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 材料 1:“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 19 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摘自列宁选集第
2、 2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材料 2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材料 3:“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
3、们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摘自毛泽东文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僵死的东西,这是教条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就是修正主义。”“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摘自毛泽东文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
4、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摘自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 -2、 材料 1 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摘自新华网)材料 2 我深深感到,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
5、很多深刻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做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摘自江泽民文选第 3 卷第 335 页)材料 3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在于记住它的一切结论和细节,而在于把握它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改变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切
6、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那种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把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摘自求是2009 年 3 月 9 日)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1)材料 1、2、3 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1、 材料 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是本
7、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摘自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 3 -材料 2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材料 3 斯宾诺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十八世纪末一一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材料 1 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2)材料 2 属于什么观点
8、,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3)材料 3 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2、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1、 材料 1 列宁指出:
9、“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 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材料 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请回答:(1)材料 1 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2,指出材料 2 的错误。(3)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3,分析材料 3 的错误。- 4 -2、 材料 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材料 2
10、: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 1975 年版)材料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
11、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 55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请回答:(1)分析材料 1 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2)分析材料 2 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3)谈谈你对材料 3 的理解。3、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 5 -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该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12、。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
13、义。4、 “好”与“快”,是对经济发展一种通俗的说法,“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如何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直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决定了“快”始终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突出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较好地处理了“快”与“好”的关系,但后来由于受“左”的影响,也有过深刻教训。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始终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
14、目的成就。(摘自新华网如何理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 年 9 月 29 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是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在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基础上,追求质与量、速度与效益的辩证统一。- 6 -5、 材料:万有引力是人类在 17 世纪发现的。人类为什么能够在这一世纪发现万有引力?有人认为是因为在 1642 年诞生了它的发现者牛顿。一位诗人充满激情地讴歌牛顿:“世界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生个牛顿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按照这种逻辑,如果历史上不曾诞生牛顿,或者牛顿小时候得场伤寒夭折了,人类就会与万有引力失之交臂。按照这种
15、逻辑推演下去,没有哥白尼,我们直到今天也弄不清太阳系的结构;没有达尔文,我们直到今天也不懂得生物进化论;没有哥伦布,美洲在什么地方欧洲人直到今天也稀里糊涂。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和发明是有契机的。传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苹果落地给他的启示,瓦特发明蒸汽机是沸腾的热水产生出的蒸汽顶开了壶盖给他的启示,鲁班发明锯是一次带齿的茅草划破了手指给他的启发这些传闻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其逻辑是真实的。有人据此说道:“我之所以没有做出伟大的发明或者发现,是因为没有遇到机遇。可是智者告诉我们,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发现。”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请回答:(1)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
16、系的原理对牛顿、哥白尼、达尔文、哥伦布的历史贡献进行解析。(2)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剖析路易巴斯德的“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一命题。(2)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应用。- 7 -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把二者混同。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又是必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并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17、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掌握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只有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行动才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度的自觉性。“守株待兔“ 中农夫没有正确地掌握必然性,而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性当作了必然联系,因此是错误的。其次,在遵循必然性的基础上,重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的发展,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才能善于捕捉“机遇“和利用“ 机遇“ 去揭示和发现必然性,推动客观事物以及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达到人们的预期目的。关键点是弄清“机遇“ 和“有准备的头脑“的含义:人们在观察、探索、研究客观对象的时候,由于客观对象
18、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往往会出现预先未料到的偶然事件,这就是“机遇“ 。在科学的实践中,“机遇“ 往往会成为重大发明创造的起点。但是这种机遇也不是纯粹偶然性的,其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必然性的东西。要善于识别偶然的“机遇“ ,注意利用偶然的“ 机遇“去揭示客观必然性。而“有准备的头脑“即指观察者具有的理性思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是指观察者的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丰富的准备材料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理性思维的指导,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并加以利用,从而找出必然性以推动科学的发展。6、 材料 1 辩证法就是对非统一性的一贯认识矛盾是统一性掩盖下的非统一性否定一个否定,并不导致肯定;这只能证明否定得不够彻底。
19、这种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不再一致了相反,它怀疑一切统一性。(摘自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材料 2 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并不是怀疑的否定、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身包含着否定因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即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摘自列宁黑格尔一书摘要)材料 3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
20、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摘自邓小平文选第 3 卷)请回答:(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 1 中的观点加以评析。(2)比较材料 1 和 2,指出其根本区别,并说明应如何理解“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的含义。(3)根据材料 2 和 3,阐明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8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 ,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个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的宇宙空间显
21、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并阐述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 材料 1 无论如何,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
22、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 9 -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摘自恩格斯致施米特(1890 年 8 月 5 日)材料 2 从来也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什么必须普遍遵循的哲学历史公式,当作 种超过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以外的东西。(摘自列宁选集第 1 卷)材料 3 恩格斯在谈到他自己和他那位赫赫有名的朋友时说过: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式的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
23、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 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摘自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 年 12 月 23 日)材料 4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4、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分析材料 1、2,运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2)分析材料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3)分析材料 4,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简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原因。 2、为遏制房
25、价进一步上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房市新政实施后,京沪深等多个城市房租上涨,平均涨幅超 10。房租与房价尽管不完全是一回事儿,但二者之间毕竟是唇齿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什么哲理?- 10 -3、王阳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错误之处在于什么地方?为什么?在心外无物这个论题上,王阳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斯花树,在深山中自
26、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确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段话常常被解释为你没有看这花的时候,这个花就不存在,当你来看的时候,这花才存在。如这样的说明,主观意识对外无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决定者,外在事物的存在是由我的心来决定的,做作而然就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但是,细心剖析,却发现,王阳明并没有否定外在事物的客观性,他所反对的是认为外在事物与自己的心无关的观点。他认为,你没有来看这花的时候,这花就在你的心中沉静不显现出来,而当你来看这花的时候,这花的颜色就立刻涌现在你的意识当中,浮现出来,从而可以晓得,花并不是在你的心外,而是
27、你的心已经有了心的形象或理,当这种形象与理没有和外物相联系就会沉寂下来,自己无法发明,一旦与外在事物相联系,这种形象与理就会浮现出来,外在事物对于自己的心属于一种触发的关系。4、据医学史记载,17 世纪 20 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 世纪 80 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 1901 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
28、?5、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福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1、 材料 1 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
29、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摘自墨翟非命上)- 11 -材料 2 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材料 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材料 4
30、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请回答:(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 2 中的观点加以评析。(2)比较材料 1、2 和 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3)分析材料 3,阐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为什么“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分析材料 4,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2、 材料 1:杜林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
31、和现实变化影响的,那是完全愚蠢的。”所以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的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材料 2: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 12 -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材料 3:恩格斯认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各种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
32、全实现。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请回答:(1)如何评价材料 1 中“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个判断?(2)“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句话蕴含的真理观与“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这句话所蕴含的真理观根本区
33、别何在? (3)如何理解材料 3 所指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基本含义?材料 3 的真理观与材料 2 的真理观有何联系?- 13 -3、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在 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又说:“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并运用该原理论述对待马克思主
34、义的科学态度。(参照简答绪论第九题)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面对中国的衰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形形色色的人们提出过五花八门的主张: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坚持祸国殃民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在维护封建统治前提下的“自改革”,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企图实行修补封建制度的“新政”,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期望建立平均主义的小生产的王国,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力主“维新变法”,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则主张通过人民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然而,许许多多人
35、们的选择都完全或基本上失败了,唯有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使中国开始走上独立、统一、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请回答:(1)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怎样理解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1)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事实,充分表明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上,往往具有种种极为不同的主体选择性,正是它们,正是各种人们的拼搏奋斗,构成了生动丰富、曲折复杂的历史图景。然而,在众多的选择当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后真正挽救了中国,这又同时表明,虽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主体的选择,但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选择都能得到实现的。人在选择历史,而历史也在对人们的各种选择进行筛选,犹如大浪淘沙,历史不断淘汰那些不
36、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国际环境的任意选择,而只青睐那些适合中国实际及其外部条件的正确选择。这很好地证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机制包括规律。所谓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社会规律是一种规律,它具有一切规律的共性。它是社会事物之间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和社会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 14 -当然社会规律又是一种特殊的规律,它不同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社会规律必然要受到人的活动目的的影响。社会规律是人世间活动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事件而生成和表现出来的,并在实践中被认识和利用,因此,社会规律离不开人及其实践
37、活动。社会规律对人的活动的依赖性,造成社会规律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假象。其实,社会规律依存的不是人的意志,而是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它是人的行为中形成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必然性,不管人的动机如何,它总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东西。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也有其确定的方向、秩序和趋势,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因此,社会规律总是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最终的必然性,绝不依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2)对于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大体有三种回答:第一,将社会规律简单化、绝对
38、化甚至神秘化,从而完全否定了主体选择性。这是机械历史决定论的观点。第二种,过分夸大了人的选择的地位和作用,以至完全否定社会规律以及历史决定论。这是唯心的主体选择论观点。第三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克服了以上两种观点的片面性,主张历史决定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历史主体的选择并非是一种主观任意性的行为,而是受多种因素决定的,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选择是有限制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一直强调,“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 ”因此,历史规律绝不是人们任意妄为的结果。人们创造历史,但是人们总是在既定前提下、既定的时空中
39、创造历史,这种既定的前提条件和特定的时空必然使得人的主体选择性在历史活动中受到限制。列宁说过:“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 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驱使中国人民走上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道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近代中国,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1927 年前主要是北洋军阀,1927 年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对外依*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内以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作为社会支柱,把自己置于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抗日战争后,蒋介石集团无视中国人民建设
40、独立、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坚持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把全国各阶层人民推向饥饿和死亡,迫使他们奋起团结自救。中国人民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的群众基础,中国人民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他们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 材料: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他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称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封建社会的贵族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帮助资产阶级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
41、科学复兴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成为“18 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对马克思的以上观点加以论述- 15 -2、 材料 1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 a tool making 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
42、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 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
43、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
44、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材料 3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
45、为社会所必需,- 16 -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46、物主义)材料 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 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2)根据材料 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3)根据材料 3,说明
47、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 : 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 , 在一段时期内 , 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 , 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 , 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 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 , 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 , 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 , 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 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 : 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 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 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
48、后 , 新建立的上层建筑 , 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 , 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 , 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 , 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 , 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 , 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 , 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 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 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 , 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 , 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
49、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 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 , 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 , 而且其作用的大小 , 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3、 材料 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材料 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材料 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请回答:(1)材料 2 与材料 3 在本质上是否相同?(2)材料 1 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