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保健、营养状况的改善,许多疾病得到控制,使人类特别是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可达 80 岁左右。但自 4555 岁,绝经的预兆就开始向妇女袭来。绝经是每个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绝经表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功能终止;卵巢激素缺乏使绝经期妇女的精神心理乃至躯体器官发生相应的退行性变,严重者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更年期”一词来形容这一渐进的变更期,但其定义始终比较含糊。1994 年 6 月 14 日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有关上世纪 90年代绝经研究进展工作会议,提出为避免混淆,应废除“更年期”采用“围绝经期综合” 。围绝经期综
2、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一段时期,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精神心理障碍的一组证候群。值此阶段妇女,约 85%95% 出现轻重不等的症状,多发生于绝经过渡期,持续至绝经后 23 年,甚至绝经后 10 年或更长。人工绝经者症状出现较自然绝经者为早,且明显。围绝经综合征(PMS)出现的迟早及严重程度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发病机理主要为卵巢功能衰退后,影响了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而女性激素(雌激素受体)除生殖器官外,还广泛存在于全身许多组织和器官中,如乳腺、皮肤、心肌、冠状动脉、主动脉、肝、肾、骨骼、脂肪组织、泌尿道以及中枢、周围神经元和神经细胞,故当体内雌激素水平下
3、降后,其器官和组织可产生功能和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别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递质方面发生变化;除此以外,神经类型、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均可影响围绝经综合征的发病及程度。如性格开朗、神经类型均衡稳定者较少发生或症状较轻;性格孤僻、抑郁,文化层次较高,社会地位与活条件优越的妇女则围绝经综合征较严重,从而证明围绝经综合征的发病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在这段时期的妇女由于雌激素的缺乏出现一系列身体的不适如潮热、出汗、心悸、胸闷、汗后手足发冷等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症状;加之卵巢功能衰退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阴道上皮内糖元缺乏,分泌物减少,致使性生活时出现干涩及不适;加之绝经妇女血中 -内
4、啡肽水平下降可致免疫系统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和障碍,出现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可表现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兴奋型的情绪烦躁,多变,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言,难以自我控制,常致失态,有时被人称为“神经病” 。而抑制型表现为焦虑,心神不安,无名恐惧,哭泣,缺乏自信,记忆力下降,行动反应缓慢,情绪低落,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严重者对外界淡漠,呈无欲状态,几乎无情绪反应,甚至丧失生活兴趣,其症状和忧郁型的精神分裂症很相似。如遇以上情况均应在妇产科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而且女性更年期后大脑功能有一定的变化,由于性激素的缺乏可能使这一变化加重,主要表现为神经元的丧失,神经元细胞受
5、到严重的损害,可产生不可逆的变化,使其功能丧失,可引起神经症状及记忆力减退,导致早老性痴呆性病(Alzheimers) 。综上所述,绝经标志着月经的终结,也标志着妇女的生命进入一个新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绝经意味着妇女虽摆脱了 30 年月经的困扰,但卵巢功能的衰退、雌激素水平的低落加之内外环境、社会竞争和家庭教育子女的重负,又使绝经后妇女自精神心理至躯体发生变化,特别是雌激素作用的器官退行至性变均属病理症状。因此,为使围绝经及绝经期妇女在此期间得到预防性的健康保护,不致由于雌激素下降而出现上述疾病。一旦发现应在早期得到积极的治疗,因人制宜地采用女性激素,以提高绝经妇女的生命质量,让辛劳一生的
6、妇女享受健康愉快的晚年。 【参考文献】1 陈春林, 张随学 . 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http:/ 2 徐玉静,欧阳振波,刘萍,陈春林. 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04) 3 方驰华,苏仲和. 数字医学技术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http:/ 2010(10) 4 欧阳振波, 刘萍,余艳红. 女性骨盆研究进展及意义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http:/ 5 刘萍,余艳红,陈春林,欧阳振波,宋小磊,王宏琢,昌仁民,王建平. CT 扫描计
7、算机三维重建女性骨盆的研究方法和应用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 2010(01) 6 欧阳振波,张随学,刘萍,陈春林,唐雷,李泽宇,黄睿,钟光明,梁波,全显跃,刘畅,钟世镇. 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的构建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06) 7 吴龙 ,周义军 ,高劲松,孙建永 ,李玉飞,马俊,金科. 女性盆腔的 MRI 三维重建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http:/ 2009(12) 8 张绍祥. 数字化人体与数字医学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http:/ 9 高成杰, 张随学 ,裴强,徐达传 . 成人盆腔血管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初步
8、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01) 10 单锦露,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林支付,唐泽圣. 中国数字化可视人女性盆腔的计算机三维重建J. 解剖学杂志. 2005(03) 11 续靖宁,邓晓红 .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J. 右江医学. 2009(02) 12 刘增佑 ,朱艳宾 ,王淼,崔艳双, 张随学,胡群英.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31) 13 佟艳,张晶,钱荣华,李蕊. 血清钙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分析J. 河北医药. http:/www.xtd- 14 林丽珍,杨茵 . 妊娠期高血压
9、疾病的临床预测研究进展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1) 15 狄海红.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对胎儿的影响 J. 临床医学. 2011(09) 16 张随学,杨彦,杨伟文.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J. 中国妇幼保健. http:/ 2007(09) 17 马丽,叶新红,张文静. 311 例妊娠期高血压临床分析 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04) 18 冯妍,刘蒙娜 ,赵兰娣. 褪黑素受体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信息(上旬刊 ). 2011(08) 19 易媛媛,其木格, 张随学. 182 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分析 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02) 20 杨宏兰. 非洲妇产科的特点和临床工作体会J. 现代妇产科进展 . 1998(04)6佚名.王卫疆 围绝经期心理精神神经症状浅析.中国医学期刊学会http:/