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ah网络文化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探析.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630377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2.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ah网络文化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ah网络文化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ah网络文化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ah网络文化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探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ah网络文化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探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et culture and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public spiritT3,pe of Degree 堡垒亟皇盟i鱼亟曼g!曼星Discipline(Type of Professional Degree) 丛墼i墨堕!h曼Q型Candidate gh堡坠QiStudent Number 1001 1305012Supervisor and Professional Title YuXucai ProfessorPractice Mentor and Professional TitleSchoo

2、l School of MarxismUniversity H坠廷垒塾堕坠iy曼!墨i鲤Ql墨堡i曼坠堡曼垒娶鱼!星曼h堕Q!QgY万方数据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陬渡 日期:训弓年厂月2,o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3、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砾谚导师签名:、易吃多才Et期:动哆年,月弓口日日期:劢哆年j月订日万方数据摘 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逐渐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因素之一。网络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大学生能够具有关怀、奉献、责任、互助友爱的公益精神、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可见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

4、的要求。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通过对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及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路径的研究,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群体奉献、友爱互助等精神,促进了大学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也提出了新的研究客体和范围,实现了公益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拓展。笔者在具体撰写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进行了理论研究。本文具体从五方面对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进行了探析:第一部分导论,论述了本研究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步骤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通过对有关网络文化的参考文献进行归类整

5、理归纳出网络文化的涵义与特点,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公益精神重要文献进行梳理和研读,结合大学生自身群体及时代的新要求,对大学生公益精神也进行了定义,大学生公益精神就是指培育大学生群体奉献、团结友爱及互助协作的精神;其目的在于激发大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唤醒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个体正价值和社会正价值。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积极影响进行了理论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社会正价值”进行了思考。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个体负价值和社会负价值。首先思考研究网络文化自身所固有的一些内容和性质对大学生个体的公益精

6、神培育产生了的消极影响,其次思考研究这些消极影响对社会产生了的负价值,如不利于社会公益交往模式的有效构建。第五部分在前两部分正负价值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力求扬长避短。具体从高校公益教育资源、网络公益文化本身、社会公益教育的资源、大学生自我公益教育能力四方面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进行了理论阐述,力求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个体正价值和社会正价值的充分发挥。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万方数据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network ISgradually i

7、ntegrated into the daily life of university students,helps students tobroaden one-S horizon,growth of knowledge,become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colleg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and behavior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network era,the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8、puts forwardnew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which requires students to have caring,dedication,responsibility,mutual love and public spirit,values and personality,the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visible network culture with the foster public spirit ofCollege studentsNetwork culture and the stud

9、ents cultivate public spirit of studentsthrough the public spirit and public spirit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y,canhelp students form groups of dedication,fraternity spirit,promoting the healthy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At the same time,the new research object and scopeof the network cu

10、lture and the students cultivate the public spirit,realize theexpansion of public research field and directionThe author in the writing processus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interview method,comparative study methodand other methods of network culture and cultivate public spirit of college stu

11、dentswas studiedFrom five aspects of this article on the Internet culture and the exploration of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public spirit: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describes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research ideasand research methods,stepsThe second p

12、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network culture medium and the public welfare spiritSorted that meaning and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ulture through the network of cultural references,followed by sorting out and studying the important literature on the domestic andforeign public spirit,combi

13、ned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of theirown groups and ageon College Studentspublic spirit are defined, studentscultivate public spirit refers to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solidarity,dedicationand mutual cooperation spirit;its purpose is to arouse students find in helping otherssp

14、irit, wake up students social awareness service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enetwork culture to cultivate public spirit of students individual positive value andsocietv valueO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etwork culture on College Studentspublicspirit was discussed in theory,on the basis of the”network

15、culture society on万方数据College Studentspublic spirit ij value”of thinkingThe fourth part focuses on thenetwork culture on the individual negative value and social negative value tocultivate publ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First think about the influence of somenegative content and properties of netw

16、ork culture inherent public spirit on CollegeStudentscultivation has a negative value,then think of these negative effects on thesociety produced,such as not conducive to effective construction mode of socialpublic welfare associationThe fifth part based o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luefull demons

17、tration of the first two parts,in order to avoid。Concrete from the publiceducation resources,network public welfare culture itself,social public educationresources,college studentsself education ability in network culture of College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spirit cultivation of the sp

18、ecific path wasdiscussed in theory,to the network culture iS the individual value of positive valueand society give full play to the public spirit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Keywords:Network culture;College studentspublic spirit;Cultivate万方数据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1选题缘由112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2121

19、研究现状2122研究意义713研究思路、步骤与研究方法8131研究思路8132研究步骤。8133研究方法814本文创新之处9第二章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与特征21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1211网络文化的内涵11212网络文化的特征1222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与特征14221公益及公益精神的内涵14222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16223网络时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特征17第三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正价值3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个体正价值19311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19312有利于唤醒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20313有利于督促大学生公益行为的践行2032网络文化对大

20、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社会正价值21321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公益文化的建设一21322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公益事业的建设22323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公益社会的建设22第四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负价值4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个体负价值25411网络文化中的消极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公益价值取向一25万方数据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2网络文化的无序性易导致大学生公益思想体系的混乱一26413网络文化过度的自由性易淡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一264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社会负价值27421不利于社会公益文化的协调发展一27422不利于社会公益交往模式的有效构建28423不利于社

21、会公益环境的优化提升一28第五章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51优化高校公益教育资源:3 l511强化公益教育理念3 1512拓展公益教育内容31513丰富校园公益活动3252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公益文化33521积极培育政府网络公益文化33522积极培育社区网络公益文化33523积极培育校园网络公益文化3453推动社会公益教育体系建设35531合理加强公益行为的监管35532加大公益事业的宣传力度35533大力开展社会公益志愿活动3654提升大学生自我公益教育能力37541主动涉取公益知识375。42自觉践行公益行为37结语39参考文献41致谢45附录A47万方数据湖南科技大学硕

22、-土学位论文11选题缘由第一章绪 论111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是响应党对公益要求的需要党的文件和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多次出现了“公益“两字,如20l 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 O2020年),纲要中提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再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这样一句话“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可见党和国家对“公益”非常重视,党呼吁公益精神的培育,其必然要求“公益”在教育领域有所体现。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响应党对公益要求的需要,这也成为了我国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机遇。但是,随着当前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公

23、益文化及公益事业发展却相对落后,培育公益精神尤其是大学生的公益精神至关重要。112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是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其在推动着公益精神影响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公益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要求大学生做到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要求大学生做到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环境;要求大学生做到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等等。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内容正好契合了网络时代的这些要求。可见在这种网络时代背影之下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精神符合时代的发展,是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113

24、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的高素质特殊人群,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公益精神品质,关系着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当前网络文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奉献、团结友爱及互助协作等精神;可以激发大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可以唤醒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也可以督促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养成大学生的社会万方数据第一章绪论责任感,促成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最终推动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2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121研究现状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一些不同的见解,其中一些理论观点对网络

25、文化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收集和阅读了相关资料以后,笔者现将研究现状总结如下:(一)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内涵的研究。国外围绕“大学生公益精神内涵”的研究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法学角度(publ i C intereSt)出发,认为大学生公益精神追求的是社会整体的公平、公正。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哈林顿认为“publ i C interest就是那种排除了一切偏私或私利的公共权利与正义”。第二种观点是从伦理学(publ i c welfare)角度来看,认为大学生公益精神是以人类幸福为终极价值目标的一种思想体系。如思

26、想家亚里斯多德和赫起逊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至善,这里的善就是人类幸福的诠释。第三种观点从社会学角度提出,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公益精神着眼于公众的共同利益,能够提升大众整体福利水平。美国的学者庞德和加拿大学者莱斯利雅各布给出了相关论述。(2)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载体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公益组织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载体进行了研究。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就学校而言,学生会自发的组织或者参与公益组织,培育其公益精神。“公益组织是一种合法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非党派性质的、非成员组织的、实行自主管理的民间志愿性的社会中介机构,其主要活动是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和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

27、”如美国不少学生利用间隙年(the gap year)参与公益旅游组织(Volunteer touri st),这些公益旅游参与者“希望通过服务精神学习,反思过去的体验,获取新的学习途径,最终培育具有责任感的公民精神、对社会事务的义务感和公平感,以建立有能者帮助无能者、给弱势群体更多机会的社会体制”。另一方面,美国社会上也有无数的社区及服务组织可以负责承接各种具有公http:baikebaiducornview434652htmCanada,Mand BW,Speck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sMSan Franci

28、scoJohn Wiley&Sons,lnc,200l,12-36万方数据湖南科技火学硕士学位论文益精神的学生,并专门设有许多大学生公益服务的监管机构,如美国服务学习信息中心、美国国家服务学习协会等,他们力求给与大学生们专业的指导和评价。此外还有其他相关机构,如各种基金会、社区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他们都致力于接受和指导学生的公益服务活动。通过这些组织的指导和评价,可以促进大学生公益精神的传承。(3)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功能研究。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精神有益于大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国外学者就其培育的功能并没有直接进行阐述,而是通过间接陈述体现出来。首先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参与

29、社区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Mclellan等人认为“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对学生成长更有战略意义,社区服务通过教育学生成为社会维护和增值的负责贡献者而刺激公民权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政府和社会”。其次可以促使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的开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Bennett研究发现,“志愿组织正逐步成为社会福利的提供者,他通过一个模型解释了志愿组织在提供社会福利中的作用“。Christian认为“志愿服务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振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指出发展中国家通过这些志愿服务项目激发出了生产力的潜在活力”。(4)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途径的研究。国外学者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途

30、径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通过学校德育推进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美国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作为德育目标,强调学生必须具备美国“国民精神”。在英国,各高校都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其德育目标大都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懂得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二是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奉献活动。第二种观点,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就社会企业而言,他们非常重视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他们在提供人力物力资源的同时促进了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开展。在许多大学中,如哈佛大学、耶

31、鲁大学等名校都会把申请者的社会公益服务经历看做是一条“隐形”的录取标准;一些用人企业或机构更会把应聘者大学期间甚至更早之前的社会公益服务经历,作为是否聘用的重要参JEFFREY AMCLELLAN,JAMES YOUNISSTwo systems ofyouth service:Determinants ofvoluntaryand required youth community serviceJJournal ofYouth and Adolescence,2003,32(1):47-58ROGER BENNETTMarketing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

32、s Contract Providers of NationaI and LocalGovernment Welfare Services in the uKD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ird-Sector Research and Th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2008CHRITIAN UHLIG,HAMBURG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voluntary youth services in developingcountriesJInter economiCS,1968(12):4万方数据第一章绪论考标

33、准。由此可见,美国大学生积极活跃、富有创新的社会公益行为之所以富有成效,源于教育系统内部有力的推动,更源自于社会各方有力的支持机制。总之,国外尤其是美国一些发达国家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已成为国外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如对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具体内涵与特点还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通过对国外相关内容研究可以加快我国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的步伐,同时也为我们开展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借鉴。(二)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其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后续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关于

34、大学生公益精神内涵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国内学者从公益和公益精神两个概念出发对大学生公益精神进行了定义。国内学者认为公益“这一概念的含义可宽可窄,以至于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就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而言,国内学者从卓高升的观点出发进行了思考,卓高升认为“公益精神就是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而有所施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它不仅是人类情感迸发的一时冲动,更是一种以个体主体性获得的前提下的理性精神,是自利与利他的统一。”其次,通过公益和公益精神内涵的阐述之后,国内学者就大学生公益精神给出了定义,其普遍认

35、为大学生公益精神就是指培养大学生群体奉献、友爱及其互助精神,使其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具有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国内对大学生公益精神的阐述相对较少。学者孟祥康认为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本质上属于社会公德教化的范畴,即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并使之具备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等能力,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履行。(2)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必要性研究。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必要性研究的阐述可总结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是从社会建设方面进行思考,认为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是进行社会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持这种观

36、点代表性的学者有商文成、潘建平等人,他们认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一一NPO、公共部门与市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1)卓高升公益精神辨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1)一4万方数据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独立于政府部门的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和具有公益精神公民的参与,所以应该大力支持公益组织,弘扬公益精神,尤其是大学生的公益精神。第二方面是从和谐社会构建角度进行思考,认为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持和保障。如学者韦朋余、周毅之指出“强化公益精神建设,大力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 而且还可以降低社会

37、发展成本, 提高政府效率, 并为我们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思路。第三方面是从国体高度强调公益精神培育的重要性,认为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学者袁子能就从国体出发,认为“公益精神和行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倡给予公益精神高度的重视。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可行性研究。国内学者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当前公益事业的发展两方面出发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一方面,认为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这种变化引起了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大学生的这些变化最终为公益精神的传播

38、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认为公益事业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契机。如学者商文成、潘建平认为“当前我国公益事业的迅猛发展,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加强大学生公益精神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和崭新视角”。(3)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研究。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阐述:一方面学者朱翠贞、张卫平、艾卫平从文化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与我国公益文化发展滞后有直接关系。他们认为我国公益文化发展滞后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公益精神发展,使其发展速度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学者从道德角度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空隙导致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

39、缺乏。如大学生遇到弱势群体往往避之三尺,呈现出冷漠之状。再如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选择非社工专业的工作,这些都是由于高校大学生缺乏友爱奉献、互帮互助的公益精神所致。道德教育的空隙导致公益事业发展水平低下,导致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社会发展不适应。可见,当前亟需对大学生进行公益精神培育。韦朋余、周毅之公益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袁子能弘扬公益精神倡导公益行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7商文成、潘建平公民教育与当代志愿公益精神的培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4)万方数据第一章绪论(4)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

40、对策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首先,国内学者认为应该将公益精神融入大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公益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中。学者陈杰斌认为应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慈善理念和公益精神,也认为应该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建设充满公益精神的校园文化,实现强化大学生的公益价值观教育。学者孟祥康对此观点加以了补充,他提出“课堂教学中,道德教育要以公益教育为归宿,公益教育应该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另外在公益实践活动方面指出应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机制,在实践中实现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其次,国内学者认为在大学生公益精

41、神培育方面我们也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为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精神提供捷径。如学者袁子能认为西方国家在倡导慈善公益事业中,极大地发展了公益事业,并形成了浓厚的公益传统和公益文化。当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而社会矛盾凸显时期的中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公益事业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公益精神建设服务。最后,网上大学生公益论坛的开展是大学生公益培育的新途径。中国大学生公益论坛,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北京十三所高校于2006年9月3曰搭建了一个由大学生自发、纯民间、纯公益的信息交流平台。可以通过相关论坛,整合各个高校公益资源,服务支持于高校公益社团,与高校公益社团一起成长。此外还有WWWcupw

42、acom、WWWcupfnet等网站。(三) 以往研究的特点从国外和国内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研究现状可以归纳出,国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微观研究较为深入,研究成果丰硕,而我国侧重于宏观层面上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进行研究。具体归纳为以下特点:(1)鉴于国外研究可以发现,其优点在于:国外政府、学校、社会(社区及各种机构和部门)三者相互联系,为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提供服务,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教育资源来完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体系,确保公益教育走入学生的课堂和生活。此外国外在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载体方面做的很好。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具体

43、内涵阐述的较少,缺乏理论研究。另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存在的问题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研究,其培育途径显得很单调,缺乏创新性。另一方面,在研究层面上,国外侧重于从微观层面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进孟祥康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研究【J】教育经济研究,2008万方数据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研究,个案方面研究较为深入。但就整体而言,缺乏宏观层面的系统研究。(2)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公益事业及其公民公益精神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国内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关于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研究相对较少。就中国知网而言,选取“

44、大学生公益精神”作为检索词,对199020 1 2年的社科论文进行精确检索,直接以大学生公益精神为主题的论文只有两篇。 以“公益精神”检索,出现的论文不到十篇。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研究缺乏实证调查。笔者在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以后,发现相关论文均是关于理论研究层面,很少涉及大学生公益精神实证调查,使其研究缺乏实践支持。最后,在研究层面上,国内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进行了理论阐述,但大多都是泛泛而谈,其研究缺乏理论深度。综上所述,我国对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呈现的价值多元化趋势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45、我国亟需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因此,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和重大的价值。122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第一,提出了新的研究客体和范围,实现了公益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拓展。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探析从新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群体奉献、团结友爱及互助协作的精神,拓宽了公益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第二,对公益组织和公益行为研究的深化和充实。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探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公益活动和公益行为中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研究,无疑成为公益组织研究和公益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二)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大学生友爱奉献精神的培育。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探析,提出了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具体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群体奉献、友爱及互助精神,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万方数据第一章绪论探析通过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正负价值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社会正负价值”的研究,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