。名法思想在以曹操为代表的军阀中随即形成,重法用术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名家与法家“循名责实”的思想要素,最为其所重视。不过名法思想并不主张“明著法术” ,而是倾向“临时随宜” 3,执法随意,并显示出峻刑苛法的特点。实际上,曹魏法治在实践中对“循名责实”的“刑名”思想已经有所偏离。其次看人才观念。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是曹操用人的基本思路。汉魏之际英雄豪杰满天下,斯文无用武之地, “重才轻德” 的人才观念开始泛起。另一

    18、方面战乱之中人才难得,广德才兼备之士是一种奢望,故争取智能之士,在当时就成了非常经济的选才方式。总之,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曹操最终形成了“唯才是举”的选举理念。 “唯才是举”在这里实际上是“循名责实”的同义语,它是对“名教之治”的反动,其意在于选拔出有周世用的人才。再其次看政治态度。名法思想作为一种效率导向的政治思想,抑制浮华自然是其题中之义。浮华常称浮华交会,是汉魏之际名实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浮华与清谈讽议、结党标榜、豪族政治等问题紧紧连在一起,这些在汉魏之际构成了一种“名实乖滥”的政治环境。曹魏打击浮华交会,就是要摧廓这种政治环境。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名法思想“重实效、破浮华,尚功能、抑

    19、世族”的特征了。再其次看基本原则。 “综核名实”在汉魏之际是一种解决名实问题的思想方法,它实际上也是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原则,贯彻于名法思想之中的。汉代本以名教治天下,及至东汉末年,出现了名实不符的弊恶。于是批评家痛斥名实不符,力主综核名实。开初的批评主要是针对选举中的人物品评;此后推而广之,不再限于人物品评的名实1 参 唐 长 孺 :魏 晋 玄 学 之 形 成 及 其 发 展 ,载 魏 晋 南 北 朝 史 论 丛 ,石 家 庄 :河 北 教 育 出 版 社 ,2000 年 ,第 307 页。2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见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1317 页。3三国志卷十二何夔

    20、传,见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286 页6问题,一般政治方面也着眼名实问题,要求综核名实。 1汉魏之际这种以人才鉴识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学说,被称为名理学。而正是有了名理方法的突破,汉魏之际对名实问题的探讨才得以深化、扩展,综核名实的原则也才能在名法思想中牢固确立。如上所述,名法思想主要体现了对名实问题的考量,和对名实相符的要求,而这些正是名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名法思想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在学理上自然与“名学”搭上了血脉,在这一血脉滋养下,名法思想才得以形成。三 、 “刑名法术”与名法思想的学理纠葛“刑名法术”概括了名法思想的基本内容,但它也集结了名法思想与诸子学派存在

    21、的学理纠葛,这增加了我们认识名法思想学术性质的困难。 “刑名法术”一语在典籍中早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 ”2显然“刑名法术”是对韩非学术思想的概括。但司马迁对法家思想理解的侧重点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不一样,司马迁强调的是韩非或者说法家思想中的“刑名” ,也就是广义名学的内容。实际上司马迁也有单用“刑名”一语来概括法家思想的,如说申不害“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3,说商鞅“好刑名之学” 4。司马迁之所以强调法家思想的“刑名” ,原因在于他认为法家思想归本于黄老,而黄老思想就是以“刑名”为标榜的。不仅司马迁是这样认为, 新序也说:“申子之书言人主当

    22、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故号曰术 。商鞅所为书号曰法 。皆曰刑名 ,故号曰刑名法术之书 。 ”5说法家思想与黄老有关,且黄老是以“刑名”为标榜,是有根据的。而就法家刑名的内容来看, “刑名法术”一语的基本意思应是指对法术之治施以审合形名的工作。它不能分开作“名家”与“法家” ,或“刑名”与“法术”来解释。对这一点,唐代学者颜师古曾有明说,颜师古是针对晋灼将“刑名”分开解释而加以批评的。晋灼曰:“刑,刑家。名,名家也。 ”于是颜师古就批评他说:“晋说非也。刘向别录云申子学号刑名。刑名者,以名责实,尊君卑臣,崇上抑下。 ”6当今学者汪奠基曾把古代“刑名法术”并论的政治思想统称为名法学:

    23、“形名即1 参范家伟:复肉刑议与汉魏思想之转变,载中国史研究, 1996 年第 1 期,第 92-93 页。2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见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706 页3 同上4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见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763 页5 裴骃:史记集解引,见汉司马 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706 页6 见汉书卷九元帝纪,汉班固: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95 页。7刑名,而刑名又连及法术。我们这里只拿形名法术的通称,代表古代以名实法术并论的名法学,如邓析、管子、宋钘、尹文、申不害、韩非等所持的

    24、正名治国、或循名责实之说皆属之。 ”1但实际上, “刑名法术”在名法思想和诸子有关思想中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刑名法术”所包含的具体治道措施,和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来分析。首先分析一下它在名法思想中的内涵。就治道措施来说,刑名法术主要是指“法术之治”和“人才举用”的方法、手段。而就意识形态来看,刑名法术包含了诸多政治措施,这些政治措施体现了尚质抑文、破除名教的治道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名法之治的政治路线和综核名实的基本原则。这样,前述名法思想四个方面的内容皆可视之为刑名法术。不过,名法思想的刑名法术与其它学派有关思想的根本差异,还是在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上。至于刑名法术在诸子学派的

    25、内涵,我们先从黄老之学开始分析。黄老之学的“刑名法术”大致涉及这么些内容:(一)因循之道。静因之道旨在遵循传统道家“无为”宗旨的同时,实施对现实世界的有效干预(有为) ,这就需要通过引“名”入“道” 、援“法”入“名” ,利用刑名声号对“法”进行牵引,来加以实现。因循之道一方面继承了传统道家“道法自然” 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兼采了 “名实相应”的名学思想,这是黄老道家的创新。 2(二)引名入道。 “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刑,乃以守一名。循名复一,民无乱纪。 ”3 “是以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名自废。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 ”4援名入道的重大成果就在于因循之道的创

    26、立,同时它也使道的实现获得了适当的方式,即审合刑名。 (三)援法入道(名) 。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 ”5广义的法还包括礼法、义理、号令、制度、风俗等等。当然黄老对法的援引是要经过“审名察刑”的环节以保证法的正当性,并要求采用循名责实的方法加以实施。 (四)审名定分。 “分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 。 6“名定则物不竞,分明则私不行。 ”7由审名定分可引申出设官分职的思想方法,1 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25 页。2 参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7、 年,第 39-40 页。3黄帝四经成法,见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 286 页。4管子 白心, 见陈鼓应:管子四篇 诠释,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6 年,第 190 页。5黄帝四经道法,见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 1 页。6黄帝四经道原,见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 409 页。7尹文子大道上,见世界书局: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年,第 4 页。8“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 1再看法家的刑名法术。就刑名

    28、法术“对法术之治施以审合形名工作”的含义来看,“循名责实”或者说“综核名实” ,应是法家刑名之学的重要内容。 韩非子曰:“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 ”2这里的“名”指名称、言论、理论、官位等等,形(实)指事物、功业、效果、实绩等。循名责实就是以执名而要实的方式来审合刑名,做到名与物,言与功,理与效,职与绩,令与行等等一致。不过,与名法思想的“综核名实”相比,法家的“循名责实”只是一个政治技术概念,它还算不上是一项政治原则。另外还有名家也与刑

    29、名法术有些学理纠葛。虽然名家没有“刑名法术”一说,但有“形名”一词与“刑名”相通,这就需要加以分析。就相通来说,重要的并不在于文字通假上,尽管我们一般都是这样解释的:“刑”即“形” ,刑名即形名,是指名家学说。其真正的联系,或者说“刑”之所以通“形” ,恐怕是在名学之兴起是与刑律诉讼有关这一点上 3。 “名”与“辩”是紧密相联的,名学或称名辩学,而辩作为一种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出现一开始是与刑诉相关。例如名家先驱邓析难郑国子产铸“刑书” , “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民之献衣襦裤而学讼者,不可胜数。 ”4这样看来,“刑名”一开始应是狭义上的“形名” ,即仅指与刑律有关的名实关系问题。因此刑名的“

    30、刑”字不宜径直理解为“形名”的“形”字。 “形名概念的本质,在于阐明形体与名称的关系问题;而刑名则包含有法术之治的特殊意义。 ”5这或可以解释黄帝四经只用“刑名”而不取“形名”的原因,也许那时黄老的“形名”正是用其本义刑名。 6后人对“刑名”与“形名”不加区分,并仅从文字通假说明之,似难得要领。而就现在一般用法,对“刑”与“形”不加区分, “刑名”在名家思想与名法思想中的含义,也不是完全一样的。两者相同之处是“名实论”的思想方法,但“名实论”在名家是致知论的范畴,而于名法思想却是一个王霸范畴。另外,名家思想与名法思想的1管子 心术上,见陈鼓应:管子四篇 诠释,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6 年,

    31、第 131 页。2韩非子二柄,见【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1998 年,第 41 页。3 崔清田:名学与辩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271-272 页。4吕氏春秋离谓,见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 1986 年,第 225 页。5 黄钊:道家思想史纲,长沙:湖南 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第 177 页。6 参黄钊:黄钊道家思想史纲,长 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第 177-179 页。9差异还表现在“法”的地位问题上, “法”在名家并没有什么地位,但是在名法思想中是不可或缺的。至此,我们对刑名法术的问题可以作一总结。刑名法术在黄老思想、

    32、法家思想与名法思想三者中,尽管内容相似,但性质不同。在黄老道家,它是包括“静因之道”在内的一些治道内容。在法家,它是遵循“循名责实”方法的法术施治的一些方面 1;而对名法思想而言,刑名法术是贯彻“综核名实”政治原则的诸多政治措施。对这两者的比较,更可简言之:在法家,刑名法术就是要求“刑名”服务和服从于“法术”之“信赏必罚” ;而在名法思想,刑名法术就是要求“法术”服务和服从于“刑名”之“综核名实” 。至于名家之“形名”本不应与刑名法术之“刑名”相混,这里不再赘述。四、关于名法思想学术性质的总结通过对名法思想与名学的关系,以及“刑名法术”内容与性质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实名法思想是不能归于诸子学的

    33、。名法思想易误入的是名、法、黄老三家,至于儒、道、墨、阴阳诸子,名法思想与它们的思想在宗旨、原则、重点方面,相差甚远。如儒家“为政以德” 、道家“清静无为” 、墨家“兼爱非攻”和阴阳家“尚天受命” ,这些显然不是名法思想的意识形态。那么名法思想的学术性质到底该如何确定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以传统学术分类的标准来审视名法思想,已经框限了我们的视野;以诸子学来定位名法思想学术性质的思路,也许需要改变。如果换一个视角,我们对名法思想可能会有一个恰当的定位,即根据名法思想自身的特征,不妨以“治国谋略”来定位它。这样,名法思想就是一种谋略思想。 2它的合法性不必依傍别的形而上学背景;如果要说有这种

    34、背景, “实用主义”可能是最为接近的了。作 者黄前程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专长:中国政治思想史地 址 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 49 号 A-501#(410008)1 参周勋初:刑名之术的由来,载 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63 页。2 李零在讨论“古代学 术遗产的重新理解” 时,提出了 对古代的学术 分类,不妨调整为二类、四大块:一类为诸子百家说(主要是儒、道两大遗产),一 类实 用知识和技术(主要是源自治国用兵之 术的谋略思想和源自数术方技的阴阳五行说),颇有启发。见简 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北京:三 联书店,2004 年,第 462-467 页。10电 话 15675804431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11.名法思想的学术性质献疑.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763920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