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脉采血【关键词】 动脉采血;护理为了提高护士动脉采血术的成功率,并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现将动脉血气分析采血技术的近况综述如下。1 桡动脉穿刺技术传统穿刺方法:患者手臂自然放平于床上,常规消毒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cm 处1,穿刺部位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示指、中指、无名指。操作者以左手示指、中指、无名指沿桡骨骨头摸动脉,中指置搏动最明显处,抬起中指,以示指及无名指固定皮肤进针。传统的取血部位以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定标点行穿刺术,采血进针点以操作者的感觉来定。桡动脉较细,搏动点为条索状,在较长一段内均能触及搏动,取血位置误差较大。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在定位时将一小垫枕放在患者手腕背侧,抬高手臂约10
2、cm 手臂伸直,外展约4560,呈3045角进针值得推广。以桡骨茎突为体表特征的定位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桡动脉定位的准确性值得借鉴。采血后局部按压时间以25min5为宜。2 股动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上,对年龄幼小的患儿及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股动脉常作为血气分析采血的首选部位。股动脉因其血管粗壮,血流丰富,行穿刺采血术具有易定位,取血快速等优势。定位时,患者平卧,术侧大腿外展和旋外位,自腹股沟中点至内收肌连线的上2/3为股动脉的体表投影6 。操作者可于腹股沟韧带 (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体表连线位置 )中点触及股动脉搏动。然后,根据患者体形的胖瘦选择足够长的针头,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示指、中指
3、及无名指。令中指指尖位于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其余两指稍用力固定皮肤后,抬起中指,以肝素化注射器,于示指、无名指之间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垂直进针,见回血后即停止刺入。待采集足够量的动脉血后,快速拔出穿刺针,同时左手中指准确按压穿刺点1015min7 。右手将采有动脉血的注射器针头斜面刺入橡皮塞或软木塞,以隔绝空气。李伟报道8 :穿刺后加压时间越长,发生术侧肢体麻木的可能性越大,进而导致患者舒适的改变,甚至发生术侧肢体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局部手压15min 能达到预防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的目的,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对于凝血功能差的病人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3 足背动脉穿刺技术定位时,患者取坐位或者卧位9,在足
4、背内外踝连线中点,拇长伸肌腱外侧,选择搏动最强点的远心端0.30.6cm 处进针。穿刺时将针头与皮肤呈15 20角进针,且针尖斜面向下,见鲜红色回血后,固定穿刺针,采血后按压局部25min10。据报道11:约4%12%的正常人先天无法摸到足背动脉搏动。 6%的健康老年人无法触摸到足背动脉搏动12,分析原因,与血管走向畸形有关13,亦可与老年人动脉系统发生正常老化等生理因素有关,故不适应于选择足背动脉行穿刺采血。4 肱动脉穿刺技术定位时,患者上肢外展,掌心朝上,在肘窝部肱动脉位于肱二头肌肌腱内侧,可触及其搏动(测血压时听诊处),选择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穿刺手法同桡动脉穿刺法。5 三种动脉穿刺采血
5、方法的比较庄美平等14报道:对患者进行了经股动脉、桡动脉和足背动脉三种不同部位采血的对比研究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证明,足背动脉采血成功率最高为90.8%,且血肿,剧烈疼痛,误采静脉血及二次进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低为6.60%。穿刺后按压时间的比较,股动脉的按压时间最长,其次是桡动脉,足背动脉最短。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足背动脉位置表浅,较股动脉、桡动脉皮下脂肪分布少,周围软组织少,活动度小,动脉管壁厚,弹性好,穿刺成功率高,易按压,不易出现血肿。(2)足背动脉采血时,患者体位随意,可取半卧位及坐位,不受患者病情的影响,使用范围大。(3)股动脉穿刺部位较深,出血不易立即发现,易逐渐形
6、成血肿。当患者处于被动体位或者是肥胖患者时,穿刺有困难15。但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足背动脉采血法很少应用,鉴于足背动脉采血法有上述优点,此法值得借鉴与应用。6 动脉采血器的选择传统方法是选用2ml 或5ml 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肝素生理盐水,将一次性注射器肝素化,湿润针筒内壁及活塞后推尽,然后穿刺抽血,采血后将针头刺入橡皮塞隔绝空气,摇匀送检。裘建英等16报道采用 B-D 公司生产的预设型动脉采血器,先预设采血量1.6ml ,将预设活塞拉至预期采血量位置,针头刺入动脉,动脉压使血液自动进入针筒,取动脉血后将针头直接刺于备好的针塞中,套上安全针座帽,摇匀送检。结果证明:采用 B-D 公司生产的预
7、设型动脉采血器采血,血液完全与空气隔绝,所以标本内无气泡。预设型采血器采用电脑设计的动脉采血针头,针尖锐利超薄,斜面短容易进针,采血时无需拉动活塞,不会造成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使患者的疼痛程度下降。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时需拉动活塞,可使血管收缩,引起动脉痉挛,造成穿刺部位疼痛17。预设型动脉采血器针筒内设置足量的固体肝素锂抗凝剂,保证离子检测的可靠,且抗凝均匀温和,凝血现象大大减少,不稀释标本,减少溶血。综上所述,目前临床上对不同部位行动脉采血的定位方法、进针角度、采血方式以及采血器的选择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确保患者安全、舒适的前提下,如何快速有效地采集动脉血,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该操作对病人所造成的影响及损害,是须进一步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