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沙漠进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说明事理的文章往往用逻辑顺序。2、技能目标: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教学重 点将征服沙漠喻作向沙漠进军的含义。教学难 点将征服沙漠喻作向沙漠进军的含义。学情分 析说明的语言,说明的顺序学生比较生疏,学习有一定困难那。教学准 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一、课前检测。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三、同层展示,评星。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五、师生探究,知识构建1、继续分析第二部分(第 812段)。在第 8段里,作者根据积累的大量资料,详细地说明寻找水源、利用水源是征服沙漠的主要方向;并例举出
2、在我国已具备这方面的条件,说明我国向沙漠进军是完全可能的。第 910段主要讲沙漠是可以征服的。说明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改造沙漠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例如:天山南北的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包兰铁路沙坡头,治沙护路工作提前完成,通车后,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这两段说明了在中国这一古老的土地上向沙漠进军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向沙漠进军的决心和信心。第 1112段,指出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说明向沙漠进军的重大意义。如“中国科学院在新疆托克逊试制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取暖、煮水、做饭。”概括
3、第二部分的大意:针对沙漠的特征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和光明的前景。2、师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第 13自然段)。本文总结全文,点明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鼓舞人们向沙漠进军的信心和斗志。作者遣词造句很有功力,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了力求准确使用个人备课修饰和限制词语恰到好处。讨论圈出(用着重号表示):“一次大风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本段对人们 认识沙漠的特征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而认识自然是征服、改造自然 的必要前提。通过作者的 “因势利导”
4、使读者领悟到防止沙漠对人类的危害首先必须是挡风、阻沙,在“守”和“攻”两种方法中,这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六、课堂检测。布置作业。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沙漠危害人类 抵御向沙漠进军 怎样向沙漠进军 进攻向沙漠进军的前途 利用反思与重建附:1、课前检测题:选词填空(1)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 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 )而发生事故。(A、侵入 B、侵袭 C、侵占)(2)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时,是大风雨的( )。(A、预兆 B、先兆 C、征兆)(3)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 )。(A、限制 B、限度 C、局限)二、课 堂检测题: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如 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1. 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2.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3. 征服沙漠 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 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 必须有充足的水源。5. 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三、作 业设置:必做:同步基础知识部分。选做:同步拓展阅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