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类型史地学报(全10册)细目.doc

  • 上传人:kpmy5893
  • 文档编号:7634528
  • 上传时间:2019-05-22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116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史地学报(全10册)细目.doc
    资源描述:

    1、 1 / 15史 地 学 报(全 10 册)出版社: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出版日期:2005 年 4 月16 开 精装 影印 20 % OFF 国内定价:4800 元人民币自“五四”开创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先河以来,其势殊不可挡。然而许多旧派传统文人出于对旧文体式惯性之依赖与偏爱,对新文化这种新鲜事物难以旋即接受,故而大举复古主义之旗,倾力维护其心目中的“正统”国学。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吴宓就曾在新文化运动之反应一文中称, “近年有所谓新文化运动者,本其偏激之主张,佐以宣传之良法加之喜新盲从者之多” ,然“物极必反,理有固然” , “近顷于新文化运动怀疑而批评之书报渐多” ,并列举民心周报

    2、、 经世报 、 亚洲学术杂志 、史地学报 、 文哲学报 、 学衡 、 湘君等统共七种刊物为证。 史地学报赫然位列其中。然史地学报确乎为反新文化运动之物哉?追本溯源,对其办报主旨的了解还需从该报的创办渊源说起。史地学报 ,顾名思义,纵论历史地理者是也。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史学在中国亦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学人自先秦以来就已对历史有着丰富的认识和理解。时至近代,学者们开始有意识地探讨历史的意义。上世纪二十年代,借新文化运动之东风,一股新史学思潮在民国初期的中国蔚然呈现。一批新型学者借助西方史学理论,对旧史学进行较之以往更为全面深刻的反思,并根据世界史学发展新趋势对史学展开重新认识。这表明中国学者对

    3、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成为中国学者全面重新认识中国史学的一个理论起点,为中国现代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直接促成了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民国初期,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民间流行的地理书籍多是着墨于人文现象的繁琐记述,科学性不强,学术界甚至存有地学究竟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当时的地学大师竺可桢科学地指出, “地理学的性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以自然科学为立足点,或出发点,按汤姆生的科学分类,地理学应列入综合科学。 ”自此中国近代地学始有雨后春笋之的势。史地新学风气日渐浓厚,时任南高史地学会指导员的柳诒征,本着“治史应知地志,以追二顾(顾炎武、顾仲禹) ”之一贯主

    4、张,同当时的地理系主任竺可桢一道,指导学生成立了“史地研究会”被誉为民国初期中国现代大学学生学术研究活动中最具学术组织性的规范化的团体。并于一九二一年协助学生张其昀、缪凤林、陈训慈、郑鹤声等在校内创办史地学报 ,刊登师生的译著作品,并面向外界同仁广为征稿。史地学报为季刊,设有评论、通论、研究、调查、教学、译述、新闻等栏,内容多为提倡中西史地学理论之研究,阐明经世史地学之旨,提倡史地教育,弘扬民族精神。这既是南高的教育宗旨,也是柳氏提倡历史教育及融合中西文化构想的实践。由是可知,如果因人论物,则以柳诒征为代表的史地学报在些人眼中或许难逃反新文化运动之嫌,抑或些许文章确有此意味。但倘若论及史地学报

    5、创刊之本意与内容主流,即决非是为崇尚传统和反对新文化。整理国故,旧学新知,兼中西之长,为经世致用之道,乃是兴国之志使然,顺理成章之事。吴宓等人视其为反新文化运动的保守主义产物,未免有失公允。而史地学报办刊数年所刊载的文章,无论从理论上还是资料上都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搜求材料之细密、剖析之微妙,令人击节。其宏观立论,微观考史,纵论2 / 15经纬,成一家言,以史地为本,却又在史地之上。更借古喻今,以外说内,一扫前人“述而不作”之习,多与时局相连。在人才培养方面,柳诒征积极鼓励学生作专题研究,撰写论文,择优选登在史地学报上。竺可桢也积极鼓励学生从中外报刊中摘录地理学最新动态,汇编为地理新资料在史地

    6、学报连载,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扩大了师生视野。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南高及后来的东南大学文史地部开创了学风笃实的“东南学派”流誉学林。并在短短数年间扶植了一大批有志于史地学研究之士,也促使很多年轻学子走上学术论坛,其中不少人在若干年后成为中华史地学坛的佼佼者。以此而论, 史地学报功不可没。通古今之考而知兴替,穷天地之变以晓易迁。 史地学报全套影印出版,对于今人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史地学研究宗旨、管窥汪洋浩瀚之史地知识理论、领略先贤博大精深之思想风貌,实属幸事。附:全十册细目史地學報總目錄第一冊史地學報第一期目錄史之一種解釋徐則陵教授11史學觀念之變遷及其趨勢陳訓慈19我國地學家之責任竺可楨教授51

    7、歷史與哲學繆鳳林教授57諭近人言諸子之學者之失柳翼謀教授73柏拉圖理想國興周官張其昀93三代海權考證繆鳳林121我國古代金屬器物之起源姜子潤143孔子適周見老子年月考顧鐵生教授149菲尼基通商殖民史王玉章155美國人之東方史觀(美國葛立芬著)張其昀譯163歐洲戰後之新形勢(竺可楨教授講)范希曾記169芬蘭述略諸葛麒譯177慧星(竺可楨教授講)胡煥庸 王學素記185歐戰大事記胡煥庸189歐史舉要王 庸193美國史學協會年會記陳訓慈譯述203第二期目錄史地研究會會員全體攝影評論中國史之宣傳繆鳳林223組織中國史學會問題陳訓慈231紀元問題胡煥榮235歷史之社會的價值陳訓慈2373 / 15對於吾國

    8、最近經濟變遷之觀察陳訓慈241專論近今史學之發展徐則陵教授245研究歷史之方法繆鳳林253不列顛帝國胡煥榮275吾國古代金屬器物之起源(完)姜子潤291少山多水之江蘇之利害談白眉初教授295研究易之國家觀景昌極303周幽王時代國家社會概況(未完)諸葛麒315漢人生計之研究柳翼謀教授331火之起源張其昀339地質學上之三大問題吳文照345譯述史之過去與將來陳訓慈349關於華府會議之表計種種張其昀譯365新聞史學界新聞六則375美國新出史書摘要377世界新聞四十則381附錄一、建築觀象臺意見書竺可楨教授405二、記錄 職員錄 會員錄407三、通訊415第二冊史地學報第三期目錄插圖北極閣全景古鍾鼎四

    9、種歐戰軍盔與炮彈評論清史感言陳訓慈15通論世界今日之重大問題張其昀譯19欽天山重建觀象臺議柳翼謀教授31史地教學中等中國歷史教科書編輯商例陸維昭35歷史教學之設備問題及其解決之方法徐則陵教授57研究蜀漢開闢南蠻考(未完)束世澄61朝鮮亡國之原因及期其能否復興之推測(未完)向 達77李考格(Lyeurgus)之法制黃應歡87波羅的三國述概仇良虎95世界氣候分區法王學素1094 / 15車戰之制之起源及其變遷(未完)王玉章115周幽王時國家社會概況(續完)諸葛麒123唐虞夏商祭祀考(未完)全文晟135古書新評讀史通與文史通義校雠通義張其昀147雜綴三月分恒星之概說陸鴻圖165南洋風土情形曾膺聯先生

    10、講吳文照記169日本之海上政策與殖民政策胡煥庸175美人研究中國史之倡導陳訓慈179世界新聞(甲)愛爾蘭問題徐則陵先生講仇良虎記183八年來魯案交涉之經過(轉載)187(乙)地理新材料191(丙)一月至三月國外大事記向 達207氣象報告本年一月至三月南京氣象報告竺可楨教授221去秋江浙濱海之兩颱風竺可楨教授223書報介紹歐戰後世界各國新形勢竺可楨教授228地學書紹介六則張其昀譯231史學書紹介四則陳訓慈譯243史地界消息史學界消息247地學界消息255調查地學考察報告湯山鄭鶴聲263選錄近世之地理觀念英國洛斯裴教授講龔登朝記269書報目錄中歐交通史目錄陳衡哲編273會務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研究

    11、會簡章277史地研究會第五屆紀事(上)279通訊本會致本校文史地部畢業同學函281史地學報第四期目錄插圖美國加州李傑觀象臺攝影六種佛象三種(南京古物保存所陳列品之一)古劍古戈(南京古物堡存所陳列品之一)評論地名譯名統一問題王學素295通論5 / 15改良陽歷之商榷竺可楨教授301清史芻議(附修史私議)柳翼謀教授315研究近世史料之一柳翼謀教授329說內行星交分陸鴻圖341朝鮮亡圖之原因及其能否復興之推測(完)向 達345蜀漢開闢荊蠻考(完)束世澄361車戰之制之起源及其變遷(完)王玉章369管老學說之比較何惟科381遊記黃河遊記(F.G.Clapp 原著)張其昀譯389古書新評讀史通與文史通義

    12、校雠通義(完)張其昀399讀書錄各國歷史所受地理之支配(J.Fairgrieve 原著)胡煥庸譯427選錄中國地質學之過去與未來(地質學會開會會長演詞)435世界新聞地理新資料二十七則439四月分世界大事記向 達461書報介紹史學書五種陳訓慈譯469地學書七種張其昀譯481史地界消息史學界消息十七則485地學界消息十五則499評叢五則505(圖際學術團體與吾國國人宜注意清宮古物所望於地質學會者吾國歷史博物館之倡導書籍目錄應注意之點)調查地學考察報告(岩山)鄭鶴聲511南京古物保存所訪問記陳訓慈519氣象報告四五兩月南京氣候報告522書報目錄中等學校西洋史參考書目523地質調查所出版書目531會

    13、義史地研究會第五屆紀事535史地研究會第五屆編輯報告539本會交換所得書報目錄541通訊章太炎先生致柳教授信(附復信)543編輯談5476 / 15第三册史地學報第二卷第一號目錄編輯導言插圖 近代大史學家王壬秋先生遺像 陝西長安縣之灞橋 長江燕子磯通論地理對於人生之影響竺可楨教授13研究近世史料之一(續完)柳翼謀教授27歐洲大學起源考張廷休35史地教育歷史教育上之心理問題徐則陵教授61特載今夏中華教育改進社關於史地教育之提案及歷史教育組地理教學組之會議紀錄65史傳地質學發達史王學素89地志上海之地理張其昀103赴濟南參與中華教育改進社紀遊韋潤珊113論文摘述文化北進說陳訓慈121氣象報告六七八

    14、三月南京氣候報告128選錄江蘇之財政柳詒徵129蒙事說略林長民133西藏旅行談索倫生141歐洲旅行中之觀察黃膺白145漸入新時代之澳大利亞洲益 鑫149調查紫金山鄭鶴聲153地學考察報告高資,香山,朝凰山孫逢吉156表解最近歐洲各國地理學進步之概況張其昀161會務史地研究會第五屆紀事(續完)169史地學報第二卷第二號目錄插圖 黃河鐵橋二幅 泰山勝迹南天門,御帳坪,水簾崖,自中天門望泰山之遠景孔林勝迹至聖墓,大成殿評論論臆造歷史以教學者之弊柳翼謀教授1897 / 15通論歷史統計學梁任公講師195藍蓋氏論歷史的政治價值(續完)顧泰來教授203地理研究院之計劃(美國 Davis 原箸)王素學譯20

    15、7史地教育戰後之德意志歷史教學陳訓慈譯223(附錄二篇:學校歷史科之目的;近世地理教員之目的)地志戰後俄德二國之現狀江亢虎先生講陸維釗紀243泰山紀遊韋潤珊253曲阜紀遊韋潤珊261讀書錄歷史地理學張其昀267各國歷史所受地理之支配胡煥庸273時事史青島接收之情形竺可楨教授講王玉章 鄭鶴聲記279新書介紹近世歐洲政治社會史陳訓慈285英國經濟史大綱張廷休295地學書十種張其昀299史地界消息史地界十三則303地理界消息十九則316氣象報告九十兩月南京氣候報告328調查餘姚魚鹽調查屠急公329表解最近歐洲各國地理學進步概況張其昀341會務本會第六屆情形彙記345第四册史地學報第二卷第三號目錄插圖

    16、梁任公先生近影評論中國之史學運動與地學運動9史地教學地理教學法之商榷竺可楨教授23通論自然環境與經濟簫叔絅教授33美國之地理學張其昀譯41研究正史之史料柳翼謀教授518 / 15唐虞夏商祭祀考(續)全文晟61特載護國之役回顧談梁任公先生83地志遊俄雜譯江亢虎先生講楊 楷筆記95人滿之印度王 庸譯101書評“中國歷史研究法糾繆”張星烺先生109讀書各國歷史所受地理之支配(續)胡煥庸117新書介紹西靈地雅(西域新圖志)張其昀123中國與伊蘭文化129美國國民史胡煥庸135新地理139史地界消息歷史界消息十四則143地理界消息十則149選錄歐戰與中國文化江亢虎先生講江章才筆記157片馬問題王龍章16

    17、1氣象報告十一十二两月南京氣候報告168書報目錄廣倉學宭出版關於國史之書目陳訓慈169美國地學社最近幾種出版物177史地學報第二卷第四號目錄插圖滇邊風景四幅通論社會學與史學之關係(美國巴納博士原箸)王 唐譯193歷史之價值(美國赫爾教授原箸)陳訓慈譯213方志之價值(英國密爾博士原箸)張其昀譯219研究赫邰民族考向 達227史地教育高級中學世界文化史綱要徐則陵教授241學地理之興趣張其昀249史傳地質學發達史(續二卷一期)王學素255地志上海之地理(續二卷一期)張其昀269杭滬定甬紹一帶紀遊鄭鶴聲281蘇祿群島趙鑑光2939 / 15時事史片馬問題研究趙祥瑗301選錄歷史人物與地理之關係丁文江

    18、317記新發現的石器時代的文化袁復禮327史地界消息歷史界消息十則(補綴二)331地理界消息十則(附錄二)339氣象報告十二年一二三三月南京氣候報告346會務史地研究會第六屆紀事355第五册史地學報第二卷第五號目錄插圖清初天文儀器 消初日晷通論史法通論劉掞藜9史地教育兌豆二君之大學地理教育觀張其昀述29研究婆羅門述柳翼謀教授41周代商業及交通金文晟51古書新評司馬遷之史學(讀史記)鄭鶴聲67讀書錄各國歷史所受地理之支配胡煥庸95論文摘述魯爾問題之面面觀莊耋璋摘述107新書介紹地理類十種張其昀譯113時事史印度現狀及其趨勢鄭鶴聲沈孝凰記123史地界消息史學界十五種127地學界八種135氣象報告四

    19、月南京氣候報告144調查地學考察報告(聚寶山)(棲霞山)鄭鶴聲145附錄對於本會之希望155雜綴俄國革命時歷史研究之狀況向 達譯12310 / 15史地界消息歷史界九則133地理界六則138譚屑古代中西交通考陳 旦141氣象報告五月南京氣候報告史地學報第二卷第六號目錄插圖張衡地動儀通論史法通論劉掞藜169研究契丹大小字考柳翼謀教授183亞洲東南部山脈河流之新解釋張其昀187希印古代交通考向 達譯209遠東問題之地理的背景張其昀譯219古書新評司馬遷之史學(附表一)鄭鶴聲247地志滇緬交界情形徐韋曼教授講王學素全文晟記275讀書錄各國歷史所受地理之支配胡煥庸節譯277第六册史地學報第二卷第七號目

    20、錄插圖尼亞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特載不魯舍拉萬國歷史學會第五次大會紀事11通論地理學之新精神張其昀29歷史之意義與研究繆鳳林33地理與國際問題張其昀39史地教學對於初級中學地理科的意見壯堯年賈 伸楊玉如41研究夏商二代學者考略周 彀63兩漢對外政策全文晟81中國史書上之馬哥孛羅考束世澄97古書新評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史記梁任公先生121選錄河南發見古物文獻叢錄139德國之文化形體學研究會頌 華14711 / 15史地界消息歷史界八則153地理界七則150氣象報告本年六月至八月南京氣象報告166史地學報第二卷第八號目錄插圖火後之本校口字房(四幅)通論近五十年歷史的討源述略張廷休譯18

    21、7清儒之史地學說與其事業鄭鶴聲203研究大夏考柳翼謀教授247商尚質證陳兆聲253儒家所言堯舜禹事爲邪真邪劉掞藜263漢代講五行者之異同王煥鑣275古書新評要籍解題之其讀法左傳 國語梁任公289讀書錄俄國雜記周光倬297譚屑錫蘭所傳之阿輸迦王佚事王煥鑣譯317世界新聞地理新材料十九則325氣象報告十二年九月十月338紀錄本會指導員杜景輝先生逝世351職員錄166第七册史地學報第三卷第一二合期目錄插圖俞曲園先生像通論史學蠡測陳訓慈19評論論以說文證史必先知說文之誼例柳翼謀先生37專件擬編全史目錄(中華教育改進社議案)柳翼謀先生43研究讀顧頡剛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的疑問劉掞藜49(附錄一)與錢玄

    22、同先生論古史書顧頡剛61(附錄二)答顧頡剛先生書錢玄同66(附錄三)答劉胡二先生書12 / 15周代教育之研究胡士瑩83兩漢大學學生考周光倬,仇良虎111史地學報第三卷第一期專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任公先生141美國國民史胡煥庸譯197世界新聞地理新材料二八則217書報介紹大戰史陳叔諒253史地界消息史學界八則 地學界八則257通訊陳叔諒君來函267附錄觀象臺更正曆時之呈文269國立東南大學民國十三年歷史地理公民學試題271史地研究會簡章287史地學報第三卷第三期目錄插圖泉男生墓誌銘縮本研究(補)泉男生墓跋格翼謀先生307通論史學蠡測(續)陳訓慈309史地教學初級中學人生地理編輯例言張其昀32

    23、1研究古史討論與顧頡剛討論古史第二書劉掞藜333討論古書答劉胡二先生書顧頡剛346研究國學應該首先知道的事錢玄同358史地學報第三卷第三期法顯玄奘西行之比較諸葛麒361答束世澄君中國史書上之馬哥孛羅質疑張星烺先生373中國婦女纏足考賈伸377發見外希馬拉雅八地之偉績劉芝祥譯387專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任公先生395美國國民史(續)胡煥庸譯433雜綴馬哥孛羅遊記導言序柳翼謀先生445世界新聞地理新材料449第八册13 / 15史地學報第三卷第四期目錄插圖棲霞山千佛岩通論清儒對於(元史學)之研究鄭鶴聲11研究古史討論與顯頡剛先生書劉掞藜35答劉胡二先生(續)顧頡剛43戰國用金廣證徐震堮55山越考

    24、劉芝祥61法顯玄奘西行之比較(續)諸葛麒75史地學報第三卷第四期王船山先生之政法思想束世澄87專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續)梁任公先生103美國美民史(續)胡煥庸譯125世界新聞地理新材料139附錄本會第八屆職員錄159史地學報第三卷第五期插圖 大同佛像 龍門佛像通論清儒對於(元史學)之研究(續)鄭鶴聲177史學蠡測陳訓慈199研究周代喪制概略汪章才223日本藤原氏與春秋世族之比較張世祿239中古大學及其精神(徐養秋教授演講)蘇 拯251誌西沙群島李長傳255法顯玄奘西行之比較(續)諸葛麒259專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續)梁任公先生271美國國民史(續)胡煥庸譯285雜綴中國史學研究論文集序柳翼

    25、謀先生301世界新聞地理新材料305通訊陳彬和君來函331第九册史地學報第三卷第六期目錄插圖 棲霞寺塔石刻釋迦受生 棲霞寺塔雕刻釋迦受樂14 / 15通論原刑上龔爾恭9研究宋元書院講學制盛朗西15奴兒幹事輯柳翼謀教授49中國歷史上之旱災竺藕舫教授講莊耋璋筆記55定海縣誌例目陳訓正61日本地理紀要張其昀75古史討論與顧頡剛先生書劉掞藜87史地學報第三卷第六冊答劉胡二先生書顧頡剛91古討史論的讀後感胡 適96專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續)梁任公先生107美國國民史(續)胡煥庸譯119最錄中國地理大辭典調查辦法王華隆131史地界消息史地界消息七則139世界新聞地理新材料151史地學報第三卷第七期插圖 浙江省人口密度圖 南宋京城圖通論論寧波建設省會之希望張其昀177歷史之知識柳翼謀先生講,黃錫康筆記195讀王船山先生讀通鑑論宋論鄭鶴聲199史律向 達譯217研究漢隋間之史學鄭鶴聲233南宋都城之杭州張其昀263日本地理紀要(續)張其昀277專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續)梁任公先生293美國國民史(續)胡煥庸譯303世界新聞地理新材料311第十册史地學報第三卷第八期目錄插圖 棲霞寺塔雕刻釋迦苦行 棲霞寺塔雕刻釋迦涅槃通論擬編中國舊籍索引例義何炳松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史地学报(全10册)细目.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763452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