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家乡潮汕 (潮汕地方史)我的家乡在美丽富饶的潮汕地区。潮汕地区位于粤东沿海的潮汕平原,地处欧亚大陆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中段,包括古城潮州、经济特区汕头以及揭阳,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潮人风情独具韵味。一、潮汕先民潮汕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越族。传说越族人的脚小趾是“重甲”的(即有两片相叠的趾甲) 。到了秦朝以后,来自河南、山西一带的中原人民陆续南迁。他们大多先迁往江浙地区,后经福建辗转迁入潮汕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与越族人交流、融合、繁衍生息,使越族人逐渐汉化,形成了潮汕先民。随着历史的推移,中国近代的开放,潮汕地区也是较早接触到外国文化的地区。所以,潮汕
2、文化既保存了中原古文化的精粹,又吸纳了海外文化的菁华,历经了数千年的融汇升华,形成了中国典型的海洋文化,成为与齐鲁文化、蜀汉文化相媲美的中华文化的一支。二、沿革建制潮汕在远古时属南交之地。2000 多年前的夏、商、周时属场州南部的荒僻地带。 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为越族的支。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 214)平定南越,设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的揭阳岭设置戍所。秦末陈胜吴广起兵抗秦,赵佗占据这里,拥兵自立为南越武王,设揭阳于此,于是这里才有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l l l)平定南越,设置揭阳县,属南海郡,开始有直属中原王朝的政权建制。那时揭阳县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潮汕地区、梅州市和闽南的一
3、部分。隋唐时期称为潮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 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1980 年 11 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三、百载商埠1858 年 6 月,英、法、美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增开潮州等十处为通商口岸。18601 年,汕头被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称为汕头埠。1860 年,在妈屿岛上设置了由外国人控制的海关,直到 1949 年 10 月 24 日汕头解放,才结束了外国人把持潮海关长达 90 年的历史。 (新设的潮海关被称为“新关”,原清朝设的海关称为“常关”)汕头开埠后,英国等 13 个国家在汕头设领事馆、领事署或派驻领事。英国在 186
4、8 年正式建领事馆。列强倚仗不平等条约赋予的各种特权,在汕头大肆进行经济侵略。如在汕头开设商行,投资办厂。1878 年英国怡和洋行在礐石设制糖厂,这是外资在汕头设立的第一家近代工厂。据现有资料,汕头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 1879 年创办的汕头豆饼榨油厂。20 世纪初是汕头民族工业发展比较快的时期。汕头开埠后,汕头港逐渐取代樟林港称为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1906 年,华侨张煜南兄弟集资兴建的潮汕铁路开通,由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设计。 (南起汕头市,北至潮州)潮汕铁路是我国商办铁路的开始,也是我国华侨创办的第一条铁路。1939 年,日军侵潮前夕,政府下令拆毁潮汕铁路。汕头开埠后,商贸业
5、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20 世纪 30 年代,小公园一带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汕头开埠后,在金融方面最具潮汕特色的是 19 世纪中叶兴起的“侨批”业。 “侨批”是到东南亚谋生的潮人向家乡寄钱赡养亲人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即汇款与家信相结合的民间寄汇,它完全是靠信誉经营的业务。 “侨批”也类似今天邮局的汇款单。20 世纪初,潮汕地区最著名的实业家之一高绳之创办的实业,改善了汕头开埠之初在照明、用水、通讯等公共事业严重滞后的局面,汕头公用事业日渐完善。 (商办汕头开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商办汕头自来水公司、投资开通了汕头至澄海的长途电话并成立了汕澄电话公司。1932 年 10 月,汕头成为
6、全国第九个开通自动电话的城市。四、潮汕方言潮汕人的母语是潮汕方言,她属于闽南方言的一种,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体系。据专家研究,潮汕方言起源于古老的闽越土语。中原人民入潮后,他们带来的中原方言与古闽越土语逐渐融合,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潮汕方言逐渐形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潮汕方言在整个潮汕地区逐渐流行开来。到明清时期,潮汕方言成为独立的次方言。潮汕方言古朴典雅,它保留了许多中国古语如:把炒菜的锅叫“鼎”,把粥叫“糜”, 这正是两千年前的用法。再如,古字中有许多在“不”字下面加个字,用来表示相反的意思。现代汉字里只剩下“歪”“甭”“孬” 三个字;而潮汕就有“ 不会”, “不是”, “不怕”等字。这
7、些字写出来,观其形,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了。潮汕话也保留了一些古词。潮汕人称厕所为“东司”,它的来源是因为唐代厕所大多建在东侧。如此说来,这个潮汕人认为很“土”的词,倒有些古雅了。这正是两千年前的用法。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说过:“潮州话是中国古语保留得最多的一种方言,和现行的标准语似乎也是距离得最远的一种。 ”五、潮汕习俗潮汕的风俗习惯也有其特有之处。海洋文化带来的传统习俗,与中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潮汕地区独有的人文风情。潮汕地区最具特色的节日要数“出花园”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家里十五虚岁的孩子就要举行“出花园” 的成人仪式。这一天在潮汕民俗里被称为“公婆母生”。公婆母是一个可以保佑孩子顺利
8、成人的守护神。出花园要拜公婆母,一方面答谢神恩,一方面是祈求孩子成人后平安大吉。这一天,十五虚岁的孩子要换上全身新衣服,父母在孩子的床头摆上三牲(鸡、猪肉、鱼)和供品,跪拜公婆母神。父母用石榴花蘸水,把水洒在孩子身上。这一天里,孩子照例是不可以出门的,这一年里不可以去陌生地方,也不要参加婚丧礼仪。“过小年” ,在这天,有些地方有祭祖谢神的习俗,这个节日叫冬至“节冬节时,家家户户食甜圆” ;潮汕地区的人们供养着许多神明。地主爷是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的。他是一位可以保护家宅平安的土地神。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人们就会供拜地主爷。大峰祖师则是一位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宋朝年间,他在我外公的出生地和平镇救
9、死扶伤,施医赠药,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好事,被尊为潮汕慈善事业的开山祖。由于潮汕地区濒临海洋,海神对于潮汕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妈祖是潮汕地区人人供奉的海上女神。凡是有港口的地方就有妈祖庙,妈屿岛有天后宫,小公园有老妈宫,樟林古港有天后宫清朝末年,许多潮汕人迫于生计,乘着红头船背井离乡去“过番”(到东南亚一带求生) ,都会在港口的天后宫里拜过妈祖再走。妈祖救助海上灾难的故事传遍了潮汕地区,也伴随着下南洋的人的足迹传遍了整个世界。六潮汕饮食潮汕的美食是最负盛名的。潮汕地区有“美食之乡”的美称。潮汕地区濒临海洋,海鲜自是必不可少的美味。血蚌就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买一些血
10、蚌。家里人煮一锅开水,把血蚌放进去闷一会儿,大约一分钟后就可以取出来吃了。掰开蚌壳,会看到带着血的蚌肉,吃起来鲜美却不带腥味。潮汕小吃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出名的小吃有炒糕粿、蚝烙、鲎粿等,还有一些专门做供品的粿品,如红桃粿、鼠粬粿等。潮汕小吃注重色香味形名俱美,做工精细,让人流连忘返。汕工夫茶名扬海内外。喝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工夫茶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爱、精、洁、思。饭后喝茶,闲聊喝茶,茶几乎陪伴着潮汕人的每时每刻,真的是“茶薄人情厚” ,体现了潮汕文化儒雅的“和”的思想。 。潮汕工夫茶道有这么一套冲泡技巧:烫杯、热罐、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七、潮汕民
11、居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 ”“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同时潮汕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
12、偏东的,以南为主。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如“下山虎 “四点金”、 “四马拖车” 、百凤朝阳、竹竿厝式”等等。“下山虎”的建筑在潮汕地区农村较为普遍的,又称为“ 爬狮 ” ,下山虎正屋是一厅二房,天井两侧有厢房。顾名思义, “下山虎” 的开头真有点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狮。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比它少了两个前房,其余的基本一样。 “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两边的门又称为“龙虎门”,也既有开正门而不开边门的。 “下山虎” 形制十分古老,在广州出土的汉代明器和北京故宫博物
13、馆藏的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 游春图中可见其前身,其格局与云南白族“一颗印”住宅也颇为相似。 ,构筑得很有特色的潮汕民居太多,年代最久远的潮州府城许驸马府,建筑面积最大的澄海隆都陈慈黉旧居和保留着连续历史序列的澄海樟林民居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陈慈黉故居是潮汕大型的民居宅院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这座民居坐落在澄海隆都前美乡,包括“郎中第”、 “寿康里” 、 “善居室”三座宅院和“三庐” 书斋,兴建时间从清末延续到抗战前。这四座房子连成一片,占地 25,4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6,000 平方米,有大小厅房 506 间,是潮汕地区最大的宅第之一,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许驸马府的宋代风格许驸马府位于
14、潮州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相传是许珏府第。许珏是宋代潮州名贤许申的曾孙子,北宋英宗时娶了皇族德安郡主,所以有驸马衔,他的宅第,也就被唤作许驸马府。这座宋代宅第,在明清两代曾经重修。现在的许驸马府,整座建筑面阔 42 米,进深 47 米,面积约 1800 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住宅正座三进,左右有火巷排屋,后包是楼房,称“御书楼” 。主体建筑采用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屋顶为硬山顶,倾角小于 20 度,出檐平缓。这与明清时期潮汕民居屋顶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据说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许驸马府建筑装饰简朴。门簪为木制圆形,门槛较高。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础均置于石基上。第二进厅前的拱斗
15、有简单的卷云雕刻装饰。与明清时期潮汕大型民居的装饰风格,区别也很明显。该府建筑形式古朴大方,浑厚坚实,保留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1981 年列入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 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历史遗迹潮汕文化既保存了中原古文化的精粹,又吸纳了海外文化的菁华,历经了数千年的融汇升华,形成了中国典型的海洋文化,成为与齐鲁文化、蜀汉文化相媲美的中华文化的一支,被称为“海滨邹鲁”。潮汕地区历史悠久,保留了大量历史遗迹,如南澳县的象山遗址,距今约 8000 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也是迄今发现的粤东最早的人类生活遗址;潮安池湖的贝丘文化遗址,距今 6000 年
16、左右,反映了潮汕先民在新石器繁荣时期生活的状况。澄海的龟山文化遗址反映了西汉时期潮人聚居的情况,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潮阳铜盂镇孤山的南坡,遗存着七座晋代古墓,这里出土了盘口鸡首壶、瓷羊等文物,还有一块纪年砖,上面刻有“泰元十二年八月二日作”(公元 387 年)潮阳灵山寺大颠和尚墓塔反映佛教在汕头地区的发展的概况;南澳总兵府遗址,是郑成功招兵抗清和收复台湾的据点。老妈宫,即汕头天后宫。位于汕头市升平路口,市级保护文物。它是汕头市城区发展的历史见证,对研究朝山建筑风格具有重要价值。,即崎碌炮台,清朝的海防设施。在汕头市石炮台公园内,1989 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12、反映了近代
17、汕头建筑风格,是汕头百在商埠的标志之一。13、在澄海区樟林镇,对研究潮汕航运史、华侨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樟林古港最繁荣时期的一个历史缩影,是潮人飘洋过海,出国谋生的历史见证,它记录了 18 世纪初叶樟林古港的经济、政治、人文和民俗风情等情况,记录了古港的地位。14、故居位于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被称为“岭南第一侨宅”。是旅泰华侨 及其家族于 1876 年起建筑的大型民居建筑群。主题是潮汕典型的四进驷马拖车民居建筑风格。对了解潮汕华侨史、潮汕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潮汕民俗具有重要意义。15、位于棉城镇中央。为明代砖石结构建筑,具有明代建筑精细的特点。16、在潮阳区海门镇莲花峰前侧。是日军侵华的罪证
18、之一,为广东省级保护文物。类似的罪证还有汕头市濠江区象山脚下的万人墓。17、宋井,又名太子楼井。在南澳县云澳镇澳前村东南海滩。18、达濠古城,1717 年建立的招收城。汕头市级保护文物,全国现今唯一保存完好的袖珍古城。7汕 头 石 炮 台汕 头 石 炮 台 ,即 崎 碌 炮 台即 崎 碌 炮 台 ,清 朝 海 防 设 施清 朝 海 防 设 施 ,在 汕 头 石 炮 台 公在 汕 头 石 炮 台 公园 内园 内 ,建 于建 于 1874-1879年年 .198年年 ,石 炮 台 被 确 定 为 汕 头 市石 炮 台 被 确 定 为 汕 头 市文 物 保 护 单 位文 物 保 护 单 位 ,198
19、9年年 ,被 确 定 为 省 级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被 确 定 为 省 级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1北 部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经 济 汕头老妈宫8汕 头 石 炮 台9汕 头 小 公 园 骑 楼2.南 方10汕 头 小 公 园1517红 头 船 博 物 馆18陈 慈 黉 故 居 ,位 于 澄 海 区 隆都 前 美 村 ,被 誉 为 ”岭 南 第 一 侨宅 ”18陈 慈 黉 故 居 ,位 于 澄 海 区 隆都 前 美 村 ,被 誉 为 ”岭 南 第 一 侨宅 ”21潮阳文光塔22327爱 我 家 乡 潮 汕我的家乡潮汕地区有着道不尽的独特文化,她以她自身的民俗风情,秉承着 “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精神,正向全世界展示着她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