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doc

上传人:dwy79026 文档编号:7619907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成长的依托第一节 认识和关注人际关系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同时,大学阶段又是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如果大学生能够与教师、同学、朋友、家人维持良好的人际互动,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会感到被人理解、被人接受,感到安全、温暖、有价值,从而心情会更加舒畅,性格会更加开朗,兴趣爱好会更加广泛,思维会更加活跃,逐渐形成和发展出良好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大学生能够通过人际交往获得身心发展所必需的资讯,通过良性互动,在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促进自身

2、素质的全面提高。一、人际关系概述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着人们心理距离的大小。人际关系是通过直接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情感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彼此之间有直接的交往,都会导致一定的、性质不同的人际关系产生。正因为如此,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具有普遍性的联系,它对于人的生活与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们往往将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社会性角色关系、政治关系、劳资关系等相互混淆。

3、但在心理学上,它们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人际关系是就心理上的情感联系而言的,涉及的是情感上的接纳或排斥。情感是不能强迫的,爱、喜欢、满意、尊重、怀念等积极情感也好,恨、讨厌、不满、轻视、忘却等消极情感也罢,其产生与保持都是由个人自己把握的。除非个人的情感自然地发生改变,否则任何外加的力量都不能左右已经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情感。人际关系的产生、保持和消亡,仅仅遵循人的心理规律。人们常常以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例证,但事实上,只有朋友关系才是典型的人际关系,而其他例证在通常情况下只是社会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不同,社会性的角色关系、政治关系、生产关系等,都是具有

4、强制性、规范性的人际联系,而且卷入关系的双方由于这种规范性,使得他们所拥有的影响力往往是不均衡的,一方拥有更多的支配另一方的力量。这就意味着,此种关系的存在不是简单地以卷入者情感的好恶为转移的。各种社会性的人际联系,虽然也受心理规律的制约,但它首先受社会习俗、伦理、政治和法律的规范所支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希望各种社会性的人际联系都能转化为纯粹平等的人际关系。但这仅仅是人的情感主义理想罢了。现实生活中,只有极少数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上下级关系、夫妻关系,能够真正转变成理想的人际关系所包含的规律。也许,一切人际联系都变为理想的人际关系并非幸事。人类社会要想保持它的有效运转,只有情感原则是不够

5、的。许多时候,其他原则比情感原则更重要。(一) 人际关系的组成从人际关系的内容与结构上看,人际关系可以分成三个成分或要素,即人际关系的认知成分,人际关系的情感成分与人际关系的行为成分,三者构成了多层次的复合体系。1.认识成分。指与人际关系有关的一切认知内容。人际关系的对象通过认知活动,如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等,实现对人际关系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与客体人际关系的认识与评价。其中主要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相互理解。认知成分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认知成分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基础,决定了人际关系的性质。2.情感成分。是指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主体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反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人际

6、关系及人际关系的对象喜欢、厌恶、欣赏、反感、欢迎等各种情绪表现。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使人际关系协调、稳定的条件,往往伴随着人际交往的整个过程。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动力性,情感体验的强度往往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行为成分。指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主体的活动,包括举止、语言、表情、手势等具体的行为,也包括行为意向。一般说来,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同,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情绪体验以及各种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而它们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彼此的人际关系。行为成分既是人际关系的结果,又是人际关系的表现。人际关系的三个组成成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但是,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由于社会角

7、色作用的影响,它们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例如,在同学关系中情感的成分特别突出,而在学生社团中行为成分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二)人际关系的特点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人际关系有其明显的特点: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人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另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实质是情感上的关系,如同在一个教室上课的学生,从社会关系上讲是同学关系,但由于缺乏人际交往,很可能不存在任何人际关系等。人际关系只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一个侧面,因此,

8、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关系。2. 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需要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动力,人际关系的状态就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需要满足的状态。如果交往双方的需要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产生喜欢、亲近的情绪反应,人们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反之,就会产生厌恶、憎恨等情绪反应,心理距离就会加大。因此,需要的满足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3. 人际关系以感情为纽带。人际关系总是带有鲜明的情绪与情感色彩,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们相处中呈现出来的喜欢、亲近或疏远、冷漠的情绪状态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基本评价指标。人际关系所具有的这种情绪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成为可以直接观察的心理关系。 4.人际关系以人际

9、交往为手段。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借助于人际交往,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沟通,良性互动,缩短心理距离的结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际交往是人们交流信息、加深了解、获得肯定或否定体验的途径。不仅如此,交往的频率还是人际关系亲疏的调节器。一般说来,交往的频率越高,人际关系越密切,交往频率越低,人际关系越趋于淡化。如中学时的好友,由于上大学各自分开,双方的交往减少,由于缺乏共同经验,多年后重逢时往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原来的好朋友关系也会名存实亡。二、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的依托在漫长的人生旅程当中,人要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打交道。但是,在所有的生活经历中,最耐人寻味、最五光十色的经验,还是人际关系。愉快、烦

10、恼、缠绵、相思、怨恨、想念、关怀,以及孤傲、浅薄、自豪、自卑、轻浮、深沉等等,所有这些暂时的、肤浅的、久远的、深刻的情绪体验,无不与人际关系相关联。大学生缺乏了人际关系的体验,其心灵将是一片空虚,一片苍白,一片死寂。虽然,有人从与别人的关系中获得的是愉快和幸福,有人却只获得烦恼和不幸。但是,在这两种人中间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不能没有人际关系,不能没有与人的交往,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的依托。(一)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大学生往往是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的,即我们常说的“以人为镜” 。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塑造完美的人格。同时恰当的社会比较,既

11、能使人避免“夜郎自大” ,又能使人摆脱自卑感。(二)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学习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应该是全方位的,它应包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书本上的知识,课堂上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人际交往是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人际交往中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能。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卧谈”中,往往畅所欲言,思维撞击,经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使自己茅塞顿开,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由于知识的局限,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看问题难免有些偏颇,而在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中,可以了解和掌握多角度

12、看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说,人际交往能够促使人们全方位的发展。(三)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文化,了解和掌握社会角色及角色规范,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的过程。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无法获得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学会与人平等相处,才能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四)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爱护、关怀、信任与友谊,是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相互倾诉各自的喜怒哀乐,进行感情交流,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亲

13、密感。通过交往,大学生能够获得身心上的满足,培养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三、人际关系状态分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其结果必然导致不同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人际关系,或者不同的人际关系状态。掌握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人际关系的状态,是做出与该状态相适应的人际行为的前提和保证,同时,把握人际关系的状态,也能促使人们及时调适人际关系,达到特定的人际交往的目的。(一)人际关系发展状态分析1.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说来,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定向

14、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度的选择。在通常情况下,能够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的人,往往具有某种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在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注意也是选择,它本身反映着某种需要倾向。比如在我们选择恋人时,某些与我们观念中理想的情人形象相接近的那些异性,就会尤其引起我们的注意。一场舞会下来,我们会对舞场中的许多人都视而不见,只把注意高度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异性身上。与注意不同,选择是理性的决策。而注意的选择是自发的、非理性的。我们究竟决定选择谁作为交往

15、对象,并与其建立人际关系,往往要经过自觉的选择过程。比如一个女孩子形象漂亮,就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种注意完全是自发的。但是,我们是否选为交往的对象并试图建立深厚的情谊,还要决定于她的许多方面。如果我们知道她极端自私、嫉妒,甚至作风轻浮,我们会理智地选择退避三舍的反应。初步沟通是我们在选定一定的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这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如果我们属于社交主动型的人,就会主动与已经选定的交往对象打招呼,并与之攀谈。在初步沟通的过程中,基于自我保护的倾向,谈话只会涉及自己最表面的方面。初步沟通的目的也是获得对别人的初步了解,以便决定是否可以与对方有更近一步的交往,从而使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发

16、展获得一个明确的定向。由于初步沟通实际上是试图建立更深刻关系的尝试,因此,尽管我们所暴露的有关自我的信息是最表面的,但我们都希望在初步沟通中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使以后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积极的定向。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其时间跨度随不同的情况而不同。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很快就完成。而对于可能有经常的接触机会而彼此又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卫倾向的人,这一阶段要经过多次沟通才能完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情感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

17、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也逐渐增加。但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话题仍避免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根本的方面。尽管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双方的交往模式仍与定向阶段一样,带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彼此还都仍然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双方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的心理压力。在这一阶段,双方的表现已经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已经大大减小。此时,人们会相互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

18、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第四阶段为稳定交往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同别人的稳定交往关系并没有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是仅仅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还有一些人终其一生与别人的关系都只处于比较肤浅的水平,这正是不少大学生抱怨没有好朋友的原因所在。特别要提醒的是,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情感多么融洽,也无论人们主观上怎样感受彼此之间的完全拥有,关系的卷入者都不可能在心理上

19、完全取得一致。两个人是两个世界,两个理解的基点,两个情感的基点,两个利益的基点。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多大程度上相一致的问题,而不存在完全相一致的情况。2.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愈来愈高,我们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同时我们也会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因此,我们要想知道自己同别人的关系深度如何,要想知道别人对我们有多高的接纳性,只需要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自我暴露深度如何。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于陌生人,对熟人和亲密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是存在明显不同的。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对于陌生的人,自我暴露的

20、深度和广度都是极为有限的,交流的内容都是非亲密性的话题。如家长教育孩子,当陌生人问其姓名时,要回答“不知道” ,就是避免上当、受骗。对于熟悉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会增加,但只在小范围内涉及亲密话题。一方面来自于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可能对方根本不感兴趣。而对于亲密朋友,交流最广泛最充分,所涉及的亲密话题和非亲密性话题都很广泛。但是必须注意,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我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关系亲密或者是好朋友、情侣等关系而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更不能任意侵犯对方所不愿暴露的领域。否则,对方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从而导致接纳性大大降低。那么,究竟哪些方面属于自我的浅层

21、,又有哪些方面属于自我的深层呢?对于大学生而言,学生的社会身份,如所属学校、院系、专业,情趣爱好,如饮食偏好、业余爱好、消遣活动的选择等属于自我的最表面水平。属于第二层次的是自己的态度方面,如对某同学的看法、对于时事政治的观点等。但对于某位教师的看法,往往被学生看作是第一层次的内容。属于自我的第三层次的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同父母的关系、或者是自己的担心、自卑情结等等,都属于自我的第三层次。对于属于这一层次的问题,大学生往往有很高的自我卷入,轻易不向别人暴露。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是通常称之为隐私的方面,如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等。如曾经产生过的偷窃念头、冲动

22、或自己的第一次性经验等等,都属于自我最深层的方面。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往往可能一辈子也不对任何人暴露。如果别人向我们暴露他们的这些方面,那说明他对你有了超乎寻常的信任和依赖。对于别人这些方面的事情,我们应当从保护别人的角度考虑,不应对其他任何人提及。通过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的人际关系的状况。当然,我们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度如何,也可以通过我们能否无顾虑地对别人暴露那一层次的自我信息来了解。自我暴露的层次越深,说明我们的卷入越深。(二)人际关系的不平衡分析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普遍希望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能以同样

23、的方式对待自己, “投之以桃,报之以梨”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能感觉到人际关系往往是不平衡的,甚至人际关系中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其实,在人际关系发展状态中,人际关系的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基本形态,而人际关系的平衡才是人际关系发展状态的暂时形态。这种人际关系的不平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人际交往的双方的认识不同。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需要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动力,人际关系的状态主要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需要满足的状态。交往双方对于对方的需要程度,或者只是自以为对方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都能够影响其对于双方关系的重视程度。能够从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或者自以为能够获得更多的满足的一

24、方,往往对这种关系更加重视,更加刻意维持双方的交往,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主动性,但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往往又处于被动的一面,有时就会导致人际交往的双方所体验到的地位是不平等的。2.人际交往的双方的情感体验不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交往的双方往往从人际关系中获得了不同的需要满足,必然导致双方在人际交往中伴随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由于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情绪、情感的动力特征,使得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不同,从而也导致了人际交往的双方获得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3.人际交往的双方的行为方式不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表现出人的个性。比如说同样是对

25、人的关心,有的人习惯于直接说出来,而另一个人可能更多地做出关心对方的事情,而从未说出来过。如果缺乏充分的相互了解,就有可能导致人际交往中的误会,而使得处于人际关系的人主观感觉到不平衡。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认识到人际关系的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这种不平衡也是可以调整的。调整这种不平衡的方法就是调整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需要满足状态,从而调整人们对于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满足程度的认识,或者直接调整人们对于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满足程度的认识。以认识为基础,改变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意向,从而达到改变人际关系不平衡或不平等状态的目的。(三)人际关系的基础你好、我好心态

26、在人际关系中,关系的对象如何相处,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基本心态。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就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创立了 4 种生活态度:“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也好。”1这里仅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和说明。1.我不好你好。这是自卑者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被动,不能主张自己的权益,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往往很难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充分1 美托马斯A哈里森.:我好! 你好!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的心理满足。在交往过程中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接纳与承认。这种态度源于幼年时的认知。由于小孩子身体弱小,不能自助,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觉得自己不如周围的人,产生自卑感。如果这种态度没有

27、随着成长而改变,固着下来,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要么放弃自我,要么顺从他人。有些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这种态度,需要帮其被认识清楚并得到改变,才能在成人意识指导下建立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2.我不好你也不好。这是严重悲观、厌世者的态度。在人际关系中既不相信别人,以不相信自己。怀疑别人的交往动机,难以建立人际信任。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时,意味着“被人照看”的生活已告结束,抚爱到此为止。当他探究一切而不愿老实呆着,可能滚下楼梯,受到惩罚,造成伤痛。如果这种身处逆境的状态毫无缓减地继续下去,孩子就会得出“我不好你也不好”的结论。持有这种态度,儿童的成人意识便停止发育,一旦长大,持这种态度的人

28、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境。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不能主动寻求帮助,往往导致行为退缩,生活质量下降。3.我好你不好。这是怀疑的和独断的态度。长期被父母虐待、凌辱的孩子会转向这种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开始反抗,他拒绝认识自己的内心,无法客观地对待发生的一切与自己的关系,却一口咬定总是“别人的错” 。他们深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无可指责的,不管做什么都是好的。持这种态度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怀疑别人,因为孤傲,仇视等原因而使自己极端孤立。4.我好你也好。这是健康的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这种态度是我们所期望的,与前三种态度截然不同。前三种态度依赖于情感,常常引发心理适应不良,第四种态度依赖于理性。因为

29、我们对“好”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超越它们,将其抽象化而达到为所有的人服务的终极目的。如果一个人一次又一次地被置于自己能够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及他人的价值的环境中,就容易形成“我好你也好”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持这样的态度,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不求全责备,而是看到将来,充满信心。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许多大学生没有形成这种健康的态度。一旦他们接受了“我好你也好”的新态度后,马上就能产生好的情感,这种新方式会给大学生活带来新的人际关系体验,新的幸福体验。(四)人际关系的 PAC 分析法柏恩(Eric Berne,1910-1970)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把人的自我

30、状态分成 3 种:父母状态(Parent),成人状态(Adult) ,儿童状态(child) 。这 3 种状态存在于所有的人身上,与年龄无关,与社会角色无关,而是不同的心理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行为内化来的,是一大堆装在脑子里的个人早年获得的印象深刻的外部经验,包括“必须”和“应该” 。父母自我状态是“教诲”的、 “权威”的。当一个人板着脸教训人或表现出高高在上时,就是“父母自我状态”的一种表现,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他人,责骂、训斥人以及其他权势式的作风。成年自我状态的特征是“理智的” 、 “逻辑的” ,注意事实资料的搜集,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冷静地分析,而不

31、受“父母状态”和 “儿童状态”的干扰。儿童自我状态的特征是“情绪的” 、 “冲动的” 、“自发的” ,常常凭感觉,如足球场上当喜爱的球队获胜时不顾及周围的环境,冲动地大叫大跳,就是儿童自我状态的表现。这种状态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爱,一会儿又大发脾气令人厌。P A C 三种自我状态汇合成人的性格,蕴藏在人的潜意识之中,每个人 3 种状态同时存在,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表现,就形成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行为。借助于该理论,我们认为,在人际关系中,由于家庭影响,生活经历、教育及环境等的不同,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双方往往主要以三种自我状态的一种自居,同时又对对方有着一定的角色期待,这就影响了

32、人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及行为意向,甚至导致了人际关系矛盾的产生。通过利用 PAC 法分析人际关系的类型,往往可以认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1、甲 乙:甲乙双方都以 A 自居,并且均把对方看作 A,这种人际关系常见于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双方相处,就事论事,感情色彩较少,人际关系矛盾也较少,是一种理想的同事关系。2、甲 乙:甲乙双方自己以 P 自居,把对方也看成是 P,这种关系较常见于同事、夫妻之间。一方面对于对方具有支配的意愿,另一方面也明显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支配,双方均较武断,关系容易紧张。3、甲 乙:甲乙双方均以 C 自居,并且把对方也看成是 C,这种关系常见于未成年人之间,也存在于心理不

33、成熟的成年人之间。双方均以感情冲动为特点,缺少理智,人际关系中常有冲突发生。4、甲 乙:甲以 P 自居,把乙看作是 C,乙以 C 自居,把甲看作是 P,这种人际关系常见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上下级之间,有时朋友或恋人之间也可存在这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甲对乙具有支配性,对乙的行为较宽容,乙则表现为对甲的依赖、服从。总体而言,双方关系融洽,具有需要的互补性。5、甲 乙:甲以 A 自居,同时也把乙看成 A,但乙以 P 自居,把甲看成 C,这种关系常见于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或者夫妻、恋人之间。甲希望双方的关系是成年人之间的关系,理智、成熟,但乙对甲有较强的支配欲,往往导致矛盾产生。6、甲 乙:甲以

34、 A 自居,同时也把乙看成 A,但乙以 C 自居,把甲看成 P,这种关系常见于异辈之间,或者夫妻、恋人之间。这种关系中,甲希望双方的关系是成年人之间的关系,理智、成熟,但乙却对甲有较强的依赖性,常常耍小孩脾气,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导致双方感觉失望。7、甲 乙:甲以 P 自居,把乙看成 C,但乙同样以 P 自居,把甲看成 C,这种关系常见于同事之间,或者朋友之间。这种关系中,甲常常对乙采用高压命令式的方式相处,引起乙的不满,针锋相对,也采取同样方式对甲,常常导致矛盾的产生。8、甲 乙:甲以 C 自居,把乙看成 P,但乙同样以 C 自居,把甲看成 P,这种关系常见于同事之间,或者朋友之间。这种关系

35、中,甲乙双方都易感情用事相处,引起双方的不满,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以上只是对常见的关系类型进行的简单分析。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自居和对于交往对象的角色期待,另外,面对同一个交往对象,这种角色自居和角色期待也不是一程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交往情境中,会有相应的变化。但在相同的情境中往往表现出相对稳定性,成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关系的重要线索。第二节 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核心一、人际交往的涵义所谓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的交换。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都超不出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的范围。当我们与别人交

36、谈,用眼神、表情或其他身体动作来表示我们的意见、情感或态度时,我们就是在与别人进行信息沟通。当我们买东西、送别人礼物或进行其他物质交换时,则我们此时的相互作用既有物质的交换,也有信息的交流。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是一个人超越自身,与他人建立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丰富和扩展自身的主要途径。对于个体来说,人际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是与同他人的交往与关系相联系的;人一生的愉快、烦恼、快乐、悲伤、爱与恨等,也同样是与同别人的交往和关系分不开的。没有同别人的交往与关系,也就没有人生的悲欢离合,没有文学、艺术和科学也就没有一切。可见,交往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人际关

37、系,是生活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心理交往相伴随的。心理健康的水平越高(亦即个性越健康) ,与别人的交往就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心理学家高尔顿和奥尔波特发现,个性成熟的人,都同别人有良好的交往和融洽的关系。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别人,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表示同情,具有给别人以温暖、关怀、亲密和爱的能力。马斯洛则发现,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我实现者”,都可以很好地接纳别人,同别人的关系也比一般人要深刻。他们对别人有更强烈、更深刻的友谊和更崇高的爱。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往往认为,人的幸福是建立在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对于人生

38、的幸福来说,所有这些方面都远不如健康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长期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但自我评价生活幸福的人的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却没有提高。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无法为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所取代。尽管交往和人际关系对人十分重要,但是,人际交往并不是越多越充分越好,人际关系也不是越丰富越深刻越好。应该了解,当人们感到孤独、感到缺乏情感依赖和理解、感到没有足够的人际关系支持时,人们会为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缺乏而烦恼。而当人们感到交往过多,必须应酬各种人际关系,难以把精力集中于自己所选择的目标,作决定必须考虑各种人际关系时,人们又会为交往

39、的过多和人际关系的过于复杂而不安。心理学家曾经对伴同机会最多、长相厮守的夫妻关系进行过研究。有趣的是,有些夫妻在为彼此之间缺乏心灵的交往而烦恼:他们抱怨丈夫或妻子不爱跟自己说话,有心事不向自己提及。而另一些夫妻则在为彼此交往、关照得过分而恼火:他们抱怨妻子关照、过问太细或是唠叨,自己缺乏静心的时候,或者抱怨丈夫什么都要过问和评价,自己不能独自地处理事情。据报载,当代日本许多丈夫下班之后不是马上回家,而是先去酒吧,有时很晚才回到自己家里。所有这些矛盾现象的根源,都在于人身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需要。一方面,人们要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需要社会比较,因而需要与别人共处,需要与别人

40、交往并建立和维持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人也需要有内省的经验,有无拘无束、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需要有独处的时间,需要暂时地远离和逃避别人。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哪怕是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父母或孩子,都会对自己构成一种评价压力,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限制。每个人对于在社交生活中的行为必须检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体会。实际上,检点本身就意味着某种限制。社会交往的情境越正式,人们受限制的感觉也就越强烈。正式的社交情境的评价压力,常常使人表现失常,使人难以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由于社会规范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期望的存在,我们在同别人共处时,无论自己的实际感觉如何,都需要尽可能地表现出一个从他人、从自己和从社会

41、评价的角度来说都可以接受的形象。我们需要顾及别人的面子,顾及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需要考虑我们的言行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影响,需要考虑别人对我们的言行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因此,实际上,在任何社会交往的情境之中,我们都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真实期望去做。高兴时,我们不能随便得意忘形、抓耳挠腮,不能随便哼流行歌曲、蹦蹦跳跳。悲伤时,我们也不能随便痛哭流涕。更重要的是,在社交情境中,我们必须将注意力或多或少地投向别人,留心别人的状态和反应,这就使我们不能潜心体味自己的经验,对自己的外部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更不能很好地反省自己的内部状态。不能有良好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然就缺乏有效的自我矫正,缺乏应有

42、的自知。哲学家曾说,过多的交往使人浅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命题是有其科学根据的。社会心理学家曾经以实验充分证明,对于过多的社会接触,人们或早或晚会产生同样的消极反应。在把自愿参加实验的被试成对地关在一个小屋子里时,随着相处时间的延长,被试彼此进行交往的时间也随之减少。在奥特曼的一个研究里,让被试成对地关在一起 8 天。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同伴的兴趣越来越下降,注意也越来越退回到自己的心理世界。在实验的前 4 天,参加实验的被试平均每天用50%的醒着的时间与同伴交往,而在实验的后 4 天,这个比例下降到了 25%。在另一个研究里,5 名被试在一起呆了 12 个星期。结果,随着时

43、间的推移,被试越来越不想说话,到后来竟发展到相互之间视而不见,一言不发,充满了一种沉寂、肃穆的气氛。另外的心理学研究还证明,过多的社会接触常常具有破坏性的后果,即可导致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接纳和依赖的情感被破坏,使人变得不能容忍别人、不合作直至敌对和冲突。有人将这一原理运用于日常的人际关系,认为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也需要适度的分离。如果一味认为关系亲密、情感甚笃而长相厮守,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侵犯别人的隐私,伤害别人的情感,那么,终会有一天,你会发现,这种亲密的关系实际上已在出现危机。二、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想成功地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在生活中了解、遵循和掌握以下所

44、述的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一) 平等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重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人的这种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平等就意味着在交往中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这是和谐交往的基本前提。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交往的最重要原则。萧伯纳有一次写作休息时,和邻居的小女孩一起玩耍,当送小女孩回家时,他对小女孩说:“知道我是谁吗?回家告诉你妈妈,就说和你一起玩的是萧伯纳。 ”小女孩天真地回应说:“知道我是谁吗?回家告诉你妈妈,

45、就说和你一起玩的是克里佩丝莱娅。 ”大文豪不禁惭然。后来,萧伯纳对朋友谈起此事,感慨到:“一个七岁的小女孩给我上了人生中最好最重要的一课。一个人不论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个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高高在上。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同学之间在气质、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因此,在交往中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有诚心,彼此尊重、平等地交往,才可能持久。对大学生来讲,不论学习好坏,家庭背景如何,是否班干部,长相如何,都应得到同等的对待,同学们不要冷落集体中的任何人。(二) 相容原则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要做到心理相容,应注意增加交往频率、寻找共同点、表现出谦虚和宽容。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要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只要不是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做出一些让步是值得的。每一位同学由于成长环境、甚或经历的不同,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爱好,而且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