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陈凯老师关于九年级化学教学问题的讨论.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587366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凯老师关于九年级化学教学问题的讨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陈凯老师关于九年级化学教学问题的讨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 二氧化碳能否用排水集气法?很多版本的九年级化学教材都指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它可溶于水生成碳酸,因此通常不采用排水集气法,而采用排空气集气法。”于是在各种教辅书中,甚至各地的中考中均以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为向上排空气法作标准答案,而很多九年级老师也千叮咛万嘱咐,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真的就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其实二氧化碳溶解于水有限,饱和之后不就可以排水了吗?而且文献表明一体积二氧化碳要完全溶解于一体积水,至少需要约 7 天左右的时间如果只是 1 天时间,则二氧化碳只大约能溶解三分之一左右,溶解一半也大约需要4 天时间,可见,在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由于

2、实验时间较短,是完全可以的。曾经有实验表明: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时,在不同温度下所用时间是不同的。但和同温度下的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相比,时间上并差不了多少。,在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中学化学实验并不是精密实验。 因此,对任何气体的收集,凡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最好用排水法收集,这样既可以观察集气的快慢,又可以提高被集气体的纯度。由上,我们可以得到初步结论,在初中化学实验范围内,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是完全可行的,即可以用排气法收集,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损失很少)。在 2012 年我校组织的南京市初中化学优秀青年教师培训中,南京中考化学核心组成员孙维陵老师讲

3、座特地强调了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所以建议一线教师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和技能。9、着火点对于某种物质来说一定是个定值吗?燃烧三要素的学习过程中: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必须要达到该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着火点。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教师往往特别提醒着火点和物质本性有关,作为燃烧三要素之一是外界温度变化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但着火点不变。 不过教师需要知道。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组织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颗粒越细,表面积越大,着火点越低;导热系数越小,着火点越低。传统教学中,不能在空气中点

4、燃的铁,其实只要加工到一定小的颗粒例如引火铁,一种活性很强的铁粉,又叫还原性铁粉,在空气中稍稍加热,就会燃烧,一般有的时候用于焊接铁轨等。 在高温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粉末状的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又可以经过此反应的逆反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颗粒很细的铁粉,这种铁粉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在空气中受撞击或受热时会燃烧,所以俗称“引火铁”。对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来说,火焰接触它们的情况和外界压强的大小也都有关系。一般气压越低,着火点越高,如柴油机。柴油机正是通过将空气压缩,降低柴油的着火点,达到燃烧的目的。10、九年级化学学习的学科问题漫谈兼谈一些教师的墨守成规。 我深知学生的作息,也体

5、谅大家的辛劳,一直以来,纵然在课外培训,我也大量拿来生活素材设计实验、展现功用;在培训中一点也不拘泥于那份为了做样子给培训学校和家长看的那满是题目的讲义那么长时间我可能只讲解两三道题目,但务必让学生每题有所得无论是题目的背景素材介绍,或是解题的思维导图分析,还是临机一动将题目变化万千衍生出科学思维的导引;我将最新研究的传感器实验、微型化学实验、国外化学实验素材、最新社会化学时事、科技前沿信手拈来,不以题目呈现却用问答导引,真正做到课外培训为校内课程补充、拓展的功效;而为了不增加大家的负担,我尽量讲解轻松幽默、旁征博引,联系自己当年学化学的趣事,那句“想当年”更加是成为著名口头禅之一。 正是这个

6、机会,让我得以与中学生零距离地接触,让我从他们的交谈、学习习惯中了解他们在化学学习中的困惑和中学新课程实施的效果。无可否认,中学新课程在提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较以前有了一定提高,但应试之风在大多中学仍然将化学教育畸形化,有的教师长期墨守成规,其教学对学生有害无益。且以初中化学培训说几例:初上化学,我所接触的很多中学都让那些对化学还一无所知的学生在临近初三的那个暑假一开始就背诵元素周期表,看他们摇头晃脑但又痛苦的申请,我大胆地支持他们违逆老师的任务:不用背了,你们先去做做实验吧当然,我无法与那些权威的老师和家长抗衡,以至于在日后的化合价、溶解性等内容学习中,老师拿出传诵很久的打油诗或口诀倾囊相

7、授,化学就是这样成为理科中的文科的曾经有学生问我一考题,说碳酸饮料微热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看我化学方程式上写了加热符号,得意地大笑我错。学生说道:老师说加热只是增加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碳酸不稳定,分解根本不用加热。我不禁愕然,按照这个理论,氢气和氧气反应从热力学角度本来就是自发,而点燃只是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那么日后氢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何必写上条件呢?又一另一学生来我处抱怨我培训讲的一题让他失了分NaOH 和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该化学反应的发生,请写出三种方法!这是一道我比较欣赏的开放性很强的典型习题,我曾经与大家共同探讨了很多实验方法,包括介绍了所谓“参考答案”所没有囊

8、括的如数字化传感器检测、微型化学实验设计等该学生在考试时,根据酸碱中和时的酸碱性变化将“酚酞”和“石蕊”分别作为一种方法写了上去因为我当时根据现象的差异是将二者分别对待的,老师只给了一种方法的分数。学生找老师理论并把我的名字抬了出来。该老师曾经听过我的一次骨干教师培训讲座,听说我教他们这样的答案,不由笑话我这个所谓“大学老师”不清楚初中实际怎么能教还说我当年侃侃而谈实则“吹牛”的厉害!后来据说全组化学教师开会研讨,说标准答案认为酚酞和石蕊都属于指示剂检验方法,只给一种方法的分数,至于我联系紫甘蓝、一串红等天然指示剂的回答更加不能出现在答题中被这位老师笑话了下,又由学生转告过来,我不觉得没面子却

9、是一身冷汗;我真在不懂初中实验还是因为太不了解当前的解题“潜规则”呢?这样的答题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验设计有何好处?还记得郑胤飞老师博客里提到的一个例子: “一个化学试剂瓶,瓶壁上贴有一张标签,写着试剂名。于是有了一个说法,试剂瓶往出倾倒液体试剂时,标签不能朝下,必须朝着手心方向。因为难免滴漏,标签被腐蚀,下次就不知道谁是谁了。这样一个细节当然不会被放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被编成题目考过学生了。比如画一张图,图中有个人在做实验,“请指出图中的错误之处”,其中就有标签朝了下。学生没指出,扣 2 分。过了若干年,又考一次,这次可能是填空题。“请指出以上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其中

10、就应该有标签不朝下这一条。漏填了,扣 1 分。偏巧看到一个美国的录象片,作为教辅材料推荐给学校用于实验操作教学的。那位示范教师抓起一个试剂瓶就往试管倾倒试液,未作调整,偏巧那张标签就是朝下的。会议室里就笑了场。事后跟老外交流,指出他们的错误。外国教师说按规矩标签上应该涂蜡的。他们承认我们严谨、科学,他们粗糙。但看得出来,他们过去不会把这种细节编成题目考学生,恐怕将来也不会。这里涉及的差别是方方面面的,比如材料的选择面、习惯、态度、观念比如价值观。”当过分注重规范,创新性就容易荡然无存。这样的例子还少么?中学数学过于注重解题训练却忽视了真正应用思维、变通思维,过于理论,有几个学生工作以后用到这些

11、内容呢;中学生物沦为背诵学科;而作为培养感性的人文科目则多了太多政治色彩,少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有太多中学生是图高考复习轻松简单而不是真正喜欢才选择文科的。中学语文考试那些阅读题的所谓标准答案尤其荒唐,把命题者强加于原作者的感想,就是国文倍受诟病之处。我最不喜欢的就是给中学生讲课讲到某道难题时,在听完我解析之后,众学生纷纷在笔记上把我所说的答案一个字不漏的记录下来我知道这是中学教育的习惯性动作。此时,我往往不再平铺直叙,而是换另一个角度将那些标准答案一一分解开来,分解成若干要点或者用句很简单的自己话概括下。正因为太习惯听老师的标准答案,君不见大学里那么多好学生把老师 PPT 文字、老师的题目讲解如同金科玉律一个字不漏记录下来,每逢考试前夕,学生纷纷期待着老师的划重点、透题目,然后一鼓作气硬生生背将下来获得高分!可见都是中学落下来的毛病。当然我知道,这对很多中学老师来说是“身不由己”作为教育者,固然该深思与行动,而整个社会和孩子的家庭何尝不是问题的根源之一么?教育理应是全社会的事,是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达成的目标,而不能一切归咎于那些可怜辛苦在第一线的老师们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