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庸之道中国企业用人的最高艺术国企商人必须要鼓励前两种人,将就第三种人,限制和淘汰第四种人。请注意我说的“将就”和“限制” ,都是向现实妥协。因为,国企的第三种人太多,不将就怎么办?第四种人虽然可恶,你又不能开除他(弄不好他能开除你) ,也只能限制。而民企商人虽然不用面对第四种人,但也要学会“将就”和“善待”第三种人(民企中的第三种人是资源型人才)。其实无论是国企的“将就”和“限制” ,还是民企的“将就”和“善待” ,都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中国商人不能像西方商人在“条文化”的特征下管理员工,中国商人除了要知道西方的管理学知识以外,还要弄清楚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主动去理解和适应中国企业无所不在
2、的“圈文化”特征,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还得讲点“模糊艺术” 。春秋时期,楚庄王平越椒之乱胜利后,大宴群臣,命令爱姬姜氏敬酒。忽然一阵风来,将蜡烛吹灭,顿时伸手不见五指。座中一人乘机对姜氏无礼,姜氏拔了他的帽缨,耳语庄王,请庄王赶快命令点灯,发现谁没有帽缨就治他的罪。没想到庄王却命令群臣把帽缨都去掉,尽兴喝酒。这件事就这样不再追究。日后的讨郑战争中,大将唐狡率领百人勇为先锋,一路血战,锐不可挡。庄王问为什么,唐狡答道:“报君主绝缨会不杀之恩。 ”在这个故事里,庄王采用的是不加惩戒的处理方法。因为唐狡自知失礼,无须加以具体指责,而不予惩戒则使他感激不己,心存报恩的决心。庄王这样做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的,
3、他对姜氏说:“酒后失态,人之常情,若因此而惩罚他人,就是妇人之气了,若伤了将士们的心,大家都不高兴。 ”今天的用人已经不同于古代,但你在处理人的问题上应尽量做到中庸,否则,过于严肃地对待问题就是最大的不严肃。就像一个科学家严肃地看着一只鸡蛋论证:“为什么孵不出恐龙?”那岂不是白白浪费精力,让别人笑话。特别是国企商人,面对着相当复杂的人际关系,承受着“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痛苦,更要用智慧来拿捏其中的分寸,来更多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但是,对于第四种人,如果有机会,千万别犹豫,尽可能利索地拆除这些“引信” 。对于第三种人,在“将就”的基础上,也应该想办法尽量“疏散” ,毕竟企业不是养老院,利润最大化才是企业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