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南涧彝族自治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工作汇 报南涧彝族自治县辖五乡、四镇,80 个村委会,1220 个自然村,总人口 212768 人,其中农业人口 204909 人,有彝、回、苗、布郎等 16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9.22%。境内海拔 970 米3601 米,全县 20 万亩耕地中,旱地占 85.7%,是一个以旱粮生产为主,立体气候突出,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贫困县。1997 年被省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领导小组列为示范推广县,2001 年列为重点示范推广县。七年来,南涧县电脑办充分结合南涧生产实际,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和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狠抓电脑农业县
2、、乡、村三级体系建设,以人为本,保持推广队伍的稳定和工作业务能力的提升,紧紧围绕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和开发为主体,确立示范推广和地方化数据创建重点,使工作有计划、有措施,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示范推广工作效益明显至 2003 年,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工作按照省电脑办关于“ 稳定推广面 积、调整推广结 构、提高推广质量和效益”的要求,认真总结了宝华镇拥政村委会新田电脑农业示范村的-2-工作经验,设立宝华镇为重点示范乡镇,由县电脑办挂钩,在全县 9 个乡镇中推广新田经验,设置了三十二个重点示范区,将电脑农业分为:推广类型和重点示范类型,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199
3、7 至 2003 年,南涧县电脑办累计推广专家系统管理 54.4397 万亩次,增产粮食 2690.217 万千克,增产粮食产值 2696.357 万元,节约成本 266.829 万元,总经济效益达2963.186 万元。其中;20012003 年累计推广面积 30.7525 万亩,新增产量 973.447 万千克,新增产值 932.337 万元,节约成本 232.199 万元,实现经济效益 1164.536 万元。二、专家系统地方化数据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南涧县共有 69 个耕作土种,8 个农业气候区(4 个区,4 个分区),可谓“ 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 ,农业生产因素错综复杂,给农业规划
4、、生产布局、技术措施的有效利用,病虫害的测报分析等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解决这一实际的难题,达到充分利用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综合把握生产诸因素,实现系统指导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南涧县电脑办从 1999 年起,着手农业生产因素的数字化整理,至 2001 年先后完成“ 耕作土种数据文本资料” 、“农业 气候数据 图文资料”、 “自然村海拔参照点 资料” ;2002年完成地方化数据库主体框架创建;2003 年 4 月起对全县 9 个乡镇、80 个村委会、1220 个农业社(自然村)的土壤海拔数据进行最终分析归类,现已完成 80 份土壤分布图(以村委会为单位)-3-1220 个点的海拔标注,至 8 月份将进入
5、网络数据库,年内完成全县土壤海拔查询系统开发并投入应用。三、电脑农业网络建设有新的突破南涧县电脑办网络建设工作始于 2001 年 7 月,当时因技术力量不足,全县 9 个乡镇从事电脑农业的业务人员,大多是80 年代毕业的大中专生,虽有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但缺乏计算机知识,加之设备配置低,仅作一个普通用户开通了拨号上网,所起的作用仅是观摩学习。面对被动局面,县电脑办确立了“以人 为本,加 强培训学习,选拔新生力量,建立一支相辅相成,作风严谨、技术过硬的队伍,使网络建设在新一轮示范区建设中有新的突破”的工作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近三年来,县电脑办指定专人系统地参加省州电脑办组织的培训,并在全县
6、农业系统 300 多名技术人员中推荐选择 30 人,参加县电脑办举办的计算机知识与电脑农业专题培训考核,从中选中 13人安排到 9 个乡镇电脑办,从而优化了人员组合,使人机配套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网络建设打下了基础。2003 年 3 月,全县电脑农业网络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县电脑办完全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先后举办了三期网络技术培训,组成网络建设工作指导、协调小组,12 次 40 人次深入工作第一线,通过半年的努力,至 12 月份,先后建立并开通了南涧电脑农业(宽带)网站,宝华镇、无量乡、公郎镇、拥翠乡四个分站网点,网页板块设置以专-4-家系统、电脑农业为中心,国家级、省级项目为重点,地貌风光、民族
7、风情、民族事务、工作快讯、产业结构、农副产品、机构设置、资源优势等为基础。在板块栏目设置中,充分结合当地生产、工作实际,并为系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安排应用空间,造就一个多部门参与协作的工作氛围,为智能化信息技术处理系统全面应用于地方科技、文化、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四、电脑农业列入中国、荷兰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中荷合作云南省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FCCDP)是一个综合性发展项目,预期通过项目的开展和实现使邻近保护区的社区所有利益群体就资源利用问题、如何减轻森林资源压力、保护当地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方法、周边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及提高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问题达成共识,并找到相应
8、解决办法,共同管理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森林资源,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2001 年 11 月,省项目办,荷方专家 Marlon Ter Hoonte 女士到南涧组织项目研讨,南涧县电脑办受县农业局委托参加研讨会,以“ 周边社区粮食自 给、社区生产 生活对森林的依赖减少”论点,全面阐述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在项目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详细介绍了电脑农业在南涧的基础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向项目组提供了书面材料及电脑农业地方化数据文本,最终赢得省项目办荷方认可,将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列入项目-5-活动。中荷合作云南省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电脑农业实施范围: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涧段周边社区四乡两镇(沙乐
9、乡、无量乡、拥翠乡、碧溪乡、宝华镇、公郎镇),23 个村民委员会,150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37388 人,总耕地 30147.2亩;项目产出:在项目区推广电脑农业 25000 亩,二年投入平均节约 30 元/亩,亩产 量年增加 100 千克以上。监测和评估:设置对比监测站、监测记录全程活动,最终分析比较节本增效效果,并提供活动文本报告。为实现项目目标,县电脑办提出了硬件配置计划及理由,获得项目办批准,由荷兰方全额实物援助,为南涧县电脑办配备 3Sony 数码摄录 放一体机、Finepixs602 200m 数码相机、百事灵 USB2.0 刻录机、snax zzi 采集卡等设备;周边六个乡镇
10、电脑办配置计算机、理光数码复印机、惠普激光打印机、UPS 电源等设备 6 套。全部设备总价值 23.6 万元。依靠 FCCD 项目,极大地强化了南涧县乡两级电脑办的硬件配置,促进了体系建设、示范推广、网络建设、地方化数据创建及软件开发工作,赢得全县上下的普遍关注,工作内外环境日益改善。五、推广工作经验及面临的困难(一)推广工作所取得的经验-6-1、领导重视支持是开展电脑农业工作的前提。五年来,省、州电脑办领导多次深入我县生产第一线指导工作,领导的深入不仅突出和明确了我县电脑农业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同时,极大地鼓舞了县乡工作人员,为基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由于省州电脑办的重视支持,县农业
11、局和县民宗局的密切协作,电脑农业得到了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电脑农业推广工作计划于 1999 年全面纳入县人民政府大小春生产意见,使项目工作真正成为政府行为,为县电脑办管理电脑农业创造了条件。2、健全的推广体系,合理的运行机制是有效开展电脑农业推广工作的保障。我县 1997 年被列为电脑农业推广示范县之初,按照省电脑办的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并根据电脑农业面向农村,起点于农业的实际,明确了县民宗局和县农业局的分管地位,将负责具体工作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各乡镇电脑办设在农业技术推广站,此举,不仅充分依靠和利用了农业系统成熟、健全的县、乡、村三级推广体系网络,同时也充分利用和发挥了三级科技人员的农业
12、、农村工作经验,保证了推广工作的宣传面、覆盖面,获得了事半功倍之效。我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业务上受农业局领导,人事上受人事局和农业局双重领导;各乡镇电脑办开展电脑农业示-7-范推广工作,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生产意见,县电脑办业务指导乡镇,乡镇分解工作任务并落实指导到村委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分片到村委会协助村农科员具体落实指导农户。电脑农业指导方案,则由乡村农科站提供自然村农情数据反馈到乡镇,乡镇反馈到县,县电脑咨询分析后再反馈回乡镇,由乡镇在反馈回村。乡村科技人员根据咨询结果(指导卡)全程培训指导农户。3、突出示范推广的地区性和针对性。五年来,电脑农业不断走向成熟,服务领域一步步
13、拓宽。于我们而言,整个推广、发展过程,本身是一个学习、探索和总结过程。我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源于群众的配合与实践。南涧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县,不同地域、乡村之间在经济、文化、生产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因此,在推广工作中,我县电脑办广泛总结农业系统几十年来,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措施进程中所积累的做法和经验,根据不同的实施地点和群众基础,全面认真分析归纳该实施点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选准突破口,因地制宜的建立电脑农业示范村,在示范村指导方案中针对存在问题(增产障碍因子),对症下药,用结果效益说服群众,带动群众,幅射乡邻。工作程序上,我县电脑办采取的步骤是:首先对实地点开-8-展农情及
14、生产现状调查;然后制定实施方案;第三步是依照方案进行宣传培训;第四步现场实作培训指导;第五步生产环节培训指导;最后测产验收分析总结。同时,我县设置重点示范村社的原则是一年换一个村,最多不超过两年;以此不断强化推广基础,不断扩大电脑农业根据地。4、讲实际,重实效,生产中出现的难题就是今后工作的课题农情数据库的创建及开发利用。我县境内海拔 970 米3601 米,有 8 个热量分区,耕作土种达 69 个之多,立体性气候较为突出。在生产实际中,由于综合因素的作用及个别障碍因子的制约,同一项技术措施在同一地点表现出较大的效益差异;在农村工作中,科技人员常常面临群众的问题:我的耕地是什么土?到底缺点什么
15、?施什么肥好?我们村的气候适宜什么品种?我想种某某经济果木行吗等等问题。通常情况下,科技人员都难已全面准确地回答农户。为解决好“ 确切把握生 产诸因子” 的问题 ,我县电脑办于 1999年着手建立地方化数据库,通过四年的努力,至今已建成全县9 个乡镇 80 个村委会 1220 个自然村的土壤海拔知识数据,并开发完成土壤海拔查询系统。5、以人为本,加大对电脑农业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的结合,对于基层农技工作者是一项新-9-的课题,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是有效开展示范推广、开发、网络建设等工作的前提,也是具体深入开展工作的保障。没有一支业务过硬的工作队伍,就难以将事业做强做大。县农
16、业局和县民宗局对此认识高度统一,在充分依靠省州电脑办业务培训、指导的前提下,克服资金、设备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积极创造条件,狠抓工作队伍的素质建设,近年来,共开展县级业务培训五期,受训操作手 66 人次;至 2003 年 12 月止,我县共有 8 名业务人员能独立完成网站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为我县电脑农业的网络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电脑农业网络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我县直至 2002 年 5 月以前,仅有五个乡镇配有计算机,且机器配置较低(内存 16MB),远远跟不上 电脑农业发展的需求,我们一直处在较为被动的局面。在省州电脑办的重视与支持下,通过县电脑办积极努力,20
17、02 年我们赢得中国荷兰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FCCDP)的认可,获得项目支持,为县电脑办及 6 个乡镇电脑办配置了 23.6 万元的设备,从而改善了我县电脑农业的软硬件环境。2003 年 5 月至今,我们共建成县乡电脑农业网站 5 个,总计板块栏目 28 个,上网计算机(县乡农业系统)10 台,初步形成了一个网络。4 个乡镇电脑办与县电脑办之间已实现“ 无纸化办 公” 。县乡电脑农业 网站建成,强化了推广-10-服务手段,拓宽了服务领域,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口,缩短了深山老林与全球的距离,极大地开阔了边远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视野;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县公郎镇电脑农业网、无量、宝华电脑农
18、业网先后数次接待乡村干部及群众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技术,内容涉及养牛、茶叶、泡核桃、除虫菊、苦良姜等当前我县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我们从中看到了网络在我县农村、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和巨大潜力。7、注重对外宣传,提高电脑农业知名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省州电脑办的领导与扶持,我县电脑农业工作多次出现于省州报刊、杂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县电脑农业知识度。由于县农业局领导班子对电脑农业的高度重视与领导,2003 年,县电脑办迎来了一个宣传年,先后 6 次在大理日报上登载有关电脑农业工作报导,利用南涧有线电视由电脑办摄制电脑农业新闻 8 期;利用电脑农业网,县乡两级电脑办共发布信息上百条。多种形式多
19、种渠道的宣传,为我县电脑农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8、坚持工作的连续性,使全面工作循序渐进,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前景日益广阔。1997 年至今,我县电脑农业工作,紧紧围绕省州电脑办的工作任务,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验收、有总结。监测、-11-示范、开发等工作,有规划、有目标、有领导、有专职责任人和具体实施人,并始终做到领导换届、工作人员变动,工作方向、目标和具体课题不变,从而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知识经验的完整性,使道路越走越宽,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一年比一年坚实。(二)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设备老化、短缺已成为推广及开发工作的障碍。我县电脑办因赢得 FCCD 项目援助,6 个乡镇电脑办的
20、设备得到了强化,从而使 9 个乡镇均有电脑,但其中 3 个乡镇(南涧镇、乐秋乡、小湾东镇)配备的是仅为 16MB 的老设备,已无法适宜工作的需要;其次,4 个上网乡镇(宝华镇、无量乡、公郎镇、拥翠乡电脑办)因网络运营设备(如扫苗仪、数码相机)短缺,严重制约了网站的丰富多彩。目前,县电脑办仅有一台微机胜任网络及开发工作,保证了网络运行就保证不了开发,工作极为被动。2、办公环境条件急待改善。我县专家系统推广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因全局办公地点紧张,1997 年至今,电脑办一直拥挤在 18 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展工作。随着电脑农业的发展,电脑办工作人员由原来的 3 人增加到 6 人,电脑由 2 台增加至 4
21、 台,加上复印机、扫苗仪等,仅设备就占据 6 平方米空间,四张办公桌,一组档案柜占据 7 平-12-方米;整个办公室十分拥挤。每至夏季,2930的高温和机器的热浪已影响到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3 名专职操作手已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其中一人已两次请假就诊,最后提出调动请求。对此,农业局领导极为重视,经过多方协调,作出电脑办搬迁决定。新的办公地点位于振兴南路(原广播电视学校三楼教室),建筑面积达 60 平方米,是现办公室的三倍多。该教学楼建于 1987 年,门窗简易不防盗,地板和天花板需修缮处理,加之电脑办从 1997 年至今,将财力均用于专家系统监测、示范、推广及相关设备软件购置等,办公所用桌凳是 70 年代的破旧课桌,据此,特恳请省电脑办扶持我县电脑办搬迁。根据初步预算,改造修缮所需资金为 5.0 万元,县农业局筹措 1.0 万元,其余 4.0 万元请省电脑办给予扶持!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