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类型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微案三 多重比对.doc

  • 上传人:HR专家
  • 文档编号:7633822
  • 上传时间:2019-05-22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1.10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微案三 多重比对.doc
    资源描述:

    1、1微案三 多重比对微点突破一 比对词语例 1 比一比,在选项和选段中勾出表述不一致的词语。答: 剖析 原文中的“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说明“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存在过,并且原先是处于重要地位的,后来逐渐处于次要地位了。选项中“从来就没有”的说法与之相悖。技法透视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进行比对,就能迅速排除部分选项。2针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人读礼记 ,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

    2、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 “足容重” ,步履要稳重;“手容恭” ,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 ,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 ,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 ,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 ,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 ,不喘大气;“色容庄” ,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 ,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 ,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 ,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 ,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将上堂,3声必

    3、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 ,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儳言” ,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 ,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 ,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

    4、身旁陪坐, “先生问焉,终则对” ,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节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C 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 “毋剿说,毋雷同” ,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

    5、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D 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答案 C解析 “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有“总是”“处处”的修饰;“发扬创新精神”错,不符合文意。微点突破二 比对关系例 2 比一比,在选项和选段中勾出表述不一致之处。4答: 剖析 原文第三段中说“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 。选项中的“不需要加工讯息”显然与原文不符。技法透视比对关系就是比对

    6、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

    7、,是否有强加、倒置等问题。56针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王汐朋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 、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仁

    8、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动物生态伦理的政治化,是古代中国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7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 “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方才会有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 ,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早期中国对

    9、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 大戴礼记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毛羽介鳞)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平行的双层世界又有垂直的投射关系,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义上,四灵象征从一般动物抽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格。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类与万物的关系,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深化的过程,首先认识到两者的截然不同,然后才认识到两者的本原一体。B人类对动物的同情出自思维深处的默会体认,它是一种超越

    10、语言的、不假思索的直接认知,中国哲学中将它称作“良知” 。C只要默会体认到动物与人类“浑然同体” ,具有同样的感受,生命同等重要,就会对动物产生发自情感深处的恻隐之心。D人类不仅给各种动物赋予特定的道德品性,而且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之中,这是早期中国对动物道德化的一个特点。答案 C解析 弄错条件关系。原文是“只有才会” ,选项变成“只要就会” 。在表条件关系的句子里, “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只要”表示必要的条件,并不否认别的条件能够产生同样的结果。微点突破三 比对依据及结论例 3 比一比,在选项和选段中勾出表述不一致之处。8答: 剖析 倒推失当, “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 ”错。王国维

    11、的原话的意思是,有些历史学家“疑古” ,虽然怀疑精神可取,其实是由于未充分处理古史材料,但这并不表示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 。技法透视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论述类文本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意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9针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通常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当我们说一件东西有内在价值时,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值得重视和追求,而说一个东西具有工具价值时,它的重要性体现于它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是内在价值,还是工具价值?不同的思考可导致不同的结论。比如,同样主张保护自然

    12、环境与濒危物种,有些人看重的是自然物种的工具价值。对于曾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到最后只留存少量样本的天花病毒,他们更倾向于销毁。虽然天花病毒样本可能包含有某种遗传物质,可以帮助人类征服癌症、艾滋病之类的疾病,但万一实验室发生破坏性事故,导致天花病毒样本失控、蔓延,人类几百年来的努力就会毁于一旦。对他们而言,一个物种的灭绝,最多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少了一种手段而已。然而,重视自然物种内在价值的人,对于一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他们认为,天花病毒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物种,本身就具有保存的价值,至少人类没有权利故意销毁一个天然物种。又如,有人把肉体快乐当作一种内在价值来追求,也有人认为肉体快乐

    13、仅仅是幸福的一个条件、一种手段。对于前者,肉体快乐作为幸福的内在部分,其作用是无法被别的东西取代的;对于后者,肉体快乐的作用通常是可以被别的东西取代的有时恰恰只有放弃肉体快乐,才能得到他们所理解的那种幸福。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密不可分。一方面,目的支配手段,高于手段,但并不是任何手10段都可以用来实现一个目的,不能借口目的正当而滥用不正当手段,更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手段而放弃目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是人类进步的根本目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正是为了要消灭武器而拿起武器,为了要消灭战争而不得不进行战争。但是,即使在进行正义战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虐待俘虏,不能从肉体上消灭已经丧失战斗力的敌人

    14、。另一方面,离开了手段的目的是抽象的、空洞的,因而是不真实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就在于实现目标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历史条件和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论证。(摘编自张天飞、童世骏哲学概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件东西如果有内在价值,就值得重视与追求;但如果人们只看重它的工具价值,必要时它就有可能被舍弃或替换。B重视天花病毒内在价值的人,认为人类不能故意销毁它,在他们眼里,天花病毒具有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内在价值。C当自身的肉体衰老、得病时,那些把肉体快乐当作内在价值来追求的人,很有可能比只看重其工具价值的人更加难过。D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

    15、处这一目的,既不能排除必要的战争手段,又不能把战争凌驾于和平之上。答案 B解析 B涉及第二段相关文字。 “天花病毒具有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内在价值”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这个结论。A.涉及原文第一段“当我们说一件东西有内在价值时,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值得重视和追求” ;“人们只看重它的工具价值,必要时它就有可能被舍弃或替换”涉及下一段, “舍弃”与下文的“天花病毒样本”有关, “替换”与下文的“肉体快乐的作用通常是可以被别的东西取代的”有关。概述正确。C.“把肉体快乐当作内在价值来追求的人,很有可能比只看重其工具价值的人更加难过”属于内容的推断,后半句的推断源于“重视自然物种内在价值的人,对于一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 。也可从“肉体快乐作为幸福的内在部分,其作用是无法被别的东西取代的”的论述中推出。D.涉及原文第三段“并不是任何手段都可以用来实现一个目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是人类进步的根本目的” ,转述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微案三 多重比对.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763382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