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学好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类型及其重要性 “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智力之核心)的基础” ,可见掌握“双基“的重要。 “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都包括在内。为学习方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记忆型、应用型。从高考考纲考点考题上看,记忆型的知识,起码有字词的音形义(历年第 1 第 2 等试题) ,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和填空(如 1996 年第 9 题、30 题) ,名言佳句的填空(第卷),文言文实词的比较(1996 年 12、13、14 题)等。应用型的基础知识,如标点符号、近义词和
2、成语的选择、病句的诊断、古今诗文的理解和赏析,几乎覆盖所有考题。 二、学习掌握“双基”的有效方法 1、强化记忆的“秘诀” 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质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这里根据心理科学,总结强化记忆的五条诀窍。 首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 。这是说对首次记忆的新内容,一定要“不惜千金买宝刀” 。心理学表明:10 分钟能记住的东西,要再有 5 分钟,变换着方式(默想、默写、诵念等)去记忆,效果最佳。许多同学,记忆新知识时,只是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就自以为记住了。这样的记忆量,十分钟后就消失 40%,更增加了间隔记忆复习的困难,实在得不偿失。 复记:“悬虫低复上,斗雀堕还飞” 。反复记忆才
3、能相对克服遗忘。对较复杂、深奥信息的记忆,不可能一劳永逸。心理实验证明:凡自己默诵的东西,三小时后遗忘 10%,三天后遗忘 25-30%,时隔越长,遗忘率越高。我们重点中学的学生,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复记。首记可在讲课当天晚自习;二轮记忆在临新课前一天自习,或其它时间;三轮则在课前几分钟,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事实证明,各轮复记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绝对可行。 化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对复杂的知识系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化简为原始的、天然的、通俗的要素,就能记得牢、多、快。这里介绍三种化简法。第一,抓共性化简。如很多形声字、会意字,其中有很多字的构字部件是“人”和“手
4、”的变形。如“ 亻” 、 “方” 、 “元” 、 “攵” 、等是“人”的变形;“扌” 、 “寸” 、 “又” 、 “彐” 、 “廾”等是“手”的变形。抽出变形“人”和“手” ,能帮我们区分很多汉字的形和义。如“陷”左上为人凡 an 韵者皆从“xin” (“陷”之古字) , “舀”上为手,凡 ao 韵者皆从“舀” 。“舁”下为手,当“举”讲,不是“鼻”的下部。 “祭”上以“又(手) ”取 “月(肉) ”,表示恭敬,不是“登”的上部(张开的两只脚) 。 “牧”以“牛” 、 “人”会意。 “秉”乃以“手(彐) ”撮禾,所以有“秉烛夜读”之用, “兼” 乃以手撮双禾,所以解为同时取得、同时、再加上、还
5、有等。第二,举“例句”化简,如通过“狼吞虎咽”掌握“使动” ;通过“歌喉甜润”掌握“形容式”通感;通过“我有个姐姐在北京读书”和“我有理由反驳你” ,掌握“有”字带起的“兼语式”和“连动式”等等。第三,编“歌诀”化简。如学习了逗号的多种用法,可自编自己能领悟的歌诀:句子当中常停顿,要用逗号来分清:复句中,分句间;单句中,很关键-主谓长,或倒装,动词后,宾语长;状语在句前,句中又较长;称呼应对序次后,插入成分在两旁;复杂并有停顿,用逗用顿细思量。 强联:“变形易色,随风东西” 。要善于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杂乱与条理之间,进行识记内容的联系与转换,这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如果发现不了
6、上述联系,宁可根据个人体验或外部的、偶然的联系, “强行自制”一种联系,不怕“变形易色,随风东西” 。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岂不南腔北调?论雷锋塔的倒掉 ,乃一坟堆;“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正是战国策 ;“莫(摸)里哀”作茧自缚吝啬鬼 。又如记忆古代的人名与字,如没有“互补” 、 “互反”关系,都可用以上方法 。 札记:“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 。 “闲云”飘来荡去, “一片”不能成雨。一定要准备一两个袖珍札记本,按基础知识的纲目分类,随时摘记或剪贴各种基础知识。这里参考考纲考点和考题,提供一个分类纲要:容易读错的字(如形、义也易出错,不妨就地记录,下列各项也可照此处理):容易
7、写错讲错的字词、成语;近义词和反义词;不易掌握的关联词语;语法和美名病句;常用修辞;标点符号;古今文化常识;古今文学常识;名言佳句;常用文言实词;写作常识;写作素材。关于以上内容,有不少现成的汇编书刊,还用自己作札记吗?用,因为一般汇编是针对普遍情况而录辑的,使用起来不切合每个人的情况,浪费时间。应将其中自己模糊不清的重新摘录出来,以免复习时作无用功。很多同学因为时间紧,没空作札记,或者集中突击抄录、背诵,结果还是“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仍是一笔糊涂账。 2、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可靠途径 高考语文科说明强调:“语言知识着重于应用,不考名词术语。 ”这和大纲中“不要用名词术语考学生”的
8、原则是一致的。历届高考命题,如第 1 卷全是单项选择,要求学生在准确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迅速四选一,又如第 2 卷简答题,考核学生对语法章法的运用和应变能力,都体现了上述原则。那么,如何在平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呢? 比较:A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必须细心发现与感悟某些基础知识的同中之异。平时,有的同学只注意了借代与借喻;象征与借喻、双关;移用、移觉与移情;连动句与兼语句等修辞语法方面的比较,其实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善于发现在标点、词语(包括成语)章法诸方面的相异处。如省略号与破折号都可以表示语言中断,但究竟有什么细微差别,表注释说明的破折号、冒号、括号有什么不同的适用范围,清早、
9、清晨、黎明、拂晓(军事用语)有什么不同, “密密匝匝”与“密密麻麻”有什么差别, “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与“每行事辄先人后己”中的“先” “后”是使动还是意动(似乎都可译为“把什么放在” ,但前一句是给门客作思想工作时说明自己主观认识的,在语境中宜为意动;后者使动) 。又如,一段文章首有概括,尾有总结,应该以哪句为中心句?这就需要比较其明晰度和全面性。 B“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必须善于发现和感悟异中之同。这是同学们较少涉及的一种比较。事实上,很多知识都有交叉重合之处,如果没有求同的习惯,势必造成认识的混乱和做题的犹豫。学习好的学生,总是带着“旧知”去感悟“新知” ,既能区分某些知
10、识的相异点,又能抓出相同点。如比喻与此比拟常常兼格,泰山岩石“有的像莲花瓣(形似;以拟物) ,有的像大象(同上) ,有的像老人(只是形似,而人格化不足,此语不能说比喻比拟人兼格) ,有的像卧虎(同前) ,有的错落成桥(同前) ,有的兀立如柱(同前) ,有的侧身探海(拟人为好) ,有的怒目相向(拟猛虎) 。经一一比较,总的说来运用了比喻和比似是不错的。又如“阿”与“陟”中有相同的“左耳” (左耳为“阜” ,土山) ,因此“阿”有山陵义, “陟”为登高。其他如徘徊、踯躅、踟躇(蹰) 、彷徨、徜徉、逡巡,有共同的意素;连动句、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谓语,都可用存现动词(有、没有)带出;说明顺序的由主到次
11、、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都体现了“逻辑关系”经常异中求同,则可“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 总结:“暗中摸索总非真,眼触心生法自神” 。光靠平时听课,从老师那里学一些答题的方法(如下定义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 ,是不够的,还应当“眼触心生”各种方法,把自己学习和运用的一些粗浅的或精要的体会,总结出几条,作为学习和实践的遵循。如概括段意有三法:或牵头羊(取中心句) ;或摘熟瓜(联缀关键的并列词语) ;或自炼金钟(自出文句,超级概括) 。又如,在分析复句或分层时,必须把长句缩短、内容化简,才便于把握上下文章及其关系。而长句缩短有老师讲的“紧缩法” (找主干) ,可有时用
12、紧缩法不但没用,而且有害,因为紧缩后只剩皮骨而没有血肉。如:“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化简: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传统独具,贡献卓越。这样一来就把中华民族历史的基本特征涵盖了。这种方法是把宾语转为主语,把定语转成谓语,可以叫做转换法。又如很多同字写议论文的结尾非常简陋,不是机械重复论点,就是口号化、公式化,那么,通过学习课内外文章也要自评总结一下。如归纳升华法(拿来主义) ;优胜条件激励法(崇高的理想 ) ;目的意旨伸说法(当说必说 )等等。练习:“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
13、艰” 。除重视老师布置的练习之外,要有自己独到的练习。首先,要注意选择综合性强、又紧扣考点考题的练习。当前有些同学多侧重有关构字法、词语合成方式、句子语法图解、修辞格辩识的练习。这类练习拘泥于单项知识的初步运用,又有违离考试说明的原则之嫌,没有什么价值。应着重综合性强、内容看似平易却奇崛的练习。如高考题中考查的字词,很多是常见字词(迫不即及待、仗义直执言、酗xing?x、觥gung ?gng ) ,所谓奇形崛,应是一指“常字见险” ,二指文字意味浓(如考题有“繁翳” 、 “羞赧” 、 “绮丽” ) ,三指维护语言的纯洁的必要工程,如“覆” 、 “像” 、 “叠”几字曾一度合法简化为“复” 、
14、“象” 、 “迭” ,而后来又纠正了,比如 1997 年“二简字”在1986 年废止了。而其中有的影响深广或不被重视,高考对此也有涉及(迭与叠) 。又如,近义词和近义成语的运用,综合性很强,这些更应多作练习。当然,也要注意关于标点符号等灵活性强、难度大的单项练习。如 1993 年有这样的题:下列各句加点的部分与“学校对我们的意见很重视”中加点的部分结构相同的一句是: A 老师对学生的表扬非常及时。 B 大家对他的关心使他很受感动。 他对我的意见很不少。 我对你的长处了解得很清。 其次,要注意练习节奏:初练不怕慢,练后有反馈。比如上题,同样的介词结构,却作了不同的成分,应当从语意与语法的相互制约
15、的关系上细心感悟一番,说出自己的心得。当然,练习还有属于应试能力的事,不是我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范畴,在此从略。 当小先生:“谆谆而后喻,讠尧讠尧(no,据理反驳)而后服。 ”根据实验,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轮流“讲习”活动,或向老师请示,自行组织轮流讲习,是深入理解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因为当你站出独立讲习的时候,最能促使你作充分准备,把问题说深讲透、记牢用熟。其时间安排:每课前三分钟;晚自习下课前三分钟;课余时间互相之间;集中时间多人分组讲。内容:名言佳句、成语、课文探宝、课外难题。如此,久而久之、大有裨益。 2 易读错:暴虎冯河 “冯”读 ping,不读 feng暴殄天物
16、“殄”读 tian(舔) ,灭贲临 “贲”在这里读 bi(必) ,不读贲临 ben(奔裨益 “裨”在这里读 bi(必) ,不读裨益 pi(皮)鞭挞 “挞”读 ta(踏) ,不读 da(达)屏息 “屏”在这里读 bing(丙) ,不读屏风,孔雀开屏的 ping(平)博闻强识 “识”在这里读 zhi(志) ,不读识字 shi(时)不啻 “啻”读 chi(翅) ,不读 di(帝)不卑不亢 “亢”读 kang(抗) ,不读 kang(康)瞠目结舌 “瞠”读 cheng(撑) ,不读 tang(堂)成绩 “绩”读 ji(机) ,不读 ji(记)魑魅 chi mei(吃妹) ,不读 li wei(离未)踟
17、躇 chi chu(池除) ,不读 zhi zhu (知著)憧憬 “憧”读 chong(冲) ,不读 zhuang(撞)绸缪 “缪”在这里读 mou(谋) ,不读纰缪的 miu(谬)吹毛求疵 “疵”读 ci(呲) ,不读 ci(次) 粗犷 “犷”读 guang(广) ,不读 kuang(矿)厝火积薪 “厝”,放置,读 cuo(错),不读 xi(昔)鞑靼 da da (达达),不读 da dan (达旦)殚精竭虑 殚”读 dan (丹),不读 chan (蝉)饿殍 “殍”读 piao (漂,上声),不读 fu (浮)发扬踔厉 “踔”读 chuo (戳),不读 zhuo (桌)菲薄 “菲”fei
18、(匪),不读芳菲的 fei(非)分袂 “袂”,袖子,mei (妹),不读 fu(决).联袂而往的”袂”亦读 mei (妹)焚膏继晷 “晷”,日影,读 gui(鬼), 不读 jiu(咎)愤懑 “懑”读 men (闷),不读 man (满)蛤蜊 “蛤”读 ge (隔),不读 ga (嘎)肱骨 “肱”读 gong (公),不读 hong (宏)觥筹交错 “觥”gong (工),不读 gaung (光)关卡 “卡”在这里读 qia (恰,上声),不读卡车的 ka纶巾 “纶”在这里读 guan (官),不读锦纶,条纶的 lun(伦)光风霁月 “霁”,雨后转晴,读 ji(济),不读 qi(齐)干涸 “涸”
19、读 he (河),不读 gu (固)合卺 “卺”读 jin (仅)荷枪实弹 “荷”在这里读 he (贺),不读荷花的 he呼天抢地 “抢”在这里读 qiang (枪),不读抢劫的 qiang (襁)怙恶不悛 “怙”,读 hu (户),不读 gu (姑);”悛”,悔改,读 quan (圈)回溯 “溯”读 su (素),不读 suo (缩,去声)佶屈聱牙 “佶”ji (急),不读 jie (洁) ;“聱”读 ao济济一堂 “济”在这里读 ji(挤)觊觎 ji yu (计于)戛然而止 “戛”读 jia(颊) ,不读 ga (嘎)僭越 “僭”读 jian (见) ,不读 qian (潜)疆埸 “埸”读
20、 yi (义) ,不读 chang (场)狡狯 “狯”读 kuai (快) ,不读 hui (会)觐见 “觐”读 jin (进)粳米 “粳”读 jing (京) ,不读 geng匕首 “匕”读三声(比)秕糠 “秕”读三声(比)畚箕 “畚”读三声(本)古诗鉴赏方法:http:/ 爱:爱,亲爱,友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爱护,爱戴。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舍不得,
21、吝啬。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又:“吾何爱一牛?”喜爱,爱好。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2 按:n 用手摁压。 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 ”控制,抑止;放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查看,巡察。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 ”核查,查验。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语”即本此义。3 白: bi 白色。 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 ”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 ”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
22、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 拜: bi 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 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拜访,拜见。 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授予官职。 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
23、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 ” 5 谤: bang 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毁谤,诽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6 暴:一 p 晒。 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 二 bo 猛烈。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 ”突然,猛然。 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 ”暴躁,急躁。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 ”凶残,残暴。 史
24、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欺凌,侵害。 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祸患,祸害。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 ”7 卑: bi 低,低下。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 ”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 ”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以为卑,轻视。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衰微,衰落。 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 ”谦词。如“卑职”等
25、。8 备: bi 具备,完备。 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齐全,周详,周到。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副词,尽,皆。 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充数,充备。 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防备,准备,预备。 左传? 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设施,措施。 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 9 倍: bi 反背,背叛。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 ”(畔:通叛)违背,背弃。 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背对,背后。 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26、”(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 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倍日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 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加倍,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说明“倍”和“背” ,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10 悖: bi 违背,抵触。 左传? 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叛逆,背叛。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 ”(殄:消灭)谬误,荒谬。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昏惑,糊涂。
27、 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 被:一 bi 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烂:光亮的样子。齐光:指翡翠与明珠的光彩相辉映。些:语气词。)覆盖。蒲松龄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加在之上,加于,给予。李朝威柳毅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遭受,蒙受。 战国策?荆轲剌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介词,被。表示被动。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二 p 通“披” 。穿,披。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分散,散开。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12 比: b 并列,挨靠在一起。 核舟记:“其两
28、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成语有“栉比鳞次” 。比邻近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齐等,同等。 战国策?荆轲剌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认为和一样,比拟,比作。 三国志?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勾结。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团结,和很多人接近。)接连,连续。 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 ”比比屡屡,处处。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比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等到。 论语
29、?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13 鄙: b 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鄙陋,鄙俗,鄙琐。 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轻贱。 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 ”鄙薄,轻视。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 ”自谦之词。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鄙人、鄙夫1、村野百姓,乡下人。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2、自我谦称。表示鄙陋。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14 币: b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又泛指礼物,包括帛、玉、皮、马等。 战国
30、策?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贷币,钱币。王安石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 15 毕: b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又为用长柄网捕捉。 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完毕,结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竭尽,终尽。 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 副词,全,都。林嗣环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6 蔽: b 遮蔽,遮挡。 梦溪笔谈?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蔽护,掩护。 史记?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隐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31、”蒙蔽,受蒙蔽。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总括,概括。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思无邪:思想纯正。) 17 弊: b 破败,败坏。苏轼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 ”弊病,害处。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困乏,疲惫。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 18 辨: bin 分别,辨别。 孟子?鱼多所欲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辩论,申辩。通“辩”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比 并列,并 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
32、中 -核舟记 等到。 如:比去,以手阖门。 齐等,同等。 如: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鄙 边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庸俗,浅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轻视:孔子鄙其小气 兵 武器: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 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 五万兵难卒合 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吴起制其兵过秦论 69 病 疾病,生病: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 弄成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 察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察察 chch 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察纳 chn 审查采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
33、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乘 1 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 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 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she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从 跟随: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 使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由,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合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堂房亲属:谢安, 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 ) 顺从,听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烛)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特指“跟(向)学习”:
3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当 1 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木兰说 2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 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 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h7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 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 10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 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 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35、,规律)师说 4 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 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念奴娇赤壁怀古 7 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 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 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 道义:道德和正义 13 行程:道理 得 1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 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 吾得兄事之(应该) 5 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 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
36、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 此言得之(对、合适) 伐 攻打:大兴师伐秦(屈)其后,秦伐璨(廉颇蔺相如) 砍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坎坎伐檀兮(伐) 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 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负 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 秦贪,负其强, (依仗,凭借) 4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违背,背弃) 6 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覆
37、盖) 8 通家尚负责。 (亏欠,拖受) 故 1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 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 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 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 故臣复取壁(所以,因此) 10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列)六国论 11 病故,物故(死亡) 顾 1 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 顾野有麦场(看) 3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出师表 4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顾惜,顾念) 5 大行不顾细谨(考
38、虑 6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 顾玩:仔细端详 8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消息里还有常考古诗词(各地不一样): 参考资料:字太多了,不让发,剩下的给你发消息,一定要给分哦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包括一些基本句式判断句啊之类的如何分类,如何分辨,句子有啥概念之类的,然后就是词语活用有哪些,还有古今异义的字词。还有就是语文的一些词类的讲解吧。 一,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 “,” “,者
39、”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 “即” “则” “皆” “是” “诚” “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被动句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1.“见” “见于” “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2.“为” “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
40、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 (3)借助“之” “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 “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
41、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 “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 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异蛇)黑质而白章。 ”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
42、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 (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 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一、题干中隐含的“常用术语” 中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 ,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
43、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常用术语” 。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 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 ,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
44、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
45、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 ,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
46、、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 、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
47、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
48、)常见论证方法: 、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 “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 、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