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次备课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共计10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7584581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次备课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共计10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一次备课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共计10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一次备课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共计10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一次备课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共计10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一次备课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共计10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共计 10 课时)王舍人街道办事处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单元备:教学内容:教材第 114 页第 134 页。教材分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才能绵延不息。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百年噩梦。选文别具匠心,针对小学生年段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 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

2、扬了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的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有叙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抗日英雄的事迹,也有诗歌,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学习目标: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4

3、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学情分析:文章内容距离现实比较遥远,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因此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理解,做到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还要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资料,充分预习课文内容。课时安排:第 21 课 圆明

4、园的毁灭 2 课时 第 22 课 狼牙山五壮士 2 课时 第 23 课 难忘的一课 1 课时 第 24 课 最后一分钟 1 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七 3 课时 回顾拓展七 1 课时课备:2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55第 157 页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

5、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因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

6、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学情分析:圆明园的毁灭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遥远,引导学充分搜集圆明园的资料,(包括毁灭前与毁灭后的资料)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

7、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面对它的毁灭,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于圆明园的资料;火烧圆明园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时数:1)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新课1 师生交流有关于圆明园的资料,教师出示幻灯即有关于圆明园简介资料,目的是将课外搜集到的知识引入课堂的学习,丰富学生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2 出示圆明园遗址图,引导学生观察后谈初步感受。教师及时点拨,力求将学生的情感照准归宿出示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交流圆明园的资料,初步感知圆明园的辉煌

8、;接着再通过观察圆明园的遗址图,引导学生谈出心中所想,找好学习本篇课文的情感基点,为理解全文内容以及文章内涵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出示生词。玲珑剔透 建筑宏伟 瑶台 销毁 瑰宝 一片灰烬 瑶台2指名读。3小组内相互检查生词认读情况。4口头组词:杭 ( ) 削 ( ) 魄( ) 遥( )抗 ( ) 销 ( ) 瑰( ) 谣( )三、 走进圆明园,感受昔日的辉煌(学习文章的第 2/3/4 自然段)(一) 学习第 2 自然段了解圆明园的布局。1 学生以读或讲的方式汇报第二自然段。体会圆明园:园大园多 ,重点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2 指导朗读。【设计意图】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学

9、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宜自己的学习方式(如讲解或朗读) ,尊重学生学习。并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语言文字,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学会概括。(二)学习第 3 自然段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1指名朗读第 3 自然段。2品读或讲解圆明园中建筑及景观。在学生的品读或讲解第 3 段文字内容中,教师播放建筑景观图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真正把学生带入昔日的圆明园,感受圆明园的的确确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渗透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3配乐感情朗读第 3 自然段。(三)学习第 4 自然段了解圆明园的珍贵文物。1让我们再来看看圆明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指名读第 4 段。重点抓住

10、:“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文物种类多)“上自下至”(时间漫长,说明文物珍贵) 2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内有多少文物吗?课件展示圆明园文物图片。展示青铜猴首和牛首时,出示文字图片资料:2000 年 5 月,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 1593 余万港币,买回了被英法联军掠夺的圆明园文物青铜猴头像和青铜牛头像。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 1861年到 1866 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 15 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 47个国家 200 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 100 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

11、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附图)3 我们能想象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有多大吗?无法想象,不可估量!可是这些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抢走了,还有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烧毁了。了解了这一切,你是什么心情? 4指导朗读第 3 自然段。【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贫瘠,学生无法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建筑景观与珍贵文物,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昔日圆明园内辉煌建筑景观与珍贵文物通过图片展示出来,通过图文学习,力求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由此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使学生走入文本,解读文本,并且又能够从文本中走出来,由语言文字到形象感知,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还丰

12、富了情感世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价值的增值。(四)总结课文第 2/3/4 自然段的学习收获。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2出示文字: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3学生朗读。用上“是也是” 。【设计意图】有学习就有收获,引导学生对学过的 2/3/4 自然段有一个整体而且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注重了语文训练。检测题:一、读拼音写词语。 hu jn sn sh xio hu u bo ( ) ( ) ( ) ( ) hn wi qn lu yo ti hun n ( ) ( ) ( ) ( ) 二、辨字组词。 幻( ) 征( ) 凡( ) 艺( ) 幼( ) 证(

13、) 几( ) 芝( ) 值( ) 稍( ) 统( ) 般( ) 置( ) 梢( ) 流( ) 股( ) 三、查字典填表。 要查的字 音 序 部 首 除部首几画 选 字 义 举世闻名 A 往上托;B 举动;C 推选; D 提出; E 全 奇珍异宝 A 有分别,不同的;B 奇异;C惊奇;D 另外;E 分开 风景名胜 A 胜利;B 打败别人;C 优美的;D 比另一个优越;E 能够承担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天南地( ) 众星( )月 金( )辉煌 玲珑( )透 亭台楼( ) 田( )风光 诗情画( ) 不可( )量 第二课时 (课时数:2)一、 学习第 5 自然段走进圆明园的毁灭1 教师激情导入

14、: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 5 段。2 在交流与朗读中理解并感悟内容。读了这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侵略者吗?畅谈感受。(幻灯出示课文描写侵略者掠夺的内容,引导学生从“闯、搬、掠、毁”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并借助补充的资料,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注:资料 1: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装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资料 2:

15、侵略者糟蹋了的东西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杂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 10月 9 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以被毁坏得惨不忍睹。 )3观看火烧圆明园的影视资料,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4教师总结: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

16、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5 有感情的朗读第 5 自然段。【设计意图】用真实的历史资料说明一切。在第 5 自然段的教学中,将历史资料影片资料引入课文内容中来,让学生充分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激情总结,升华情感 1课件展示,产生共鸣展现圆明园的辉煌及今天的残垣断壁,最后定格在残垣断壁画面,同时师配合课件激情叙述雨果的文明与野蛮片断: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

17、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它化为灰烬。 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生答),随着学生的回答,师相应擦掉黑板上“碧辉煌的殿堂”几个

18、字。同样擦掉黑板上其他板书,留下空白板书。 2宣泄情感,挥笔疾书师: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无情地烧毁了。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你心中的语言。配“二泉映月”, 学生在悲壮的音乐中,奋笔疾书。3学生交流。4师激情小结:是啊,贫穷受欺压,落后就挨打!国盛则园兴,国衰则园毁!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们不仅仅是愤恨,更要明白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了这个不可估量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如今,141 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它记载着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

19、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三、拓展1组织讨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2思考交流:圆明园给我们留下的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还留给我们什么呢?【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想,发表对本文的见解有爱有恨,爱恨交织,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实践活动1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到网上发表。(网址:圆明园遗址公园,)2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如:看书、上网等) ,了解我国的、本省市的历史名胜古迹被保护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全班交流,并做保护历史名胜古迹的宣传员。【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视

20、野,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板书设计:21 圆明园的毁灭园林艺术的瑰宝辉煌(爱)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恨)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检测题: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 )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2漫步园内,有如漫步在( ),饱览着中外( );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 )的境界里。二关联词语填空 园中,( )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圆明园( )建筑宏伟,( )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圆明园的毁灭( )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三把“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

21、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改成反问句。四工整地书写这些新词。为了(xio hu)罪证,月日和日,三千多名(qn l)者在园内放火。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 (gu bo)、 建筑艺术的精华,化成了一片(hu jn)。22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18第 122 页。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

22、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 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3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4领悟课文

23、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这类内容的课文的学习有些难度,所以课前阅读抗日英雄故事等有关书籍,或组织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电影。有条件的可让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的语言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的速度。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教学课件等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时数:3)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观看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学生谈观后感受。3教师小结。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

24、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了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故事,涌现了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22 课狼牙山五壮士 ,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区的一个真实故事。【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形象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情感基调。4板书课题:“壮士”指什么人?(指豪壮而勇敢的人)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预习课文。(1)学会生字新词,从音形义三方面说说应该注意的问题。(2)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课文是怎样描写五壮士跳崖的,画出最使你感动的句子。(3)质疑。2交流预习收获。(1)读生字组词(2)读读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

25、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3)注意“尸、斩、磨、罢、豪”5 个字的部首。(4)形近字组词。(5)指名读课文,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6)质疑,解决部分疑问。【设计意图】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充分学习,其间学会质疑、尝试解决疑问,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1接读课文。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段落比较详细,哪些段落比较简略?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四、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

26、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学生交流: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45)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五、学习第一自然段接受任务1.自己读第一段,思考: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2.读后讨论。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搜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写下来。2熟读课文。检测题:一、字词积累与运用。、我是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词语) 。chu hn tio wng q q zhu lu( ) ( ) ( ) ( )hu jio rn w sh t bo zi( ) ( ) ( ) ( )、最佳搭档(在括号里填上合

27、适的词语) 。掩护( ) 指挥( ) 痛击( ) 完成( ) 瞄准( )用尽( ) 拔下( ) 拧开( ) 跳下( ) 滚落( )二、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句子)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极大。 ( )、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 )、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 )、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近义词:进犯( ) 斩钉截铁( )沉着( ) 全神贯注( )反义词:崎岖( ) 胜利( ) 坚强( ) 干燥( )四、词语巧搭配(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任务 英勇地( )( )的敌人 沉着地(

28、 )第二课时 (课时数:4)一、复习引入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摘抄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请读给同学听:无所畏惧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奋不顾身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临危不惧 面不改色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2过渡: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这些大气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感人肺腑的乐章。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 板书课题。 二、研读痛击敌人,感悟英雄气概五壮士在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场面深深打动了你。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我们会发现这些场面有的让我们感到痛快淋漓,有的让我

29、们感觉热血沸腾。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勾画出来,用心读。1学习第二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分别指谁?(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从描写五位壮士的语言中,从带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力气;胡德林和胡福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从带点词语中感受到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痛恨。 教师引读,指名读,读出对敌人的痛恨。 在五壮士的浴血奋战下,敌人怎么样?你从哪里看

30、出来的?学生交流:敌人遭受了沉重打击。从“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说明敌人进攻了很多次,被五壮士打退了很多次。从“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说明敌人损失惨重。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过细读描写五壮士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五壮士的英勇对敌人的痛恨,再把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培养语感。 2、导学第三自然段引上绝路 请同学凭自己的理解朗读“引上绝路”部分。(朗读评价) 读书不光要读,还要想,这段话中的“绝路”是什么意思?(死路)课件出示:狼牙山顶峰图片。这就是狼牙山顶峰,为什么说它是一条绝路啊?请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齐读:另一条路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峭壁

31、。) 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班长态度坚决果断,从“斩钉截铁”看出来的;“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班长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请你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齐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教师:是啊,班长心里想的是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根本没想到自己。 战士们又是怎样想得的呢?你通过哪个词知道战士与班长的想法是一样的?(“热血沸腾”、“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指名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设计

32、意图】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自学 4、5 自然段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默读这个部分,你体会到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 出示课件(班长砸的画面):这就是班长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回答:抢、夺、插、举;班长想让最后的一颗手榴弹发挥最大的作用。) 课件出示:“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举起一块石头”哪个句子更好一些,为什么?(“猛地”、“磨盘大的”更能体现班长马宝玉的英雄气概,还可以进行换词的训练,“砸”可以换成“投”“掷

33、”“撇”,体会用“砸”的巧妙。)顿时,石头象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练读 4、5 自然段指导,指名朗读:三、研读英勇跳崖,感受勇于献身的精神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 69 自然段:2课件出示(“屹立”图片): 你能看出课文哪几句描写的这幅画面的内容吗?(第 6 自然段 1、2 句;利用画面理解词语,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课文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齐读这句话。你能

34、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3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再读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4课件出示(跳下悬崖画面):看到这个画面,请同学们拿好课本,再读五壮士跳崖的句子。(齐读 68 自然段。)5引读课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声声口号响彻云霄。这是(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6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读出了什么?(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品质。)“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惊天动地是指声音很大,惊动了天地。气壮山河的意思是气魄像高山大河一样雄伟、豪迈。)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

35、英雄气概吗? (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设计意图】研读课文,利用课件激发情感,以情促读的设计行云流水,自然和谐。学生对五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四、激发情感,以情促写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书写下来。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2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更多资料。板书设计:21、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 引上绝路 英诱敌上山 勇接受任务 跳崖检测题:一、我会按要求做题。、用“隐”组成合适的词分别填在下面句字的括号里: 潜伏部队( )在一条小山沟里。 蚂蚁的洞穴( )在草丛中。、用

36、“激”组词分别填入句中括号里: 班长马宝玉( )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他用充满( )的声音诵读了这篇文章。二、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 )、他怎么能这样做呢?( )、工匠们有特别的工具吗?没有。 (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三、按提示填空。、这篇课文描记叙了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的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顶峰,英勇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热爱、仇恨、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课文是按照的顺序记叙的。全文记叙的顺序是:接受任务( )

37、( )( )( ) 。其中、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23* 难忘的一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23第 125 页。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一座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台湾青年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课文线索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全文,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

38、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4、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学情分析: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 20 世纪 40 年代台湾“光复”初期,学生对这段历史背景是陌生的。课文虽然提到一些,但是很有限,为此,学生要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

39、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教学准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 1 课时(课时数:5)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

40、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3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质疑问难,自学讨论”这一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质疑、解疑,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41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2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

41、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第三次, “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设计意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全文,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抓住重点含义的句子朗读、理解,达到在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内容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1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

42、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2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1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 1999 年 12 月20 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2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板书设计:23、难忘的一课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谊检测题:一、按提示填空。、这篇课文讲述了胜利以后,作者在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参观中国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精神。、

43、 “,”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它既是文章的,又是情感的,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热情。二、字词积累与运用。、火眼金睛,辨字组词。治( ) 郊( ) 栽( ) 功( )冶( ) 效( ) 载( ) 攻( )忘( ) 复( ) 练( ) 航( )望( ) 夏( ) 炼( ) 船( )、词语巧搭配。( )的一课 ( )的话 ( )的教师( )的情景 ( )的心 ( )的围墙( )的敬意 ( )的屋子 ( )的民族精神、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热情( ) 简单( ) 熟练( )强烈( ) 认真( ) 宽敞( )24 * 最后一分钟 教学内容:教材第 126128 页。教材分析:1997 年 7 月

44、1 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全诗共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

45、,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学习目标:1、认识 5 个生字。2、朗读诗歌,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 ,对香港有所了解,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香港回归的资料,会更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46、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 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课时安排:1 课时(课时数:6)教学过程:一、看图交流,揭题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

47、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一)学生自学: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二)讨论交流: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2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解决阅读中的难题。以次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