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用】推拿疗法【引用】推拿疗法2011年08月30 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推拿治疗 推拿是指医者使用双手在患者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施以各种不同的手法,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推拿的作用途径 推拿是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动力,以及其他可能的人体生物信息(如生物电、磁、远红外辐射等),对穴位、经筋、皮部形成来一种良性刺激,并通过人体经络系统,使机体产生局部性的和整体性的生理效
2、应,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1、生物力学途径推拿手法种类繁多,但不论是何种手法,其最基本的作用方式是它的生物力学效应。手法力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生物力学作用大致有三类:一是运动关节类手法。通过对患者肢体施加有目的的牵拉、扭转、屈曲及杠杆等作用力,可纠正骨折、关节脱臼、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解剖位置的异常;二是松解组织的粘连,并可使肌腱感受器兴奋而消除肌肉痉挛;三是可使局部组织变形,促进组织液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当撒去手法力之后,组织又可恢复初始状态。节律性轻重交替的手法力变化,可促进组织内的物质运动,使细胞器内外,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增加,静脉回流和淋巴液流动加速。 2、生物场途径推拿治疗时,由于医生
3、的精、气、神专注于操作部位,生物场输出明显增加,而病人的生物场一般均呈低下状态。医生生物场输出和种种物理信息与病人的生物场可发生相互作用,纠正病人生物场的紊乱状态,而使疾病趋于好转。 3、生物学作用手法力作用人体体表,能转化为生物能,并可引起触觉感受器、压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以及深部组织牵拉感受器的兴奋,这些感觉冲动又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途径,引起一系列的功能改变。此外,手法的节律性振动,可降低胶质物质的黏稠性,增加原生质的流动性,提高酶的生物活性,从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 4、由经络系统介导的调整途径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络可深入体腔连属脏腑,也可浅出体表联系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三百六十
4、五节,构成了极其复杂的通路。经络系统不仅在空间分布上是极其广泛的,而且在生理功能上也是极其复杂的,包括营养代谢、信息传递、防卫免疫和协调平衡等。犹如生物体内部的自动控制系统,在正常状态下保持着机体内部的有序性,当这种有序性出现紊乱的时候,人体就要产生疾病。来自穴位、经筋、皮部的外界刺激信号可继发经络系统的调整功能,其总的趋势是使机体各部活动协调一致,并保持个体同环境的平衡统一。 二、推拿治疗部位的选择 推拿治疗部位的选择是推拿治病的特点,直接影响推拿的治疗效果。推拿治疗时应寻找疾病的体表反应点或区域。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器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疾病的发生通过经络系统反应
5、于体表。因此体表病理性反应点或区域是推拿治疗的关键。治疗时除了辩证循经取穴外,病理反应点或区域是推拿治疗过程中重要的选择部位。病理性反应点或区域表现如下: 1、敏感区域轻压穴位,病人即觉痛、麻、胀,有时可循经传导若干部位和一定距离,有时是一个较大的区域。痛、麻、胀主要出现在有关器官功能低下或软组织损伤时。 2、周围组织松驰、凹陷常出现在脏器虚弱患者。而隆起或坚硬常出现在软组织慢性劳损处。 3、穴位及皮下出现反应物穴位及皮下出现结节或条索状物,称为反应物。结节形态多为梭形、圆形、椭圆形、小麦粒形、偏平或串珠状。条索状物一般长23cm,个别达4cm,横径约0.150.3cm.。反应物多数质硬、少数
6、较软,病轻时只隐约可觉,大的结节一般较软,可有移动性。小结节与条索物一般不可移动。 以上三种表现,在同一穴位上可能单独出现,或二种表现并见。对于软组织疾病,病理反应点或区域往往是其病因和治疗点。 三、推拿治疗疾病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疾病的适应证 推拿对软组织病变和部分椎管内病变引起的颈腰背痛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中对颈背肩胛部软组织病变、颈椎小关节损害(伤)颈椎病、颈臂痛综合征、颈性眩晕、肩周炎、肱骨外髁炎、肋软骨错位(岔气)、腰部软组织病变、腰椎小关节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错位、臀部软组织病变、股内收肌损伤、髋下脂肪垫劳损、足跟痛等病症均有独特的效果。 2、推拿治疗疾
7、病的禁忌证 一般说来,推拿副作用较少,因而很受患者欢迎。但对年老体弱者和孕妇应禁用或慎用推拿治疗。尤其对老年性骨质疏松、高血压患者和妊娠3个月左右的孕妇应绝对禁用手法。疑有或已确诊为软组织肿瘤、骨关节结核、骨髓炎或其他某些疾病,如血友病、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期应绝对禁用手法。创伤局部有炎症、皮肤有开放性伤口,肌腱或韧带有大部或已完全断裂亦应绝对禁用手法。精神病患者不适宜用推拿治疗。 3、推拿治疗疾病的注意事项 (1)推拿医师应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和熟练掌握基本的推拿手法技巧,了解推拿在治疗颈肩腰腿痛应用中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能将其正确地应用于临床。 (2)在施行手法之前必须充分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8、并制订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手法的先后次序,力量的大小和时间以及助手的体位和患者的适应体位等。 (3)在施行手法时,应先洗手。除病人面部以外,在操作部位最好盖上治疗中,在巾外做手法操作。初次治疗,手法宜轻宜柔,年高体弱者尽可能采用卧位。施术时,医师应全神贯注,意到手到。手法要由轻到重,缓中有力,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繁简适中。动作忌粗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强度一般应以病人诉说有舒痛感、发热感、缓痛感、松快感为度,若发现有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和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停止手法操作,将病人平卧并适当放低头部。 (4)推拿医师要保持个人卫生与清洁
9、,尤其是手的清洁卫生,常修剪指甲,不戴装饰物品,如戒指等,冬季应使手温暖后再接触患者肌肤施术。 (5)推拿使用的治疗巾要保持清洁,尤其是使用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的治疗巾应尽量做到一人一巾,做好治疗巾的清洁和消毒准备工作。 (6)施术间隔时间及疗程的长短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由医生选择确定。 (7)恪守医德。推拿医师给异性患者做推拿治疗时,应尽量避免接触患者的性器官,如确有必要接触时,应事先征得患者同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有其亲属或与其同性的其他医护人员在场的情况下方能施术,避免发生纠纷。 正骨推拿 又称“正骨按摩”、“伤科按摩”,是矫正骨错筋歪等骨伤科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腕伤
10、诸病候指出,“卒然致损”而引起“血气隔绝,不能周荣”,通过按摩导引等法可以使气血恢复正常。正骨推拿手法一般可分为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两类。治疗骨折、脱位主要应用正骨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则主要应用推拿手法,而在临床上两者又往往相互配合使用。 据新唐书百官志所载,唐代太医署按摩博士和按摩师的职责之一,就是“损伤折跌者,正之”。历代不少医著记述了正骨推拿的许多方法,特别是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之“正骨推拿八法”,可说是正骨推拿的基本手法。然而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各人的实践经验不同,对手法运用也不尽相同。 【操作方法】 一、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为正
11、骨八法者,主要应用于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 l. 牵法:又称“ 牵引 法”或“拔伸法”,即顺骨干纵轴进行牵拉,是整复骨折和脱位的基本手法之一,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常先用牵法。 2接法:按照骨折畸形情况,分为抵接法和折接法两种。“抵接法”是用双手分别握持骨折处的两端,两手拇指抵于骨折成角畸形的顶端,利用三点加压的原理,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相反,使成角畸形得以纠正。本法适用于轻度成角畸形的骨折整复,如前臂单纯骨折等。“折接法”(或称“反折法”)是用双手握持骨折处两端,用力加大断端成角,使同一侧面的骨皮质紧密相靠,以夹角顶点作为抵顶支点,徐徐而稳妥地折回,使断端对合整复。本法可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侧
12、方移位微有重叠,或成角畸形而分离者,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 3卡法:“又称“卡压”或“卡按法”。用手指对合用力钳夹。适用于骨折后骨片游离,或骨骺分离,以及关节脱位之整复。 4挤法:是通过 挤压 而使移位对合。有 挤压 与纵向 挤压 两种,适用于掌、指(或跖趾)骨折与脱位,以及四肢长管骨折的侧方移位而无重叠者,亦可用于髌骨骨折移位的整复。 5分法:实际是从卡法和挤法衍化而来,利用两并列骨之间隙,借助于指力与物体加压,以保持骨间隙组织持续张力。对于并列骨的骨折以及多段骨折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 6. 旋法:回旋转动肢体,用以矫正骨折两端旋转畸形,即采用与旋转力“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达到整复之目的,
13、适用于四肢长管骨折而旋转畸形者。 7端法:端托肢体或端提下陷之骨,以纠正前后错位下陷之骨端,恢复原有位置。 8. 靠法:属于“夹缚”范畴,既是正骨手法的补充,又有固定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靠法不是一个单一的手法,而是卡、接、挤、旋等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本法适用于纠正骨折的残余移位畸形。 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方面则归纳为“按摩十二法”,可分为普通手法、特殊手法、强化手法三类。“普通手法”包括按、摩、推、拿及点穴法,这类手法是其他各类手法的基础手法,具体应用于各类手法的临床操作中;“特殊手法”包括分筋(深压痛点或筋结之上,横向按揉,移上时不用力,移下时用力)、理筋(顺筋缓缓按压移动)、弹筋(提弹筋脉)、
14、拨络(左右拔动)等法,常用于筋络的绞结痉挛及粘连硬缩;“强化手法”包括滚摇(旋转运动)、升降(屈伸运动)、镇定(在行使其他手法后,将伤部固定于某种有利于其功能恢复的姿态,停待片刻)诸法,常用于因软组织痉挛僵化或粘连所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有升降气血、舒展筋脉、镇定止痛之功效。 二、以手摸心会、离拽分骨、旋转捺正、交错捏合、推拉提按、屈伸折顶,抖颤扣挤和理肢顺筋为正骨八法者,适用于整复骨折和关节脱位。 1手摸心会:是骨伤科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即通过手摸心会,以了解伤痛情况,确定治疗方法。 2. 离拽分骨:是使骨折或脱位的关节在异位状态下经过牵拉而复原位,所谓“欲合先离”;然后对双骨或多骨并列处骨折
15、在 牵引 状态下,先进行分骨,再作整复,以保持正常间距。 3旋转捺正:是在 牵引 下徐徐转动骨折远端,以矫正骨折的旋转畸形。 4交错捏合:是用拇指及其余各指捏定骨折两断端,按其远段移位的方向,相对交错用力捏合。 5推拉提按:是矫正骨折成角畸形及大骨干的骨折或大关节脱位的手法。 6. 屈伸折顶:主要用于关节附近部位的骨折,在 牵引 下利用关节的屈伸活动矫正骨折的移位及成角畸形。 7抖颤扣挤:是在骨折已经基本复位后,再用双手紧紧捏定骨折部位,作轻微的快速颤抖,以进一步矫正残存的移位及成角畸形;在夹板固定后,再用掌根在肢端沿骨干纵轴方向轻轻扣击,使骨折断端吻合更为紧密。 8理肢顺筋:是在骨折整复后,
16、用拇指及食指沿骨干上下轻轻推理数次,使筋肉舒展,气血畅通。 另一种是软组织推拿手法,可归纳为:捏、弹、按、压、揉、点、推、疏、摇、牵、搬、盘十二法。无论何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要重视轻重结合,以轻为主;动作简洁,以巧代力;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整体观念,全面端详。要做到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轻巧灵活,动作正确,重点突出,远近兼施,由轻到重,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深透沉实,发收迅妥,力度适当。 三、侧重于治疗骨关节错缝及软组织扭挫伤的正骨推拿,常用手法分为推拿手法和正骨手法两类。 1推拿手法有拇指推揉法、掌根推揉法、虎口推揉法、指按法、肘压法、提捏法、弹拨法、屈伸 牵引 法、扳法、抬腿法、足背屈法等。
17、这类手法主要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 2正骨手法有颈椎摇转法、颈椎侧屈法、绞腰法、前俯牵拉掌(指)压法、膝顶法、仰扳过伸法、提腿压腰法、揿压法、踩踏法等。这类手法主要适用于颈腰部损伤,如腰椎问盘突出症、小关节紊乱症、滑膜嵌顿、继发性脊柱侧弯、颈椎半脱位、耻骨联合分离等疾病。 【适应证】 正骨推拿疗法在治疗骨伤科疾患方面具有重要的整复治疗作用。 一、肩关节周围炎:将拇指端垂直紧贴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内,沿肌腱走行的方向作横向弹拨,自下而上移行,待至遮盖的三角肌时,用拇指端将皮肤向上推移,在三角肌内缘深处弹拨,并移至喙肱韧带。弹拨法操作后,根据肩关节活
18、动受限程度,施以相应的肩关节的各种被动运动。 二、颈椎椎骨错缝:患者取坐位,头部前屈至适当的角度,术者一手按住患椎棘突,另一手用肘部托住患者颏部,作向前上方 牵引 ,同时向患侧旋转,使偏歪的椎骨复位。或患者仰卧,肩后用枕垫高,术者站于床头,用右手紧紧托住患者枕部,左手托住颏部,将头自枕上提起,使颈与水平面呈45持续 牵引 ,然后轻轻将头部左右、前后摆动和旋转,使错缝复位。复位后,患者取坐位,术者在两侧颈部用轻柔的按、揉、拿等理筋手法治疗。 三、胸椎椎骨错缝:患者取坐位,双手手指扣拢后置于项后,肘关节朝向前方。术者站其背后,双手由患者的腋下伸向前,握住患者的腕部,再用膝关节顶住错位的一节胸椎椎突
19、,然后作向上、向后方的拔伸牵拉,将患者从凳上拉起。或患者俯卧于床头,头及上肢伸于床缘外,胸前垫薄枕,使患椎后凸。术者立在患者侧方,一手掌心按住患椎棘突,先徐徐用力,待患者呼气之末,瞬间用力按压,即可复位。 四、腰椎椎骨错缝:患者取坐位,术者作腰椎旋转复位法。若患者疼痛剧烈,不能取坐位或坐后不能弯腰,则整复方法可改为患者取侧卧位,作腰部斜扳法。若患者疼痛剧烈,侧卧位斜扳也无法完成,则先作腰部拔伸法,复位后用整理手法。 五、骶髂关节扭伤(半脱位):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将患侧足踝部夹于腋下,并用此侧的手托住患者的小腿后面,另一手按在患侧下肢髌骨上方,此时用力夹持患肢,向后拔伸 牵引 12分钟
20、。拔伸后,作整复手法。如向前移位,术者一手扶住患者侧髋部,另一手强力屈曲患肢的髋、膝关节至最大限度,然后在屈髋位作快速伸膝和下肢拔伸的动作。 如属向后移位,则整复方法为: (1)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肢膝部置于90屈曲位。术者站在身后,一手向前抵住患侧骶髂关节,另一手握住患肢踝上部,向后牵拉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作相反方向推拉。 (2)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侧,一手向下压住患侧骶髂部,另一手托住患肢膝前部,使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然后再稍用力作骤然扳动。 (3)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髋屈膝。术者站在前面,一手按住患者肩前部向后固定躯体,另一手按住患侧髋部,向前推动至最大限
21、度,使扭转的作用力集中在骶髂部,然后两手同时对称用力斜扳。在施以拔伸、 牵引及整复手法时,常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声。治疗后,患者症状可立即缓解因骶髂关节囊及韧带均有损伤,稍一扭错易再复发,所以在整复治疗成功后2周内,腰及下肢不宜作大幅度活动。最好在两髋膝屈曲位状态下卧床休息。 六、腱鞘囊肿:先将患部关节伸展或屈曲,使囊肿隆起,周围肌肤绷紧;然后术者在肿块四周施以揉法,继而在肿块上施以深刻有力的按法。手法治疗后可用硬纸板固定,绷带包扎,24小时内减少活动。 七、 胸部迸伤:患者正立,术者站在背后,背对背,用手穿过患者腋下挽住双臂,弯腰用臀部顶起患者腰部,使其双足离开地面,这时嘱患者咳嗽,术者在患
22、者咳嗽时抖动臀部。 八、跟腱挛缩:患者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术者以拇指按揉患侧承山穴23分钟;再以两手拇指分置跟腱两侧,先以一手拇指按揉合阳穴,向下经昆仑至仆参穴,再以另一手拇指按揉复溜穴,经太溪至水泉穴,23分钟;接着以两拇指按揉承山穴,自上而下,经足跟转向足底涌泉穴,13分钟。患者再取仰卧位,术者用一手握住患侧足前部,另一手拇指、食指分别置于内踝下水泉穴及外踝下仆参穴处,两手协同作踝关节被动背伸及左右摇动,23分钟。 九、软组织损伤:一般先点揉邻近穴位,再理筋、分筋、弹筋、拨络、理筋,再作适度的被动运动。理筋是顺肌束、肌腱方向用手指或手掌作推、摩、揉、按等动作,使歪曲、扭转或出槽的肌束、筋脉
23、复正,并有行气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舒筋等作用。分筋即用指尖在痛点或筋结处点按,并向四周揉、搓、推、擦,或向肌束、肌腱间隙处深按,以分离粘连和消除筋结,并可调和气血、舒筋活络。弹筋是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将局部肌肉、肌腱拿起,又让其迅速在指间滑落弹回,快提快放,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剥离粘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拨络是以拇指或其余四指的指尖或指腹紧按于局部皮肤上,作与肌束、肌腱、韧带等走向相垂直的单向或往复推拨,或两拇指交叉推拨,从指上可感到肌束、肌腰、韧带等披牵拉又滑弹的感觉。此法可缓解痉挛,并能使其因伤损而致的翻转、移位得以复原,还可剥离粘连,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拨络后常再以理筋手法理顺肌筋。
24、 【禁忌症】 本疗法仅适用于有骨错筋歪的伤科疾病,其他病症不宜采用。 【注意事项】 正骨推拿手法的操作要轻重得当,外柔内刚,稳妥连贯,要施法于外,受力在里,做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 【按语】 正骨推拿手法在骨伤疾患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着重指出手法是“正骨之首务”。正骨推拿手法的运用要以正确的诊断为基础,掌握时机,应用熟练的手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有实验证明,将猴的坐骨神经切断,再作缝合所引起的腓肠肌萎缩,在经过46周的推拿治疗之后,其恢复正常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未经推拿治疗的对照组,其腓肠肌有明显的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纤维条索状物,影响了肌肉的功能。
25、将墨汁注射于家兔的两膝关节内,推拿其中一个膝关节,可见墨汁由膝关节移向远处,而未经推拿的另一侧膝关节内的墨汁仍然有大部分存留。 。 。 名家推拿 名家推拿此方法是“绿色疗法”, 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力学原理,不开刀不手术,无痛苦无危险。治疗后对身体有益无害,不会留下任何的后遗症,使许许多多患者弯曲的脊柱基本恢复了正常或得以改善,效果相当显著,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填补了国际医学史上的空白。这套“名家组合疗法”主要有以下的作用: 推拿手法复位:可以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改善肌肉、神经、骨骼的营养、散瘀活血、剥离组织粘连、解肌痉挛、可以恢复肌肉、肌腱、韧带挛缩的作用。还有还纳复位及平衡腰背
26、胸肋凹凸不平的作用, 同 时也可以调节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紊乱等。 胸腰椎 牵引 :增加椎间隙,调整椎间隙不等宽问题,拉直脊柱,矫正脊柱弯曲,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增加胸腔、腹腔、盆腔的容量,解除内脏或神经受压的情况。 热药磁疗:以加强药物的吸收,促进气血循环,加强骨细胞的新陈 代谢,使营养成份得到良好运输和吸收,加快病变组织的修复。 支具固定:稳定推拿、 牵引 的效果,迫使已复位的脊椎稳定不变,不发生回缩变化,也有扩大椎体间隙,平整突起,矫正弯曲的作用。另内附药垫可24小时对病变部位给药。 立牵:可以解除骨间肌、椎间韧带、竖脊肌等的挛缩、粘连,加大椎间隙,拉正椎体,矫正弯曲。特别是对于颈椎、胸
27、椎有极好的效果。 1、活动脊椎和韧带,具有矫正脊椎功效; 2、矫正脊柱左右的脱臼,纠正脊髓神经派出孔的弯 曲,消除对脊髓神经的压迫以及末稍神经的麻痹; 3、消除肌肉疲劳,疼痛; 4、增加氧气摄入量,提高血液携氧力; 5、促进脊髓静脉血球的制造功能; 6、调整自律神经功能,强化呼吸系统; 7、促进肠管蠕动,加强肠胃功能,能预防和改善腹痛,防止肠管制扭转或闭塞; 维持 牵引 :维持胸腰牵的疗效,加强椎间间隙,矫正拉直弯曲变形的脊柱,舒缓紧绷的神经。使得气血循环运行良好,对于养分之输送有极良好的帮助。 脊柱矫正器:剥离粘连,活动关节,矫正变形的肋骨、弯曲的脊柱及脊柱的旋转;同时对病变部位施加药物并形成一个磁场,加强对脊柱的矫正作用。 药物:根据不同病情、病人体质和病期,采用不同药物、药量予以辅助配合治疗。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