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富宁县旅游资源情况.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616824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宁县旅游资源情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富宁县旅游资源情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富宁县旅游资源情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富宁县旅游资源情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富宁县旅游资源情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富宁县旅游资源情况作者:佚名来源:县旅游局 点击数:120 更新:2013-4-23 163755 字号:小 大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南与越南河江省苗旺、同文两县接壤,东与广西百色、那坡等五县(区)毗邻,国道 323 线和衡昆高速公路贯穿县境,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开放地区的“东大门”和“出海口” ,也是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全县国土面积5352 平方公里,辖 13 个乡(镇)145 个村(居)委会,总人口 40 万人。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仡佬六种主体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76.4%,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柔情”文化。 “十二五”期间我县全力打造

2、富宁“十大品牌”工作,其中,围绕打造“云南东大门” 、 “云南红都” 、 “珠江第一港” 、 “云南富宁相思岛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四大品牌,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好旅游开发建设。重点编制富宁县相思岛低海拔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旅游功能区规划,红都旅游规划,坡芽民俗旅游村规划,归朝架街水库旅游休闲项目规划。通过做好旅游开发项目策划,积极争取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完善与旅游景区(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综合整治及周边绿化、美化,实现库区景区、景点全面提档升级。吸引投资,推出休闲新项目,丰富娱乐内容,吸引游客,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旅游发展。

3、一、近 5 年来旅游经济指标2008 年接待游客 31.6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2.4 亿元,其中:国内旅游者 30.5 万人次,旅游收入 2.38 亿元。2009 年接待游客 60.7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3.3 亿元,其中:国内旅游者 58.38 万人次,旅游收入 3.2 亿元。2010 年,接待游客 62.8 万人次,旅游收入3.95 亿元。2011 年,全县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 5.6 亿元,接待游客 65.2 万人次。2012 年共接待游客 70.9 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 6802 人次,旅游收入:6.19 亿元。二、旅游风景名胜富宁县自然风光以秀美迷人而著称。

4、位于县域东北部剥隘镇境内驮娘江旅游区是集壮乡田园风光、亚热带雨林和溶岩河谷地貌景观为一体的 AA 级旅游区,以沿江碧绿的江水、温柔的壮乡、险峻的山势、葱茏的树木、飞溅的瀑布等景观而享有小三峡之誉。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形成一整片宽阔的水面和数十个库湾滩,展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两岸青山如黛、翠竹欲滴,景色秀丽迷人。水面一段段碧波如镜,涟漪轻泛,似绿绸抖动,群峰倒影,山水相映,宛如玉带,幽丽无比。沿岸植被大多为热带季雨林和热带山地阔叶林,植物生长茂盛,林木苍翠,藤萝掩蔽,保持着原始群落的状态。数个壮族村寨,依山傍水,掩映在翠竹绿树丛中,自然和谐,风光如诗如画。驮娘江沿岸居住着壮、瑶、苗、彝

5、、乞佬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传统节日、民族风俗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族风俗和节庆活动为旅游区增添了斑斓的色彩和缤纷绚丽的活力。特别是在剥隘镇镇坡芽村发现了代表 81 首壮歌的 81 个符号,专家评价为我国活着的民族图画文字之一。坡芽村小组位于剥隘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 9 公里,有 55户 278 人,均为壮族。全村共有耕地面积 565 亩,其中田 85 亩,旱地 480 亩。人均产粮265 公斤,人均纯收入 550 元。坡芽地处驮娘江旅游区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该村建于清朝初年,世代以种稻狩猎为生,受外界文化影响小,民风淳朴,保留着壮族传统的礼俗习俗

6、,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民族风貌的坡芽“歌书” 、 “古文字”,这是云南省民族文化遗产中可以与东巴文化并相辉映的宝贵民族文化资源,是纵贯古骆越族历史文化的象形符号,凝聚了富宁地区壮族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具有很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学、美学和经济价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认识价值以及开发价值,其发现,将填补了壮族没有古老文字空白。该书目前被专家命名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 ,壮语音记布瓦吩 (把花纹图案画在土布上的山歌) 。剥隘镇于元末明初立埠,是滇桂两省交通要道。明清时期,商贾云集,贸易鼎盛,两广、两湖、江浙、福建等二十多个省区的商客前来经商,每天数百匹马集散于此

7、,是“邕州古道”上的重要集镇。1931 年至 1937 年间,红七军以七村九弄为中心创建了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成立滇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劳农会等组织,同国民党进行了长达 7 年之久的武装斗争,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和革命纪念遗址。而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剥隘新镇不仅迁建保留了粤东会馆、观音庙、老人厅等见证了剥隘历史兴衰的文物古迹外,也将建设成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一个面向东部沿海及香港、澳门的水域港口,建成后的富宁港,将成为环境优美、独具特色、集客货运输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开放型码头。将恢复其昔日“关津要道”的繁荣。富宁壮乡风情旅游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位处普厅河中游流域的归朝镇,这里河流蜿蜒如

8、腾蛇,几十座山脉连绵起伏,山峰云遮雾绕,灌木丛林,绿树常青,素称翠岭屏风。有龙头井溶洞、后龙山金印笼云、者鹞山大峡谷、龙绍地下河流瀑布、险滩、岩溶峰洞、旧寨威莫三叉大峡谷及梯层瀑布等优美景点,普厅河沿岸碧绿繁茂的扁桃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红艳艳的攀枝花,旖旎宁静的田野,优雅古朴的竹楼、吊脚楼,构成了独具特色山水和田园风光。归朝历来为富宁的一块风水宝地,是土司豪绅盘踞之所,文人雅士赏玩之地,留下许多传奇故事,有诗吟:“左龙泉右象鼻前狮子台后金印四处湾环皆滇之胜境,春碧柳夏绿荷秋黄菊冬白梅百花锦秀依然粤地风光” ,赞的就是这一带的风光。旅游带河流蜿蜒,河谷风光旖旎,河石千姿百态, 水流清澈;喀斯特

9、地貌典型,峡谷众多,这里峰峦叠翠,植被茂盛,山高谷深,怪石嶙峋,密林深处常有猴群嘻戏,百鸟啾鸣;者鹞山海拔 805 米,东侧绝壁临河面,高数百米,险峻惊人,易守难攻,是唐宋时期民族英雄侬智高的据点,许多传奇故事令人荡气回肠;壮家山寨依山傍水,民风古朴淳厚,民族文化独特。归朝后州至平坤峡谷旅游线依次可游览沈土司遗址、稻作文化研究基地、龙头井诰命碑、洞平电站、者鹞山古战场遗址、平坤峡谷、平乐落水洞等景观,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的到来。今天的富宁依托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宝贵的特色文化,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扶持,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

10、调发展。在剥隘坡芽、归朝、牙牌等村寨,结合坡芽歌书文化、壮族稻作文化、土司文化等特色文化,开发农业观光、 “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相信不久的将来,富宁将会越变越美丽,成为省内外有名的港口景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三、重点旅游资源及建设项目(一)富宁县剥隘驮娘江旅游区驮娘江旅游区位于富宁县东北部剥隘镇境内,东接广西百色市阳圩镇,南连者桑,西靠那能,北接广西田林县八桂乡,规划范围 185 平方公里,距富宁县城 79 公里,距文山州府260 公里,衡昆高速公路和国道 323 线从景区旁通过,是云南通往沿海地区的“桥头堡” ,区位优越。旅游区集剥隘库区水域风光、驮娘峡谷风光、壮族风情和亚热带

11、雨林为一体的AA 级旅游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是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也是州、县“十二五”旅游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景区受百色水利枢纽建设的影响,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布瑞村”被淹没,为此,整个景区经营被中断。目前,百色水利主体工程蓄水后形成 33.841 平方公里的库区(博爱湖)水域风光,使景区资源优势和开发价值更加明显, 准备新开发位于者义村的“能罕曼瑞”野外拓展活动训练基地,其优越的地势和环境优于整个湖区山水风光。2006 年 10 月富宁驮娘江旅游区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通过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驮娘江旅游区将以百色水利枢纽建设形成的库区水域为依托,以“碧江、峡谷、壮乡、新镇”为

12、核心吸引物,挖掘壮族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峡谷观光游览和水域两大特色旅游产品,建设集峡谷观光游览、水上康体娱乐、壮乡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水域旅游区。(二)云南富宁相思岛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旅游带相思岛位于剥隘镇西北方,老国道 323 线旁,距剥隘新镇相依傍,是一个由于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淹没而形成的孤岛,岛上植被较好,有大面积的相思树,绿树葱茏,绿水环抱,自然景观价值高。包括旖旎的者宁河水域自然风光、热带季雨林、水库岛屿、濒水河滩、临江村寨、壮族文化等,是集观光游览、水上康体娱乐、壮乡民俗体验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水域旅游区。根据云南富宁相思岛低海拔体育项目训练的规划,我县也相应规划了旅

13、游功能带,建设项目包括旅游假日主题酒店、度假山庄、户外旅游运动拓展区,特色民族村、主题游乐场、生态主题旅游园、垂钓基地等。项目建设后,可丰富驮娘江旅游景区活动内容,增加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提高景区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使驮娘江旅游区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集观光和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三)剥隘坡芽歌书文化生态村剥隘镇坡芽村小组位于剥隘镇东南方向,距国道 323 线和衡昆高速公路约 4 公里,距剥隘镇政府所在地约 5 公里。全村共有 55 户 278 人,实有耕地面积 565 亩,其中田 85 亩,旱地 480 亩,人均产粮 260 公斤,人均纯收入 550 元。该村大约于清朝初年从县境内的剥隘、者

14、桑等地迁入,世代以种稻狩猎为业,民风古朴,由于地处深山,极少受外来文化影响,至今为止,依然完整保留着壮家人传统的习俗礼仪。2006 年 8 月,民族文化研究人员在该村发现一本壮族古老歌书。该书有八十一幅图案,每幅图案均记录了一首壮族情歌。经众专家考证:这一发现填补了壮族没有古老文字的空白。是堪与“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相媲美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认识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该村壮族风情也独具特色,但村寨建设混乱,道路狭窄,环境卫生差,农民生活水平还相当贫困。(四)老街三寨稻作文化生态旅游村归朝镇老街三寨位于归朝镇东南部,距镇政府 2 公里,距富宁县城 33 公里,属普厅河下游

15、河沿地区,与 323 线国道隔河相望,是一个壮族集居的村寨。寨子由老街、长沙、登冒 3 个村小组组成,故称“老街三寨” ,全村共 141 户 564 人,现有耕地面积 227 亩,人均纯收入 1500 元,交通便利,土质肥沃,水热条件好。老街三寨村内绿树翠竹成荫,植被保存较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村庄背靠“天印” ,右靠“象鼻” ,左有“龙泉喷血” ,前有“百鸟朝王” ,坐落在归朝八大风景其中的四大风景之中,是滇东南保留壮族原生态文化较为完整的村寨,还是名符其实的壮戏之乡,2006 年 8 月 20 日,被确定为“中国壮族文化民俗科学研究基地” ,并立有由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的碑文

16、一座,建有中国稻作文化展览室。(五)红色旅游资源今年来,我县以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为依托,扎实抓好谷拉红军洞、那能甘邦红军洞、田蓬狮子山哨所等革命遗址的文化深层挖掘和包装,为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更多的教育内涵和旅游文化底蕴,全力打造“云南红都” 。特别是那能甘邦红军洞方园几公里都属于南部季雨林植被,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森林群落的植物各类组成、生态结构、群落外貌属于石灰山季雨林植被类型,各种野生动植物完好。甘帮革命老区核心区地处滇东南岩溶高原的东部边缘,属滇东南岩溶高原地貌,平均海拨在 8001200 米之间。形成特殊岩溶地貌,其特点是山高谷深,山势险峻陡峭。还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历史

17、悠久的革命老区核心区,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全村共有甘帮、弄院等 20 个村小组 553 户 2772 人,属富宁县革命老区重点乡镇之一。坚持保护促开发的原则,深入挖掘红色革命遗址,规划建设打造连接百色、麻栗坡老山的红色旅游线,努力使“云南红都”富宁成为云南乃至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逐步形成“红色文化带动旅游、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六)归朝架街水库旅游休闲景区富宁皈朝水上森林休闲公园项目位于皈朝镇与板仑乡交界处,距富宁县城 26 公里,距高邦至广西那坡省际公路 4 公里,即将新建的那坡至高邦高速公路擦边而过。富宁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形成的便捷交通网络,为

18、皈朝水上森林休闲公园的建设奠定了优良的基础。皈朝水上森林休闲公园是 1958 年架街村委会群众投劳兴建的小(二)型水库,1993 年县政府筹集资金对库区改造扩建,形成了总库容 34 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水库位于皈朝镇与板仑乡交界处的架街村委会辖区,故称架街水库。架街水库处于 1200 米海拔的高山之上,水淹面积 500 亩,周边森林幅盖率高达 80%以上,水库的兴建在库尾形成了几百亩壮观的森林湿地。水面和湿地淹映在几千亩的森林之中,就象一颗高原明珠闪闪发光。其自然资源特点表现为:水上森林、清凉世界、金秋红叶、休闲胜地。水上森林水库上游几百亩湿地中生长着水杨柳,树生长在水中,酷似亚马逊河中

19、的森林,故称水上森林。春天,湿地周边的红、黄、蓝、白、青、紫各类野花争相怒放,与水中的树林摇相呼应,形成百花争艳,五彩缤纷的世界。清凉世界富宁处于低热河谷地区,从富宁至广西一带处于低海拔区域,夏季都比较炎热,架街水库湿地地处 1200 米海拔的高原山地,地势开阔,靠近近北回归线,距南海较近,受东南季风、地理地形、海洋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固有的气候特点:四季温差小、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垂直差异显著的低纬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在 17。C 左右,年平均空气湿度 80%左右,常年均为人体感到舒适的气候,是最适宜居住的地方。总之,架街湿地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空气湿润,全年为休闲度假气候,是人们夏季避暑的

20、胜地。金秋红叶围绕湖岸边的枫树林,经过秋风的洗礼变成了红黄色,斑澜眩目,倒映在清澈的湖面,遥遥望去,枫林与水连为一片,染红了湖面,构成了秋水共长山一色的奇瑰景色。就象唐代大诗人杜牧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从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休闲胜地舒适的气候环境,风景如画的湿地,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胜地。四、民族风俗文化富宁县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着壮、苗、瑶、彝、仡佬五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 76.4。在相对封闭的历史发展中富宁人民孕育了多彩的民族文化习俗,如壮族的陇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这些民族传统节日记录了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印迹,是

21、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目前富宁各民族较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有,壮族:三月三(清明节) 、珑端节、端午节、六月六、中元节、中秋节、春节等;苗族:花山节、打背节;瑶族:盘王节。两国边境民族交流一直很频繁,每逢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等重要节日,两国边民都相互邀请到举办方参加节日活动。(一)壮族,是富宁人口最多的世居少数民族, “汉族住街头,壮族居水头” 。喜居水边、钟情于水的富宁壮家人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农耕文化,积淀了厚重的充满地域特色的“水”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歌舞、戏剧、服饰、礼仪、饮食、民居文化,被专家称为“百越”民族的活化石。中共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据此把富宁的文化个性

22、定位为“柔情富宁、休闲壮乡” ,着力打造和培育以壮族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旅游文化产业。1、壮族稻作文化风俗富宁是珠江流域右江水系驮娘江、普厅河、那马河等多条支流的流经地和发源地,资源丰富,良田万倾。早在 4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壮族的先祖百越人就开始依山傍水,建寨而居,以“火耕水落”方式从事稻作生产,垦殖“雏田” ,过着“饭稻羹鱼”的生活。直到如今,县境内出土的有肩石斧、有段石锛、石锤、蛙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原始生产工具和发现的野生稻充分证明了富宁壮族古老稻作文明的存在,他们在河谷平坝中的湿地和沿河两岸修起田埂,用牛来耙田犁地,在雨季来临时引水泡田、培植水稻。驮娘江、普厅河

23、、郎恒河、洞波河等河畔直到今天依然悠然转动的“风车提水”和建造在溪流旁的“水碓舂米” ,就是几千年稻作文化的古老传承,同时也形成了“以稻为本,喜居水头”的民族特性。在富宁全县 2595 个自然村中,以“那” (壮语稻田、水田之意)为通名命名的就有327 个,占 12.6%。他们据“ 那”而作、赖“那”而食、依“那”而乐、以“那”为本。孕育了谷种来源的经文、牛王到人间的传说,还产生了稻谷神、田坝神等自然神祗。他们勤于耕织,器重铜鼓,厚爱银饰,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着似水一样的情怀,创造并积淀了一整套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完备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几千年来,无论壮族族群如何演变发展,自水稻人工栽培发明以

24、后,稻作农耕的生产方式逐步主宰了壮族的生活,形成了全方位覆盖的浓浓的稻作文化,全面影响着壮族的民风民俗。2、壮民族的歌舞以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为代表的富宁壮族诗歌文化十分丰富,有古歌、礼仪歌、节令歌、造屋歌、农事歌、纺织歌、酒歌、情歌、儿歌等。人们通过符号记录代代传唱的形式获得民族历史、生产生活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歌比试才智、倾诉心声、依歌择偶、交谊结缘。这一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带有深刻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因此形成了壮族人民发达的诗性思维,逢事必唱,无处不歌,蔚然成风,这便使得壮族诗歌文化生机勃勃,永不枯竭。在壮族诗歌的基础上,还产生了壮戏这一民间文化集大成的艺术表现形式,自清初诞生以来

25、已有 300 年的历史,分为“哎咿呀” 、 “哎地奴” 、 “乖嗨咧” 、 “咿嗬嗨”四大声腔,唱腔柔美,意蕴深远,堪称民间艺术奇葩。 “锣鼓不响,庄稼不长” , “岁岁歌圩四月中,欢聚白叟与黄童”的珑端节是富宁壮族男女老幼看戏、唱歌、做买卖,青年男女依歌择偶的好去处。3、壮族的饮食习俗。富宁壮族的饮食文化,与稻作生产密切相关, “糇糯糇喜”是明显的饮食特征。 “糇糯”(壮语糯米饭之意) ;特别令人称道的是一种以食用天然植物色素加工制作的五彩花糯米饭,也是“糇糯”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到如今,从稻米中衍生出花饭、香粽、粮粑、米粥扁米、米粉、粽子、糕饼、汤圆、竹筒饭等特色主食。壮家人在节庆、祭祀、宗

26、教活动和社会交往等场合用来迎宾待客的美味佳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传统饮食文化。4、壮族的礼仪风俗由稻作文化衍生而成的壮族礼仪文化,无处不充满了稻作农耕的意蕴。人一生中的出生、周岁、结婚、寿辰、丧葬等方面都离不开稻。婴儿降生,宾客们送油炸粑数百个或糯米饭 5 公斤;迎亲结婚,男方备酒、肉、糯米饭送到女方家为礼。女方陪嫁物以米及大米制品为贵,一般用红布缝三角袋,装米作陪嫁吉祥物,称为“千年米” ;又用红布包小竹箩,里面放上糯米饭,称为“千年饭” 。到夫家后一起放在神龛上,次早将米和饭一起蒸熟,新郎新娘与婆家人分食,表示今后丰衣足食;祝寿,儿女送猪一头,寿席一桌,寿幛一面,魂米一包,亲戚或村人送鸡

27、、肉、米、酒共庆;丧葬,亲生儿女将一枚钱币和少量米塞人死者口中,一会再掏出分别装入土罐保存下来,意为给子孙留下金仓银库。然后用柚子叶煮水洗尸消毒、梳发、更换新装,意为生得其所,死得干净。丧礼期间一定要供大米饭和大米制品,壮族在寿材头部一方有一小桌,上面自始至终都要供一碗饭,不能断。每家的堂屋都设有祖宗神坛,上立祖宗牌位,供全家老幼祭祖。凡此各种,都是以人的繁衍、平安、幸福为终极目标,通过内心企求的外部形态,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欲望和激情,纯粹是一种以人缘亲和为根本的礼俗文化。5、壮族的传统节日壮族的传统节日大多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稻作生产密切相关,几乎月月有节。 “珑端节”是最有代表性的节庆,她

28、从壮族同胞在稻田耕作中的和谐共助精神演变而来。每年农历 2 至 3 月,归朝、板仑、谷拉、者桑、剥隘、那能、郎恒、洞波等 10 多个壮族聚集的乡镇先后择日欢度“珑端节” 。被选为东道主的村寨,节日前几天广发请柬、张贴广告,邀请四方宾客。活动当天,群众们穿着新装,成群结队来到东道主指定的山场和田坝过节,杀猪宰羊、载歌载舞、自编自演土戏,热闹非凡,一般少则上千人,多者达万人之众。过节时,既祭神,又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交和文娱活动。这种以神人共娱为特征的节日文化,是壮族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融为一体的集中表现,体现为整个壮民族在文化上的全民性和认同性。6、壮族的民居“家住青山绿水间, ”水竹相依的

29、地方是富宁壮族自古建“栏”而居的地方, “栏” ,壮语“楼房” 、 “家”的意思,也称为“干栏” 。 魏书僚传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数。 ” 建“栏”的原因首先是由于种植水稻,需要足够的水分。为了灌溉和排涝,需要修建水渠,形成了密集的水网。因此,地面比较潮湿,不宜居住,故有此建筑风格。其次是为了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和对付毒蛇猛兽侵害,三则是存放谷种和稻米。 “栏”从建筑布局、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特征,都具有丰富的稻作文化内涵,从建造到使用均包含着壮家人文明、友善、亲和的人生哲理及道德规范。7、壮族的纺织壮族的纺织印染几乎是同稻作文化一起发展而来的, 汉书.地理志载:“

30、男子耕农,种稻麻,好蚕桑织绩” ,清代张祥河在粤西笔述中也说:“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视颇工巧绚丽。 ”延及现代,富宁壮族服饰虽有较大发展变化,但很多依然保持壮族传统特色。壮族服饰因各支系不同,其制作衣服的布、帛、锦、绣及采用的花色亦多不相同,而且年龄层次不同的妇女又有不同的打扮,还有盛装、便装、礼服、孝服之别。壮族妇女又特别喜爱银饰,静坐时银光闪闪,走动时沙沙作响,这便使壮族服饰百态千姿,绚丽多彩。(二)瑶族、是富宁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壮族的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其风俗亦有独异之处。最具特色的是祀盘王与度戒。传说中,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祀盘王是瑶族人

31、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又称“盘王节”或“跳盘王” 、 “还盘王愿”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瑶族同胞漂洋过海去谋生,中途遇到了大风浪,经祈求盘王保佑方得风平浪静。为感谢盘王的护佑,金秋时节,择一风和日丽之日,身着节日盛装的瑶家人,便会聚在一起,跳着长鼓舞,唱着“盘王歌” ,年轻人则打花棍、放花炮、丢花包,场面十分壮观、热闹。度戒,是瑶族男子至十二三岁时,举行的成年仪式,择吉日,请本族度戒师至家中讲经念法,教导受戒者须正直为人,尊老爱幼,遵守族规。戒经开篇载:“原是盘古宗支,祖无田塘之地,东走西移,辛苦劳碌凡间,盘古子孙心念善” 。度戒实质为修善,度戒期间,受戒者不能吃饱饭,不能吃油荤,视为修身

32、。度戒后的男子,族内视方视之为成年男子。(三)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因居住分散,因而在服饰上有许多差别,除男子的衣着大体相同外,妇女的衣着式样和色彩差别较大。有的地方,妇女穿大襟短衣,下着麻布裙,裙有长短和有无绉褶之分,长裙长及脚面,短裙短至胫部,裙面有素净、绣花、挑花、镶花或腊染之别;有的地方的妇女又好着无领右开襟或无领衩襟上衣;还有些地方的妇女,胸前悬银牌,颈套银圈,耳坠耳环,手戴银镯、戒指等,走起路来,银饰银铛,桶裙摇晃,极富民族特色。苗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很多神话传说、诗歌、古歌、情歌民故事都以口头唱颂的形式保存下来,内容十分广泛。苗族人民不仅能歌,而且善舞。独具一格的芦笙

33、舞是苗族人民中最喜爱的舞蹈。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笙、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打背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

34、,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 ,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四)彝族,是富宁境内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和其他民族一样,彝族的先祖们从北方一步步迁徙来一邓这里,成了这一方水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跳宫节,便是彝家人集体祭祀祖先最隆重的节日。传说古代彝人遭官府驱赶和屠杀,不得已从青海逃到四川、云南,后散居滇南各地,为反抗官兵,各部落在族长率领下,同心协力,与官兵进行抗争数年得胜而归,为庆祝胜利,各部族

35、以胜利的时日为纪念日。是日,各村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在宫坪里尽情地跳起铜鼓舞,后人称为“跳宫” 。形成一年一小庆三天,十年一大庆九天的隆重节日。跳宫节中,最富特色的当是彝家的铜鼓古舞,身着节日盛装的彝家男女满怀着对祖先的崇敬,围成圆圈,在悠悠的铜鼓声中跳起了铜鼓舞,舞姿古朴,悠远,富于叙事性。形象地再现了彝族先民们当年开拓这片疆土的情景,表达了彝家人对祖先的怀念与尊敬。节日气氛庄重、古朴,是富宁县最富于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之一。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 ,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 、 “僚” ,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 、 “葛僚” 、 “(亻革)僚” 、 “仡佬 ”

36、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 ,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别一 个仡佬年。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而仡佬 年则是农历三月初三,且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 ,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仡佬年的第一个虎日,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 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 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 3 个口子,另一人 “喂”些肉饭酒于

37、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 树除草培土。 “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 给坨坨” ,表示预祝果实累累。 “喂”树之后,人们欢 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 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 ,祈祝丰年。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 。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 ,要行敬酒、铺毡 、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 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 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

38、中,表示对娘家恋恋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 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隆重的婚礼宴席要分二台或三台,即要连续吃二三 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清茶、油炸食品及干鲜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种凉拌拼盘。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两碗扣肉外,还得有各种烹炒的 民族风味。 婚宴中,仡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将酒酿 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坛中,密封时就插有两根 竹竿,一弯一直,竹节没有完全打通。饮用时打通竹节,直管

39、进气,弯管咂吸而饮,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 ”的歌手助兴,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五、民族文物情况。富宁县文物种类众多,有少数民族在近现代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的革命遗址,有极具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用具、富有民族风情的文化艺术品、民族文化浓郁的宗教文物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富宁县现有 51 个不可移动文物,14 个不可移动文物已经消失。目前全县有 4 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8 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 51 个不可移动文物中,21个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现状一般,本体布局清晰,结构完整,周边环境一般。6 个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现状较差,本体局部损毁,周边环境较差。7 个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现状差,本体损毁严重,稳

40、固性差,有坍塌的危险,文物安全隐患大,周边环境差。在这 7 个保存现状差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 3 个是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 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富宁县不可移动文物类型众多,有古遗址、古墓葬、碑刻、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然而由于缺乏专项资金和专人管理,无法做到定期维护,使破损问题日益严峻,这些文物陷入严峻的保护困境中。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富宁县与越南接壤的田蓬、木央两边境乡镇现存不可移动文物较少,仅有木央乡境内有木溜永垂不朽碑和老寨桥 2 个。依据上世纪 80 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田蓬镇有 2 个近现代革命遗址,但是在本次文物普查中这 2 个不可移动文物已经消失。为确保边境文物安全,落实文物保护工作,2010 年 9 月,富宁县文物管理所向富宁县外事办请示将中越边界三段 23 号旧界碑收藏于富宁革命纪念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