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比较优势浅析姓名:边雪梅 学号:20080410040120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而辩证分析比较优势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为中国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及其局限性,并从此角度探究分析我国应该如何通过发挥比较优势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并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打造竞争优势,从而使我国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一、比较优势理论回顾比较优势理论,从狭义来讲是指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即“HO 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
2、对劣势,但是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出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只要两国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会增加,通过商品交换各国都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HO 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国要素禀赋程度的不同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富裕程度使得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又造成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价格产生差异,从而促使了国际贸易发生。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
3、国应该出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且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从而使双方在相互贸易中都能得到利益。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环境还处于紧缺阶段,外加中国外部环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使我们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并开始正视比较优势的实际。之后,中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时候也基本上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低廉。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优先
4、发展了农副土特产品、传统的轻纺产品及工艺产品的出口,随后,依靠劳动力优势发展起了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中国的机电产品开始引领中国制造的出口。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也被人们称为“世界工厂” 。中国产品主要是出口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经济国家,他们的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稀缺,而中国的劳动较资本而言较丰富,所以中国可以与资本丰裕的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实现优势互补。中国资源要素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中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当前中国的要素禀赋基础上的,这
5、也验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总量的高增长,却不能代表高质量的增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对外贸易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表现了固有的局限性,即“比较优势陷阱” 。三、比较优势的局限性“比较优势陷阱”所谓“比较优势陷阱” ,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而言,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大多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会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而进口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虽然都会获利,但是发展中国家获利不多,在相互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
6、也就是说“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这势必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理论的这一局限性,主要是因为比较优势理论前提是国际经济是静态的,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该理论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积累和创新,将来自于外部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创新。因此,如果发展中国家完全依赖比较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则可能会固化本国的产业结构,造成产业结构难以升级,使其在对外贸易中总是处于依附者的地位。并且伴随着贸易条件的逐渐恶化,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获
7、利将会越来越少,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比较优势不可能永久存在,当自然资源枯竭,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时候,这种比较优势就会消失。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受到了印度、越南等国的挑战,有人认为中国“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如果继续陶醉于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不能自拔,就会有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四、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发展竞争优势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口多,是我们的现实国情。因此,比较优势理论的确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廉价劳动力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一
8、方面加速了中国制造的出口,另一方面为中国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劳动力优势也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发展,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成本竞争优势,例如,纺织、箱包、机电产品加工工业等。但是中国过分依赖劳动力比较优势,固化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差,即使资本密集型的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多是依靠加工组装,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用。因此,在今后中国对外贸易中,要保持中国外贸不仅在总量上持续高增长,而且在质上得以普遍提高,就不能单纯依赖比较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还应将竞争优势理论引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实践中来。竞争优势理论,是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迈克
9、尔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是从动态利益角度来分析一国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企业在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商品或劳务时所创造的独特的持久的属性” 。要获得这种“持久性” ,就必须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依靠。因此,中国要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保持“持久性” ,并不在于中国能否长期提供价格低廉的产品,而在于中国能否生产出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实力的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外贸易的理论选择上作出新的调整,即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打造竞争优势。1、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劳动力总量仍然很大,这是中国的基本现实。中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了,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必须把劳动密集
10、型产业放在优先和重要地位。中国须继续依据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与此同时,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并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发展规模经济,加快专业化步伐,树立品牌优势。规模经济是一国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竞争优势不仅是传统意义的比较优势,还包括规模经济和差异化产品。企业要主导市场,必须通过专业化的规模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并创建自己的品牌。所以,中国的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开展专业化生产,创建中国品牌。3、转变贸易增长模式,提升贸易结构比较优势是一国取得国际市场的前提,中国必须
11、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技术,与我国的劳动力相结合,转化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时的优势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我国的生产成本更低,因而具有价格优势。同时还要吸收和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来自外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内生比较优势,积极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中国的贸易结构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4、政府提供适合于企业和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的外部环境。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中,特别关注政府的作用。认为竞争优势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适当干预。事实上,政府是市场竞争中“看得见的手” ,市场行为需要政府来规范。政府一方面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市场规则,来防止出口企业无序竞争,打击企业为了获取出口退税而压低价格出口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适当构建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体系,通过产业扶植政策和计划,来形成中国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五、结论基于中国国情,中国在利用自身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更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同时更要注重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