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锋为什么要把做过的好事写在日记里?2012-03-02 16:50: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 中字 小字】 【打印预览】 【复制链接】雷锋日记里总是那些高尚闪光的话语,没有一句自己的“小九九”,是真的吗?在今天道德出现低谷的时候,就怀疑曾经还有那么高尚的东西存在吗?“做好事不留名,全都记在日记里”如今,有人这样调侃记录了许多好人好事的雷锋日记。既然雷锋追求的是只讲奉献,不求名利,做好事的时候都默默无闻,不留下自己的名字,为什么还要把这些事写在日记里呢?这不是虚伪吗?“我妈妈说她们小时候学雷锋比现在积极,结果班上有个小干部也总把自己做的好事都写在日记里,然后隔段时间就丢一次日记,被别的同
2、学捡到交给老师,老师看了就表扬他。”雷锋的日记里总是那些高尚闪光的话语,没有一字一句自己的“小九九”,这样的日记是真的吗?“雷锋的日记比我们的博客还光鲜亮丽呢!”有网友表示。答这是长期以来一些人质疑雷锋的重要一点,所以我们必须直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为什么会有人质疑这一点呢?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总是追求人的神圣化和绝对化,这是受到我们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有这个精神需要,我们总想找一个纯而又纯,至真至善至圣的人,但其实这种人只能存在于宗教世界,而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社会。如果我们总想超越现实,结果只能走向矛盾,看世界的方法也会扭曲。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希望雷锋的一切按我们的想像出现
3、。问题在于,雷锋是人不是神(他不过是比正常人做得更好),并且只能按照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走他自己的一生。而很多人只是以我们自己为坐标,而不是以雷锋为原点;只是以今天的价值观和标准,以我们可能未必高尚的心理,去观察和评价,结果只能苛求古人,去无限地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讲,质疑雷锋写日记这一点,就没有站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他所拥有的追求和他实现自我、求得升华的方式有切身的理解和体会。即使仅仅从日记本身来看问题,我们一些同志的观点也未必正确。首先来看什么是日记?日记是一个私密世界,是将自己的行为、思想以这样一个特殊方式保留下来,这原本就不是一个昭告天下的东西。假如雷锋不因公去世呢?他未必每篇拿出来
4、让别人看,也未必知道日记会为自己换得什么。我们很多人都写日记,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想用日记来表现自我。如果我们把低俗的记录就认定是私密,而高尚的记录就是给别人看,是沽名钓誉,那逻辑上未必恰当。其次,我们看人为什么记日记?实际上人们记日记就是为了寻求一个特有的私密空间,获得精神的归宿,甚至是获得自我褒奖的一种途径,还有就是矫正自己。大家比较熟悉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一句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来谈谈他说他“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个“回首”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脑子里的记忆
5、,另一种就是笔下的记忆。所以我们这样讲之后再来想想日记,其实如果我们认定它是一种自己回顾人生、对人生经历的一个记录,似乎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对一种记录方式去质疑。用脑子记下来就不是一种张扬,只要变成日记就成为问题,这样想似乎也存在逻辑问题。与其说质疑雷锋日记这种方式,不如说是质疑那个时代的雷锋是否有那么高尚。想一想雷锋的家世,看一下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出现雷锋式的高尚是有可能的,那时有很多的英雄,那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所以,我们不能在今天道德出现低谷的时候,在人们远离崇高的时候,就怀疑曾经还有那么高尚的东西存在。最后,我们需要做出一个结论:我们应该怎样看雷锋日记?毛泽东主席
6、看过部分雷锋日记之后说过,雷锋懂点哲学。这一点就能让我们思考很多。不管雷峰当时怎么想,只要展示出的是美好的心理和道德行为,并且在启发人、影响人,那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说一句话:如果没有雷锋日记,雷锋会逊色很多,他不会更多地感染我们、感召我们、启发我们,日记让雷锋更光彩。(公方彬口述 张棻整理)本报记者 张棻议民警吕宏伟:雷锋日记中极个别日记确实存在“ 漏洞 ”,但是这些漏洞并不影响雷锋确实做了许多好人好事的事实!我不隐瞒看法,人无完人! 孤猩北漂族: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都写在日记里。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感谢信总能送到车队里。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摄影师总能拍到你。 爱得头大:雷锋
7、 7 岁就成了孤儿,是党和政府养育了他。让他上学、当工人、当兵,然后在部队上成为出类拔萃的好战士。他对党的感情,发自肺腑,他对他人和社会的感谢,充满真诚。这些独特经历,在普通人看来,雷锋日记或多或少有一点点“高调”。但是,我说:真诚,就是敢于面对自己的灵魂说话。 J234今天是学习雷锋日,每年的这一天,许多单位、个人都会组织、参与一些学雷锋活动。但近年来,也有不少人开始发觉“活雷锋”越来越难当了,更有人发出了“好人难做”的感慨。昨日,导报记者对“做好人难不难”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体验式的采访,结果顺风车遭十几人拒绝,仅一人愿借手机。 (3 月 5 日海峡导报)学雷锋已经 48 年了,想当初社会上
8、学雷锋运动轰轰烈烈,人人争当学雷锋标兵,可如今“活雷锋”难当,其折射出的社会信任危机和道德感的缺失,值得我们反思。“活雷锋”难当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它只是社会信任危机(人与人、民与官和民与商等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这与当今的社会转型、个人自由选择空间扩展,人与人打交道的风险度增加有关。致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信任感和文化价值观缺失:看到食品,就会想到中毒;看到微笑,就会想到陷阱;踏上大桥,就会想到坍塌;走进医院,就会想到误诊;使得好人做好事缺乏愉快感,变得犹豫不决;信任危机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环境污染 ”。信任对于社会生活,就像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重要。 “活雷锋”难当也反映出如今社会
9、上雷锋太少的问题,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好人难做,但坚持做好人”的思想和行动,还像 60 年代初那样人人学雷锋做好事,形成一种社会氛围,哪“活雷锋”还难当吗?重建社会信任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需要公民的整体觉醒,通过加强对公民道德诚信教育,每个人都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诚对人,以善待人,明礼守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引导人们通过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反思来消除其社会信任危机。同时用建立社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来保证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的改善和提高。3 月 5 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 44 周年纪念日。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究竟该怎样学习雷锋才能使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究竟该学习雷锋什么
10、,才能够吸引青少年,让青少年容易认可雷锋的精神价值,这是如今学习雷锋需要我们迫切思考和解决的新问题。过去,我们提倡学习雷锋精神,时尚生活 3 月 5 日走形式,即使淡忘了雷锋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让雷锋的多样精神渗透到青少年的骨髓里,从而变成自觉的行动,是学习雷锋的更高形式和更好效果。对于成功,一些青少年往往更容易片面理解为追求物质、金钱和权利的成功,而很容易否认和忽视非物质和权利的成功,雷锋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活得很纯粹,很高尚,很洒脱,很轰轰烈烈,他的言行超越了庸俗和低级,他是最彻底的思想和行为践行者,这样的人生比金钱和权利的成功更有积极的意义,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对推动文明社会前进的步伐
11、更有推动力,这就是对成功雷锋的新阐释。雷锋虽然老了,雷锋精神在一些人眼里也许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如果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研究雷锋的学者和爱好者,能够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雷锋,挖掘雷锋精神蕴涵的时代属性,从而容易让青少年接受,那么,就不怕雷锋精神的消失,就不怕雷锋精神离我们太远,关键是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雷锋精神的多样性价值,推广雷锋新精神,学习雷锋新精神,用新阐释来打量老雷锋。曾记否,我们自小被教育要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名”,扶老奶奶过完马路,都要说上一句“我是红领巾” ;曾记否,每年的 3 月 5 日前后,我们都会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擦玻璃扫地洗头发。曾记否,我们
12、小学就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那个年代,物质不甚丰富,但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雷锋就是一个全民偶像和精神标杆。掐指一算,“雷锋” 已经学了 50 年。1963 年,毛主席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每年的 3 月 5 日就被定为“学雷锋日”。50 年弹指一挥间。“雷锋精神”见证了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伴随着几代人的岁月转换上世纪 60 年代,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席卷全国,“雷锋”成为美好的化身,雷锋精神也成了“真善美”的象征;70 年代,在特定历史时期中,雷锋精神成了“爱憎分明”的化身,“ 对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80 年代,邓小平重新诠
13、释“雷锋精神” 为“ 不但要学习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还要学习“刻苦钻研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钉子精神”;90 年代,经济改革进入高潮,雷锋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91 年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雷锋精神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而走入 21 世纪,有人问:我们还用学雷锋么?有人说:学雷锋已经过时了!可细细想来,事实并非如此。雷锋精神之所以能穿越时代,就因它并不是一个僵化呆板的道德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坐标。人们在对雷锋精神传承接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吐故纳新丰富完善。历经 50 年岁月的洗礼,雷锋精神已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象征,
14、一如不灭的火把,点亮人间。正如胡锦涛指出:“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50 年弹指一挥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已经意气风发地走进了新时代。然而,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在享受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时,精神缺失道德滑坡也接踵而来。2 岁女孩被碾压,18 路人视而不见;害怕被讹诈,老人跌倒无人敢扶;担心被挪用,慈善捐款越来越少;因为压力大,高中男生哑铃弑母我们越来越害怕孤独,却不愿给予更多信任。我们越来越渴望温暖,却习惯了冷漠相对。我们极度憎恶熟人社会的各种潜规则,却在面对问题时习惯性找个熟人,哪怕帮不上忙,也图个心安。我们非常抵触医生收红包,却在自家亲人住院时,偷偷
15、塞出几个,也是为了图心安。为何?因为,我们没有安全感。于是,有人说雷锋叔叔已经走远。道德焦虑与精神危机中,我们不断发出对雷锋精神的呼唤。正如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表示,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助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激扬人们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曾经有人调侃“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如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提出“把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这下雷锋叔叔就有了“ 常住户口 ”。他的名字,将永远写在春天里;他的精神,将永远在空中飘扬;他的身影,将永远在你我身边看,那个艰难蹬行“支教三轮” 的
16、白方礼老人;看,那个始终走在学雷锋前列的“雷锋班”;看,那个向小悦悦伸出援手的陈贤妹;看,那个双臂救下坠楼儿童的“最美妈妈”;看,在本市红十字会注册的近 20 万志愿者即便困惑着,但人们从未放弃过对“真善美”的追求,也从未忘记过自始不变的期盼:“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本报评论员李国惠今天,我们如何认识雷锋和雷锋精神?点击:39 回复:5 作者:鄱阳湖候鸟 发表日期:2012-3-11 18:54:00 回复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
17、民服务是无限的。”50 年前,雷锋因为在工作中勤奋努力,在生活中热心助人,成为道德模范和“助人为乐” 、“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而就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同时,一些不同的声音也随之而来。雷锋的照片是不是“ 摆拍”的?雷锋捡粪论斤称?雷锋捐款哪来的钱?等等,这里面有一些是单纯的事实争论,但也不乏通过解构雷锋来制造议题、将其污名化的倾向。与此同时,还有一种不同声音也在为我们还原雷锋,呈现其作为“潮流先锋”的另一面。回顾雷锋 22 年的人生,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
18、毛泽东选集在这些五六十年代的时尚生活里,雷锋多了些美,多了些人性的柔软。作为榜样出现的雷锋,自然带着一些历史的痕迹。他的一言一行,是那个时代精神价值的浓缩与写照。无论如何,“雷锋精神” 本身所展现、所传递的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些积极坚定、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至今依然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雷锋的“ 高大全” 的形象,可以被还原得更人性化。但无视“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核,在 50 年后的今天去鼓噪一些毫无意义的论点,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作为
19、符号的“ 雷锋” 是一个时代所追求的价值观缩影,作为标杆的“雷锋精神”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读、发扬传承的价值议题。带着时代印迹的雷锋,并不妨碍“雷锋精神”与时俱进。“雷锋精神 ”是中国人所具有的善良和美好的品质的象征,也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的情感的象征。当“ 最美妈妈 ”吴菊萍挺身接住坠楼女童,母爱背后的大爱感染着我们;当“ 最美女孩 ”刁娜用自己的一条腿换回一条生命,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再次沉思;当“ 爱心婆婆 ”陈贤妹救起了被碾压两次的小悦悦,道德的良知向我们呐喊。在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精神文明屡受挑战的现实语境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是把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延续了千年的善良和美好与现代人对美德和精神境界的追求结合起来的集中表现;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则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养成,不断加固我们那道脆弱的社会道德文明防线。信仰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命题。时代的迷茫与问题,需要我们自己来正视解决。正如有评论所说,雷锋精神所代表的一种人生追求、价值探问和德性实践,既是个人的,也是普遍的,既可以安顿一个人的心灵精神世界,也可以成为时代性、群体性的心灵依托。这正是雷锋精神的超越性价值所在,成为时代的精神基座,也正是今天仍然推崇和呼唤雷锋精神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