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用】摄影小技巧本图是使用鱼眼镜头拍摄的一次演唱会现场,效果非常显著。一般这种场景都是弱光环境,很难拍出普通定义下的清晰照片。为了得到这种射线状虚化的效果,只需要放慢快门速度到1/25s左右,然后把相机顺时针旋转90度。用左手托住镜头,用右手旋转相机。不是每次拍摄都能成功,但几率还是很大的。改变拍摄角度无论你是在寻找乐趣,还是为客户拍摄照片,最重要的事都是一定要有趣。鱼眼镜头是定焦镜头,你不能改变焦距长短。因此,需要用双脚来变焦,多多走动。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你可以俯下身趴在地上拍,或者靠着一面墙利用线条变形创造不同的效果。一切只是为了好玩,创意和惊喜,生活就是如此,不是吗。利用背景中的透视
2、延伸视觉半身人像以及全身人像更注重画面背景的选取,平面的背景不仅单调,而且缺乏变化,选择纵深感强烈的林荫小路、回廊则可以营造富有立体感和纵深感的画面背景。具有视觉延伸特性的背景,其效果来源于背景中的纵深元素,以及镜头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形效果。构图时,画面中人物身体的一侧,具有秩序感的元素向远处沿纵深方向排列,在画面中会形成具有线条形式感的背景。模特可以选取依靠站立的方式,将模特作为画面的前景和视觉中心。巧用井字形构图半身人像可以收取和组织的画面元素较多,在背景相对杂乱时,要从中找到它们的秩序感。在模特姿态的把握和控制上,要尽量避免肢体的死板对称,利用模特的身体与背景中的各种交织的线条,可以组成
3、井字形构图。本例中,摄影师选择低角度仰拍的方式,模特位于画面横竖线条的交汇处,利用线条的视觉引导性,将人物从画面中突显出来。巧用对角线构图无论是横幅构图还是竖幅构图,当模特的身体姿态在画面中大致成直线,而四肢又没有过多的动作与变化时,平直与垂直的身体姿态都会显得单调死板。此时,摄影师可以将相机的握持角度进行微小转动,让人物在画面中处于对角线的位置,对角线构图富有动感效果,可以让人像照片看起来不死板,对于写真人像而言,可以表现女孩青春活泼的朝气。坐姿的修饰与四肢的变化人像摄影中,模特的基本姿态分为站姿、坐姿和躺姿等,其中坐姿是除站姿外应用最多、最常见的人物姿态。坐姿分为正面坐姿与侧面坐姿两种。为
4、了让照片获得理想的效果,摄影师应当要求模特坐在椅子靠外的部分,保持良好的姿态,不要将整个身体坐进椅子里去,否则模特腰部和肩部都会放松慵懒;同时,在构图是要注意正面坐姿中腿部的处理,防止双腿、双臂的方向与拍摄方向平行,模特的四肢可以适当地运用交叉等各种动作,获得自然的效果。为画面安插生动的前景无论是特写、半身人像还是全身人像,摄影师都经常采用大光圈虚化背景的方式来营造画面。其实,在人像摄影中,前景的引入也往往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前景在人像摄影中可以帮助摄影师表达某种意味,例如具有遮挡作用的前景,可以表现模特活泼、顽皮的特征;具有辅助功能的道具作为前景,可以烘托画面的主题和人物的身份。此外,对前
5、景的处理也可以采用与背景相类似的虚化处理方式,使它们不会喧宾夺主。控制模特的视线创造意境特写照片中,模特一般选择直视镜头,而半身人像的拍摄中,模特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大,完全可以通过视线的变化来营造画面气氛,表达模特的内心世界。模特的视线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情感,例如喜悦、惊讶、等待、忧郁和失落等等。模特视线与镜头方向的关系,以及模特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力,是左右这种效果的主要因素。当模特“入戏“后,摄影师必须迅速捕捉拍摄时机,以免模特状态发生改变。本例中,模特的视线朝向照片的左上方,显得心事重重,令人遐想。巧妙选取特殊视角人像摄影的创意除了构图的变化以外,更多的时候来自新颖的拍摄角度。在熟练掌握了一般
6、的半身人像拍摄技法后,应当在拍摄角度上多尝试、多创新,结合各种焦距段的镜头,营造全新的画面视角。本例中,摄影师采用高角度拍摄,模特从地下通道中走出,转身仰头注视摄影师,画面中的模特在充满混凝土气息的工业场景下,显得非常柔弱,画面的前景不但起到的遮挡的作用,更营造了框式构图的效果,加强了照片刚柔对比的表现力。在许多场景中,使用低角度拍摄同样能够获得充满创意的人像照片,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的尝试。抓住生动自然的不经意瞬间模特不经意的美总是转瞬即逝的,但也往往是最生动真实的。摄影师在创作人像时,不妨采用更灵活的表现手法,例如在运动中连拍、抓拍的方式,获得更真实、更自然的瞬间。在模特运动过程中巧妙抓拍,
7、还需开启数码单反相机的跟踪对焦功能。在实际拍摄中,摄影师可以为模特预先设计一个运动的路线或活动的方式,然后发出信号,开始抓拍。为了让拍摄的效果更加真切,同时还要克服数码单反相机的快门时滞,因此做好预判提前一点按下快门往往成功率更高。测光方法在逆光下进行拍摄时,剪影拍摄是常见手法。在逆光状态下使用“平均测光“或者“分区测光“进行曝光就可拍摄出剪影效果。如果画面内的暗区域面积过大可作“-1-2级“程度的曝光补偿。如果用局部测光或点测光的话,可对明亮区域进行测光拍摄,比如天空。什么是光比所摄人、物、景明面和暗面由于受光程度不同而构成的亮度比值,称为光比。假设光比为2:1或3:1,即明面与暗面的亮度比
8、值相当于用200W:100w,或300W:100w灯光的不同照明程度;摄体直接受光或受光量较多的部位为明面,间接受光或受光量较少甚至未受光的部位为暗面。明面与暗面受光量差不多、亮度相近,光比就小,影调(或色调)表现的反差也小,看来就觉得柔软(若运用不当,会觉得平淡);明暗面的亮度相差较多,光比就大,影调(或色调)反差也大,显得刚强(若运用不当,则会觉得僵硬);光比很大,影调以黑白两极为主,中间的灰度很少,即为高反差效果;光比很小,影调以灰为主,缺乏必要的黑白反差,就流于严重偏灰的不良影调。眩光的艺术效果眩光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和较强表现力的光照,它能使画面产生完全不同千我们肉眼在现场所见到的实际
9、光线的艺术效果。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增强被摄体的质感。特别是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如花卉、植物枝叶等,逆光为最佳光线。因为,一方面逆光照射使透光物体的色明度和饱和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顺光光照下平淡无味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平添了透射增艳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同一画面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亮度差明显拉大,明暗相对,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第二,能够增强氛围的渲染性。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采用低角度、大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腾,山峦、村落、林木如墨,如果再加上薄雾、轻舟、飞鸟,相互衬托起来,在视觉和
10、心灵上就会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更高,韵味更浓。第三,能够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在逆光拍摄中,由于暗部比例增大,相当部分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大光比,高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第四,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特别是早晨或傍晚在逆光下拍摄,由于空气中介质状况的不同,使色彩构成发生了远近不同的变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彩饱和度高,背景色彩饱和度低。从而造成整个画面由远及近,色彩由淡而浓,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的空间纵深感。用光和补光比较保险的是前侧光,如果阴影比较明显,就需要在有阴影的一侧用反光板进行补光。要
11、注意调节反光板的远近和方向,尽量减轻主光造成的阴影。但也要注意别喧宾夺主,记住这只是辅助光。如果要一点阴影都没有,那还不如直接在阴天拍摄。逆光或侧逆光是比较容易得到好照片的光线,但这科光线也更难掌握。逆光能把头发的边缘照亮,钩勒出身形,由于是逆光,光线不可能直接照到美眉的脸,所以反光板又派上用场了。反光板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造出“眼神光,这样整个画面就活了起来,有画龙点睛之妙。拍摄角度最常用的拍摄角度应该是平视。仰拍一般宜用广角,有类似窥视的效果。这种拍法对液晶显示屏或镜头能旋转的相机来说就比较容易实现,否则你只有“拜倒“在美眉的石榴裙下了。俯拍也是很常见的角度。同一个场景下,可多变化几个拍摄
12、角度,以确定最佳拍摄角度,也可得到多种不同风格的照片。曝光模式与组合选择光圈优先,并将光圈设定在最大,这是比较常用的曝光模式。另外“点测光“功能也用得比较多。如果手中的数码相机不具备点测光功能,也不成问题,因为数码相机即拍即现,曝光不准确可以立刻发现,补拍还来得及,实在没把握还有包围式曝光可以使用。注意事项1.曝光时不要被画面中大面积阴暗背景的光线所欺骗,而应以被摄主体的亮度读数为依据,其余在所不计。如拍摄朝阳或落日,则应以太阳的亮度为测光的主要依据;拍摄低调人像时,则应以人物的高光部位为测光依据。2.拍摄剪影时,应以明亮的背景亮度作为曝光依据。3.由于相机对着强光源,要尽量防止太阳或灯光长时间直射镜头,避免灼伤感光元件。保持相机稳定拍摄时,一个较为稳固的三脚架是必须的,最好能有一根手持快门线,这些都是为了使相机在长时间曝光时不发生抖动,能够使拍摄的画面经过长时间曝光而保持清晰。模糊运动:强调动感的活力。使用慢速快门和三脚架或其他相机支撑物,您或许可以用来模糊跳舞的人;做这些之前最好观察下你拍摄范围的场景,杂乱的背景容易影响人物动姿展现;最佳的情况是人物有静有动,从而形成虚实交织的效果,会让人更加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