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战略研究_李巍.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631547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战略研究_李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战略研究_李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战略研究_李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战略研究_李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战略研究_李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战略研究_李巍小城镇建设 37李 巍 王生荣 李得发 张 惠摘要: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影响全局。西北高寒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具有特殊性,准确把握西北高寒民族地区现阶段城镇化的客观现状,理性推断未来城镇化演进的趋势,进而制定切合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促进西北高寒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基于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个案研究,从实证调查分析切入,总结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与总体特征,并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西北高寒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甘南藏族自治州整体上属

2、于我国青藏高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圈域,处于汉藏经济系统前缘,农牧经济长久地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的时间持续较长,城镇的发生和兴起多与宗教、行政、军事等因素有关,单纯依靠经济和商贸力量促使的要素流动与聚集,进而形成的城镇极为罕见。这样的历史延续和传承,致使甘南藏族自治州目前各级城镇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宗教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经济职能和现代服务职能相对较弱。同时,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中,与发达地区的都市带和都市连绵区相比,甘南藏族自治州代表了一个特殊的城镇化类型区,腹地经济以农牧为主体,同时资源环境保障能力较弱。本文选择甘南藏族自治州这个典型区域,探讨在面临较多约束因素、缺乏明显优势支

3、持的环境下,区域城镇化的时空演进特征,以及空间功能组织的优化途径,以期为西北高寒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一、研究区概况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位于甘肃省南部,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与陇南市、定西市毗邻,南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交界,西连青海黄南、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北靠临夏回族自治州,东西长 360.7km,南北宽 270.9km,土地总面积 3.83 万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 8.42%。甘南州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积石山、西倾山、岷山由西向东蜿蜒。全州平均海拔 3000m 左右,年均气温1.7,无霜期 120180 天,年降雨

4、量 400800mm,区域气候复杂多变,常有冰雹、干旱、霜冻和春季风雪等灾害发生。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七个县和合作市(见图 1) ,是全国 30个民族自治州、10 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州内有藏、汉、回、土、蒙等 24 个民族,总人口 68.92 万,其中藏族人口占 55.60%,农牧业人口占 80.2%。全州作为青藏高原东缘地带的落后民族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及同类民族地区平均水平,全州有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 32.15 万人。2011 年全州农牧民人均收入2383 元,居全省 14 个市、州和全国 10 个藏族自治州的后几位,临潭县、卓尼

5、县、舟曲县、夏河县和合作市 5 个县(市)被列入国家扶贫重点县。根据相关经济学理论对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准,可以得出全州仍然处于传统经济阶段,属于城镇化进程中从前期向中期过渡的初期阶段时期。因此,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非常薄弱,城镇化发展的难度非常大。二、甘南州城镇发展的特殊环境背景(一)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我国经济中心,不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的重点区域甘南州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甘肃省西南部,经济发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战略研究图 1 研究区概况Urbanization38 小城镇建设展水平较低,且远离我国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的距离

6、均在 2000km 以上,故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属于我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非重点区域。(二)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南缘,是甘青宁农牧交错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甘南州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在气候区域类型上属于青藏高原地区与中温带东部地区、暖温带东部地区的过渡区,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甘青宁农牧交错区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甘南州 4.5 万 km2的面积中,草原面积占 70.3%;总人口中,牧民人口占 40%;全州国内生产总值中,畜牧业产值占 31.64%;农业产值中,畜牧业产值占 60.3%;农业增加值中,牧业增加值占 55.08%;牧民人均纯收入 8090%来自牧业。(三)地处甘肃西南部,属

7、兰州都市经济圈向西南辐射的前缘地带依托都市经济圈,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既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也是我国一些发展较快地区的成功经验。甘肃省省委、省政府在统筹考虑甘肃区域经济发展与兰州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大兰州都市经济圈的构想,形成以兰州为轴心,以交通时间为半径,以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为取向,构建“两圈五带”的兰州都市经济圈空间格局。在兰州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中,甘南州距离兰州较远,处于兰州都市经济圈的外围边缘地区,属于兰州临夏甘南的经济协作带,是兰州都市经济圈向东南、西南方向扩散的前缘地带。(四)兰州临夏甘南九寨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中转点在中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甘南州被列为限

8、制开发区,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受到限制,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旅游业被称为世界无烟产业,其发展不仅能创造财富,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甘南州位于我国青藏旅游区和西南旅游区的结合部,是入藏旅游的重要门户。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过渡性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赋予了多元化旅游资源,为开发多种新型旅游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旅游资源原生态特性非常突出,有强大的吸引力;3.人文旅游资源品位高,具有区际比较优势;4.原生态藏族文化资源与原生态自然旅游资源组合优势明显。三、甘南州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及其特征分析(一)甘南州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建国以

9、后,根据甘南州城镇水平变动的情况,可将甘南州人口城镇化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政策指令导向型发展阶段(19491978 年) 。19491959 年,随着甘南州各级政权组织的建立和国家对甘南资源的开发,大批外地工人和技术人员来甘南工作,形成了甘南州城镇化的第一个高峰,50 年代甘南州净迁入人口 37218 人;19601963 年,为了度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甘南精简职工队伍、动员城镇居民返回农村,大量人口外迁;19641978 年,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由1964 年的 7.19%增长到 1978 年的 12.16%。2.自主流动发展阶段(19791

10、992 年) 。由于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城镇迁移、聚居速度加快使得城镇容量增大,全州的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1992 年甘南州的城镇化水平达到 15.78%。3.经济推动发展阶段(19932010 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户籍制度的逐渐宽松,为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平台。1997 年合作市的建立,更是促成了甘南州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至 2010 年甘南州城镇化水平为 22.90%。(二)甘南州城镇体系发展现状河流和交通线的分布是控制甘南州城镇空间分布的两个基本要素,引导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2011 年末,甘南藏族自治州共有 1 个县级市,7 个县城、15 个建

11、制镇,形成了以合作市为中心、以县城为次中心,以乡镇为主要构成单元,以国道和省道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纽带的城镇体系分布格局。规模大于5 万人的城镇有 1 个(合作市) ,2.55 万人的城镇有 1 个(临潭县) ,1.22.5 万人的城镇有 3 个(夏河县、迭部县、舟曲县) ,0.21.2 万人的城镇有 7 个(碌曲县、玛图 2 甘南州现状城镇规模等级Urbanization 城镇化研究小城镇建设 39曲县、卓尼县、冶力关镇、新城镇、木耳镇、扎古录镇) ,小于 0.2 万人的城镇有 11 个(见图 2) 。(三)甘南州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分析1.城镇化的“量”有所提升,但城镇化的总体水平较低从甘南州

12、与甘肃省、中国和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变化情况来看,甘南州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中国和甘肃省的城镇化水平,且城镇化率与甘肃省、中国的差距不断拉大,说明甘南州的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甘南州城镇化水平从 1978 年的 12.16%提高到 2010 年的 22.90%,城镇化的年均增长率为 0.34%,远远小于同期甘肃省 0.68%(1978 年 14.39%,2010 年 36.12%)和全国 1.00%(1978年 17.90%,2010 年 49.95%)的年平均增长率,致使甘南州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和甘肃省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从1978 年的 5.74%和 2.23%,分别扩大到 2010 年的 27.0

13、5%和13.22%。2.城镇数量少、规模小,规模结构不合理在甘南州现有的城镇中,只有一个城市(合作市)非农业人口达到 2.55.0 万,人口在 1.22.5 万的城镇有两个(夏河拉卜楞镇、迭部县电尕镇) ,人口在 0.21.2 万的城镇有六个(舟曲县城关镇、临潭县城关镇、卓尼县柳林镇、玛曲县尼玛镇、碌曲县玛艾镇、临潭县新城镇) ,其他都是人口在 0.2 万以下的建制镇,有六个建制镇的非农人口不足 1000 人,城镇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对区域的带动能力不足。3.城镇职能结构单一,且上下自成体系甘南州城镇职能结构分成三级,即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县城大部分以行政管理型、农

14、业服务型职能为主,腹地多为农业经济区域,由于城镇规模较小、产业特色不明显,难以发挥其在县域经济中的集聚和扩散作用,促进城镇职能的多样化发展。建制镇工业尚未成型,商业不发达,大多以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为职能。甘南城镇职能以政治文化职能为联系,以行政关系为纽带。县城和其他镇接受中心城市政治文化职能的扩散,低层次城镇接受高层次城镇职能的扩散;反过来,中心城市、高层次城镇又为低级城镇提供指导和服务。4.城镇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交通、地形指向性特点受复杂地形和历史发展影响,甘南州城镇空间布局表现出明显的交通、地形指向性特点。城镇主要沿213 国道、313、312、306 省道以及其他交通干线呈相对密集的

15、线状分布;同时,甘南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形错综复杂,河谷地区是城镇建设的精华地区,在现状的 16 个城镇中,有 12 个沿河流分布,占总数的 75%。就城镇密度而言,呈“北密南疏”的状态,北片包括合作市、夏河、碌曲、卓尼和临潭,分布了城镇体系中的3/4 的城镇,其余三县(玛曲、舟曲、迭部)城镇分布稀疏。四、甘南州城镇化发展的道路选择与战略构想(一)甘南州城镇化发展的道路选择甘南州生态环境脆弱,单位面积环境容量狭小,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宗教文化的特征对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有特殊的影响,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较多。城镇化发展不能超越腹地资源供给的“有限

16、性”和生态环境承载的“阈值” ,只受利润驱使而忽视腹地资源供给“有限性”的传统城市化路径必将导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致使甘南州陷入无序化与非持续性。因此需要结合甘南州特殊的城镇化基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框架内构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型城镇化路径,以强化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依据甘南州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定位,立足甘南州实际情况,按照“科学规划、因镇制宜、突出特色、梯次推进”指导思想,以促进农牧区人口城镇化转移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走特色化、集约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甘南州城镇化发展应以提高城镇质量为主,而不应该单纯追求数量的扩张,追求单纯的城

17、镇聚集效益而忽视腹地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则必然导致甘南州城镇化进程低效甚至失败。因此,未来甘南州城镇化发展道路应选择“内涵挖潜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道路,以特色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模式、生态旅游型城镇化模式、宗教文化型城镇化模式为主要选择类型。(二)甘南州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与对策1.发展特色化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甘南州产业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处于以畜牧农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阶段,传统产业经济发展始终是甘南州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与动力。不仅如此,甘南州城镇发展的历史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由现代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自然而然导致的城镇化,当地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人口城乡及其空间迁移模式、经济要素的聚集与

18、扩散等问题,在甘南州都具有极大的特殊性。Urbanization40 小城镇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和区域生态发展的基本理念,结合甘南州整体上处于限制开发区的基本功能定位(国家和省域层面) ,促进甘南州产业经济发展逐步由传统畜牧农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将是甘南州城镇体系发育与完善的基本物质支撑;促进甘南州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双赢兼顾,将是甘南州区域经济社会体现比较优势原则和符合甘南州实际的新兴产业选择。2.构建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城镇体系通过分析甘南州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各级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和交通运输条件等现状基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规

19、模适度、层次分明、由“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一般镇+重点村+中心村+基层村”构成的城镇层次体系。打破地区之间和城镇之间的壁垒,增强经济社会联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各地区、各城镇之间合理流动,有重点、有选择、有次序地发展现有城镇,强化一个中心城市(合作市) ,扶持两个片区中心城镇(尼玛镇和电尕镇) ,优化五个县城(拉卜楞镇、玛艾镇、柳林镇、临潭城关镇、舟曲城关镇) ,培育三个重点城镇(郎木寺镇、冶力关镇、王格尔塘镇) ,完善一般建制镇和乡镇,强化对游牧民定居点的培育,构建和谐、有序的城镇体系(见图 3) 。使各级城镇体系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3.优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甘南州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

20、经济转变阶段,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将持续较长时间,极化效应仍将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要选择州内发展基础和潜力较好,区位条件较为优良的区域作为甘南州的重点发展区域,聚集州内主要的人口、城镇、产值等经济要素。甘南州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主廊道,除了组织区域内部的空间联系与交流外,更重要的功能是连接区外更高层级的发展中心。在空间结构上,向北要加强甘南州与兰州西宁都市经济区的联系,向南拓展与成都重庆都市经济区的往来。依托一个“主廊道” (以国道 213 为依托的主要发展轴线) ,发展两个“联系束” (以省道 313 和省道 306 为依托的两条次要发展轴线) ,组建三大“经济区” (合作综合经济区,包括合作

21、市、夏河县、碌曲县、卓尼县、临潭县一市四县;玛曲生态经济屏障区;舟迭生态农业经济区,包括迭部县和舟曲县) ,服务于一个“总功能” (生态服务功能) ,全面推动甘南州城镇化发展进程,进而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五、结语甘南州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未来城镇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处于城镇化低水平缓慢发展阶段的“经济规律”的双重约束。在未来城镇发展中应根据甘南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甘南州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走“内涵挖潜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道路,选择特色产业带动型城镇化模式、生态旅游型城镇化模式、宗教文化型城镇化模式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22、同时,甘南州的城镇发展还需要优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使其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相适应。根据甘南州城镇发展现状,构建由“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一般镇+重点村+中心村+基层村”构成的城镇体系,提升和完善各层级城镇的服务职能,发展特色产业,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使城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各级中心城镇的综合实力,促进区域整体城镇化水平提高,逐渐缩小甘南州与全省和全国之间的差距,并最终形成一个“主廊道” 、两条“联系束” 、图 3 甘南州城镇体系规划 图 4 碌曲县城风貌Urbanization 城镇化研究小城镇建设 41三大“经济区”和共同服务于一个“总功能”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参考

23、文献:1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南州志G.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2林燕.城镇化进程中的藏传佛教世俗化研究以甘南藏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9.3李志刚,段焕娥.西北高寒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农牧业发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地理科学,2005,25(5):551-555.4李巍,王录仓,李得发,等.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R.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2011.5陈刚,金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研究述评J.北方经贸,2005(4):12-14.6石玉亭.构建兰州都市经济圈是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J.甘肃行

24、政学院学报,2007(2):4-5.7王姝,石培基,李巍,等.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2):50-51.8张来成.人口流动与甘南藏区社会转型J.发展,2006(3):34-36.9陈彦光,周一星.城市化 Logistic 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其空间解释对 Northam 曲线的修正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5,25(6):817-822.10张华.甘肃省各市州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基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视角D.西北师范大学,2009.11甘肃日报.甘肃城镇化水平从初级发展阶段提至快速发展阶段EB/OL.http:/ 2012-08-10/2012

25、-09-13.12刘雪萍.中国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2.13侯成成,赵雪雁,张丽,等.生态补偿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50-61.14杨宇宏.对甘南州畜牧业产业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0-96,113.15王录仓,李巍.高寒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研究设计以甘南藏区为例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1(2):8-11.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以陕西省蔡家坡地区为例J.城乡建设,2012(2).5宋琳.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 GIS 的人均 GDP 空间分布模式研

26、究J.测绘科学,2006,31(4).6王丽.基于地图代数障碍距离变换的空间引力模型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4(1).7周加来.城市化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概念辨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5).8孙中和.中国农村城镇化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博士学位论文,2001.9李祖革.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建设,2003(5).10王媛,周霞.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2003(9).11高春勇.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天津经济,2001(11).12樊新生,李小建.基于县域尺度的经济增长空间自相关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经纬,2005(3):57-60.13Luc A.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J.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5,27(2):93-115.14Robert M.Solow.Growth Theory:An Exposition.Clarendon press,1990.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上接 36 页)Urbaniz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