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搭建文化平台 构建和谐新村*位于靖安县西南部,辖 11 个行政村,147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 13000 人,总面积为 159 平方公里。*文化底蕴丰厚,不少群众在业余时好舞文弄墨、吹拉弹唱,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异彩纷呈。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依托乡土文化,传播现代文明,发展特色经济,有效构建了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府服务功能政府积极服务于乡土文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政府乡长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五个一文化工程领导小组”及“*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 ,两套班子,一套人马,促使乡土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互动发展;领导小组下设“新
2、农村建设服务中心” 、 “农家乐服务中心”及“民间工艺协会”等 10 个服务中心及协会,抽调专职干部、行业带头人或新村试点德高望重者为成员,负责做好乡土文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规划、协调及服务工作,引导中源文化作品向文化产品转化,继而发展成文化产业,使农民走到一起来、乐到一起来、想到一起来、干到一起来,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共同做大中源文化品牌,发展山乡特色产业,建设和谐小康新农村。如“*群众剧团服务中心”就积极为剧团提供素材,引导剧团根据现实生活编写、表演林家欢歌;争取县文化局等上级单位的扶持,添置了 100 余套戏服及字幕机等演出用品。 “农家乐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家乐经营者成立协会、制
3、定章程,实行“价格、服务、制度”三统一,既吸引了游客,又保护了经营者既得的利益,有效促进了农家乐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二、加强宣传教育,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的应有之义,乡党委、政府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做大乡土文化品牌,发展山乡文化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做好内宣工作。以群众剧团、农民书画院、群众诗社、工艺美术品厂及农民技校为载体,通过举办送戏下乡、书画比赛、科技培训、诗歌吟唱等活动,积极开展创业文化、合作文化、科学文化及道德文化、法制文化五大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4、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2007 年,群众剧团送戏下乡逾 70 场,全乡开展书画笔会 5 次,书画竞赛 1 次,诗歌吟唱会 5 次,举办科技培训 36 场。其中,群众剧团自编自演的戏剧林家欢歌 ,小品麻风病 、 借钱 、 早点回家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传了乡村干部的无私、家庭和谐的重要及赌博的罪恶等观念,教育群众要远离各种违规违法活动,积极健康生活,营造和谐美满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农民技校举办的“农家乐经营技术培训” 、 “毛竹丰产育林讲座” 、 “竹雕工艺品制作”等课程等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参训人员近 900 人次,既降低了群
5、众参与其它不健康活动的机率,又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使原来仅供群众娱乐的文化作品逐步转化为提供人们“精神欢娱及经济收益”的文化产品,既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又奠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文化基础。二是做好外宣工作。通过送诗、书、画、戏剧及竹雕工艺美术品进城和请记者入山的方式,积极向外界宣传中源的文化,让人们了解中源文化既有的深厚底蕴和着附的时代气息,并接收、喜爱中源文化,继而为中源文化的发展营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增强中源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信心与决心,齐心协力做大做强中源文化品牌。2007年,以“我们为中源添光彩”为主题的书画竞赛受到乡内外书画爱好者的踊跃响应,参赛者逾 1000
6、名;中源竹雕工艺品也在江西日报以彩版大幅刊出,深深吸引着省内外读者,前来订购者成倍增长,有效地扶持了中源文化事业的发展。三、加大投扶持力度,引领文化健康发展为更好地传承中源优良文化传统,更加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因地制宜地转变山乡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山乡文明和经济的发展,乡党委、政府通过加大经济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专业指导,提高技艺水平等方式,积极为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一个稳定、宽松、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大经济投入。自 2005 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陆续投入资金 30 万余元,改建了中源群众剧院、中源书画院、中源农民技校、中源诗词陈列室等基础设施,使中源群众的戏剧排练与演出、书画及诗词创作与交流、
7、科技及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培训等文化活动都有一个固定场所。政府每年还划拨出 3 万余元资金,扶持群众开展经常性的戏剧表演、诗书画创作与竞赛等活动;定期、免费举办科技等知识培训班,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理念,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激发他们学习、交流及创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文化作品转化为文化产品、把文化产品发展为文化产业奠定基础。二是加大专业扶持。为了提高全乡群众的文化技术水平,乡政府扶持建立了 11 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抽调了 16 名具备各项专长的领导干部负责农民的文化、科技培训、业务指导及文化样品、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极力宣传、推广文化活动;邀请南昌美院、宜春市书画协会会
8、长到中源座客指导群众的书画创作,经常邀请靖安县戏剧表演大师、现场指导戏剧爱好者演唱戏剧,经常聘请农技专家为群众传授技术等,极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专长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科学致富的技能和文化创作的专业水准。三是加大信息引导。积极为各文化活动爱好者搜寻、提供各项市场和社会信息,引领他们走出中源地域,走出自娱自乐封闭式发展的状态,向市场及乡外社会发展,获取更多更好的交流机会,体现文化的最大价值,促使文化产品顺利向文化产业过渡,实现文化活动方式的“以娱养娱” ,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激发了文化活动者积极性。目前,中源群众戏剧、竹雕工艺、书画、诗词已从以前单纯的自娱自乐转变成了有偿服务:群众剧团最高演出费达 1600 元/场;竹雕工艺美术品“八角楼”最高售价达 8 万元;书画爱好者手抄小楷水浒 、 三国演义被香港同胞高价收藏。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及扶持下,中源文化作品的经济价值的日益体现,中源文化艺术爱好者学习、钻研文化艺术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目前,群众剧团的演职员已发展到 53 名,竹精雕企业的从业人员逾 400 人,农民技校学员逐月增加,诗书画爱好者遍布全乡各村组,他们半工半娱,积极进取,既促进了中源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培育了农村文明新风,又转变了山乡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了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