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三语文《桃花源记》集体备课练习 (二).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607420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桃花源记》集体备课练习 (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三语文《桃花源记》集体备课练习 (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三语文《桃花源记》集体备课练习 (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三语文《桃花源记》集体备课练习 (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三语文《桃花源记》集体备课练习 (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初三语文桃花源记集体备课练习 (二) 2010.9.20主备:侯广利 成员: 李俊兰 施桂林 陈爱琴(一) (56 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2、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4 分)(1)黄发垂髫( ) (2)欣然规往( ) (3)渔人甚异之 ( ) (4)诣太守( ) (5)不复出焉 ( ) (6)后遂无问津者( )美池桑竹之属 ( ) 寻向所志 ( )(7)属 (8)寻神情与苏黄不属 ( ) 寻病终 ( )处处志之

3、 ( ) 不足为外人道( )(9)志 (10) 道寻向所志 ( ) 道不通 (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8 分)古 古 (1)交通 (2)妻子今 今 古 古 (3)鲜美 (4)绝境今 今 3. 很多成语出自本文,请写下来(至少 5 个) (5 分)(1) (2) (3) (4) (5)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 论魏晋。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 分)2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6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

4、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4 分)7.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 ,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4 分)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 分)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

5、,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9、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 ,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3 分)10 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场所,在我国四大名著中也各有一处这样的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明是何人居住?(4 分)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11.用原文语句作答:(4 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描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

6、(二) (15 分)阅读下列甲乙两文回答【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3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

7、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式:同“轼” ,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 分)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小子识之: 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 分)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 2 字) ;从艺术表

8、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 2 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 2 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3 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4 分)桃花源人 泰山妇人 (三) (13 分)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

9、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蓄” 。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4 分)落英缤纷( ) 阡陌交通( ) 4颖脱不羁 ( )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

10、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2 分)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 分)答: 4.翻译下列句子。 (4 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四) (16 分)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11、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 (选自资治通鉴)注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阅:查看。上:指唐太宗。炀帝:指隋炀帝。乂() :安定。1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皆叹惋原因是 ;(3 分)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 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1) 具答之 具: (2) 咸来问讯 咸: (3)诚不可缺 诚: (4) 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12、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 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 、 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5初三语文桃花源记集体备课练习 (二)【答案】 (一)6 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7.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

13、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8 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9 例: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10 三国演义: 卧龙岗诸葛亮 西游记: 水帘洞-孙悟空 红楼梦: 大观园 贾府家人 水浒传: 水泊梁山 -梁山好汉 【答案】 (二)3 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4 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2 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答案】 (三)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 分)2.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 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意对即可)(2 分)【答案】 (四)1 叹惋:A 世事的变迁 B 外面人所遭遇的痛苦 C 自己自给自足和平安宁的生活事例:隋炀帝失民心失天下4 示例A: 我觉得当政者应以人为本,废弃酷刑可使人民生活安逸。 陈涉世家一文中如果朝廷没有那样的酷刑,善待百姓,也许就不会发动起义。B: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