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功能对等理论作为多年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尤金奈达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0 世纪 60 年代,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他实现了自己研究翻译的核心思想,即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奈达坚持“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上对等。 ”形式上的对等是机械的,表面上看似一致,但由于语言系统不同, “相同的语言形式并不一定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他确信,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译文交给读者,所以翻译是否达到功能对等也要看原文、译文读者的心理反映是否对等,即译文读者在读译文时的心理反映是否与原文读者在读原文时的心理反
2、映一致,若一致,则翻译符合了功能对等的初衷。功能对等理论与我国的一些传统理论一样,都是强调忠实于原文的,甚至可以说,假如原文的读者反映不好,译文的读者反映也必须不好才算符合对等的原则。但在实践中,功能完全对等的翻译是不存在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出发,功能对等理论所强调的是:译文的读者运用他们的背景知识、审美经验、思想修养等阅读和理解原文的心理反映大致相似。因此,评价译文的对等应该是“动态的对等” ,即“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对等” 。奈达强调:“功能对等”也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追求的是两种语言在功能上的成功对等。为了追求这种功
3、能上的对等,翻译过程中还包括了语义上的对等、风格上的对等、文体上的对等、句法上的对等、篇章上的对等,乃至最基本的词汇意义上的对等等各个方面。奈达认为最为重要的对等是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对等则是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因此,要实现源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言文化之间的成功的、准确的对接,所要努力达到的最高境界的追求就是翻译的结果既要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如果不能在语义和原文特色之间达到兼顾时,译者应该舍弃形式上的对等,最大限度地实现语义上的对等,也就是说通过改变原文形式的手段实现再现原文语义的目的。但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任何语言形式中的应用和贡献也是无限的。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P.5-15Nida Eugene 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s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J. Brill, 2003,P. 2-25郭小川,从奈达的对等理论看大学专业英语的翻译原则,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