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鹅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是唐代诗人 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咏 :用 诗 、词 来 叙 述 或 描 写 某 一 事 物 。咏 鹅 :用 诗 词 来 赞美 鹅 。 项 :颈 的 后 部 。这 里 指 鹅 的 脖 子 。 掌 :诗 中 指 鹅 的脚 掌 。拨 :划 。他 与 王 勃 、杨 炯 、卢 照 邻 以 文 词 齐 名 ,世 称 “王 杨 卢 骆 ”,号 为 “初 唐 四 杰 ”。其 为 五 律 ,精 工 整 炼 ,不 在 沈 、宋 之 下 ,尤 擅 七 言 长 歌
2、,排 比 铺 陈 ,圆 熟 流 转 ,或 被 誉 为 “绝 唱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 夜 思 :静 静 的 夜 里 ,产 生 的 思 绪 。 床 :今 传 五 种 说 法 。一 指 井 台 二 指 井 栏 三 “床 ”即“窗 ”的 通 假 字 。 四 取 本 义 ,即 坐 卧 的 器 具 ,讲 得 即 是 卧 具 五 认为 ,床 应 解 释 为 胡 床 。胡 床 ,亦 称 “交 床 ”、“交 椅 ”、“绳 床 ”。古 时 一 种 可 以 折 叠 的 轻 便 坐 具 ,马 扎 功 能 类 似 小 板 凳 疑 :好 像 。 举 头 :抬 头 。直
3、译:明 亮 的 月 光 洒 在 床 前 的 窗 户 纸 上 ,好 像 地 上 泛 起 了 一层 霜 。我 禁 不 住 抬 起 头 来 ,看 那 天 窗 外 空 中 的 一 轮 明 月 ,不 由 得 低 头 沉 思 ,想 起 远 方 的 家 乡 。 韵 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689-740),男, 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 33 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
4、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春 晓 : 春 天 的 清 晨 。 晓 , 指 天 刚 亮 的 时 候 。 不 觉 晓 :不 知 不 觉 ,没 有 察 觉 到 早 晨 的 来 到 。 闻 啼 鸟 :听 到 小 鸟 的 鸣 叫 声 ;闻 ,听 到 ;啼 ,鸣 叫 。 夜 来 :夜 里 。 译 文春 日 酣 梦 不 知 不 觉 到 了 早 晨 , 到 处 都 是 鸟 儿 明 快 的 啼 叫 声 。 想 起 夜 里 的 那 阵 阵 风 雨 声 , 感 叹 不 知 多 少 花 儿 零 落 在 庭
5、 院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 品 注 释迟 日 :春 天 日 渐 长 ,所 以 说 迟 日 。 泥 融 :这 里 指 泥 土 滋 润 、湿 润 。 鸳 鸯 :一 种 水 鸟 ,雄 鸟 与 雌 鸟 常 常 双 双 出 没 。 作 品 译 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村居 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 鼎 :生 卒 年 不 详 ,生 活 在 鸦 片 战 争 之 后 ,大 约 在 咸 丰 年 间(1851 1861)。字 象 一 、拙 吾 ,浙 江 仁 和 (
6、今 浙 江 省 杭 州 市 )人 ,是清 代 后 期 诗 人 。村 居 :在 乡 村 里 居 住 时 见 到 的 景 象 。 拂 堤 杨 柳 :杨 柳 枝 条 很 长 ,垂 下 来 ,微 微 摆 动 ,像 是 在 抚 摸 堤 岸 。醉 :迷 醉 ,陶 醉 。春 烟 :春 天 水 泽 、草 木 间 蒸 发 形 成 的 烟 雾 般 水 汽 。 散 学 :放 学 。 纸 鸢 :泛 指 风 筝 ,它 是 一 种 纸 做 的 形 状 像 老 鹰 的 风 筝 。鸢 :老 鹰 。 东 风 :春 风 。 译 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 轻轻地
7、抚摸着堤岸。在水 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村 居 描 写 出 了 一 幅 春 天 孩 子 们 在 村 旁 的 芳 草 地 上 放 风 筝 的图 画 ,是 一 幅 自 然 景 物 和 活 动 着 的 人 物 融 合 在 一 起 的 、充 满 生 机 、春 意 盎 然 的 农 村 生 活 图 画 。早 春 二 月 ,草 长 莺 飞 ,杨 柳 拂 堤 ,儿 童们 兴 致 勃 勃 地 放 风 筝 。有 景 有 人 有 事 ,充 满 了 生 活 情 趣 ,勾 画 出 一幅 生 机 勃 勃 的 “乐 春 图
8、 ”。全 诗 字 里 行 间 透 出 诗 人 对 春 天 来 临 的 喜悦 和 赞 美 。读 了 这 首 诗 ,读 者 好 像 跟 诗 人 一 起 饱 览 了 美 丽 春 景 ,一起 分 享 着 孩 子 们 放 风 筝 时 的 欢 乐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做的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 劳动的紧张、繁忙整 首 诗 突 出 了 乡 村 四 月
9、 (今 乐 清 市 淡 溪 镇 )的 劳 动 繁 忙 。整 首 诗 就 像 一 幅 色 彩 鲜 明 的 图 画 ,不 仅 表 现 了 诗 人 对 乡 村 风光 的 热 爱 与 赞 美 ,也 表 现 出 他 对 劳 动 人 民 的 喜 爱 ,对 劳 动 生活 的 赞 美 之 情 ,因 此 ,翁 卷 有 乡 村 诗 人 的 美 称 。翁 卷 挥 墨 了 一幅 农 民 丰 富 、繁 忙 的 乡 村 田 园 生 活 了 ,从 而 衬 托 出 “乡 村 四 月 ”劳 动 的 紧 张 、繁 忙 。1.山 原 :山 陵 和 原 野 。 2.白 满 川 :指 河 流 里 的 水 色 映 着 天 光 。川 :山
10、 原 ,平 地 ,河流 。 3.子 规 :杜 鹃 鸟 。 4.如 :好 像 。 5.才 :刚 刚 。 6.了 :结 束 。 7.蚕 桑 :种 桑 养 蚕 。 译 文 :一 条 小 河 流 淌 在 碧 绿 的 山 间 , 细 雨 微 风 中 杜 鹃 在 欢 快 地 歌 唱 。 乡 村 四 月 里 人 们 是 多 么 忙 碌 ,才 侍 弄 完 蚕 桑 又 开 始 了 插 田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公元 688 年公元 742 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登鹳雀楼,唐诗名, 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 鹳雀楼(又名 鹳鹊楼)的篇章。由于鹳雀楼楼体壮
11、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以该名为题的诗众多,以李益、 王之涣、畅当三人的同名作品最为著名。注 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 日 :太 阳 。 3依 :依 傍 。 4尽 :消 失 。 这 句 话 是 说 太 阳 依 傍 山 峦 沉 落 。 5。欲 :想 要 得 到 某 种 东 西 或 达 到 某 种 目 的 的 愿 望 ,但 也 有 希 望 、想 要 的 意 思 。 6穷 :尽 ,使 达 到 极 点 。 7千 里
12、 目 :眼 界 宽 阔 。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 “再”的意思) 译 文 :夕 阳 依 傍 着 西 山 慢 慢 地 沉 没 , 滔 滔 黄 河 朝 着 东 海 汹 涌奔 流 。 若 想 把 千 里 的 风 光 景 物 看 够 , 那 就 要 登 上 更 高 的 一 层 城楼 。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
13、难得的简练诗作。( 779 843) 唐 代 诗 人 。 字 浪 仙 。 范 阳 ( 今 北 京 房 山 ) 人 。 早 年 出 家 为 僧,号无本。1 寻 : 寻 访 。 隐 者 : 古 代 指 不 肯 做 官 而 隐 居 在 山 野 之 间 的 人 。 2.不 遇 : 没 有 见 到 。 3.童 子 :小 孩 。这 是 指 隐 者 的 弟 子 。 4.言 :回 答 说 。 5.云 深 :指 山 上 云 雾 缭 绕 。处 :地 方 。这 里 指 隐 者 的 行 踪 。 译 文苍 松 下 ,我 询 问 了 隐 者 的 徒 弟 , 他 说 ,师 傅 已 经 采 药 去 了 。 还 指 着 高 山
14、 说 ,就 在 这 座 山 中 ,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 峤 (644 713) ,唐 代 诗 人 。字 巨 山 。解落:解散,散落。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二月:春季的第一个月。编 辑 本 段 诗 歌 赏 析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 仲 淹 是 主 张 革 新 的 政 治 家 ,北 宋 仁 宗 时 曾 担 任 参 知政
15、事 ,主 持 变 法 。渔 者 :捕 鱼 的 人 。 但 :只 。爱 :喜 欢 。 鲈 鱼 :一 种 头 大 口 大 、体 扁 鳞 细 、背 青 腹 白 、 味 道 鲜 美的 鱼 。 生 长 快 ,体 大 味 美 。 君 :你 。一 叶 舟 :像 漂 浮 在水 上 的 一 片 树 叶 似 的 小 船 。 出 没 :若 隐 若 现 。指 一 会 儿 看 得 见 ,一 会 儿 看 不 见 。 风 波 :波 浪 。 一 叶 舟 :像 落 叶 漂 浮 在 水 面 的 小 船 。 江 上 来 来 往 往 无 数 人 , 只 知 喜 爱 鲈 鱼 之 鲜 美 。 请 您看 那 一 叶 小 小 渔 船 ,时
16、隐 时 现 在 滔 滔 风 浪 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生于公元 701 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 诗人,有“ 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 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 400 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1 ) 九 月 九 日 : 指 农 历 九 月 初 九 重 阳 节 。 民 间 很 器 重 这 个 节 日 , 在 这一 天 有 登 高 、 插 茱 萸 、 饮 菊 花 酒 等
17、习 俗 , 传 说 能 以 此 避 灾 。 忆 : 想 念 。 山东 : 指 华 山 以 东 ( 今 山 西 2)异 乡 :他 乡 ,远 离 家 乡 。 (3) 佳 节 :美 好 的 节 日 。 (4)倍 :加 倍 ,更 加 。 (5)遥 知 :远 远 的 想 到 。登 高 :指 民 间 在 重 阳 节 登 高 避 邪 的 习 俗 。(6)茱萸:又名 越 椒 ,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 : 我 在 异 乡 做 客 人 的 时 候 ,每 遇 到 佳 节 良 辰 时 总 会 思 念 起 家乡 。虽 然 我 人 在 他 乡 ,但 早 就 想 到 今 天 是 重 阳 节 ,故
18、 乡 的 兄 弟 们 要登 高 望 远 ,我 想 当 他 们 在 佩 戴 茱 萸 时 ,会 发 现 只 少 了 我 一 人 。韵 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 逢 佳 节 良 辰 ,越 发 思 念 眷 亲 。 遥 想 今 日 重 阳 ,兄 弟 又 在 登 高 。 他 们 佩 带 茱 萸 ,但 是 少 我 一 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 释 】汪 伦 :李 白 的 朋 友 。李 白 游 泾 (jng)县 (在 今 安 徽 省 )桃花 潭 时 ,附 近 贾 村 的 汪 伦 经 常 用 自 己 酿 的 美 酒 款 待 李 白 ,
19、两 人 结 下 深 厚 的 友 谊 。宋 蜀 本 李 白 集 此 诗 题 下 有 注 曰 :“白 游 泾 县 桃 花 潭 ,村 人 汪 伦 常 酝 美 酒 以 待 白 ,伦 之 裔 孙至 今 宝 其 诗 ”。据 此 ,后 人 多 以 为 汪 伦 是 一 “村 人 ”。今 人 汪光 泽 、李 子 龙 先 后 发 现 泾 县 汪 氏 宗 谱 、汪 渐 公 谱 、汪氏 续 修 支 谱 ,确 知 “汪 伦 又 名 凤 林 ,仁 素 公 之 次 子 也 ,为唐 时 知 名 士 ,与 李 青 莲 、王 辋 川 诸 公 相 友 善 ,数 以 诗 文 往来 赠 答 。青 莲 居 士 尤 为 莫 逆 交 。开
20、元 天 宝 间 ,公 为 泾 县 令 ,青 莲 往 候 之 ,款 洽 不 忍 别 。公 解 组 后 ,居 泾 邑 之 桃 花 潭 ”(详 见 李 白 学 刊 第 二 辑 李 子 龙 关 于 汪 伦 其 人 )。按 此诗 或 为 汪 伦 已 闲 居 桃 花 潭 时 ,李 白 来 访 所 作 。李 白 于 公 元754 年 (天 宝 十 三 载 )自 广 陵 、金 陵 至 宣 城 ,则 此 诗 当 不 早于 此 前 。 踏 歌 :民 间 的 一 种 唱 歌 形 式 ,一 边 唱 歌 ,一 边 用 脚 踏 地打 拍 子 ,可 以 边 走 边 唱 。 桃 花 潭 :在 今 安 徽 泾 县 西 南 一
21、百 里 。一 统 志 谓 其 深 不可 测 。深 千 尺 :运 用 了 夸 张 的 修 辞 手 法 。 不 及 :不 如 。 【译 文 】李 白 坐 上 小 船 刚 刚 要 离 开 , 忽 然 听 到 岸 上 传 来 告 别 的 歌 声 。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 白 (701 762)字 太 白 ,号 青 莲 居 士 。 自 称 祖 籍 陇 西 成纪 (今 甘 肃 静 宁 西 南 ),望庐山瀑布水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 庐山时所作的诗,为 七言绝句。香 炉 :指
22、 香 炉 峰 。紫 烟 :指 日 光 透 过 云 雾 ,远 望 如 紫 色 的 烟云 。孟 浩 然 彭 蠡 湖 中 望 庐 山 :“香 炉 初 上 日 ,瀑 布 喷 成 虹 。”“日 照 ”二 句 :一 作 “庐 山 上 与 星 斗 连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 遥 看 :从 远 处 看 。挂 :悬 挂 。前 川 :一 作 “长 川 ”。川 :河 流 ,这 里 指 瀑 布 。 直 :笔 直 。三 千 尺 :形 容 山 高 。这 里 是 夸 张 的 说 法 ,不 是实 指 。 疑 :怀 疑 。银 河 :古 人 指 银 河 系 构 成 的 带 状 星 群 。九 天 :一 作 “半 天 ”
23、。古 人 认 为 天 有 九 重 ,九 天 是 天 的 最 高 层 ,九重 天 ,即 天 空 最 高 处 。此 句 极 言 瀑 布 落 差 之 大 。译文:香 炉 峰 在 阳 光 的 照 射 下 生 起 紫 色 烟 霞 , 远 远 望 见 瀑 布 似 白 色 绢 绸 悬 挂 在 山 前 。 高 崖 上 飞 腾 直 落 的 瀑 布 好 像 有 三 千 尺 , 让 人 恍 惚 以 为 银 河 从 天 上 泻 落 到 人 间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 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
24、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1)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朝:早晨。(2)白帝:白帝城。杨齐贤注:“白帝城, 公 孙 述 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 巫 山 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 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 还” 的诗意, 李 白 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3)辞 :告 别
25、 。(4)彩 云 间 :因 白帝 城 在 白 帝 山 上 ,地 势 高 耸 ,从 山 下 江 中 仰 望 ,仿 佛 耸 入 云 间 (5)江 陵 :今 湖 北 荆 州 市 。从 白 帝 城 到 江 陵 约 一 千 二 百 里 ,其间 包 括 七 百 里 三 峡 。郦 道 元 三 峡 :“自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两 岸连 山 ,略 无 阙 处 。重 岩 叠 障 ,隐 天 蔽 日 ,自 非 亭 午 时 分 ,不 见曦 月 。至 于 夏 水 襄 陵 ,沿 溯 (或 泝 )阻 绝 。或 王 命 急 宣 ,有 时 朝发 白 帝 ,暮 到 江 陵 ,其 间 千 二 百 时 里 ,虽 乘 奔 御 风
26、,不 以 疾 也 。春 冬 之 时 ,则 素 湍 绿 潭 ,回 清 倒 影 。绝 巘 (或 巚 )多 生 怪 柏 ,悬泉 瀑 布 ,飞 漱 其 间 。清 荣 峻 茂 ,良 多 趣 味 。每 至 晴 初 霜 旦 ,林寒 涧 肃 ,常 有 高 猿 长 啸 ,属 引 凄 异 。空 谷 传 响 ,哀 啭 久 绝 。故渔 者 歌 曰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6)还:归;返回。(7)猿:猿猴。(8)啼:鸣、叫。(9)住:停息。(10)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清 晨 ,朝 霞 满 天 ,我 就 要 踏 上 归 程 。从 江 上 往 高 处 看 ,可 以看
27、见 白 帝 城 彩 云 缭 绕 ,如 在 云 间 ,景 色 绚 丽 ! 千 里 之 遥 的 江陵 ,一 天 之 间 就 已 经 到 达 。两 岸 猿 猴 的 啼 声 不 断 ,回 荡 不 绝 。猿 猴 的 啼 声 还 回 荡 在 耳 边 时 ,轻 快 的 小 船 已 驶 过 连 绵 不 绝 的万 重 山 峦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 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
28、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注 释 】敕 勒 川 泛 指 敕 勒 族 游 牧 的 草 原 ,大 致 在 今 内 蒙 古土 默 特 旗 一 带 。 阴 山 即 阴 山 山 脉 ,今 在 内 蒙 古 自治 区 中 部 ,东 西 走 向 。 穹 (qing)庐 游 牧 人 住 的 圆顶 毡 帐 。 野 在 这 里 应 读 为 y。 见 通 “现 ”,读 xin,呈 现 、出 现 。 【译 文 】阴 山 脚 下 有 敕 勒 族 生 活 的 大 平 原 。 敕 勒 川 的 天 空 四 面 与 大 地 相 连 , 看 起 来 好 像 牧 民 们 的 毡 帐 一 般 。 蓝天下的草原翻滚
29、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游 子 吟 :题 下 原 注 :“迎 母 溧 上 作 。”当 时 作 者 居 官 溧 阳县 尉 时 所 作 。吟 :吟 诵 。 游 子 :出 门 远 游 的 人 。即 作 者 自己 。 临 :将 要 。 意 恐 迟 迟 归 :恐 怕 儿 子 在 外 迟 迟 不 回家 。意 恐 :
30、担 心 。归 :回 来 ,回 家 。 言 :说 。寸 草 :小 草 ;萱 草 。这 里 比 喻 子 女 。萱 草 (花 )是 中国 传 统 的 母 亲 花 ,相 对 于 西 方 的 康 乃 馨 。寸 草 心 :以 萱 草(花 )来 表 达 子 女 的 孝 心 。心 :语 义 双 关 。既 指 草 木 的 茎 干 ,也 指 子 女 的 心 意 。 报 得 :报 答 得 了 。三 春 晖 :春 天 的 阳光 ,指 慈 母 之 恩 。三 春 :春 季 的 三 个 月 。旧 称 农 历 正 月 为 孟春 ,二 月 为 仲 春 ,三 月 为 季 春 ;晖 ,阳 光 ;形 容 母 爱 如 春 天温 暖 、
31、和 煦 的 阳 光 照 耀 着 我 们 。 译 :慈 祥 的 母 亲 手 里 把 着 针 线 , 为 即 将 远 游 的 孩 子 赶制 新 衣 。 临 行 时 她 忙 着 缝 儿 子 远 征 的 衣 服 ,又 担 心 孩 子此 去 难 得 回 归 。谁 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659744) ,唐代诗人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咏柳诗有两首。一首是盛唐诗人 贺知章写的 七言绝句,这首 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 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注 释1
32、柳 :柳 树 ,落 叶 乔 木 或 灌 木 ,叶 子 狭 长 ,种 类 很 多 。此 诗 描 写 的 是 垂 柳 。 2碧 玉 :碧 绿 色 的 玉 。这 里 用 以 比 喻 春 天 嫩 绿 的 柳 叶的 颜 色 如 碧 绿 色 的 玉 。 3妆 成 :装 饰 ,打 扮 。 4一 树 :满 树 。一 ,满 ,全 。在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和 文 章 中 ,数 量 词 在 使 用 中 并 不 一 定 表 示 确 切 的 数 量 。下 一 句 的 “万 ”,就 是 表 示 很 多 的 意 思 。 5绦 (to):用 丝 编 成 的 绳 带 。丝 绦 :形 容 一 丝 丝 像 丝 带般 的 柳
33、条 。 6裁 :裁 剪 ,用 刀 或 剪 子 把 物 体 分 成 若 干 部 分 。 7二 月 :农 历 二 月 ,正 是 初 春 时 节 。 8似 :好 像 ,如 同 ,似 乎 。译 文 : 如 同 碧 玉 妆 扮 着 高 高 的 柳 树 ,长 长 的 柳 条 柔嫩 轻 盈 ,像 千 万 条 绿 色 的 丝 带 低 垂 着 。在 春 风 中 婆 娑 起 舞 。这 一 片 片 纤 细 柔 美 的 柳 叶 ,是 谁 精 心 裁 剪 出 来 的 呢 ? 就 是这 早 春 二 月 的 风 ,温 暖 和 煦 ,恰 似 神 奇 灵 巧 的 剪 刀 ,裁 剪出 了 一 丝 丝 柳 叶 ,装 点 出 锦 绣
34、 大 地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 江 南 :词 牌 名 。据 乐 府 杂 录 ,此 词 又 名 谢 秋 娘 ,系唐 李 德 裕 为 亡 姬 谢 秋 娘 作 。又 名 望 江 南 、梦 江 南 等 。分单 调 、双 调 两 体 。单 调 二 十 七 字 ,双 凋 五 十 四 字 ,皆 平 韵 。忆 :怀 念 。 谙 :熟 悉 。 江 花 :江 边 的 花 朵 。一 说 指 江 中 的 浪 花 。 蓝 :蓝 草 ,叶 子 青 绿 色 的 可 以 用 来 制 作 染 料 。 译 : 江 南 是 个 好 地 方 ,我 熟 悉 那 里
35、的 风 景 。日 出 时 ,江 边红 花 比 火 还 红 艳 ,春 天 里 ,一 江 绿 水 仿 佛 被 蓝 草 浸 染 。怎能 让 人 不 常 常 思 念 美 好 的 江 南 ?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 志 和 (743774),字 子 同 ,初 名 龟 龄 。号 玄 真 子 、烟 波 钓 徒 ,生 于 唐 天 宝 2 年 ,婺 州 金 华 人译: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 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词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渔
36、歌 子 :原 是 曲 调 名 ,后 来 人 们 根 据 它 填 词 ,又 成 为 词 牌名 。 2. 西 塞 山 :在 今 浙 江 省 湖 州 市 西 面 。一 说 在 湖 北 省 黄 石市 。 3. 白 鹭 :一 种 水 鸟 ,头 颈 和 腿 都 很 长 ,羽 毛 白 色 。 4. 桃 花 流 水 :桃 花 盛 开 的 季 节 正 是 春 水 盛 涨 的 时 候 ,俗 称桃 花 汛 或 桃 花 水 。 5. 箬 笠 :用 竹 叶 、竹 篾 编 的 宽 边 帽 子 ,常 作 雨 具 ,又 称 斗笠 。箬 是 一 种 竹 子 。 6. 蓑 衣 :用 茅 草 或 是 棕 丝 编 织 成 的 、披
37、在 身 上 的 、用 来 遮风 挡 雨 的 衣 服 。 7:鳜 鱼 :江 南 又 称 桂 鱼 ,肉 质 鲜 美 ,十 分 可 口 。 8.归 :在 文 中 是 指 回 朝 廷 ,字 面 解 释 为 回 。 【白 话 译 文 】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在 自 由 地 翱 翔 。娇 艳 的 桃 花 随 着 流 水 漂 去 ,水 中 嬉 戏 的 鳜 鱼 又 大 又 肥 。江 岸 上 一 位 老 翁 戴 着 青 色 的 箬 笠 ,身 披 着 绿 色 的 蓑 衣 ,坐 在 船 上 沐 浴 着 斜 风 细 雨 。他 沉 浸 在 垂钓 的 欢 乐 和 美 丽 的 春 境 之 中 ,乐 而 忘 归 。 山行
38、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 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译 文深 秋 时 节 ,我 沿 山 上 蜿 蜒 的 山 路 而 行 .云 雾 缭 绕 的 地 方隐 隐 约 约 可 以 看 见 几 户 人 家 。我 不 由 自 主 地 停 下 车 来 ,是因 为 这 傍 晚 枫 林 的 美 景 着 实 吸 引 了 我 ,那 被 霜 打 过 的 枫 叶比 二 月 的 花 儿 还
39、要 红 。 1山 行 :在 山 中 行 走 。 2寒 山 :指 深 秋 时 候 的 山 。 3径 :小 路 。 4斜 :此 字 读 xi,为 倾 斜 的 意 思 。 5. 坐 :因 为 。 6、霜 叶 :被 霜 打 过 的 枫 叶 。 7、远 上 :登 上 远 处 的 。 8、山 :高 山 。 9、车 :轿 子 。 10、枫 林 晚 :傍 晚 时 的 枫 树 林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 枫桥 ”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
40、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译 文 :在月落时,伴着几声乌鸦的啼叫,结霜了,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心中只感寂寞。苏州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唐代著名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浪淘沙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有“ 诗豪”之称。刘 禹 锡 ,曾 任 太 子 宾 客 ,世 称 刘宾 客 。与 柳 宗 元 并 称 “刘 柳 ”。与 白 居 易 同 称 刘 白 浪 淘沙 :唐 教 坊 曲 名 。创 自
41、 刘 禹 锡 、白 居 易 ,其 形 式 为 七 言 绝 句 。后 又 用 为 词 牌 名 。 浪 淘 沙 :唐 教 坊 曲 名 。创 自 刘 禹 锡 、白 居 易 ,其 形 式 为 七言 绝 句 。后 又 用 为 词 牌 名 。 九 曲 :自 古 相 传 黄 河 有 九 道 弯 。形 容 弯 弯 曲 曲 的 地 方 很多 。 浪 淘 风 簸 :黄 河 卷 着 泥 沙 ,风 浪 滚 动 的 样 子 。浪 淘 :波 浪淘 洗 。簸 :掀 翻 ,上 下 簸 动 。天 涯 :天 边 。 银 河 :天 河 。古 人 以 为 黄 河 和 银 河 相 通 。 牵 牛 织 女 :银 河 系 的 两 个 星
42、座 名 。自 古 相 传 ,织 女 为 天上 仙 女 ,下 凡 到 人 间 ,和 牛 郎 结 为 夫 妇 。后 西 王 母 召 回 织女 ,牛 郎 追 上 天 ,西 王 母 罚 他 们 隔 河 相 望 ,只 准 每 年 七 月七 日 的 夜 晚 相 会 一 次 。牵 牛 :即 传 说 中 的 牛 郎 。 【译 文 】万 里 黄 河 弯 弯 曲 曲 挟 带 着 泥 沙 ,狂 风 劲 吹 ,波 涛 汹 涌 ,巨 大 的 水 势 如 同 来 自 天 涯 。现 在 可 以 沿 着 黄 河 自 上 银 河 去 ,我 们 一 起 去 寻 访 牛 郎 织 女 的 家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4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 寒 江 独 钓 的渔 翁 ,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 山 鸟 飞 绝 :千 山 万 岭 不 见飞 鸟 的 踪 影 。 4万 径 :虚 指 ,指 千 万 条 路 。 5人 踪 灭 ,没有 人 的 踪 影 。 6孤 :孤 零 零 。 7. 舟 :小 船 。 8. 蓑 笠 (su l):(蓑 衣 和 斗 笠 “蓑 ” 的 意 思 是 古 代 用 来 防 雨 的 衣 服 ;
44、“笠 ” 的 意 思 是 古 代 用 来 防 雨 的 帽 子 。) 译 文 :四 周 的 山 上 没 有 了 飞 鸟 的 踪 影 ,小 路 上 连 一 丝 人的 踪 迹 也 没 有 ,只 有 在 江 上 的 一 只 小 船 里 有 个 披 着 蓑 衣 、戴 着 斗 笠 的 老 翁 ,在 寒 冷 的 江 上 独 自 垂 钓 。 升 华 :四 周 的 山 连 绵 起 伏 ,空 旷 的 ,没 有 了 飞 鸟 的 鸣 叫 和踪 影 ,所 有 穿 梭 在 山 内 外 的 小 路 上 没 有 了 人 的 行 踪 ,只 有在 那 宽 广 平 静 的 江 上 ,一 个 披 着 蓑 戴 着 笠 的 老 渔 翁
45、,一 个人 坐 在 孤 零 零 的 船 上 独 自 垂 钓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 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 杏花村 ”作酒店名。 借部请问。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行人好像断魂一样面带忧
46、愁之色。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呢?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1)独 步 寻 花 :独 自 一 人 一 边 散 步 ,一 边 找 花 欣 赏 。 (2)黄 四 娘 :杜 甫 住 成 都 草 堂 时 的 邻 居 。 (3)蹊 (x):小 路 。 (4)娇 :可 爱 的 。 (5)恰 恰 :形 容 鸟 叫 声 音 和 谐 动 听 。 (6)留 连 :同 “流 连 ”,即 留 恋 ,舍 不 得 离 去 。该 诗 句 用 来 形容 在 花 丛 中 飞 来 飞 去 ,恋 恋 不 舍 的 样 子 。“留 连 ”是 个
47、“联 绵词 ”。 (7)江 畔 :江 边 。 (8) 时 时 :时 常 。 (9)啼 :(某 些 鸟 兽 )叫 。 (10)自 在 :自 由 ,无 拘 无 束 地 。黄 四 娘 家 周 围 的 小 路 旁 开 满 了 鲜 花 ,千 朵 万 朵 鲜 花 把 枝 条都 压 得 低 垂 了 。 蝴 蝶 在 花 丛 中 恋 恋 不 舍 地 盘 旋 飞 舞 ,自 由 自 在 的 小 黄 莺 在花 间 不 断 欢 唱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 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
48、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潋 滟 (lin yn) 水 面 波 光 闪 动 的 样 子 ,就 好 像 水 要 溢出 。 方 好 正 显 得 美 。 空 蒙 细 雨 迷 茫 的 样 子 。 西 子 西 施 ,春 秋 时 代 越 国 有 名 的 美 女 ,原 名 施 夷 光 ,居 古 代 四 大 美 女 (西 施 、王 昭 君 、貂 蝉 、杨 玉 环 )之 首 。家住 浣 纱 溪 村 (在 今 浙 江 诸 暨 县 )西 ,所 以 称 为 西 施 。 相 宜 :也 显 得 美 丽 动 人 。 西 湖 水 光 在 阳 光 的 照 耀 下 闪 动 着 ,波 光 粼 粼 ,看 起 来美 丽 极 了 。山 色 在 云 雾 的 笼 罩 下 。迷 迷 茫 茫 ,雨 中 的 西 湖也 显 得 非 常 奇 妙 。想 把 西 湖 比 作 古 代 美 女 西 施 。空 濛 的 山色 是 她 淡 雅 的 装 饰 水 光 是 她 浓 艳 的 粉 脂 ,不 管 怎 样 装 扮 都那 么 美 丽 。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该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1)洞庭: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