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类型(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整体阅读 学会快速读文教师用书.doc

  • 上传人:HR专家
  • 文档编号:7639201
  • 上传时间:2019-05-22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44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整体阅读 学会快速读文教师用书.doc
    资源描述:

    1、1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试卷 体裁 作者、篇目 题材 涉及考点2017卷 (宋)诗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即事抒怀诗语言(炼句)、思想感情2017卷 (宋)诗 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送别抒怀诗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2017卷 (唐)诗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赠答抒怀诗表达技巧、思想感情2016卷 (唐)诗 李白金陵望汉江 即景抒情诗 形象、思想感情2016卷 (唐)诗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写人抒怀诗 形象、表达技巧2016卷 (宋)诗 曹翰内宴奉诏作 抒情言志诗语言(炼字)、思想感情2015卷 (唐)诗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边塞诗(羁旅思乡诗)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2、2015卷 (唐)诗 韩偓残春旅舍 羁旅思乡诗语言(炼句)、思想感情1.从试题形式上看,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有何特点?(1)为真正落实“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考纲要求,古代诗歌阅读 2017年命题形式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 5选 2选择题一道主观题”的命题形式,降低了阅读答题难度。(2)原来的命题形式仍值得重视。2016 年全国三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第一题均设置了两个小问题;而全国卷还涉及了比较阅读,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命题方式。2.从试题考点上看,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有何特点?(1)“5选 2”客观题的考查面较为广泛,往往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2)古代诗歌主观题题目设置直

    3、问直答,不拐弯抹角,考查点明确。第一节 整体阅读 学会快速读文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对应学生用书第 96页) 古代诗歌阅读“三步赏析法”2第一步:看标题,定题材,知大概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以下内容:1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2写作缘由或目的;3作品的感情基调;4诗歌的主要内容;5诗歌的题材;6暗示的表现手法。第二步:看作者、注释,挖掘暗示信息(一)看作者,了解思想情感、写作风格。(二)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注释的内容有:1提供写作的背景,暗示主旨情感;2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3注解典故;4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4、第三步:看正文,把握诗歌鉴赏要素1理清诗歌结构诗古 体 诗 : 以 自 然 段 为 层近 体 诗 绝 句 : 前 两 句 写 景 ( 次 ) , 后 两 句 抒 情 ( 主 )( 第 四 句 最 重 要 )律 诗 : 前 四 句 写 景 ( 次 ) , 后 四 句 抒 情 ( 主 ) ;分 为 首 、 颔 、 颈 、 尾 四 联 有 的 诗讲 究 起承 转 合 )词 上 片 ( 阕 ) 首 句 渲 染 气 氛主 句 写 景尾 句 过 渡 写 景 ( 次 )下 片 ( 阕 ) : 抒 情 ( 主 ) )古代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起”用于扣题;“承”对诗意申述;“转”用于拓展诗境;“合”收束主题,卒

    5、章显志。2抓住关键词句,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1)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2)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如果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情感往往既快又准。这类“字”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3把握诗歌形象,分析诗歌表达技巧通过读诗,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三步快速读文示范(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3尝试答题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

    6、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BD 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由此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

    7、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 A、C、E 正确。B 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 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_【解析】 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

    8、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4 熟知常考 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1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对接教材篇目:登高

    9、(杜甫)、 次北固山下(王湾)、 秋思(马致远)、 夜雨寄北(李商隐)、 黄鹤楼(崔颢)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标志(1)标题中多含有“客舍” “登高” “望月” “忆” “寄” “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情感(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

    10、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3)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5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

    11、满眼共谁论?却应 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 李之仪(约 1035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却应:即“岂应” ,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吗”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句照应诗题, “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 “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B “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

    12、,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D “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E “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BC B 项, “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 “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词人种种思绪,把无限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收到的是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C 项, “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理解有误,这两句生动描写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_【答案】 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

    13、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之路,更觉愁苦。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 “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2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对接教材篇目:无题(李商隐)、 涉江采芙蓉(佚名)、 一剪梅(李清照)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内涵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内容(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2)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

    14、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6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标志(1)标题中多含“怨” “怀”“思” “别” “忆” “望夫”“妇叹” “闺怨” “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2)常见意象:“眉锁” “翠楼” “碧纱” “白发” “秋风”“夜雨” “寒月” “寒衣”“残梦” “泪如雨” “春风杨柳” “雁声月明” “红妆对镜”“喜鹊报枝” “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情感(1)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3)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4)情梦难

    15、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2)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3)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35900062】应天长韦 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

    16、然。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D “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 ,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E “君信否”即“君知否” ,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苦闷的心情。BD B 项, “凤凰迎风起舞”错误,此句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D项。 “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是“安静”的意思,此词中的“空”是“只有”的意思。(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_【答案】 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 “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

    17、所怀念的漂7泊在外的人。 “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末句是哀切的呼唤。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这样,她对行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3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对接教材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 咏怀古迹(杜甫)、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

    18、古讽今。内容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标志标题中有“史” “怀古” “登某古迹有怀”“古迹” “古人名”等。情感(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 ,用东坡赤壁韵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

    19、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 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 ,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注】 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阃外:指统兵在外。阃,kn。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欹,q,倾斜。(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

    20、功的名将8已逐渐被人们淡忘。B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C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D作品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后方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E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两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AD A 项, “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说法错误,词人对他们无比仰慕与怀念。D 项, “自己身处战争后方”错误,应为“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身在战争前线” 。(2)“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和“

    21、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作品中两组对仗的句子,请任选一组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作用。_【答案】 (示例一)“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写出了边塞军情紧张,敌人兵临城下,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场景,暗示了作者此时面对紧张局势内心的焦急,与下文“赢得头如雪”的无奈形成了对比。(示例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写出了古迹毁塌湮没,勾勒出一幅苍凉的景色。暗指英雄人物及他们的豪情业绩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追思和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之情。4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对接教材篇目:咏柳(贺知章)、 卜算子咏梅(陆游)、 石灰吟(于谦)、 望岳(杜甫)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

    22、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标志(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情感(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9咏。(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 “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理想破灭的哀愁。(3

    2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独 鹤韦 庄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 【注】 风前雪翅开。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鹤褚 载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注】 蓼: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污香泉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烘托。C两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

    24、为实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D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E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BE B 项,后诗没有以溪涧为背景烘托。E 项,前诗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2)两首诗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_【答案】 前诗鹤孤独徘徊难定栖居之所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失意、对未来感到忧虑的情绪。后诗写鹤有所避忌、一飞冲天的形象,流露出诗人洁身自好、自信能展示自身才华的志向。5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10对接教材篇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

    25、龄)、 雨霖铃(柳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送” “别”“赠” “酬” 。(2)常见意象:“柳” “酒” “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 “阳关” “舟” “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情感(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

    26、态;(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35900063】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 ,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 ,羞为献纳臣 。【注】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27、年)。王维与丘为兴味相投,交谊颇深,曾与他有诗唱和。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 “不得意”点明“江东” 。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11B颔联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诗人刻画了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形象,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D尾联中诗人认

    28、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忍,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E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AD A 项, “不得意” ,点明“落第” 。D 项,于“羞”中寓愤。(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_【答案】 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6边塞征战诗金

    29、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对接教材篇目:出塞(王昌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燕歌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 十五从军征(佚名)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内涵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行” “军”“征人” “塞” “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

    30、梅花落情感(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民族(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12折杨柳 关山月 阳关三叠 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和睦友好往来的向往。 托、虚实结合等手法。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35900064】水调歌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31、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注】 鼙(p),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B “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C “孤山几处看烽火” ,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D “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E诗歌一、二句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由地面的辽阔荒远到陇山之上明星闪烁,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

    32、。DE D 项, “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 “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E 项, “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错,应该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写景,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_【答案】 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7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对接教

    33、材篇目:过故人庄(孟浩然)、 山居秋暝(王维)、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3、 饮酒(陶渊明)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标志(1)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2)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内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情感(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4)以恬淡之心抒

    34、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5)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写哀情。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西塞山 下作韦 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 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 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注】 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

    35、,历代诗人多有题咏。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爨(cun):烧火做饭。(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14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 “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花结庵而居。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的

    36、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BC B 项, “渐映”写舟行的渐进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C 项, “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_【答案】 “水似蓝” ,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整体阅读 学会快速读文教师用书.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763920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